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变质重结晶作用对晶质菱镁矿矿床成矿的贡献
1
作者 胡古月 王登红 +4 位作者 郑军 余旭辉 武文博 宋立军 朱永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62,共25页
晶质菱镁矿矿床赋存于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富镁碳酸盐经后期变质重结晶的产物,属沉积-变质型矿床。本次研究将中国境内的晶质菱镁矿矿床按变质重结晶程度分为三类(高、中和低),并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产于古生代... 晶质菱镁矿矿床赋存于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富镁碳酸盐经后期变质重结晶的产物,属沉积-变质型矿床。本次研究将中国境内的晶质菱镁矿矿床按变质重结晶程度分为三类(高、中和低),并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产于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中的菱镁矿矿床经历低程度变质重结晶作用(绿片岩相),矿石结晶度差,品位相对较低(44.98%~47.35%),且保留有海相碳酸盐岩建造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13)C_(V-PDB):-0.4‰~+0.3‰);(2)大型(>5000万t)优质(MgO>46%)晶质菱镁矿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海相碳酸盐岩中,矿体后期经历中等程度变质重结晶作用(中—低角闪岩相),矿石发生中等程度的重结晶作用,继承了海相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13)C_(V-PDB):-1.9‰~+1.7‰);(3)经历高角闪岩相(高级)变质作用的菱镁矿矿床矿石结晶程度最优,但强烈的变质作用引发外源含硅热液流体加入而发生蛇纹石化作用,矿石品位低(MgO=44.42%~45.55%),具有较高的TFeO、Mn和Ti含量,整体亦显示较低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_(V-PDB):-4.1‰~-3.5‰)。因此,沉积-变质型菱镁矿矿体的镁质富集可能发生在海相沉积成岩期,后期变质作用引发富镁碳酸盐矿物重结晶作用,镁质碳酸盐和钙质碳酸盐矿物进一步发生近原地分离重结晶作用,形成晶质菱镁矿矿体和富镁白云石夹石,但过高(高角闪岩相及以上)或过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可能均不利于形成大型优质晶质菱镁矿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镁碳酸盐岩建造 沉积-变质型菱镁矿矿床 变质重结晶 晶质菱镁矿
下载PDF
四川牟尼沟珍珠泉和翡翠泉的同位素组成及氘过量参数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茜 尹观 +1 位作者 范晓 杨俊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02-405,共4页
本文基于四川牟尼沟珍珠泉和翡翠泉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氘过量参数及氚含量资料 ,详细分析和讨论了两泉地下含水层水的补给源、补给高度、水的运移途径和滞留时间及它们之间的水力联系。
关键词 牟尼沟 泉水 同位素组成 氘过量参数(d值)
下载PDF
西藏沙丁、荣布地区三叠系—老第三系沉积地质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秦建华 汪名杰 +1 位作者 王明光 管士平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4期14-25,共12页
研究区从三叠纪到老第三纪,发育的岩石地层主要有确哈拉群(T3)、希湖群(J1-2)、拉贡塘组(J2-3)、多尼组(K1)、竟柱山组(K2)和牛堡组(E2-3)。在沉积相上,经历了从深水沉积到浅水直至陆相沉积的演变,发... 研究区从三叠纪到老第三纪,发育的岩石地层主要有确哈拉群(T3)、希湖群(J1-2)、拉贡塘组(J2-3)、多尼组(K1)、竟柱山组(K2)和牛堡组(E2-3)。在沉积相上,经历了从深水沉积到浅水直至陆相沉积的演变,发育有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潮汐)、障壁海岸、浅海、深海和火山碎屑流沉积。古地理分析表明,研究区晚三叠世古地理轮廓是一个从东南向西北和东北方向由浅水碳酸盐台地及深水陆层海底扇沉积共同发育的沉积盆地;早中侏罗世,演变成为一个由深水砂质浊积岩和细屑浊积岩组成的水下席状体沉积;进入中晚侏罗世,其古地理表现为一个陆屑浅海有障壁海岸;到了晚白垩世,研究区表现为以含煤沉积为特征的三角洲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三叠纪 老第三纪 沉积地质 煤系
下载PDF
四川牟尼沟水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宏业 尹观 +1 位作者 杨俊义 范晓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9-534,共6页
牟尼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州松潘县 ,青藏高原东隅 ,系黄龙 九寨沟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文中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 ,对牟尼沟各水体中的δD、δ18O、T值、氘过量参数 (d)和元素化学分析数据进行研究 ,初步查明牟尼沟内大气降... 牟尼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州松潘县 ,青藏高原东隅 ,系黄龙 九寨沟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文中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 ,对牟尼沟各水体中的δD、δ18O、T值、氘过量参数 (d)和元素化学分析数据进行研究 ,初步查明牟尼沟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主要泉水之间的循环和补、径、排关系。珍珠泉和翡翠泉为沟内出露的主要泉水 ;其中二道海沟珍珠泉系地下深循环热水的露头 ,是大气降水通过补给区弱透水覆盖层中的断裂或裂隙下渗 ,通过深大断裂循环至地下深部 ,与深部热流进行热交换后 ,返回地表出露 ,其作为天然温泉开发具有较大的潜力 ;矿泉水厂沟的翡翠泉是典型的酸性岩溶冷泉 ,含水层水的径流较珍珠泉慢 ,且滞留时间相对长些 ,含有一定的CO2 ,系一深部含水层地下水的露头 ,它源自全区补给高度最高的大气降水。泉水流量大且稳定 ,水质好 ,作为矿泉饮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沟内大多数地表径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浅层地下水补给 ,丰水期以大气降水为主 ,枯水期浅层地下水补入到地表径流中的比例相对增加。这种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 ,对于保持风景区内的景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评估珍珠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系统 同位素 氘过量参数(d) 地球化学特征 牟尼沟
下载PDF
四川牟尼沟水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宏业 尹观 +1 位作者 杨俊义 范晓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5-258,共4页
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牟尼沟各水体中的δD、δ180、T值、氘过量参数(d)和元素化学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基本查明牟尼沟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主要泉水之间的循环和补、径、排关系。珍珠泉和翡翠泉为沟内出露的主要泉水:... 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牟尼沟各水体中的δD、δ180、T值、氘过量参数(d)和元素化学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基本查明牟尼沟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主要泉水之间的循环和补、径、排关系。珍珠泉和翡翠泉为沟内出露的主要泉水:二道海沟珍珠泉系地下深循环热水的露头,是由补给高度在3700m以上的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再通过深大断裂循环至地下深部,与深部热流进行热交换后,返回地表出露。作为天然温泉开发具有较大的潜力;矿泉水厂沟的翡翠泉是典型的酸性岩溶冷泉,含水层水的径流较珍珠泉慢且滞留时间相对长些,含有一定的CO2,系一深部含水层地下水的露头。它源自补给高度全区最高(3800m以上)的大气降水。泉水流量大而且稳定,水质好,作为矿泉饮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沟内大多数地表径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浅层地下水补给,夏季以大气降水为主,冬季浅层地下水补入到地表径流中的比例相对增加。这种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对于保持风景区内的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水体 大气降水 四川 地表径流 Δ^18O 地下水补给 浅层地下水 分析数据 元素化学 循环热水 深大断裂 深部热流 矿泉水厂 滞留时间 泉水流量 经济价值 调节作用 含水层 地表水 循环和 珍珠 热交换 CO2
下载PDF
西藏三兴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术江 陶晓风 +2 位作者 邓关川 宗师 姚金鹏 《四川有色金属》 2016年第2期55-58,共4页
三兴铅锌矿床位于西藏那曲县,该区经历多次地质活动,其成矿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本文运用已有的成矿理论和思想,通过对该矿床进行化探、槽探揭露工作,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勘查资料基础上,围绕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进行分析,... 三兴铅锌矿床位于西藏那曲县,该区经历多次地质活动,其成矿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本文运用已有的成矿理论和思想,通过对该矿床进行化探、槽探揭露工作,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勘查资料基础上,围绕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进行分析,认为该矿床为构造热液型矿床。近东西向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北西-南东向构造可能为破坏性构造或成矿热液通道。矿床形成与断裂构造和热液侵入密切关联。其找矿标志主要有构造标志、围岩蚀变标志、脉岩标志、岩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兴铅锌矿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找矿标志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井(WFSD-1)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SR法)三维地应力测试与“5.12”汶川地震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11
7
作者 崔军文 李宗凡 +5 位作者 王连捷 林为人 王薇 孙东生 高禄 钱华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33-2047,共15页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井(WFSD-1)的ASR三维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龙门山前陆逆冲带与其下伏的龙门山前陆盆地和上覆的松潘-甘孜地块的构造及地应力状态存在有重大差异。从整体上看,在汶川地震中,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表现为在强烈的区域...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井(WFSD-1)的ASR三维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龙门山前陆逆冲带与其下伏的龙门山前陆盆地和上覆的松潘-甘孜地块的构造及地应力状态存在有重大差异。从整体上看,在汶川地震中,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表现为在强烈的区域性挤压背景下,深部物质沿壳内拆离层自SW向NE方向的"层状"流动,在地壳上部转化为沿映秀-北川断裂(YBF)的快速垂向挤出,而其西侧的松潘-甘孜地块作自SE往NW方向的重力滑覆,东侧的龙门山前陆盆地则表现为自NE往SW方向的走滑或右行旋转。晚新生代以来,扬子地块相对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造山带并无明显的或大尺度的陆内俯冲作用发生。龙门山前陆逆冲带深部高温低粘度物质垂直向上的、快速的流动和挤出,直接导致了"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而松潘-甘孜地块E向扩展导致龙门山前陆带的强烈挤压和陆壳增厚及深部应力和地震能量的积聚则是诱导深部位移场发生突变和物质快速垂向挤出的主因,E向扩展是深部地震能量积聚和快速垂向挤出作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ASR地应力测试得出的主压应力方向完全平行于GPS同震速度场的位移方向,似乎表明ASR测试获得的原地应力场或许真实地反映了或最接近于地震过程中的构造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1号井(WFSD-1) 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SR法)地应力测试 地震形成机制 逆冲作用 右行走滑作用(或右行旋转) 正滑作用 垂向挤出
下载PDF
映秀-北川断裂带中垂直断裂带走向的NW-SE向构造和汶川地震 被引量:5
8
作者 崔军文 王连捷 +4 位作者 邹长春 孙东生 彭诚 陈威威 李宗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1061,共21页
通过汶川科学钻探钻孔地质实体(岩芯)的构造研究、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SR法)地应力测试,结合区域构造和汶川地震NW向余震带的综合分析,提出沿映秀-北川断裂走向的狭窄范围内存在一组NW-SE向构造,其总体产状为:走向N48°W,倾角中等,... 通过汶川科学钻探钻孔地质实体(岩芯)的构造研究、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SR法)地应力测试,结合区域构造和汶川地震NW向余震带的综合分析,提出沿映秀-北川断裂走向的狭窄范围内存在一组NW-SE向构造,其总体产状为:走向N48°W,倾角中等,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总体走向和ASR地应力测试获得的一组最大主应力方位(侧伏方向224°)和最大水平应力方位(44°)接近垂直。NW-SE向构造,除少数发育为宏观的断裂构造外,多数表现为密集的裂隙系(或隐断裂)和隐伏断裂,以逆冲性质为主,局部略具左行走滑特征。映秀-北川断裂两侧相向倾斜的NW-SE向裂隙系表明其两侧存在有方向相反的运动,映秀-北川断裂属两侧具有不同形成机制和相向位移的双侧走滑型断裂。映秀-北川断裂的同震垂向位移受NE-SW向构造和NW-SE向构造双重因素制约,在汶川地震的主震带与NW向余震带叠置部位具最大的垂向位移量。从时间尺度分析,在汶川地震的全过程中,仅开始时刻表现为自NW→SE方向的强烈逆冲作用,随后的主要时间段内均表现为沿断裂带方向的运动和自SW→NE方向的逆冲。NW-SE向构造的形成是龙门山深部应力和能量长期积聚的结果,强震发生时,初始时刻的自NW向SE方向的强烈挤压,瞬即转换成自SW向NE方向的运动和强烈挤压。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是由NW-SE向挤压作用长期积累和诱导,并叠置在区域NW-SE向主导的挤压构造应力场之上的局部构造应力场,但在发震后,它主导了地震能量自震源区沿断裂走向向NE方向的快速传递和扩展及NW向强余震的发生,地震能量在NE-SW向强烈挤压过程中得到最终释放。因此,映秀-北川断裂在地震的不同阶段,其性质存在差异,在地震宁静期或弱震期(应力积累和闭锁期)以自NW往SE方向的逆冲性质为主,兼有右行走滑特征,但在强震期(应力释放和解锁期),除发震时表现为强烈的继承性逆冲作用,随后即转化为以平行断裂带走向自SW向NE方向的快速运动和扩展及自SW往NE方向的逆冲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断裂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 NW-SE向主导挤压构造应力场 地质实体 NW-SE向构造 NE-SW向局部挤压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地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平 贾宝江 +2 位作者 刘建清 陈玉禄 彭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2-336,共5页
通过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和上侏罗统索瓦组储集层流体包裹体产状、均一化温度及有机包裹体荧光颜色等分析表明,该区包裹体具有多种类型,多呈串珠状、条带状分布,均一化温度常具有多个峰值,有机包裹体一般发蓝白-黄绿色... 通过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和上侏罗统索瓦组储集层流体包裹体产状、均一化温度及有机包裹体荧光颜色等分析表明,该区包裹体具有多种类型,多呈串珠状、条带状分布,均一化温度常具有多个峰值,有机包裹体一般发蓝白-黄绿色荧光等特征,结合烃源岩有机质演化和油源研究认为,该区分别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和中新世康托期发生两次大规模的生烃-油气运移-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盆地 流体包裹体 均一化温度 油气成藏
下载PDF
黄龙牟尼沟景区水的同位素特征分析
10
作者 王军 彭子成 +1 位作者 范晓 宁爱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97-401,共5页
景区的径流水样在地区雨水线 (方程为 :δD =7.43δ1 8O +6 .5 9)附近 ,且氧同位素有一定的正偏移 ,说明径流具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为辅的特征 ,旱季时地下水补给比例上升 ,泉水主要接受地下水补给。景区的二道海、矿泉水厂沟... 景区的径流水样在地区雨水线 (方程为 :δD =7.43δ1 8O +6 .5 9)附近 ,且氧同位素有一定的正偏移 ,说明径流具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为辅的特征 ,旱季时地下水补给比例上升 ,泉水主要接受地下水补给。景区的二道海、矿泉水厂沟、扎嘎瀑布沟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尼沟 大气降水 同位素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