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2016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品系品质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建敏 罗江陶 +5 位作者 李式昭 万洪深 杨漫宇 李俊 杨恩年 蒲宗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3-519,共7页
为了解四川省小麦品质育种进展,对四川省2008-2016年区试的130个品系(274个样品)的品质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不同品质分类标准评价了供试四川小麦达标现状。结果表明,四川2008-2016年130个小麦区试品系的容重为789±34g·L... 为了解四川省小麦品质育种进展,对四川省2008-2016年区试的130个品系(274个样品)的品质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不同品质分类标准评价了供试四川小麦达标现状。结果表明,四川2008-2016年130个小麦区试品系的容重为789±34g·L^(-1);粗蛋白含量为13.83%±1.69%,降落数值为238±93s,沉降值为38.4±11.7mL,湿面筋含量为28.0%±4.4%,吸水率为57.0%±5.3%,形成时间为3.1±2.5min,稳定时间为4.3±3.9min,弱化度为126±51F.U,粉质质量指数为57±42,评价值为45±13,最大抗延阻力为371±193E.U,延伸性为172±28mm,能量为84.4±40.7cm^2,拉伸比值为2.33±1.31,硬度指数为57.1±9.1。其中,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变异系数高达89.99%和80.16%。年度间比较发现,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容重、降落数值、吸水率和硬度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根据国家及省级品质评价标准,四川2008-2016年130个小麦区试品系中,均存在较大比例同一品系各项指标间强、中、弱筋层次交错不协调的现象,达标品系以中、弱筋小麦为主。总体而言,四川小麦品质改良趋向弱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育种 相关系数 标准
下载PDF
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式昭 朱华忠 +2 位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伍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29,共6页
利用自2000年以来育成的10份优良四川小麦品种,在理想栽培条件下对其产量潜力、产量构成因素、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及花后籽粒产量和茎草干重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在460.11~555.88 kg/667m2.②... 利用自2000年以来育成的10份优良四川小麦品种,在理想栽培条件下对其产量潜力、产量构成因素、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及花后籽粒产量和茎草干重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在460.11~555.88 kg/667m2.②从产量构成因素来讲,有效穗数范围为24.82 ~32.40万穗/667m2,穗粒数范围为28.1 ~40.6粒/穗,千粒重范围为42.7~54.4g,穗数是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③生物产量范围为1081.56 ~ 1325.65 kg/667m2,收获指数范围为0.36 ~0.48,通过收获指数的改良能明显提高产量潜力.④优良四川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好,灌浆快增期持续时间长,营养体生物量形成早,有利于较高粒重的形成.今后四川小麦的高产育种,应在较高穗数的条件下选择耐密性强的品种,同时注意选择收获指数高、灌浆快增期持续时间长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产量潜力 产量构成因素 生物产量 收获指数 灌浆特性
下载PDF
四川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式昭 朱华忠 +2 位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伍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8-942,共5页
利用近年来育成的10份优良四川小麦品种,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对品种籽粒灌浆参数的差异性和品种表现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 利用近年来育成的10份优良四川小麦品种,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对品种籽粒灌浆参数的差异性和品种表现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对四川小麦品种,在相对理想的栽培环境条件下,籽粒平均灌浆速率R,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R1、R2、R3是影响小麦粒重的主要因素,其中R和R1的作用最大。在10份材料中,3个大粒型品种(川麦43、川麦42和川麦60)为本试验灌浆特性优良型品种,其特点是灌浆速度R快,最大灌浆速率Rmax大,且灌浆速率在灌浆中后期也处于高水平状态。因此,在保证现有品种灌浆时间的基础上,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充分保障灌浆中后期的高水平灌浆状态,能有效提高当前四川小麦的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灌浆特性 籽粒灌浆参数 粒重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俊 万洪深 +8 位作者 杨武云 王琴 朱欣果 胡晓蓉 魏会廷 汤永禄 李朝苏 彭正松 周永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81-2291,共11页
【目的】解析突破性高产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探讨双亲川麦42和川农16对其高产特性的贡献。【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的176个SSR和683个DArT标记对川麦104及其亲本进行分析,了解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根据已定位到的产... 【目的】解析突破性高产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探讨双亲川麦42和川农16对其高产特性的贡献。【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的176个SSR和683个DArT标记对川麦104及其亲本进行分析,了解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根据已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分析来源于双亲的染色体区段对川麦104产量相关性状的贡献。【结果】在川麦104的双亲具有差异的859个多态位点中(22个位点缺失),有522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来源于川麦42,315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来源于川农16;川麦104更多地继承了川麦42的遗传成分(60.8%);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遗传位点在A、B和D基因组分布不同,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在A、B和D基因组所占比例分别为55.00%、60.20%和67.27%;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等位位点在21条染色体上的分布也不同,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主要分布于3A、5A、7A、1B、5B、7B、3D、4D、5D和7D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等位位点主要分布于4A、3B、4B、6B、1D、2D和6D染色体上。川麦104来源于双亲的染色体区段(遗传距离大于5 cM)共68个,总长度为3 089.6 cM;来源于川麦42和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分别为36和32个,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主要分布在3D、5D、7A、7B和7D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主要分布在3B、4B和6D染色体上;在A和D基因组川麦104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比川农16的多,B基因组中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比川麦42的多。在1B、1D、2B、4A、4D、5A、5B、5D和7A染色体上,9个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以及5个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富集了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其中,在1BS和4A染色体上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携带增加穗粒数的QTL等位位点;在1D、2B和4A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携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QTL等位位点;5B染色体上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和4A、4D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均携带增加千粒重的QTL等位位点,这些QTL的聚合对川麦104的产量三因素有增效作用。【结论】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高穗粒数特性来源于川麦42,多穗数特性来源于川农16,其千粒重特性双亲均有贡献,表明双亲的正效产量性状QTL重组是川麦104的高产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104 SSR DArT标记 遗传构成
下载PDF
四川小麦品种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和1B/1R易位的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式昭 郑建敏 +3 位作者 伍玲 李俊 蒲宗君 朱华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19-1626,共8页
为给四川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信息,利用7个HMW-GS、17个LMW-GS和1个1B/1R易位的特异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检测。结果表明:(1)针对HMWGS,在Glu-A1位点,含Ax2*的品种有2份,频率为1.9%;在Glu-B1位点,含... 为给四川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信息,利用7个HMW-GS、17个LMW-GS和1个1B/1R易位的特异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检测。结果表明:(1)针对HMWGS,在Glu-A1位点,含Ax2*的品种有2份,频率为1.9%;在Glu-B1位点,含Bx7、Bx20、Bx17、By8和By9的品种分别有73、26、4、45和30份,频率分别为69.5%、24.8%、3.8%、42.9%和28.6%,未检测到含Bx7OE的品种;在Glu-D1位点,含Dx5的品种有65份,频率为61.9%。(2)针对LMW-GS,在Glu-A3位点,含Glu-A3a、Glu-A3b、Glu-A3c、Glu-A3d和Glu-A3f的品种分别有2、2、63、29和9份,频率分别为1.9%、1.9%、60.0%、27.6%和8.6%,未检测到含Glu-A3e和Glu-A3g的品种;在Glu-B3位点,含Glu-B3b、Glu-B3d、Glu-B3f、GluB3g和Glu-B3i的品种分别有18、10、1、75和1份,频率分别为17.1%、9.5%、1.0%、71.4%和1.0%,未检测到含Glu-B3a、Glu-B3c、Glu-B3e和Glu-B3h的品种。(3)含1B/1R易位的品种有36份,频率为34.3%。(4)组合6种和5种以上优质基因的品种分别有2份(频率为3.8%)和15份(频率为14.3%)。可利用这些品种作为亲本,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逐步导入优质基因Ax2*、Bx7、By8、Dx5、Glu-A3d、Glu-B3d、Glu-A3b和Glu-B3b,并淘汰1B/1R易位,优化四川小麦面筋优质基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 1B/1R易位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式昭 郑建敏 +7 位作者 伍玲 李俊 万洪深 杨漫宇 罗江陶 刘廷辉 杨开俊 蒲宗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1-645,共5页
【目的】鉴定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组成,可为四川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个籽粒硬度和1个穗发芽抗性等位基因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的检测。【结果】本研... 【目的】鉴定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组成,可为四川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个籽粒硬度和1个穗发芽抗性等位基因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的检测。【结果】本研究表明:(1)针对籽粒硬度,含有Pinb-D1b基因(Pinb突变)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非Pinb-D1b等位基因类型则占到89.5%。(2)针对穗发芽抗性,含Vp-1Bc(抗穗发芽)的品种有88份,频率为83.8%;含Vp-1Ba(感穗发芽)的品种有17份,频率为16.2%;未能扩增出含Vp-1Bb(抗穗发芽)的品种。(3)聚合2项优质基因(Pinb-D1b和Vp-1Bc),品质优良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结论】利用这些含有优异基因资源的品种,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逐步导入上述优质基因,是综合提高四川小麦品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穗发芽抗性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药剂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3 位作者 汤永禄 杨武云 吴春 李朝苏 《农学学报》 2014年第2期43-46,共4页
禾谷缢管蚜是西南麦区蚜虫的优势种群,为提高对其防治效果,选择2种常用的化学农药(氰戊-氧化乐果、阿维菌素-吡虫啉)和2种植物源农药(辣椒水、大蒜-洋葱-香葱水)分别在室内和田间开展了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浸渍试验中,化学农药造成... 禾谷缢管蚜是西南麦区蚜虫的优势种群,为提高对其防治效果,选择2种常用的化学农药(氰戊-氧化乐果、阿维菌素-吡虫啉)和2种植物源农药(辣椒水、大蒜-洋葱-香葱水)分别在室内和田间开展了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浸渍试验中,化学农药造成蚜虫全部死亡,植物源农药毒杀效果也较为理想(死亡率76.7%~86.7%)。田间试验的校正防效依次为:阿维菌素-吡虫啉>氰戊-氧化乐果>辣椒水>大蒜-洋葱-香葱水,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敏感性较高(校正防效90%以上),对氧化乐果有一定的抗性,对参试的植物源农药敏感性较差(校正防效40.5%~50.8%)。天气状况对药效试验结果影响明显。在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应首选阿维菌素-吡虫啉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加强植物源农药的研制和配套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缢管蚜 氰戊-氧化乐果 阿维菌素-吡虫啉 植物源农药 药效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典型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魏会廷 李朝苏 +2 位作者 吴晓丽 李俊 汤永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74-2582,共9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典型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方法】两年两环境(稻茬田与丘陵旱地)下,分别测定了10个品种的生理成熟期、成熟期的籽粒发芽指数(GI_P、GI_M)和成熟期降落值(FN),并研究以上参数与气候因子的... 【目的】本文研究了四川盆地典型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方法】两年两环境(稻茬田与丘陵旱地)下,分别测定了10个品种的生理成熟期、成熟期的籽粒发芽指数(GI_P、GI_M)和成熟期降落值(FN),并研究以上参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GI_M较GI_P有大幅升高,3个穗发芽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对于总变异的贡献GI_P为地点×品种>地点>品种;GI_M为品种>年份>年份×品种;而FN主要受基因型影响。参试品种环境均值,GI_P变幅22.3%~60.0%,稻茬田低于旱地。GI_M变幅61.4%~94.8%,环境间差异较小。穗发芽抗性高的品种GI_P和GI_M较低抗性品种变异更大。开花-生理成熟期(APM)是影响籽粒休眠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均显著提高GI_P与GI_M,而日温差降低GI_P,降雨日数促进GI_M,较低的温度和较大温差利于籽粒休眠的延续;APM的降雨量、日照时数对GI_P影响较小。和旱地相比,气候因子对稻茬田的GI_M的影响更为明显。【结论】基于环境、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可缓解穗发芽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小麦 穗发芽抗性 温度 降雨 日照时数
下载PDF
小麦化学杀雄剂SC2011施药剂量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建敏 罗江陶 +2 位作者 蒲宗君 李式昭 刘于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4期1-5,共5页
为明确新型小麦化学杀雄剂SC2011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的诱导杀雄效果和最佳施用剂量,本研究选用3个高产抗病品种(‘蜀麦126’、‘川麦601’和‘川麦602’),设置6个剂量水平(15、30、45、60、75、90 L/hm^2)和1个对照(纯水,即0 L/hm^2)处理... 为明确新型小麦化学杀雄剂SC2011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的诱导杀雄效果和最佳施用剂量,本研究选用3个高产抗病品种(‘蜀麦126’、‘川麦601’和‘川麦602’),设置6个剂量水平(15、30、45、60、75、90 L/hm^2)和1个对照(纯水,即0 L/hm^2)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诱导杀雄效果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不育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当施药剂量≥30 L/hm^2时,不育度>98%;当施药剂量≥45 L/hm^2时,不育度>99%;施药剂量为45~90 L/hm^2时,不育度虽略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不同基因型材料饱和授粉结实率随施药剂量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然在剂量<45 L/hm^2时,异花授粉结实率(国内法)均与对照相当,表明在该处理剂量下柱头活性未受影响。从减少副作用、降低成本和效果最佳的角度考虑,30 L/hm^2是最佳施药剂量水平。SC2011对不同品种的诱导不育具有普遍适用性(广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化学杀雄剂 施药剂量 SC2011 结实率
下载PDF
四川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药剂预防 被引量:5
10
作者 魏会廷 夏先全 +2 位作者 李俊 张鸿 李朝苏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第12期31-31,共1页
赤霉病是小麦三大病害之一,化学防控是最有效的措施。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19年四川小麦赤霉病局部发生较重。齐穗至开花初期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窗口期喷施针对性药剂,可以稳产保质。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齐穗期 预防
下载PDF
四川小麦生育后期病虫害防治对策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2 位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杨武云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第7期34-35,共2页
本年度小麦拔节期遭遇低温天气,春季病虫害发生延迟。开花至成熟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开花初期可实施"一喷多防"防治多种病虫害,灌浆阶段可喷施叶面肥以提高粒重,并加强对灾害天气的防控,以保产增收。
关键词 小麦 生育后期 病虫害防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四川盆地机播稻茬麦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2 位作者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1-279,共9页
2010 2012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施氮量对机播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试验设置0、105、150、195 kg/hm24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有利于稻茬麦分蘖力、有效穗数的提高以及单穗小穗数、穗粒数的增加,但对... 2010 2012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施氮量对机播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试验设置0、105、150、195 kg/hm24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有利于稻茬麦分蘖力、有效穗数的提高以及单穗小穗数、穗粒数的增加,但对籽粒灌浆充实不利。不同年份和土壤质地,单产均以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最高水平,继续增加氮素用量产量增幅变小进而下降。氮素供应量增加,植株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产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等参数呈下降趋势,氮素收获指数、氮素表观回收率在各施氮处理间变幅相对较小。在四川盆地目前生产水平下,施氮150 kg/hm2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优质面条商品小麦澳白麦相关品质基因的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式昭 伍玲 +1 位作者 郑建敏 朱华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677-3687,共11页
【目的】鉴定澳白麦面条相关品质基因构成,为改良中国小麦面条品质提供信息。【方法】利用38个已知面条品质相关基因的功能标记,对从澳白麦群体中分离出的36个穗系的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LMW-GS)、1B/1R易位、Waxy蛋白亚... 【目的】鉴定澳白麦面条相关品质基因构成,为改良中国小麦面条品质提供信息。【方法】利用38个已知面条品质相关基因的功能标记,对从澳白麦群体中分离出的36个穗系的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LMW-GS)、1B/1R易位、Waxy蛋白亚基、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黄色素含量、籽粒硬度和穗发芽(PHS)抗性等相关基因进行鉴定。【结果】共发现13个对面条品质有正向效应的基因,其中非1B/1R易位类型和HMW-GS基因Bx7频率达100%,HMW-GS基因By8、LMW-GS基因Glu-A3b和Glu-B3b分别占供试材料的88.9%、88.9%和83.3%,淀粉品质相关Wx-B1蛋白亚基缺失类型占86.1%,低PPO活性等位基因Ppo-D1a和低黄色素含量等位基因Psy-B1b类型分别占86.1%和80.6%,与软—中等籽粒硬度相关等位基因Pinb-D1a类型占97.2%,抗穗发芽Vp-1Bc型穗系占88.9%。36个穗系共包含12类不同的品质基因型,其中第2类基因型(含HMW-GS基因Bx7和By8、LMW-GS基因Glu-A3b和Glu-B3b、低PPO活性基因Ppo-D1a、低黄色素含量基因Psy-B1b、软—中等籽粒硬度基因Pinb-D1a、抗穗发芽基因Vp-1Bc,不含1B/1R易位,Wx-B1蛋白亚基缺失)频率达63.9%,含正向效应基因最多、负向效应基因最少,是决定澳白麦优良品质的主导基因型。【结论】澳白麦是一个多系混合的商品小麦,优质面条基因较全面且频率高、基因型互补是其面条品质优良的根本原因。利用澳白麦资源进行面条品质育种,其中第2类基因型可作为首选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白麦 面条品质 品质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防蚜拌种剂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2 位作者 汤永禄 杨武云 李朝苏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7-79,共3页
采用纸床法研究了防治麦蚜的拌种剂(噻虫嗪、氟虫腈、丁硫克百威、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清水相比,参试的4种拌种剂对小麦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明显影响,但利于发芽指数的提高,随着温度的降低增幅增大。吡虫啉处... 采用纸床法研究了防治麦蚜的拌种剂(噻虫嗪、氟虫腈、丁硫克百威、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清水相比,参试的4种拌种剂对小麦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明显影响,但利于发芽指数的提高,随着温度的降低增幅增大。吡虫啉处理的胚芽长度显著低于对照,其他处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随着温度的降低,吡虫啉处理的胚芽长度与对照的差异还呈增大趋势。胚根对拌种剂的反应较胚芽敏感,拌种处理的最长根长均低于对照,其中氟虫腈和吡虫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拌种前应进行安全性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拌种剂 小麦 萌发
下载PDF
戊唑醇拌种对不同小麦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4 位作者 汤永禄 李星月 张鸿 杨武云 夏先全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30,共4页
采用纸床法研究了4种戊唑醇拌种浓度(药种比分别为1∶1 000、1∶500、1∶250)对10个四川小麦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清水相比,戊唑醇拌种对参试品种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但促进了发芽指数的提高。随着拌种浓度的增加,胚芽长和最长根长普... 采用纸床法研究了4种戊唑醇拌种浓度(药种比分别为1∶1 000、1∶500、1∶250)对10个四川小麦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清水相比,戊唑醇拌种对参试品种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但促进了发芽指数的提高。随着拌种浓度的增加,胚芽长和最长根长普遍呈下降趋势,川麦42、内麦836的降幅相对较小,但1∶1 000拌种浓度还促进了川育23胚芽长和最长根长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推荐的戊唑醇拌种剂量(药种比1∶1 000)对四川小麦多数品种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拌种 小麦 萌发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4 位作者 汤永禄 吴春 向运佳 李朝苏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4-478,共5页
为了解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表现,在盆栽网罩整株小麦条件下,采用蚜量比值法对454份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进行了禾谷缢管蚜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感、感、中感、低感和低抗禾谷缢管蚜的材料分别... 为了解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表现,在盆栽网罩整株小麦条件下,采用蚜量比值法对454份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进行了禾谷缢管蚜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感、感、中感、低感和低抗禾谷缢管蚜的材料分别占53.74%、25.11%、9.25%、9.91%和1.98%,无中抗、抗及高抗等级的材料。19份骨干亲本均不抗禾谷缢管蚜,其中江东门、矮孟牛和燕大1817表现为低感,其他中感至高感。435份衍生后代中,小偃22等9份材料表现为低抗可用于抗蚜育种,分别为阿夫、南大2419等5份骨干亲本的衍生后代。小麦育种中,需提高品种抗蚜性,减少蚜虫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骨干亲本 禾谷缢管蚜 蚜量比 千粒重损失率
下载PDF
节节麦大穗大粒相关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磊 王琴 +5 位作者 朱欣果 郑建敏 吕茂应 杨武云 李俊 万洪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49-855,共7页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是六倍体普通小麦D基因组的祖先,其自然类群中含有丰富的抗逆、高产基因,利用其与四倍体硬粒小麦合成的六倍体小麦在现代小麦育种中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本课题在野生节节麦类群中发现了大穗、大粒材料AT...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是六倍体普通小麦D基因组的祖先,其自然类群中含有丰富的抗逆、高产基因,利用其与四倍体硬粒小麦合成的六倍体小麦在现代小麦育种中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本课题在野生节节麦类群中发现了大穗、大粒材料AT462,利用其作母本与节节麦材料AT18(强分蘖)杂交;构建了F2、F3群体,通过调查亲本和群体单株的穗长、小穗数、粒长、粒宽和粒重等表型,对这些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在F2和F3群体中,粒重、粒长与穗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穗长与粒宽之间在两个群体中的平均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1,粒重与小穗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2,表明节节麦大粒相关性状不受穗长的影响,受小穗数影响也较小;(2)采用F2单世代分离分析的方法对节节麦AT462×AT18的F2群体大穗、大粒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其中穗长受2对具有加性效应的主效基因控制;粒重和小穗数均同时受2对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以及互作效应控制,其中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粒长、粒宽均受2对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以及互作效应控制,且三种效应较为均衡。这说明控制节节麦粒重、穗长、小穗数等产量性状相关基因的加性效应在遗传中占主导地位,在育种中较易利用,且其主效基因的遗传力达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大穗 大粒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吡虫啉拌种对不同小麦品种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4 位作者 向运佳 李朝苏 张鸿 汤永禄 杨武云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68,72,共3页
为评价吡虫啉拌种剂对四川主栽小麦品种的安全性,选择了10个代表性品种,拌种后测试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最长根长等参数。结果表明,各参数均存在显著的拌种、品种以及互作效应。拌种后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下... 为评价吡虫啉拌种剂对四川主栽小麦品种的安全性,选择了10个代表性品种,拌种后测试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最长根长等参数。结果表明,各参数均存在显著的拌种、品种以及互作效应。拌种后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分别为1.7%、2.9%和8.2%,不同品种反应差异明显。川麦42、川麦38等品种发芽率、发芽势未受影响,发芽指数降幅也较小(3%左右),而川农16、蜀麦969拌种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大幅降低。拌种对胚根和胚芽生长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胚芽长平均降低50.1%,最长根长平均降低73.0%,其中川农16、绵麦37、川麦61等品种2个参数降幅较大,川麦38的降幅相对较小。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类型品种对吡虫啉拌种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川农16、蜀麦969较敏感,川麦38、川麦42不敏感,其他品种介于两类品种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拌种 小麦 萌发
下载PDF
“一抗一拌一喷”小麦全生育期防控小麦蚜虫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会廷 夏先全 +3 位作者 李俊 汤永禄 杨武云 李朝苏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40-41,共2页
蚜虫危害小麦全生育期,降低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生产中,充分利用品种抗性、实施播前拌种进行预防蚜虫危害,开花期开展药剂防治防控,可有效防控蚜虫危害。"一抗一拌一喷"小麦蚜虫全生育期防治技术兼预防与防治,具有防效高、节... 蚜虫危害小麦全生育期,降低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生产中,充分利用品种抗性、实施播前拌种进行预防蚜虫危害,开花期开展药剂防治防控,可有效防控蚜虫危害。"一抗一拌一喷"小麦蚜虫全生育期防治技术兼预防与防治,具有防效高、节本节劳、稳产环保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蚜虫 品种抗性 拌种 一喷多防
下载PDF
不同种子包衣剂对小麦产量及根际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符慧娟 李星月 +4 位作者 杨武云 李其勇 魏会廷 易军 张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3期31-35,共5页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在小麦种子包衣中的施用,本研究利用生物包衣剂和化学包衣剂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性状、产量及小麦根际土壤环境等进行分析。包衣剂选用吡虫啉作为化学包衣剂(T1)、内生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包衣剂(T2),分别测定小麦生长发...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在小麦种子包衣中的施用,本研究利用生物包衣剂和化学包衣剂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性状、产量及小麦根际土壤环境等进行分析。包衣剂选用吡虫啉作为化学包衣剂(T1)、内生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包衣剂(T2),分别测定小麦生长发育初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并调查两种处理下小麦开花期的叶绿素和叶片氮含量、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参数、小麦成熟期的主要性状指标及产量情况。与CK处理对比结果显示,T2处理的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明显升高,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土壤蔗糖酶(S-SC)、土壤脲酶(S-UE)、土壤酸性磷酸酶(S-ACP)的酶活性得到显著提高,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21.90%、52.04%,胞间CO2浓度(Ci)降低了5.15%,与T1处理对比,T2处理的能够显著增强S-CAT(23.30%)、S-UE(31.99%)、S-ACP(38.54%)的酶活;此外,T2处理的小麦主要性状及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其小麦产量达到6.25 t/hm^(2),比CK增加了36.00%,比T1处理增加了21.12%。内生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包衣剂主要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小麦土壤环境,更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小麦灌浆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内生芽孢杆菌 土壤酶活 土壤环境 产量 绿色生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