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RNA-15a表达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胎儿心脏畸形的关系分析
1
作者 王彦 周淑 +2 位作者 于萍 余建 张瑞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5a(miR-15a)表达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胎儿心脏畸形的关系。方法选取891例GDM患者作为疾病组,同时选取健康孕妇891例作为健康组,检测并比较2组母体血清miR-15a表达。根据疾病组是否发生胎儿心脏畸形将其分为畸形组... 目的探讨微小RNA-15a(miR-15a)表达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胎儿心脏畸形的关系。方法选取891例GDM患者作为疾病组,同时选取健康孕妇891例作为健康组,检测并比较2组母体血清miR-15a表达。根据疾病组是否发生胎儿心脏畸形将其分为畸形组和非畸形组,比较2组血清miR-15a表达及一般资料。另根据确诊孕周将疾病组患者分为A组和B组,根据空腹血糖升高程度将血糖控制不良患者分为C组和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GDM患者胎儿心脏畸形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5a表达对GDM患者胎儿心脏畸形的预测价值。结果疾病组血清miR-15a表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DM患者中胎儿心脏畸形发生率为2.87%(24/835)。畸形组血清miR-15a表达、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和不良孕产史、血糖控制不良占比高于非畸形组,妊娠早期规律服用叶酸占比低于非畸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血清miR-15a表达、胎儿心脏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血清miR-15a表达、胎儿心脏畸形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15a表达(OR=16.651,95%CI:6.252~44.344)、年龄(OR=1.078,95%CI:1.006~1.156)、血糖控制不佳(OR=3.404,95%CI:1.852~5.137)是GDM患者胎儿心脏畸形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miR-15a表达预测GDM患者胎儿心脏畸形的最佳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34、87.50%、73.24%、0.827(95%CI:0.799~0.852)。结论在GDM患者中,血清miR-15a表达异常升高,其是预测GDM患者胎儿心脏畸形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微小RNA-15a 胎儿心脏畸形 血糖控制
下载PDF
1996~2000年中国围产儿腭裂畸形发生状况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代礼 缪蕾 +2 位作者 周光萱 朱军 李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 1996~ 2 0 0 0年我国围产儿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是一个以医院为基础的先天畸形监测系统 ,采用此监测网收集孕 2 8周到产后 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2 2 186... 目的 探讨 1996~ 2 0 0 0年我国围产儿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是一个以医院为基础的先天畸形监测系统 ,采用此监测网收集孕 2 8周到产后 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2 2 186 16例 ,腭裂缺陷儿 4 99例 ,总发生率为 2 2 5 万。单发腭裂发生率为 1 75 万 ,综合征性腭裂为 0 5 0 万 ;城镇 2 2 7 万 ,乡村 2 19 万 ;男性为 1 93 万 ,女性为 2 5 7 万。产妇年龄别发生率以≥ 35年龄组最高(2 84 万 ) ,但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总的腭裂和综合征性腭裂年度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各省发生率差异明显。单发和综合征性腭裂围产期病死率分别为 7 3% ,4 1 4 % ,总病死率为 14 9%。结论 中国围产儿腭裂畸形发生率的上升趋势由综合征性腭裂所致。单发腭裂畸形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腭裂发生率存在明显地理差异。综合征性腭裂围产儿出生素质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6-2000年 中国 围产儿 腭裂畸形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中国人群裂手裂足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代礼 李艳华 +5 位作者 邓莹 朱军 王艳萍 梁娟 张亚玮 刘芝英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0-323,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先天性裂手/裂足畸形(SHFM)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络获得SHFM研究资料,把病例分为单发(仅有SHFM或者伴发其他肢体畸形)和综合征(SHFM伴发其他非肢体畸形)两类,分别按围产儿性别、居住地(... 目的探讨中国人先天性裂手/裂足畸形(SHFM)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络获得SHFM研究资料,把病例分为单发(仅有SHFM或者伴发其他肢体畸形)和综合征(SHFM伴发其他非肢体畸形)两类,分别按围产儿性别、居住地(城/乡)计算其发生率。并分析患儿的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围产期转归和畸形发生部位。结果在4489692例围产儿中诊断出SHFM病例736例,总发生率为1.64/104,单发和综合征SHFM的发生率分别为0.64/104和1.00/104。男性围产儿SHFM发生率为1.79/104,女性为1.25/104;城镇1.51/104,乡村1.86/104。SHFM患儿中,未足月分娩和低出生体质量分别占30.20%和43.93%。单发和综合征SHFM的围产期病死率分别为24.74%和66.59%,总病死率为50.27%。SHFM畸形以发生在上肢多见。结论我国SHFM发生率高于国外报道。较高的围产期病死率与伴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手/足畸形 发生率 出生缺陷监测
下载PDF
中国围产儿畸胎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代礼 吴艳乔 +4 位作者 朱军 王艳萍 周光萱 梁娟 缪蕾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 利用 1987~ 1992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 ,描述围产儿畸胎瘤的发生水平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 2 8周到产后 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 ,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共收... 目的 利用 1987~ 1992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 ,描述围产儿畸胎瘤的发生水平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 2 8周到产后 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 ,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44 896 92例 ;畸胎瘤 2 38例 ,其中单发 198例 ,合并有其他畸形者40例。中国人围产儿畸胎瘤发生率为 0 .5 3/万 ,单发畸胎瘤发生率为 0 .44 /万 ,合并其他畸形者发生率为 0 .0 9/万。城市发生率为 0 .46 /万 ,乡村发生率为 0 .6 6 /万 ;男性围产儿畸胎瘤发生率为 0 .2 7/万 ,女性为 0 .80 /万 ;畸胎瘤儿性别比为 1∶ 2 .76。畸胎瘤围产儿病死率为 5 5 .0 %。结论 中国围产儿畸胎瘤以单发为主 ,发生率变化无长期趋势。乡村发生率高于城镇 ,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畸胎瘤儿病死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儿 畸胎瘤 发生率 流行病学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人无脑畸形的性别分布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代礼 吴艳乔 +3 位作者 李艳华 朱军 王艳萍 梁娟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2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 :利用 1987~ 1992年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 ,描述围产儿无脑畸形的性别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 2 8周到产后 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 ,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分析指标为相度危... 目的 :利用 1987~ 1992年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 ,描述围产儿无脑畸形的性别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 2 8周到产后 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 ,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分析指标为相度危险度 RR (男 /女 )和畸形性别比 SR (男 /女 )。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4 4 896 92例 ,男 2 336 976例 ,女 2 15 0 834例 ;无脑畸形 6 2 5 6例 ,其中男 2 0 12例 ,女 4 12 9例 ,性别比为 0 .4 9。中国人围产儿无脑畸形发生率为 13.93/万 ,男性为 8.6 1/万 ,女性为 19.2 0 /万 ,RR为 0 .4 5。无脑畸形性别比和 RR在城乡、南北方、单发和多发畸形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中国围产儿无脑畸形发生以女性居多 ,女性胎儿对无脑畸形的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比男性易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脑畸形 性别分布 相对危险度 性别比 中国人
下载PDF
计划生育技术人员有关增补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的KAP调查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科生 蒲玮 朱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调查四川省基层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对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知晓率, 对增补叶酸的态度、是否愿意向育龄妇女推荐的行为等情况, 为实施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指标包括叶酸的知识、增补叶... 目的:调查四川省基层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对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知晓率, 对增补叶酸的态度、是否愿意向育龄妇女推荐的行为等情况, 为实施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指标包括叶酸的知识、增补叶酸的方法、时间和剂量以及相应的态度和行为, 设计调查问卷, 对507名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收集有效答卷485份, 数据录入计算机,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3. 8%的被调查人员知道叶酸来源, 不同职称组没有统计学差异。增补叶酸最佳时间的知晓率为45 .8%, 正确补充剂量的知晓率约30 .0%, 且不同技术职称、不同工作单位的人员均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 01)。89. 7%的人认为有必要增补叶酸, 75 .1%的人愿意向育龄妇女推荐。结论: 对于育龄妇女实施增补叶酸的措施, 计划生育技术人员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但正确补充叶酸的知晓率较低, 影响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计划生育技术人员有关增补叶酸知识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神经管缺陷 知晓率
下载PDF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有关神经管缺陷及其干预措施知晓率的调查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科生 蒲玮 朱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33-1135,共3页
目的:旨在获取四川省计划生育技术人员有关神经管缺陷及其干预措施知晓率的基础数据,为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方法:围绕胎儿神经管缺陷及干预措施有关知识设计问卷,以现场调查方式进行。本项目共调查计划生育专业技... 目的:旨在获取四川省计划生育技术人员有关神经管缺陷及其干预措施知晓率的基础数据,为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方法:围绕胎儿神经管缺陷及干预措施有关知识设计问卷,以现场调查方式进行。本项目共调查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507名,回收有效答卷485份。相关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神经管缺陷主要畸形的知晓率为32.8%,预防神经管缺陷关键时期的知晓率仅有23.9%,10.7%的人员能够正确回答神经管缺陷再发风险;神经管缺陷高危因素的知晓率约57.0%~69.0%;B超产前诊断知晓率54.4%。不同工作单位、不同技术职称的人员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层计划生育技术人员有关神经管缺陷及干预措施方面的知晓率较低,将直接影响干预工程的实施效果,提示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管缺陷 干预措施 知晓率
下载PDF
出生缺陷对中国围产儿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91
8
作者 代礼 周光萱 +5 位作者 朱军 缪蕾 王艳萍 吴艳乔 梁娟 毛萌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 分析1990~2001年期间中国围产儿死亡率以及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到产后7天住院分... 目的 分析1990~2001年期间中国围产儿死亡率以及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到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把资料按出生地分为城乡两组,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沿海、内地、边远地区三组,调查围产儿死亡率和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 中国围产儿死亡率由1990年的22.85‰下降到2001年的13.26‰,呈下降趋势;死胎死产率和早期新生儿死亡比例也呈下降趋势。同期围产儿出生缺陷死亡专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在城镇和乡村以及沿海、内地、边远三类地区中都观察到同样变化趋势,1996~2001年间趋势更为明显。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高于乡村,沿海和内地高于边远地区。结论 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缺陷 中国 围产儿 死亡现象 发生率
原文传递
出生缺陷及其监测 被引量:104
9
作者 朱军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13-514,共2页
关键词 出生缺陷 先天异常 疾病监测 疾病预防
原文传递
基于5G虚拟仿真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医学实验技术人才培养为例
10
作者 梁熠溥 程怡娟 张南南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37期120-124,共5页
基于5G的虚拟仿真教学是一种新型实验医学学科教学模式,其克服了传统医学实验技术教学模式在场地、时间、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直观性等优势,极大地改善了高校医学实验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未来培养医学实验技术人才... 基于5G的虚拟仿真教学是一种新型实验医学学科教学模式,其克服了传统医学实验技术教学模式在场地、时间、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直观性等优势,极大地改善了高校医学实验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未来培养医学实验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围绕基于5G的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在医学实验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特点,阐述了目前该培养中模式的应用及优点和缺点,对该培养模式未来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对该种培养模式给予了一个积极、良好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 虚拟仿真技术 医学实验
下载PDF
1996~2000年全国神经管缺陷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116
11
作者 代礼 朱军 +4 位作者 周光萱 王艳萍 吴艳乔 缪蕾 梁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2-404,共3页
目的 利用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期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 ,描述围产儿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 3种神经管缺陷 (NTD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 2 8周... 目的 利用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期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 ,描述围产儿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 3种神经管缺陷 (NTD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 2 8周至产后 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 ,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2 2 186 16例 ;神经管缺陷儿 2 873例。中国人围产儿NTDs总发生率为 12 95 /万 ,其中无脑、脊柱裂和脑膨出的发生率分别为 5 0 2 /万、6 30 /万和 1 6 4 /万。总的NTDs和无脑畸形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男性NTDs发生率为 9 75 /万 ,女性为 15 96 /万 ,城市为 7 76 /万 ,农村为 2 5 2 0 /万 ,北方为 19 90 /万 ,南方为 5 81/万 ;母龄别发生率在 <2 0岁和 >30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NTDs围产儿早产占 5 0 9% ,低出生体重占 5 0 6 % ,围产期病死率为 77 8%。结论 中国围产儿NTDs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农村高于城市 ,北方高于南方。年度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但高于其他国家同期水平。神经管缺陷儿出生素质差 ,围产期病死率高 ,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6-2000年 神经管缺陷 动态监测 流行病学 胎儿监测 数据收集
原文传递
1996~2000年中国围产儿总唇裂畸形的监测 被引量:42
12
作者 代礼 朱军 +2 位作者 周光萱 王艳萍 缪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目的 描述 1996~ 2 0 0 0年期间我国围产儿唇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为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的孕 2 8周~产后 7d的围产儿。结果 中国人围产儿总唇裂发生率为 14 0 0 /万 ,其中唇裂... 目的 描述 1996~ 2 0 0 0年期间我国围产儿唇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为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的孕 2 8周~产后 7d的围产儿。结果 中国人围产儿总唇裂发生率为 14 0 0 /万 ,其中唇裂为 5 0 3/万 ,唇裂合并腭裂为 8 97/万 ;城镇发生率为 13 2 8/万 ,乡村为 15 5 7/万 ;男性为 16 0 6 /万 ,女性为 11 4 0 /万。总唇裂产妇年龄组别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在≥ 35岁年龄组最大。年度发生率无长期趋势。总唇裂畸形以单发形式多见 ,占87 2 5 %。围产期病死率为 19 0 4 % ,单发畸形为 12 6 9% ,多发畸形为 6 2 6 0 %。结论 我国总唇裂发生率无下降趋势 ,和其他国家同期水平比较 ,属于高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6-2000年 中国 围产儿 唇裂畸形 流行病学 口颌系统畸形
原文传递
1996~2000年全国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的分析 被引量:63
13
作者 朱军 周光萱 +3 位作者 代礼 王艳萍 梁娟 缪蕾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5-877,共3页
目的 对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的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了解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全国出生缺陷监测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 ,1996~ 2 0 0 0年全国 31省、市、自治区的4 6 3~ 4 6 6所县级或以上的... 目的 对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的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了解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全国出生缺陷监测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 ,1996~ 2 0 0 0年全国 31省、市、自治区的4 6 3~ 4 6 6所县级或以上的医院参加。监测对象为住院分娩的孕满 2 8周的出生儿 ,最大观察期限为生后 7d。结果 1996~ 2 0 0 0年全国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出现上升趋势 (χ2 =84 .6 2 7,P<0 .0 1) ;城市发生率和农村发生率均出现上升趋势 ,但城市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 ;发生率无性别差异 ;全国南北方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南方发生率明显高于北方 ,其中南方地区的上海市、浙江省发生率最高 ,位居全国发生率前列 ;且东部地区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χ2 =391.14 91,P<0 .0 1)。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比例逐年增高 (χ2 =4 .5 4 3,P<0 .0 5 )。结论我国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出现上升趋势 ,其发生率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与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生后早期诊断水平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出生缺陷监测 发生率
下载PDF
多指(趾)畸形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周光萱 代礼 +4 位作者 朱军 缪蕾 王艳萍 梁娟 吴艳乔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8-710,共3页
目的 了解我国围产儿多指 (趾 )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 ,于 1996~ 2 0 0 0年在全国 31省 (市、区 )监测医院内对孕满 2 8周至产后 7d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调查。结果 在 2 2 186 1... 目的 了解我国围产儿多指 (趾 )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 ,于 1996~ 2 0 0 0年在全国 31省 (市、区 )监测医院内对孕满 2 8周至产后 7d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调查。结果 在 2 2 186 16例围产儿中 ,共检出多指 (趾 ) 2 0 97例 ,全国平均发生率为 9.4 5 /万 ;城、乡发生率分别为9.6 0 /万和 9.0 5 /万 ;男、女发生率分别为 10 .99/万和 7.4 8/万。年度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指 (趾 )畸形患儿单发者占 88.4 % ,11.6 %合并有其他畸形。畸形发生在肢体左侧占 34.96 % ,右侧占 4 5 .6 2 % ,双侧同时发生占19.4 1%。多指 (趾 )患儿围产期病死率为 8.17% ,其中单发为 2 .72 % ,多发为 4 9.38%。结论 我国围产儿多指(趾 )畸形男性多于女性 ,地区差异明显 ;多指 (趾 )以单发形式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指(趾) 围产儿 流行病学
下载PDF
1996-2000年全国肢体短缩畸形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军 代礼 +3 位作者 周光萱 王艳萍 梁娟 缪蕾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6-817,共2页
目的 对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的肢体短缩畸形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我国肢体短缩畸形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全国出生缺陷监测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1996~2000年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463~466所县级或以上的医院参加。监测... 目的 对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的肢体短缩畸形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我国肢体短缩畸形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全国出生缺陷监测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1996~2000年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463~466所县级或以上的医院参加。监测对象为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的出生儿,日龄为生后7d。监测资料逐级上报和审核,进行统计学统计。结果 1996-2000年全国肢体短缩畸形平均发生率为5.41/万,五年期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χ^2=4.08,P〉0.05);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发生率,但发生率没有性别差异。南方与北方省份间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间肢体短缩畸形发生率没有差异。单侧和双侧比例以及上肢和下肢比例没有差异。结论 我国肢体短缩发生率仍为高发国家,发生率有城乡差异。提高产前诊断比例有助于发生率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短缩 出生缺陷监测 发生率
下载PDF
中国妇幼卫生监测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牟祎 代礼 +3 位作者 朱军 李琪 马霞 刘铮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5477-5480,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网络直报系统(包括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网站)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妇幼卫生监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540个妇幼卫生监测机构对直报系统的使用效果、信息安全现状的意见和改进建议... 目的:了解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网络直报系统(包括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网站)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妇幼卫生监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540个妇幼卫生监测机构对直报系统的使用效果、信息安全现状的意见和改进建议,按照监测机构的行政级别(省、地市和区县)和所处地区(东、中、西部)分类分析资料。结果:接受调查的单位中,认为直报系统对日常工作和决策有支持作用,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物资成本的单位分别占95.5%、90.1%、85.5%和84.9%;直报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在不同级别的单位间存在差别;降低物资成本的作用则有地区差别;降低人力成本的作用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和级别差别。认为系统安全性较好的单位占58.5%。结论:现有妇幼卫生监测数据直报系统对规范监测、提高工作效率有积极作用,需要增加投入,完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安全性,最终提高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幼卫生监测 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的环境与遗传高危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珍 朱军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0-264,共5页
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病种。由于产前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前检查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病比例已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各类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方式,也增加了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病种。由于产前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前检查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病比例已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各类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方式,也增加了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先天性心脏病是内在遗传易感因素和外界环境致畸源共同作用所致的结果。在心脏胚胎发育的阶段,多种高危影响因素都可能导致心脏发育异常。本文综述了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环境与遗传高危因素,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疾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危险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下载PDF
出生缺陷防控健康教育专家共识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珍 周阳文 +1 位作者 李小洪 朱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2年第5期775-779,共5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发展,近年来随着母婴安全保障措施的开展,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逐步降低。然而,出生缺陷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出生缺陷不仅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整个国家出生人口素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发展,近年来随着母婴安全保障措施的开展,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逐步降低。然而,出生缺陷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出生缺陷不仅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整个国家出生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的健康存量。出生缺陷健康教育通过向社会大众传播出生缺陷防控观念、知识和技能,促使其主动采纳预防出生缺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笔者编制本专家共识,通过阐述出生缺陷防控健康教育的适用范围、原则、内容、材料及流程等内容,以规范和指导出生缺陷防控健康教育开展,提升出生缺陷防控健康教育总体水平和效果,达到有效预防出生缺陷、实现健康中国的总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缺陷 健康教育 综合防控 一级预防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我国出生缺陷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静秋 张引颖 +4 位作者 朱军 李小洪 唐鏐 阎正民 毛正中 《中国卫生经济》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4-86,共3页
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全面的出生缺陷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出生缺陷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方法:文献研究及现场调查。结果:基于各学科理论和多项研究,构建我国出生缺陷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 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全面的出生缺陷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出生缺陷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方法:文献研究及现场调查。结果:基于各学科理论和多项研究,构建我国出生缺陷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包括4个一级指标:出生缺陷干预地区社会经济指标、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指标、出生缺陷二级干预指标、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指标,以及16个二级指标。重点介绍了构建框架的思路和依据,及各类指标的评价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研究该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结论:结合我国出生缺陷干预现状,首次对我国出生缺陷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做了探讨,对于进一步研究该指标体系,继而评估、指导我国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缺陷 效果评价 指标体系 干预
原文传递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SFRP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及HPV感染的关系
20
作者 徐志红 邓莹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1214-1218,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87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术中切除的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法检...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87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术中切除的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法检测组织中SFRP基因甲基化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HPV感染情况,采用S pearman相关分析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SFRP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FRP基因甲基化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SFRP基因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WHO病理分级、FIGO分期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SFRP基因甲基化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SFRP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HPV感染阴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RP基因甲基化率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WHO病理分级、FIGO分期、HPV感染呈正相关(r=0.445、0.305、0.260,P<0.05)。结论:SFRP基因甲基化率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WHO病理分级、FIGO分期、HPV感染呈正相关,有望成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 基因甲基化 临床病理特征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