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祖先重组图重建古今人类群体遗传系谱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青鑫 王萌鸽 +2 位作者 刘超 袁慧军 何光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859,共11页
随着古今人群大规模基因组资源的公布、计算生物学工具的革新及大数据挖掘相关算力的提升,基因组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些进步和变化不仅显著加深了人们对人类起源、迁徙及混合等复杂演化历程的理解,而且也揭示了这些过程... 随着古今人群大规模基因组资源的公布、计算生物学工具的革新及大数据挖掘相关算力的提升,基因组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些进步和变化不仅显著加深了人们对人类起源、迁徙及混合等复杂演化历程的理解,而且也揭示了这些过程对人类疾病健康状态的影响,加速了人们对人类健康和疾病遗传学基础的研究,还为挖掘人类基因组中记载的群体演化历史及疾病遗传学基础的演化轨迹提供了新的途径。祖先重组图(ancestral recombination graph,ARG)技术,通过分析全基因组中不同区域的重组事件和共祖特征,重建了基因组片段之间的演化关系。ARG记录了所研究基因组序列分歧以来的所有共祖和重组事件,并指明了每个基因组位置的完整系谱,是基因组分析的理想数据结构。本文综述了ARG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在法医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演化医学、医学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转化应用和发展前景,以期推动该技术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对人类基因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重组图 遗传系谱 演化基因组学
下载PDF
ESPN基因罕见纯合突变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的基因诊断及人工耳蜗康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燕 钟鸣骏 +2 位作者 熊文羽 彭婉 卢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鉴定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遗传病因,明确检出突变的致病性,以及患者人工耳蜗康复效果,为该家庭再生育提供遗传指导。方法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耳聋小家系样本3例,包括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和其正常听力父母。对该家... 目的鉴定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遗传病因,明确检出突变的致病性,以及患者人工耳蜗康复效果,为该家庭再生育提供遗传指导。方法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耳聋小家系样本3例,包括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和其正常听力父母。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调查、体格及听力学检查,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致病基因,评估人工耳蜗术后听觉与言语康复效果。结果ESPN基因c.1916-1G>A纯合突变是该家系的致聋原因,人工耳蜗术后听觉与言语康复效果良好。结论研究发现了ESPN基因一个新的突变,是该耳聋家系的致病原因。回访发现人工耳蜗术后患儿言语康复效果好。该研究丰富了遗传性聋的突变谱,并对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PN基因 遗传性耳聋 人工耳蜗
下载PDF
导致HDR综合征的2例GATA3基因变异的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林珂 耿佳 +7 位作者 申恬 钟鸣骏 熊文羽 赵海燕 卢宇 袁慧军 刘世喜 孙艺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分析两个HD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鉴定。方法对两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临床信息采集,应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致病基因鉴定。结果在2个家系中仅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先证者的GATA3基因发现两个新发位点,分别为... 目的分析两个HD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鉴定。方法对两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临床信息采集,应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致病基因鉴定。结果在2个家系中仅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先证者的GATA3基因发现两个新发位点,分别为c.186dup(p.Tyr63Leufs*240)和c.835_836dup(p.Gly280Argfs*15),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性听力损失判读指南显示,这两突变分别为先证者的致病变异。结论GATA3基因为这两先证者的致病基因,c.186dup(p.Tyr63Leufs*240)和c.835_836dup(p.Gly280Argfs*15)进一步完善了GATA3基因的突变谱。对仅表现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应重视部分表型不完全外显的综合征型耳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R综合征 GATA3基因 感音神经性耳聋 遗传性听力损失
下载PDF
CLPP基因新变异导致Perrault综合征的致病性鉴定
4
作者 周凯 卢宇 +5 位作者 袁慧军 瞿申红 陆秋天 黄兰诚 林钻平 唐凤珠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一个耳聋合并智力障碍的中国家系的致病原因。方法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表型、听力学及影像学等资料,应用耳聋基因靶向测序和Sanger测序法检测先证者目标基因的变异,并在家系其他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内患病个体男... 目的探讨一个耳聋合并智力障碍的中国家系的致病原因。方法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表型、听力学及影像学等资料,应用耳聋基因靶向测序和Sanger测序法检测先证者目标基因的变异,并在家系其他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内患病个体男性患者表现为耳聋合并癫痫,运动功能障碍;女性患者表现为耳聋合并智力障碍,四肢肌无力,共济失调以及乳房发育差、月经初潮推迟等生殖系统发育不良表现。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两名同胞患者检出CLPP基因c.661G>T和c.328delA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父亲检出CLPP基因c.661G>T杂合变异,先证者母亲检出CLPP基因c.328delA杂合变异,CLPP基因c.661G>T和c.328delA变异均为截短突变,此前未见报道,判定为新的致病性变异。结论CLPP基因c.661G>T和c.328delA复合杂合变异为导致该家系Perrault综合征3型的致病原因,该变异的检出丰富了CLPP基因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PP基因 综合征性聋 Perrault综合征 智力障碍
下载PDF
遗传性家族性头颈副神经节瘤三个家系的SDH 基因家族变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耿佳 麦鲁丹·艾尼瓦尔 +1 位作者 卢宇 陈飞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4期389-393,共5页
目的对三个遗传性家族性头颈副神经节瘤家系进行SDH基因家族变异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例头颈副神经节瘤患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200μL,提取基因组DNA... 目的对三个遗传性家族性头颈副神经节瘤家系进行SDH基因家族变异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例头颈副神经节瘤患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200μL,提取基因组DNA后进行测序,并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和致病性分析。结果三个家系分别诊断为SDHD NM_003002.4:c.1A>G、SDHD NM_003002.4:c.274G>T和SDHB NM_003000.3:c.689G>A杂合变异导致的副神经节瘤,均为已报道过的变异。结论对头颈副神经节瘤患者开展基因检测可以明确其致病原因,为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家族性头颈副神经节瘤 SDH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变异
下载PDF
一例白化病合并寻常型鱼鳞病患者TYR和FLG基因变异分析
6
作者 王源 耿佳 +2 位作者 熊文羽 卢宇 袁慧军 《华西医学》 2025年第1期153-156,共4页
病例介绍先证者(Ⅱ-1),女,12岁,为2023年6月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采集的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患者。先证者足月顺产,出生时全身皮肤毛发缺乏黑色素,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毛发颜色仍未改变(图1a)。先证者先天性双眼... 病例介绍先证者(Ⅱ-1),女,12岁,为2023年6月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采集的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患者。先证者足月顺产,出生时全身皮肤毛发缺乏黑色素,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毛发颜色仍未改变(图1a)。先证者先天性双眼视力差,6岁确诊参与本研究时辅助检查发现双眼近视,目前1000+度,有散光、畏光,眼球震颤,双眼虹膜异色(图1b),在眼科治疗方面除屈光矫正外未行其他特殊治疗。先证者同时患有反复发作的过敏性鼻炎及寻常型鱼鳞病轻型,前者表现为鼻腔黏膜水肿、充血,伴有鼻痒、喷嚏、流涕、呼吸不畅等(图1c);后者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可见毛囊性小丘疹毛周角化症(图1d、1e),由于鱼鳞病及过敏性鼻炎均无特殊治疗方式,主要为发作时对症治疗,且患者鱼鳞病表现为寻常型轻型,平素未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皮肤白化病 寻常型鱼鳞病 TYR基因 FLG基因 遗传分析
原文传递
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指南
7
作者 齐洁玉 谈方志 +47 位作者 张李燕 陆玲 王洪阳 李文妍 刘闻闻 付小龙 贺祖宏 丁小琼 孙珊 方巧军 董耀东 朱学伟 童步升 曹现宝 郭敏 范欣淼 汪芹 马璐 张天虹 于亚峰 李永新 樊建刚 崔勇 吴佩娜 张宏征 唐杰 郭维维 查定军 叶放蕾 何双八 曹卫 杨见明 钱晓云 赵宇 孙敬武 陈晓巍 孙宇 夏明 王秋菊 袁慧军 冯永 孔维佳 杨仕明 王海波 高下 李华伟 徐磊 柴人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9-44,共6页
遗传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3‰。患者终身携带致病突变,导致不可逆性耳聋,至今尚无临床可用的治疗药物。在部分遗传性耳聋动物模型中,基因治疗已被证实为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遗传性耳... 遗传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3‰。患者终身携带致病突变,导致不可逆性耳聋,至今尚无临床可用的治疗药物。在部分遗传性耳聋动物模型中,基因治疗已被证实为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其中,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家医院成功开展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规范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并提供临床研究指导,全国多家医院的耳科专家讨论制定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指南,内容涵盖了伦理审查、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入组标准、临床前准备、药物、疗效与安全性评估标准、术后言语康复等。本指南将为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诊疗提供规范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基因治疗 临床指南
下载PDF
西藏地区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驰宇 卢宇 +4 位作者 边片 肖璇 袁慧军 潘滔 巴罗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56-462,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西藏地区一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总结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采集该家系成员的病史、体格检查、听力及影像学等临床资料,利用已知耳聋基因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 目的分析中国西藏地区一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总结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采集该家系成员的病史、体格检查、听力及影像学等临床资料,利用已知耳聋基因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验证,进行耳聋致病基因分析与鉴定。通过电话随访调查患者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使用量表包括听觉行为分级(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IR)、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AIS)、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结合文献回顾,分析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效果。结果该患儿表现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伴虹膜异色,皮肤异常,诊断为II型Waardenburg综合征。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患儿携带SOX10基因c.409Adel杂合突变,患儿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考虑为基因突变导致,该突变此前尚未报道。患儿人工耳蜗术后9年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良好,CAP、SIR分级分别为6级、4级,MAIS、MUSS评分分别为37分、32分。结论本研究发现1例西藏地区II型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新发SOX10基因突变位点c.409Adel,丰富了中国藏族人群致聋基因突变谱。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术后远期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ARDENBURG综合征 SOX10基因 人工耳蜗植入
下载PDF
WFS1基因突变致一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余奉徽 王思霁 +5 位作者 代佳秋 欧阳曦 袁慧军 耿佳 卢宇 康厚墉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分析一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总结该致病位点的临床表型及特点,为该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完善相关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抽取部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利用已知耳聋... 目的分析一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总结该致病位点的临床表型及特点,为该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完善相关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抽取部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利用已知耳聋基因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技术和Sanger测序验证,进行耳聋致病基因的鉴定与分析。结果该家系临床均表现为极重度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语前聋,经检测发现该家系中先证者及其母亲、弟、妹均携带WFS1基因c.2051C>T(p.A684V)杂合突变,Sanger测序验证该基因突变基因型和听力表型共分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结论WFS1基因c.2051C>T(p.A684V)杂合突变为该家系耳聋致病原因,进一步验证了c.2051C>T突变可能为WFS1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的热点突变,不同于欧美人群,该致病突变在中国人群中主要临床表型为语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WFS1基因 靶向测序
下载PDF
Townes-Brocks综合征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严晓虹 袁慧军 赵宇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第3期168-174,共7页
Townes-Brocks综合征(townes-brocks syndrome,TBS)[MIM:107480]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罕见病,可导致外耳畸形、听力损失、肛门闭锁和拇指畸形等多系统异常。SALL1基因(spalt 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1)[MIM:602218]的致病性突变是导... Townes-Brocks综合征(townes-brocks syndrome,TBS)[MIM:107480]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罕见病,可导致外耳畸形、听力损失、肛门闭锁和拇指畸形等多系统异常。SALL1基因(spalt 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1)[MIM:602218]的致病性突变是导致TBS的最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单倍剂量不足和显性负效应等机制致病,但该病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回顾了截止2021年1月报道的所有携带SALL1致病性变异的Townes-Brocks综合征的病例,总结了该病的表型与SALL1基因突变的位置和类型的关系,对Townes-Brocks综合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wnes-Brocks综合征 SALL1基因 综合征性耳聋 纤毛病
下载PDF
湖北481例耳聋患者GJB2、SLC26A4及12S rRNA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睿尧 卢宇 +6 位作者 程静 曹婧媛 张钊 王丽 杨长亮 阳光 孙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1-765,共5页
目的研究湖北省耳聋患者GJB2、SLC26A4及12S rRNA基因的突变谱。方法采集湖北省多个地区共481例耳聋患者血液样本,应用SNPscan技术进行GJB2、SLC26A4及12S rRNA基因突变检测,明确三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诊断率及突变形式。结果481例患者中... 目的研究湖北省耳聋患者GJB2、SLC26A4及12S rRNA基因的突变谱。方法采集湖北省多个地区共481例耳聋患者血液样本,应用SNPscan技术进行GJB2、SLC26A4及12S rRNA基因突变检测,明确三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诊断率及突变形式。结果481例患者中,共165例(165/481,34.3%)明确了遗传病因,其中18.9%(91/481)诊断为GJB2基因突变致聋,12.9%(62/481)诊断为SLC26A4基因突变致聋,2.5%(12/481)检测出12S rRNA基因突变。32例少数民族患者总体诊断率为43.8%(14/32),18.8%(6/32)为GJB2基因突变,21.9%(7/32)为SLC26A4基因突变,3.1%(1/32)为12S rRNA基因突变。结论GJB2、SLC26A4及12S rRNA基因为湖北省耳聋患者群体中常见的致病基因,GJB2基因c.235delC,SLC26A4基因c.919-2A>G,12S rRNA基因m.1555A>G为三个基因最常见致病突变形式。湖北省少数民族与汉族三个基因最常见突变形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JB2 SLC26A4 12S rRNA SNPscan 基因检测
下载PDF
徐州地区354例耳聋患者耳聋基因筛查及基因谱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燕志强 孙岩 +4 位作者 郑桐 高盛宏 张俊 王青 卢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7-251,共5页
目的 对徐州地区聋校354名耳聋学生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初步筛查检测及158种耳聋相关基因二次筛查检测,在分子遗传学水平了解徐州市耳聋患者的致病耳聋基因谱,并探索提高耳聋相关基因诊断率的方法及策略。方法 首先采用SNPscan技术对... 目的 对徐州地区聋校354名耳聋学生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初步筛查检测及158种耳聋相关基因二次筛查检测,在分子遗传学水平了解徐州市耳聋患者的致病耳聋基因谱,并探索提高耳聋相关基因诊断率的方法及策略。方法 首先采用SNPscan技术对常见致病基因及位点进行检测,然后对检测结果阴性病例采用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行158个耳聋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354例患者经初步筛查共发现113例(31.92%)GJB2基因致病突变,58例(16.38%)SLC26A4基因致病突变,4例(1.13%)m.1555A>G基因突变;经158种耳聋相关基因大规模平行测序二次筛查新增GJB2基因致病突变3例,SLC26A4基因致病突变9例,其他耳聋相关基因MYO15A等共29例,累计41例;c.235delC纯合突变累计56例,c.919-2A>G纯合突变累计20例。初步筛查诊断率49.44%(175/354),二次筛查诊断率11.58%(41/354),累计诊断率61.02%(216/354)。结论 GJB2及SLC26A4基因为徐州地区耳聋人群中的常见致病基因,c.235delC为GJB2基因突变主要形式,c.919-2A>G为SLC26A4基因突变主要形式,选择GJB2基因c.235delC和SLC26A4基因c.919-2A>G热点突变可以有效检出和发现患者的可疑病因,耳聋患者的筛查中发现杂合突变,应当进一步检测明确遗传性病因;突变谱提示应将SLC26A4基因c.1001+5G>C纳入徐州地区初筛热点突变范围,以进一步提高初筛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基因突变 筛查 大规模平行测序
下载PDF
中国人群MYO15A基因同义突变引起剪接异常导致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思霁 郭亿莲 +5 位作者 钟鸣骏 耿佳 彭婉 袁德健 严提珍 卢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5期421-426,共6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鉴定其致聋基因突变,同时在大规模耳聋人群队列中对鉴定出的致病性突变致中国人群耳聋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完善家系成员的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查、体格检查等临床检查,同时采集...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鉴定其致聋基因突变,同时在大规模耳聋人群队列中对鉴定出的致病性突变致中国人群耳聋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完善家系成员的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查、体格检查等临床检查,同时采集血液样本,通过耳聋相关基因的大规模平行测序(MP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致病基因鉴定。总结及分析鉴定出的致病性突变在中国耳聋基因研究战略联盟(CDGC)耳聋数据库中的检出情况。结果在一个早发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中鉴定出MYO15A基因NM_016239.4:c.8182C>G(p.Arg2728Gly)/c.9861C>T(p.Gly3287=)复合杂合突变,为该家系耳聋患者的致聋原因。其中MYO15A基因c.9861C>T(p.Gly3287=)同义突变通过改变剪接导致基因功能缺陷,其在中国广西壮族人群中次要等位基因频率为0.2%(3/1438),在其他人群及公共数据库中均未检出。结论研究确定了MYO15A基因c.9861C>T(p.Gly3287=)在中国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的致病性,该突变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富集明显。通过研究强调了在致病基因鉴定时,高频与同义突变并非过滤的绝对指标,尤其是在某些地区富集格外明显的突变,应格外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MYO15A基因 同义突变
下载PDF
镫骨强直伴拇指(趾)宽大综合征家系NOG基因新发突变鉴定及临床特征分析
14
作者 张钊 卢宇 +8 位作者 杨长亮 阳光 王丽 彭婉 王超 黄成成 曹婧媛 陈睿尧 孙艺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5期427-431,共5页
目的分析一个罕见的镫骨强直伴拇指(趾)宽大综合征(SABTT)家系(编号HuB-341)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鉴定其致病基因。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听力学检查,绘制家系图谱。同时抽取家系... 目的分析一个罕见的镫骨强直伴拇指(趾)宽大综合征(SABTT)家系(编号HuB-341)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鉴定其致病基因。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听力学检查,绘制家系图谱。同时抽取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基因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HuB-341家系来自湖北省武汉市,2代3人。先证者为家系唯一耳聋患者,临床表现为双耳传导性聋并伴有特征性面容、拇趾宽大、弱视及远视。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了NOG基因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即c.679G>T,引起编码第22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p.Glu227Ter)。家系验证提示该突变为新生突变。该突变在多物种间是保守的。结论该家系临床诊断为SABTT,通过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家系验证,鉴定了NOG基因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即c.679G>T(p.Glu227Ter)。该突变为家系的致病突变,临床诊断和分子诊断相结合提高了对该罕见病的认识,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镫骨强直伴拇指(趾)宽大综合征 NOG基因 传导性聋 突变
下载PDF
Kindler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合并假性阿洪病1例
15
作者 宋德宇 耿佳 +2 位作者 李仲桃 刘俊涵 汪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9-823,共5页
患者女,26岁,出生后四肢皮肤反复出现水疱,后逐渐减轻,2岁后出现光敏感、皮肤萎缩、色素异常,10岁后逐渐出现掌跖角化过度及双手小指假性阿洪现象。基因检测:FERMT1基因检出一新发现纯合变异:c.1861-1G>A,导致氨基酸发生剪接突变,患... 患者女,26岁,出生后四肢皮肤反复出现水疱,后逐渐减轻,2岁后出现光敏感、皮肤萎缩、色素异常,10岁后逐渐出现掌跖角化过度及双手小指假性阿洪现象。基因检测:FERMT1基因检出一新发现纯合变异:c.1861-1G>A,导致氨基酸发生剪接突变,患者父母均为该变异杂合携带者。诊断:Kindler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合并假性阿洪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dler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假性阿洪病 FERMT1基因 剪切变异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原文传递
国内外五个二代测序Y-SNP检测体系的单倍群划分能力及人群区分效能比较研究
16
作者 袁嘉辉 缪磊 +7 位作者 赵光斌 赵杰 郭柯利 张驰 康克莱 陈璠 何光林 王乐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492-500,共9页
目的比较五个基于二代测序平台的Y-SNP检测体系在单倍群划分以及人群区分能力上的差异,为法医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已发表的五个检测体系的Y-SNP、Y-Indel位点及单倍群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千人基因组高深度测序项目中的1600例样... 目的比较五个基于二代测序平台的Y-SNP检测体系在单倍群划分以及人群区分能力上的差异,为法医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已发表的五个检测体系的Y-SNP、Y-Indel位点及单倍群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千人基因组高深度测序项目中的1600例样本数据进行单倍群划分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国内与国外研发的检测体系在单倍群占比及分辨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639 Y-SNP体系在单倍群C、D、O中有最高的平均分辨率,在单倍群N和Q中CSYseq的平均分辨率最高。三个针对中国人群的检测体系均表现出较高的人群特异性,其中639 Y-SNP体系在三个中国人群中表现出较高的分辨率水平,最接近ISOGG 2019版发育树的精细度。除859 Y-SNP体系外,其余四个体系都对亚洲人群有较好的区分能力。结论国内研发的三个Y-SNP检测体系在对中国人群进行单倍群精细划分以及人群区分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物证学 Y染色体 Y-SNP 单倍群
原文传递
中国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指南(2023) 被引量:15
17
作者 中国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12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戴朴 袁永一 黄莎莎 王国建 韩明昱 许红恩 卢宇 程静 高雪 马璐 刘玉和 杨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共12页
世界范围内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3‰,先天性耳聋中,遗传因素致聋占比50%以上[1,2,3,4]。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3.47‰,遗传因素致聋占比达50%~60%[5]。我国自然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致病变异携带率超过15%[6,7,8,9];... 世界范围内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3‰,先天性耳聋中,遗传因素致聋占比50%以上[1,2,3,4]。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3.47‰,遗传因素致聋占比达50%~60%[5]。我国自然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致病变异携带率超过15%[6,7,8,9];另外还有2.3‰的药物性耳聋线粒体DNA易感变异携带者[10],这些个体对某些特定环境因素,特别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感而容易发生耳聋。遗传性耳聋的防控是提高人群听力健康水平的主要切入点之一,而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耳聋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医生对耳聋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项工作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外皆缺少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遗传性耳聋诊断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的制定旨在明确耳聋基因诊断在耳聋诊疗中的价值,规范我国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流程,促进多学科整合,为遗传性耳聋的科学管理和三级预防提供专业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耳聋基因 临床实践指南 先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 三级预防 自然人群 遗传咨询
原文传递
GJB2基因p.N54H突变致经典型Vohwinkel综合征1例
18
作者 宋德宇 王嘉玥 +4 位作者 耿佳 邹美熔 李仲桃 陈玉沙 汪盛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69-672,共4页
目的检测1例表现为掌跖角化、假性阿洪及耳聋的Vohwinkel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变异。方法采集先证者临床信息,并检测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符合经典型Vohwinkel综合征,基因检测发现GJB2基因c.160A>C(p.N54H)杂合突变,患... 目的检测1例表现为掌跖角化、假性阿洪及耳聋的Vohwinkel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变异。方法采集先证者临床信息,并检测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符合经典型Vohwinkel综合征,基因检测发现GJB2基因c.160A>C(p.N54H)杂合突变,患者父母及健康对照均未发现此位点变异。结论GJB2基因c.160A>C(p.N54H)突变首次被发现与经典型Vohwinkel综合征相关,经典型Vohwinkel综合征及掌跖角皮症伴耳聋之间存在变异位点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角化病 掌跖 听力障碍 DNA突变分析 Vohwinkel综合征 GJB2基因
原文传递
Usher综合征Ⅰ型MYO7A基因的突变分析与产前诊断
19
作者 王思霁 熊文羽 +8 位作者 马永毅 彭雪 杨芳 陈子琦 余奉徽 程静 袁慧军 康厚墉 卢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对先天性耳聋一家系行遗传学分析,鉴定该病例的致聋基因突变。方法对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就诊的一例4岁的先天性耳聋男性患儿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并进行临床检查,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抽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提取基... 目的对先天性耳聋一家系行遗传学分析,鉴定该病例的致聋基因突变。方法对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就诊的一例4岁的先天性耳聋男性患儿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并进行临床检查,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抽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已知耳聋基因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对于筛选出的候选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根据先证者耳聋基因诊断结果,补充眼科检查,对其父母再次怀孕的胎儿抽取羊水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测序发现先证者MYO7A基因p.Trp1466Ter/p.Tyr2042Ter复合杂合突变,其中p.Trp1466Ter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而p.Tyr2042Ter未见报道。除先天性耳聋外,眼科检查发现先证者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确诊为Usher综合征Ⅰ型。对该家庭再次妊娠胎儿在孕18周进行羊水穿刺及胎儿DNA测序,发现仅携带MYO7A基因p.Tyr2042Ter杂合突变,另一个等位基因为野生型,预测胎儿不会出现先证者的Usher综合征Ⅰ型临床表现。胎儿出生后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一个Usher综合征Ⅰ型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丰富了该病的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库,为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HER综合征 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 靶向测序 MYO7A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