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1
作者 唐凤 罗万英 +2 位作者 王莉 杨昊 黄爽 《现代临床医学》 2021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分析羊膜腔穿刺术的改期率及改期原因。方法:收集本院1908例羊膜腔穿刺术改期孕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孕妇的年龄、改期原因、季节分布等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率为7.55%,改期率与孕妇年龄呈正相关(r=0.960,P<0.... 目的:分析羊膜腔穿刺术的改期率及改期原因。方法:收集本院1908例羊膜腔穿刺术改期孕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孕妇的年龄、改期原因、季节分布等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率为7.55%,改期率与孕妇年龄呈正相关(r=0.960,P<0.05)。改期原因位于前4位的是孕妇疾病(75.42%)、术前检查不完善(13.10%)、无最佳穿刺部位(6.39%)、胎儿情况(3.77%)。不同季节因感染而改期的孕妇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羊膜腔穿刺术改期原因多样,在给孕妇预约手术时,医护人员应根据孕妇年龄、心理状况、季节情况等对孕妇进行全面的术前病情评估和健康宣教,使其心理和身体达到最适状态,从而降低改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羊膜腔穿刺术 手术改期 原因
下载PDF
医学遗传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困境与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竹 王和 +2 位作者 孙玲玲 胡婷 刘珊玲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309-1312,共4页
我国医学遗传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较晚,与国外培训体系存在差异,无现成经验可参考。医学遗传学住院医师培训从2014年发展至今,凸显出招生困难、学员遗传基础知识薄弱、部分学员难以完成培训任务等困境。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通过... 我国医学遗传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较晚,与国外培训体系存在差异,无现成经验可参考。医学遗传学住院医师培训从2014年发展至今,凸显出招生困难、学员遗传基础知识薄弱、部分学员难以完成培训任务等困境。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通过开设本科生临床遗传学相关选修课程,利用慕课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依托高仿真羊膜腔穿刺模型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建立健全师资培训体系等一系列住培教学改革,以扩大医学生职业方向的选择面,全面提升医学遗传科住培学员的核心岗位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产前诊断9三体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丽娟 胡婷 +5 位作者 朱红梅 王嘉敏 胡睿 李玲萍 赖怡 张竹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927-928,共2页
患者女,44岁,高龄孕妇,G_(3)P_(1)^(+1),生育1子,身体健康,既往自然流产1次。夫妻双方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孕13周时在外院行彩超提示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测值为3.5 mm(提示增厚),患者未行血清学筛查及外周血... 患者女,44岁,高龄孕妇,G_(3)P_(1)^(+1),生育1子,身体健康,既往自然流产1次。夫妻双方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孕13周时在外院行彩超提示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测值为3.5 mm(提示增厚),患者未行血清学筛查及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未做进一步处理。孕20^(+6)周时在外院行彩超提示:宫内妊娠,单活胎,测值平均约19周孕;疑颅脑发育异常、单脐动脉。转诊于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建议患者行羊水穿刺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游离DNA 非近亲结婚 羊水穿刺 家族遗传病史 产前筛查 宫内妊娠 颈项透明层 高龄孕妇
原文传递
无创DNA产前筛查质量管理样本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邓测川 祝茜 +4 位作者 白婷 胡婷 张竹 王和 刘珊玲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建立无创DNA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NIPS)质量管理样本的制备方法,并对制备的样本进行质量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特点,将核型为21号染色体三体、18号染色体三体和13号染色体三体的片段... 目的建立无创DNA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NIPS)质量管理样本的制备方法,并对制备的样本进行质量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的特点,将核型为21号染色体三体、18号染色体三体和13号染色体三体的片段化基因组DNA分别与背景血浆混合制备出人工模拟样本,与商品化质控品进行对比,并在不同的检测平台进行检测,再分别在-80℃、-20℃、4℃、24℃和37℃条件下保存。结果人工模拟样本结果与预期相符,可以在不同平台进行检测,可在-80℃和-20℃条件下保存至少30天。结论成功制备了人工模拟样本,并证实该样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考虑将其作为NIPS的质量管理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整倍体 游离DNA 无创产前筛查 质量管理
原文传递
FBN1基因变异患者4例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鑫 杨媚 +5 位作者 谢寒冰 赵倩颖 徐博成 肖啸 谭渝 刘珊玲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7期781-786,共6页
目的探讨4例疑似马凡综合征(MFS)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9年9月12日至2021年3月27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4例疑似MFS的男性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及其亲属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对其进行家系... 目的探讨4例疑似马凡综合征(MFS)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9年9月12日至2021年3月27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4例疑似MFS的男性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及其亲属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并用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变异相关指南判定变异的致病性。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4例患者FBN1基因分别存在第5外显子c.430_433del(p.His144fs)缺失变异、第6外显子c.493C>T(p.Arg165*)无义变异、第44外显子c.5304_5306del(p.Asp1768del)缺失变异以及第42外显子c.5165C>G(p.Ser1722Cys)错义变异。根据ACMG变异相关指南,c.430_433del和c.493C>T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4;PVS1+PS1+PS2+PM2_Supporting+PP4)。c.5304_5306del和c.5165C>G变异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_Supporting+PM4+PP4;PS2_Moderate+PS1+PM1+PM2_Supporting)。结论FBN1基因的c.430_433del、c.5304_5306del既往未见报道,上述结果丰富了MFS的基因变异谱,为患者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N1基因 杂合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马凡综合征 肢端发育不良
原文传递
晚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患儿1例的溶酶体酶活性分析及遗传学分析
6
作者 何甜甜 江杰妮 +2 位作者 熊悦月 俞丹 张雪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711-717,共7页
目的探讨1例晚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LOPD)型患儿的临床特征、GAA基因变异特点及溶酶体酶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改变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临床确诊的1例GSDⅡ患儿的病历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分别... 目的探讨1例晚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LOPD)型患儿的临床特征、GAA基因变异特点及溶酶体酶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改变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临床确诊的1例GSDⅡ患儿的病历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分别用于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分离及基因组DNA提取,检测2种细胞中加入GAA同工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和不加抑制剂时溶酶体酶GAA的活性。同时收集20例健康受试者的外周血样,混合后分别分离白细胞与淋巴细胞,与患儿家系同批次进行GAA活性测定,作为正常参考值。基因组DNA用于神经肌肉病基因panel检测,并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保守性分析。结果患儿为9岁女性,2岁11个月时发现语言运动发育落后,就诊时走路不稳、上台阶困难及明显脊柱侧弯,患儿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肌电图异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基因检测发现其携带GAA基因c.1996dupG(p.A666Gfs*71)和c.701C>T(p.T234M)复合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分别评级为致病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M3)和可能致病变异(PM1+PM2_Supporting+PM3+PM5+PP3)。患儿、患儿父亲、母亲白细胞中GAA活性在不加抑制剂时分别为同批次正常值的76.1%、91.3%、95.6%,加入抑制剂时分别为同批次正常值的70.8%、112.9%、128.2%,白细胞中GAA活性在加入抑制剂后降低约6~9倍;患儿、患儿父亲、母亲淋巴细胞中GAA活性在不加抑制剂时分别为同批次正常值的68.3%、59.0%、59.5%,在加抑制剂时分别为同批次正常值的41.0%、89.5%、57.7%,淋巴细胞中GAA活性在加入抑制剂后降低约2~5倍。结论患儿被诊断为LOPD,其GAA基因的c.1996dupG和c.701C>T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其遗传学病因。LOPD患儿GAA残余酶活性范围较宽,酶活性改变不典型,在诊断时不能仅依据酶活性检测,而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和酶活性检测进行综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贮积症Ⅱ型 酸性α-葡萄糖苷酶 基因变异 溶酶体酶活性分析 儿童
原文传递
《超声在先天性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指南(2020)》要点解读
7
作者 周凡 王和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5-290,共6页
在胎儿先天性感染中,超声有助于指导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评估宫内感染胎儿预后及优化围生期管理.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于2020年7月发布了《超声在先天性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指南(2020)》[1],该指南总结了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在胎儿先天性感染中,超声有助于指导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评估宫内感染胎儿预后及优化围生期管理.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于2020年7月发布了《超声在先天性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指南(2020)》[1],该指南总结了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oxo)、细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B19)、风疹病毒(rubellavirus,R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和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导致的先天性感染的循证医学证据,探讨了超声在诊断和管理先天性感染及评估胎儿预后方面的价值.笔者结合我国优生管理的临床实践,对该指南相关要点进行解读、讨论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感染 胎儿预后 寨卡病毒 宫内感染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ZOSTER 实验室检测
原文传递
黏脂贮积症Ⅱ型α/β和Ⅲ型α/β家系的溶酶体酶学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何甜甜 陈静 +2 位作者 刘珊玲 王和 张雪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829-835,共7页
目的分析总结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溶酶体酶酶学检测的特点,为选择酶学检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两例确诊为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患者及10例健康个体血浆及白细胞中的多种溶酶体酶活性,比较患者与健康... 目的分析总结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溶酶体酶酶学检测的特点,为选择酶学检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两例确诊为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患者及10例健康个体血浆及白细胞中的多种溶酶体酶活性,比较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差异;分别以"mucolipidosis"及"黏脂贮积症"为关键词,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分析总结已报道的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的酶学检测结果。结果两例患儿血浆中多种溶酶体酶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均明显增高,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芳基硫酸酯酶A(arylsulphatase A,ASA)和α-L-艾杜糖醛酸酶(α-iduronidase,IDUA)(20倍以上)、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B)(10倍以上)、β-D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1,GLB1)和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 A,GLA)(5倍以上)、α-N-乙酰葡萄糖胺酶(α-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LU)(2倍),葡萄糖脑苷酯酶(glucocerebrosidase,GBA)(无明显变化)。两例患儿白细胞中多种溶酶体酶的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无差异,均在正常范围。筛选出22篇文献,共报道了15个溶酶体酶学指标,血浆中升高最明显的是总己糖胺酶(hexosaminidase A and B,Hex A+B)(平均升高24.4倍)和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α-man)(24.7倍),其次是ASA(22.4倍),GUSB为18.8倍;选用较多的指标分别是Hex A+B(12篇)、α-man(11篇)和GUSB(10篇)。结论溶酶体酶学分析是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手段,通过对两例患儿的血浆酶学的分析和文献复习,推荐选用ASA、GUSB、Hex A+B和α-man为二者的血浆溶酶体酶学分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脂贮积症 溶酶体酶酶学分析 血浆 检测指标
原文传递
血样低温放置时间对黏多糖贮积症酶学检测的影响
9
作者 何甜甜 要文聪 +2 位作者 刘珊玲 王和 张雪梅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5期566-573,共8页
目的探讨4℃条件下血样放置时间对黏多糖贮积症(MPS)酶学检测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5日至9日,采集自5例健康志愿者(男性为2例,女性为3例,年龄为24~30岁)的血样各6管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次命名为血样1、2、3、4、5(研究组)。将采集的5... 目的探讨4℃条件下血样放置时间对黏多糖贮积症(MPS)酶学检测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5日至9日,采集自5例健康志愿者(男性为2例,女性为3例,年龄为24~30岁)的血样各6管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次命名为血样1、2、3、4、5(研究组)。将采集的5×6管血样,置于4℃条件保存,于不同放置时间点(0、24、48、72、96、120 h)对其进行MPS酶学检测。同时收集本院医学遗传科2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检查后的剩余血样,将其混合与研究组同批次检测作为MPS酶活性正常值(对照组)。①观察研究组血样放置不同时间点,血浆颜色变化,并进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检测,评估血样溶血情况。②进行白细胞分离,并检测放置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中α-硫酸艾杜糖醛酸酶(IDUA)、α-N-乙酰葡萄糖胺酶(NAGLU)和β-葡萄糖醛酸酶(GUSB)活性水平,比较各种酶活性水平在不同检测时间点的差异。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批准,并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0094)。结果①血样在放置72 h时血浆颜色开始逐渐变红,放置时间越长,变红的程度越深;血浆f-Hb水平提示放置72 h呈增高趋势,并且随着放置时间延长,溶血程度也越来越严重。②血样1~5放置24、48、72、96、120 h时,IDUA、NAGLU活性水平分别与自身未放置血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样1~5在放置24、48、72、96 h的GUSB活性水平分别与未放置血样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放置120 h时GUSB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未放置血样,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1、P=0.002)。结论综合溶血情况和酶活性水平等多种因素,建议进行MPS酶学检测的外周血血样于采集后72 h(3 d)内送达检测实验室,72~120 h(3~5 d)送达实验室的血样,需取决于血样自身质量和待检测溶酶体酶类型,于120 h(5 d)时送达的检测失败可能性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 酶学检测 外周血样本 分析前质量控制 低温放置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