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大学《儒藏》首发式及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舒星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四川大学 学术研讨会 儒藏 首发式 儒学文献 整理出版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下载PDF
四川文化资源的创意产业开发研究
2
作者 严荔 尹宏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0年第6期83-85,共3页
四川丰富的智能文化资源是四川文化资源创意业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文化智能资源和创意产业的内涵为研究起点,以四川智能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和四川创意产业发展为基础,研究并提出了四川文化资源的创意业开发策略。
关键词 智能文化资源 创意业 开发策略
下载PDF
选课制条件下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翁晓红 杨光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38,共2页
选课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环节。选课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对优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手段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调查表明,教师挂牌所形成的选课竞争机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有尚需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 大学英语学分制 选课制 教学质量 问题
下载PDF
田间诗歌中的云南书写
4
作者 熊辉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54-60,共7页
田间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到多个边疆地区考察并体验生活,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云南居住了半年,创作了很多关于云南的短诗和长诗,体现出独特而富有时代性的云南书写。田间的云南书写内涵丰富:首先,云南是邦交要塞,在中外... 田间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到多个边疆地区考察并体验生活,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云南居住了半年,创作了很多关于云南的短诗和长诗,体现出独特而富有时代性的云南书写。田间的云南书写内涵丰富:首先,云南是邦交要塞,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与南亚诸国和平相处的前沿阵地;其次,云南是民族共生地,孕育了多个民族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热爱劳动和自由的民族精神;再次,云南是诗意的土壤,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启示并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理解田间诗歌中的云南书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且深刻地认识云南这片热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 云南书写 《云南行》 民族文化
下载PDF
中介语产生的语言心理原因 被引量:32
5
作者 刘利民 刘爽 薛旭辉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0,共5页
本文从描述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中介语现象及其特征入手 ,通过解释人类语言的普适性心理机制 ,探讨了中介语现象的产生原因 ,得出了中介语现象产生于学习者构建目的语的心理句法系统时其语言习得机制的自主创造性。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 中介语 语言心理
下载PDF
何只“自强不息”!——“浮士德精神”的反思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武能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0,共6页
我国几代前辈学者仅以“自强不息”诠释浮士德精神 ,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即它丰富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这虽是历史语境使然 ,并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进步的作用 ,却仍然不能不说失之于片面... 我国几代前辈学者仅以“自强不息”诠释浮士德精神 ,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即它丰富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这虽是历史语境使然 ,并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进步的作用 ,却仍然不能不说失之于片面。对“浮士德精神”予以重新认识 ,在继续肯定“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也强调其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 ,不仅具有现实意义 ,还会加深我们对歌德整个思想、创作和立身行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 历史语境 歌德 人道主义思想 创作 肯定 仁爱精神 自强不息 立身 诠释
下载PDF
西方指示语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被引量:23
7
作者 孙蕾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75,共6页
指示语、摹状词和专名都是具体指称手段 ,但却属于不同的语义类型。与摹状词及专名研究相比 ,指示语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通过对欧美国家指示语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对指示语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及有待解决的... 指示语、摹状词和专名都是具体指称手段 ,但却属于不同的语义类型。与摹状词及专名研究相比 ,指示语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通过对欧美国家指示语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对指示语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语 称谓词 意义 指称
下载PDF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乔伊斯 被引量:6
8
作者 袁德成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47,共5页
上个世纪 ,欧美女性主义批评家开始把乔伊斯纳入其批评视野 ,她 (他 )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乔伊斯对女性的态度或大男子主义观念的再现等等。由于角度、侧重点以及结合使用的理论的不同 ,她 (他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同 ,甚至迥然相异 ,... 上个世纪 ,欧美女性主义批评家开始把乔伊斯纳入其批评视野 ,她 (他 )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乔伊斯对女性的态度或大男子主义观念的再现等等。由于角度、侧重点以及结合使用的理论的不同 ,她 (他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同 ,甚至迥然相异 ,这为我们多维度地理解乔伊斯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 女性主义批评 大男子主义 再现 中心 视野 美女 多维度 理解
下载PDF
语言文化编码中的理据与任意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维鼎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43,共6页
本文在讨论文化与语言的实质关系的基础上 ,探讨了语符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语言对文化的两种编码方式——理据性编码和任意性编码。本文从拟声和语声象征主义的角度讨论了理据性编码的原生性和反映文化制约性的语符象似性。在分析任意性编... 本文在讨论文化与语言的实质关系的基础上 ,探讨了语符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语言对文化的两种编码方式——理据性编码和任意性编码。本文从拟声和语声象征主义的角度讨论了理据性编码的原生性和反映文化制约性的语符象似性。在分析任意性编码的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语符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辩证关系 ,并对理据与象似进行了区分 ,还从构形学和句法学角度讨论了任意性编码的特点和两种编码的辩证联系。本文认为 ,语言对文化的两种编码使外在文化现实转化为内在心理现实 ,并使语符具有抽象创新的任意性 ,文化制约的理据性和象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似性 语言编码 理据性 任意性 语符 语声象征
下载PDF
广告创作与翻译 被引量:35
10
作者 张基珮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43,40,共4页
研究英汉广告翻译 ,必须从广告创作这一根本入手 ,否则很难得其真谛。在广告创作的语言方面 ,英汉广告存在着“简洁与典雅”的差异 ;在内容方面 ,两者又有“个体与群体”、“事实与权威”的差异。英文广告的翻译无时不为这些矛盾所困惑 ... 研究英汉广告翻译 ,必须从广告创作这一根本入手 ,否则很难得其真谛。在广告创作的语言方面 ,英汉广告存在着“简洁与典雅”的差异 ;在内容方面 ,两者又有“个体与群体”、“事实与权威”的差异。英文广告的翻译无时不为这些矛盾所困惑 ,只有加强对英汉广告创作的研究 ,在涉外广告撰写中适应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才能营造出英汉广告各自满意的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创作 翻译 英语广告 汉语广告 语言 内容 消费者 购买心理
下载PDF
商标翻译的中西合壁 被引量:7
11
作者 孔令翠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38-40,共3页
商标翻译是一件很难、涉及文化与艺术的创造性劳动,其成败事关经济效益与国际影响,丝毫也不能马虎大意。本文从商标的命名、语言、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探讨了商标翻译应注意的几个要素、商标翻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商标翻译策略,从而使... 商标翻译是一件很难、涉及文化与艺术的创造性劳动,其成败事关经济效益与国际影响,丝毫也不能马虎大意。本文从商标的命名、语言、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探讨了商标翻译应注意的几个要素、商标翻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商标翻译策略,从而使译出的商标与原文的商标在音、形、意和美等实现中西合璧,求得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效果,在商品交流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交流。本文还以竹叶青茶叶的翻译为例,阐述商标翻译中西合璧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 翻译 创造 中西舍璧
下载PDF
非文学翻译文本类型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基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184,共3页
采用对比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指出划分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为非文学翻译研究之核心,首先应当解决两个基本认识问题,即确定文本类型和描述相关特征,以作为建立非文学翻译理论体系的基石,以期为非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提供切入点,同时强... 采用对比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指出划分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为非文学翻译研究之核心,首先应当解决两个基本认识问题,即确定文本类型和描述相关特征,以作为建立非文学翻译理论体系的基石,以期为非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提供切入点,同时强调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文学翻译 文本类型划分 类型特征
下载PDF
英国人著述中的中国及其对美国早期中国观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姜源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0-166,共7页
本文主要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人所撰的游记和其他作品中,陈述和分析当时英国人所形成的中国观。笔者认为,英国人在十八世纪所形成的主要是一种否定的中国观,认为中国处在“半蛮夷”状态。其著述在美国的接受对美国人早期认识... 本文主要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人所撰的游记和其他作品中,陈述和分析当时英国人所形成的中国观。笔者认为,英国人在十八世纪所形成的主要是一种否定的中国观,认为中国处在“半蛮夷”状态。其著述在美国的接受对美国人早期认识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游记 文学作品 中国观 美国 18世纪 19世纪初
下载PDF
符号学·文学·文化——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司文会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5-192,共8页
巴特思想体系复杂多变的特点,决定了国内外学术界在巴特的身份定位、思想分期、理论体系构建等研究上难以达成共识、甚至衍生出诸多分歧和误解,进一步加大了正确认识巴特及其思想的难度,使巴特思想研究成为学术界一座极富魅力的迷宫。... 巴特思想体系复杂多变的特点,决定了国内外学术界在巴特的身份定位、思想分期、理论体系构建等研究上难以达成共识、甚至衍生出诸多分歧和误解,进一步加大了正确认识巴特及其思想的难度,使巴特思想研究成为学术界一座极富魅力的迷宫。在巴特学术生涯的第一阶段,"零度写作"和"解神话"这两个关键词在巴特的思想体系中得以凸显,前者以文学为研究对象,后者则从日常大众文化表征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进入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巴特的符号学研究迎来了高峰期,这段时期也被学界称为巴特学术生涯中的"符号学阶段"。进入学术生涯的第三阶段后,巴特思想呈现出多样性、解构性等特点。在第四阶段,巴特的解构主义文学、文化符号学研究继续往纵深发展,除了在思想和内容上践行解构主义精神之外,巴特还积极寻求一种解构主义的写作方式,来响应所要表达的解构主义主题,从而使作品做到形神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符号学 文学 文化
下载PDF
异国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姜源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6-70,共5页
异国形象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其研究的文化意义充分体现在形象的定义、形象研究方法的应用差异, 以及研究的不同目的等方面。首先形象定义后面有非常复杂的文化线索, 各国学者观点不一; 其次, 研究方法中的文化因素也不同, 如: 全... 异国形象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其研究的文化意义充分体现在形象的定义、形象研究方法的应用差异, 以及研究的不同目的等方面。首先形象定义后面有非常复杂的文化线索, 各国学者观点不一; 其次, 研究方法中的文化因素也不同, 如: 全球主义的倾向, 特殊主义的观察倾向; 最后, 对研究目的差异下的文化意义: 法国人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文化政治”的研究、中国人对某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套话”的清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异国形象研究 文化意义
下载PDF
隐喻意象认知与直觉感悟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维鼎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17-20,共4页
本文首先描述了人在世界认知中产生的概念范畴构造系统如何反映和实现于语言之语义/句法构造系统,这个构造系统又成为人进一步认识世界的认知约束而使人陷入认知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隐喻表达主体与喻体的意象构造如何是一种语... 本文首先描述了人在世界认知中产生的概念范畴构造系统如何反映和实现于语言之语义/句法构造系统,这个构造系统又成为人进一步认识世界的认知约束而使人陷入认知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隐喻表达主体与喻体的意象构造如何是一种语用认知构造,能让人产生和宣泄认知感悟而超越认知困窘,和隐喻的交叉指涉意象定义的独特认知功能。本文还论述了隐喻相似性的性质、特点及其语用认知功能,最后从语用关联理论角度讨论隐喻是以喻示和类比推理为原理的言语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认知相似性 类喻 联觉 意象图示
下载PDF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科技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晓梅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文化的传真。译者应当有强烈的文化意识 ,不仅熟悉两种语言 ,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更应该熟悉两种文化 ,并在翻译中充分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 ,让翻译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商贸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 科技英语 翻译方法 民族文化 指称意义 语用意义
下载PDF
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被引量:15
18
作者 严荔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0年第5期85-87,共3页
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世界及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资源产业化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将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要素,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 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世界及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资源产业化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将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要素,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充分结合的经济活动,进而催生文化传媒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娱产业、网络产业等新的文化经济现象和产业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源 产业化开发 模式
下载PDF
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文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段峰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0-91,共2页
本文讨论了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言语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言语行为参与者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识别等等,使言语行为在具体的语境,尤其是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变数的干扰,进而影响到言语行为的实现,从... 本文讨论了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言语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言语行为参与者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识别等等,使言语行为在具体的语境,尤其是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会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变数的干扰,进而影响到言语行为的实现,从而说明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关系的协调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 言语行为 社会 文化
下载PDF
从蒙特斯班到圣地亚哥——《老人与海》的艺术创造 被引量:4
20
作者 阚晴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5-77,共3页
《老人与海》来自现实生活 ,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 ,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巧妙碰撞 ,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塑造 ,以及刻画主人公高大形象的惊人艺术表现力 ,无不说明海明威漫长创作生涯和大量作品 ,由... 《老人与海》来自现实生活 ,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 ,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巧妙碰撞 ,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塑造 ,以及刻画主人公高大形象的惊人艺术表现力 ,无不说明海明威漫长创作生涯和大量作品 ,由此而引起新的质的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老人与海》 文学评论 小说 美国 艺术手法 人物形象 蒙特斯班 生活原型 艺术典型 艺术表现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