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史学开出光焕之新景——纪念通儒吴天墀先生 被引量:3
1
作者 罗志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9,共15页
吴天墀先生是胸怀天下的士人,却又有明显的四川地方特色。他素负经世之志,在国难时曾投笔从政,服务乡邦。这些经历给他带来很多生活的坎坷,也使他的学问更为通透。吴先生以西夏史研究著称,然其治学一向目光四射,他最关注的,是在釐清中... 吴天墀先生是胸怀天下的士人,却又有明显的四川地方特色。他素负经世之志,在国难时曾投笔从政,服务乡邦。这些经历给他带来很多生活的坎坷,也使他的学问更为通透。吴先生以西夏史研究著称,然其治学一向目光四射,他最关注的,是在釐清中国中古时代宏观演变的基础上,再现宋代和四川的历史。其既存成就,也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三者的共性在于,既重视广土众民的国家里各区域、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及其独自特性,更强调基层社会构建和民间的文化、经济网络对维系国家的重要作用———正是历代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空间的关联互动,凸显了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中国那多元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天墀 近代中国史学 中国中古社会 宋代四川 青年党 四川大学
下载PDF
国家目标的外倾——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的一个背景 被引量:11
2
作者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18,共6页
近代中国被西潮入侵,屡战屡败,创巨痛深,朝野震动,于是接受西方以强弱定文野的观念,自认野蛮,由原处“天下”之中而退居“世界”的边缘。①如梁启超在1912年所说,今日“我国在世界现居何等位置”、将来如何“顺应之以谋决胜于外... 近代中国被西潮入侵,屡战屡败,创巨痛深,朝野震动,于是接受西方以强弱定文野的观念,自认野蛮,由原处“天下”之中而退居“世界”的边缘。①如梁启超在1912年所说,今日“我国在世界现居何等位置”、将来如何“顺应之以谋决胜于外竞”之道?是每一个国民应关注和思考的基本问题。②据裕德菱记载,慈禧太后在逃难西北又返回北京后,也“殷望中国,得在世界列强之中,占一优胜之位置”。③此虽不甚像太后的口气,然类似观念当时确较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民族复兴 思潮 外倾 标的 国家 “世界” 慈禧太后
原文传递
知常以观变:从基本处反思民国史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罗志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4-100,共7页
民国的建立,是一个从帝制到共和的"五千年之大变"。需要从更长的时段观察思考民国究竟在哪些基本的面相上带来了变化,这些变化又怎样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立足于古今中外的常态,才能真正认识近代中国出现了... 民国的建立,是一个从帝制到共和的"五千年之大变"。需要从更长的时段观察思考民国究竟在哪些基本的面相上带来了变化,这些变化又怎样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立足于古今中外的常态,才能真正认识近代中国出现了不少与所谓传统中国和人类其他社会很不一样的变态。而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这两个新事物,特别是"国、族"关系与"国、民"关系,有着远更丰富的层次和表现方式。国民革命带来了很多根本性的转变,不妨与北伐前的"民国"分别看待。总体上,似可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发展中的共和制"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史研究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历史常态 历史变态
原文传递
四川南朝弥勒信仰与弥勒造像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晓宇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6,共8页
四川地区的弥勒信仰始于东晋中期,受到西凉和襄阳佛教的影响。随着弥勒信仰的盛行,四川出现了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弥勒造像碑。这些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题材反映出当时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共存的情况。由造像题记... 四川地区的弥勒信仰始于东晋中期,受到西凉和襄阳佛教的影响。随着弥勒信仰的盛行,四川出现了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弥勒造像碑。这些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题材反映出当时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共存的情况。由造像题记则可以看出齐梁之际从弥勒下生信仰到上生信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南朝 弥勒造像 弥勒信仰
原文传递
《尚书·金縢》新研 被引量:12
5
作者 彭裕商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3-162,共10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书《金滕》篇见于传世本《尚书》,该篇原有篇题“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但内容与传世本《尚书·金滕》略同。①为行文方便,本文从整理者所定,仍称该篇为《金滕》。
关键词 《尚书》 《金滕》 清华大学 传世本 周武王 战国 周公
原文传递
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 被引量:14
6
作者 罗志田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6-130,共15页
"五四"时最重要的刊物《新青年》后期出现明显的转向。这与其创始人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密切相关,而直接诱因则是陈独秀不再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事既与校外的新旧之争相关联,也涉及校内的大学体制构建,以及与办学取向... "五四"时最重要的刊物《新青年》后期出现明显的转向。这与其创始人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密切相关,而直接诱因则是陈独秀不再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事既与校外的新旧之争相关联,也涉及校内的大学体制构建,以及与办学取向异同相关的人事之争。而陈独秀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转移,及其主张的谈政治与《新青年》侧重思想的既定方针之间的紧张,还需作进一步的考察。与思想倾向关系不大的经费问题,反倒可能是使刊物与中共联系起来的一个实际考量因素。重新探讨《新青年》转向的因缘脉络,由此揭示出"五四"远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新青年》 五四运动 北京大学 中国共产党
原文传递
近代“道出于二”语境下学科认同的困惑 被引量:10
7
作者 罗志田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5-183,共9页
学科认同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如个人和族群的认同,在简单的名号之下,隐伏着错综复杂的内容。近代"西学"在中国确立,西方学术分类被引进并成为具有权威性的分科标准,既存中国学问受到极大挑战。从清季办新学开... 学科认同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如个人和族群的认同,在简单的名号之下,隐伏着错综复杂的内容。近代"西学"在中国确立,西方学术分类被引进并成为具有权威性的分科标准,既存中国学问受到极大挑战。从清季办新学开始到民初大学里的学科设置,这一学术大逆转不过二三十年就基本定型。转换的速成也遗留下不少问题,并遮蔽了一些以后可能随时变而发酵、发酵遂凸显的问题。通过考察近代一些象征性的现象和有代表性的言说,侧重学问标准、学科名称与学问归属等面相,勾勒近代学科的发展轨迹,进而探讨中国学人在近代"道出于二"语境下学科认同的一些困惑及其对学术主体性的探索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 学科认同 学术分类 学问标准 学术主体性
原文传递
民国初年尝试共和的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罗志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62,158,共10页
民国初期袁世凯当政的那几年,告别数千年的帝制,尝试一种前所未有且所知不多的全新政治体制,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一段举足轻重的过渡时期。从长远看,"共和"与"专制"是竞争的关系。若民国能让人民感觉比过去更好,新政... 民国初期袁世凯当政的那几年,告别数千年的帝制,尝试一种前所未有且所知不多的全新政治体制,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一段举足轻重的过渡时期。从长远看,"共和"与"专制"是竞争的关系。若民国能让人民感觉比过去更好,新政体便固若金汤。但不少士人以革命的眼光看待共和,重视社会甚于政治;民国不如清,成为很多新旧士人的共识。不过这更多或是那些关注社会革命的读书人代民失望,一般老百姓似未见那么多不满。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提示我们,需要以长程的历史眼光具体考察民初尝试共和期间方方面面的变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国 民国史研究 共和与帝制 社会与国家 革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