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地形起伏度与斜坡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1
作者 李强 伍剑波 +2 位作者 孙东 杨涛 罗小惠 《钻探工程》 2024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地形起伏度与斜坡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但同时考虑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灾害类型、灾害规模的研究偏少。以地貌单元跨度巨大的四川省为例,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采用频率比法、信息量法、确定性系... 地形起伏度与斜坡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但同时考虑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灾害类型、灾害规模的研究偏少。以地貌单元跨度巨大的四川省为例,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采用频率比法、信息量法、确定性系数法等3种数据统计模型,研究地形起伏度对斜坡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平均地形起伏度与统计窗口大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最佳统计单元的窗口数量为20×20、面积大小为3.24×10^(6) m^(2);斜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丘陵和小起伏度山地,数量总占比为68.9%,其中滑坡易发优势区间为50~350m,崩塌易发优势区间为50~200 m;小起伏区域利于发育小型灾害,大起伏度区域更利于发育中型和大型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滑坡 地形起伏度 最佳统计单元 空间分布 四川省
下载PDF
四川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特点与治理对策
2
作者 熊晓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5年第2期196-199,共4页
四川地区泥石流灾害是该地区自然灾害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频繁、突发和破坏性强的特点。由于四川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泥石流频率较高,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四川... 四川地区泥石流灾害是该地区自然灾害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频繁、突发和破坏性强的特点。由于四川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泥石流频率较高,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四川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特点,探讨了四川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影响与危害,最后提出了几点治理对策,以期有效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泥石流灾害 特点 治理对策
下载PDF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及施工中的困难点分析
3
作者 蒋懿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5年第1期013-016,共4页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正面临科技进步与环境变化的双重考验,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与自然条件的复杂化,勘查设计与施工环节的挑战愈加显著。精准识别地质条件,高效获取参数是工程团队勘查设计的关键环节,而施工过程中技术的适配性直接决定工程...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正面临科技进步与环境变化的双重考验,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与自然条件的复杂化,勘查设计与施工环节的挑战愈加显著。精准识别地质条件,高效获取参数是工程团队勘查设计的关键环节,而施工过程中技术的适配性直接决定工程的成败。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点,明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环节与施工过程中的困难点,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应对勘查设计及施工难点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勘察设计环节 施工环节
下载PDF
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滑坡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110
4
作者 黄润秋 赵松江 +1 位作者 宋肖冰 许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5,F002,共4页
以地质分析为基础,分析了天台乡特大型滑坡的发生过程。指出在超强降雨情况下,地下水在该滑坡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顶托、楔裂、促动的作用。滑坡的过程包括地下水汇聚—顶托、挤入—楔裂和溃裂—滑动三个阶段。
关键词 顺层滑坡 形成机制 地下水 顶托 天台乡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县城区某斜坡危岩体破坏模式及治理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世凯 彭社琴 +1 位作者 赵其华 李德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危岩体是西南地区威胁交通和居民区安全的重要隐患。特别是"5.12"地震造成了原危岩体的崩塌,同时又形成了大量新的危岩体。汶川县城区某斜坡危岩体可归纳为三种破坏模式:拉裂—滑移式、整体剪切错落式和弯折—拉裂—倾倒式。... 危岩体是西南地区威胁交通和居民区安全的重要隐患。特别是"5.12"地震造成了原危岩体的崩塌,同时又形成了大量新的危岩体。汶川县城区某斜坡危岩体可归纳为三种破坏模式:拉裂—滑移式、整体剪切错落式和弯折—拉裂—倾倒式。危岩体失稳后,落石将会以弹跳、滚动和滑动方式沿坡体下落。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来确定落石的动能、落距和弹跳高度,采取GPS2型主动防护网、RX-075型被动防护网及落石槽相结合的措施,确保213国道和居民区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体 成因机制 破坏模式 GPS2型主动防护网 RX-075型被动防护网
下载PDF
四川省南江县地质灾害分布、形成条件与防治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远明 杨伟 +1 位作者 郝红兵 唐小平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南江县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该区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较为复杂,降水丰沛,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它们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了解其成因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有效防治。
关键词 南江县 灾害分布 形成条件 四川省 人类工程活动 灾害种类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地质灾害 有效防治 泥石流 滑坡 崩塌 降水 成因
下载PDF
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四川省阿坝县为例 被引量:30
7
作者 易靖松 王峰 +1 位作者 程英建 张勇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134-142,共9页
针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种齐全的高山峡谷区,选取四川省阿坝县为研究区,采用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精细化评价。崩塌、滑坡等斜坡类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栅格为评价单元,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 针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种齐全的高山峡谷区,选取四川省阿坝县为研究区,采用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精细化评价。崩塌、滑坡等斜坡类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栅格为评价单元,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开展危险性评价,进而采用取大值的方法,获取研究区综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工作区综合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面积明显大于单灾种评价结果,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主要位于崩塌、滑坡较发育的碎裂岩区域和极度易发的泥石流流域。针对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能更合理的反映不同类型灾害在形态及空间上的差异,获取更精确的危险性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量模型 流域单元 多灾种耦合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8
作者 高路 赵松江 +2 位作者 杨涛 胡卸文 余斌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13-24,共12页
强震区泥石流表现出群沟暴发、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危害重、防治难等特点,文章以强震区数十条典型特大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分析统计、试验验证及示范工程应用等方法,开展了典型泥石流沟特点及其防治工程效果研究... 强震区泥石流表现出群沟暴发、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危害重、防治难等特点,文章以强震区数十条典型特大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分析统计、试验验证及示范工程应用等方法,开展了典型泥石流沟特点及其防治工程效果研究,构建了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形成了强震区特大泥石流勘查设计技术和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勘查设计体系在现有勘查技术基础上提出震裂物源识别新技术、堵塞系数分项取值新思路等;根据泥石流沟谷形态将强震区泥石流分为窄陡型和宽缓型;防控关键技术体系针对不同沟谷形态的泥石流分别进行综合防控关键技术探讨实践,统筹考虑了窄陡型和宽缓型泥石流沟上游、中游、下游沟谷特征。组合多种综合防控措施,建立了“起动控源→过程控量→末端控灾”逐级控制的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体系。结果可为强震区泥石流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非震区泥石流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强震区 综合防控体系 震裂物源 堵塞系数 窄陡型 宽缓型
下载PDF
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M_(S)6.0震群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9
作者 孙东 覃亮 +3 位作者 蒙明辉 杨涛 章旭 胡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3-461,共19页
为了揭示震群型同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理清不同类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差异性,进一步认识巴颜喀拉地块周边和内部的地震风险,从而高效指导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工作,文章以2022年马尔康M_(S)6.0震群同震地质灾害为研... 为了揭示震群型同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理清不同类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差异性,进一步认识巴颜喀拉地块周边和内部的地震风险,从而高效指导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工作,文章以2022年马尔康M_(S)6.0震群同震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震群序列数据、区域构造环境研究成果、区域地壳形变研究数据、震后短期内的地质灾害数据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揭示马尔康M_(S)6.0震群的区域和深部构造环境、同震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马尔康M_(S)6.0震群是发生在周缘边界活动性极强的巴颜喀拉地块内部次级断裂上强震空区内的深部粘滑型地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可能是由于松岗断裂的次级断裂破裂和之间的隔堤相继破裂的结果;地震新增地质灾害隐患83处,导致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加剧106处,并诱发了多处高位滑坡和系列震裂山体,震后震中草登乡地质灾害极高、高、中风险区面积分别占比1.62%、4.80%和12.37%;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的控制因素由主到次为发震断裂及其关联断裂、地震震级及能量衰减、地形坡度及高差、岩体结构及结构面密度。此次发震的松岗断裂与龙日坝活动断裂交切区未来强震风险高,发震断裂及与其有联动效应的断裂周边在地震时发生地质灾害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地震 地震构造 松岗断裂 同震地质灾害 青藏高原东缘 巴颜喀拉地块
下载PDF
四川省石棉县马颈子沟泥石流成灾机理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杰 刘树圃 蒙明辉 《路基工程》 2017年第5期200-205,共6页
在了解马颈子沟泥石流孕灾环境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查明了沟域内物源分布及其稳定性,分析了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成灾机理。结果表明:马颈子沟泥石流物源丰富,主沟纵坡大且地形易于汇水,易发泥石流。通过对堵河计算表明,马颈子沟在发生频率P... 在了解马颈子沟泥石流孕灾环境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查明了沟域内物源分布及其稳定性,分析了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成灾机理。结果表明:马颈子沟泥石流物源丰富,主沟纵坡大且地形易于汇水,易发泥石流。通过对堵河计算表明,马颈子沟在发生频率P=5%以上的泥石流时,就会挤占、堵塞南桠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颈子沟泥石流 基本特征 成灾机理 堵河分析
下载PDF
四川省红山铁矿废石堆积体稳定性分析评价及防治对策建议
11
作者 赵仕权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年第3期448-452,共5页
详细介绍废石堆积体基本特征,采用工程类比、反演分析等方法综合确定计算参数,对废石堆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价,认为废石堆在自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在降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预测其变形破... 详细介绍废石堆积体基本特征,采用工程类比、反演分析等方法综合确定计算参数,对废石堆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价,认为废石堆在自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在降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预测其变形破坏主要为前缘边坡局部滑塌,进而引发上部坡体失稳滑动。在此基础上,提出设置截排水沟、挡土墙进行工程治理,覆土绿化,加强行政管理的综合防治对策建议,以期为建设绿色矿山及类似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废石 稳定性分析 防治对策
下载PDF
新津县大件路外绕线膨胀土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防治工程失效浅析
12
作者 陈兴武 高超 +1 位作者 张小林 张川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10期0106-0110,共5页
新津县大件路某膨胀土边坡发生了多次滑塌破坏,本文以新津县大件路某膨胀土边坡实体工程为背景,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分析该膨胀土边坡失稳破坏特征;现场调查发现滑动区域由于膨胀土常年裸露在外,经过多次干湿循环(降雨-晴天暴晒),坡表分... 新津县大件路某膨胀土边坡发生了多次滑塌破坏,本文以新津县大件路某膨胀土边坡实体工程为背景,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分析该膨胀土边坡失稳破坏特征;现场调查发现滑动区域由于膨胀土常年裸露在外,经过多次干湿循环(降雨-晴天暴晒),坡表分布大量张拉裂隙是该边坡发生滑塌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该滑坡破坏具有浅层性、多重滑动性和后退牵引式的破坏特征;然后结合新津县大件路某膨胀土的膨胀性,通过干湿循环试验和直剪试验对比分析边坡滑裂面处膨胀土与干湿循环作用下坡体膨胀土的抗剪强度参数的差异。最后基于工程实例分析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并提出治理方案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边坡 滑坡破坏 干湿循环 抗剪强度参数 发育特征 成灾模式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试析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应用
13
作者 胡耀帅 刘海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11期211-214,共4页
抗滑桩因其体现出的工艺简单、经济性好、桩位灵活等优势,成为地质灾害滑坡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章先阐述了地质灾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然后深入分析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类型和施工工艺流程,最后围绕实际工程案例,从前期... 抗滑桩因其体现出的工艺简单、经济性好、桩位灵活等优势,成为地质灾害滑坡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章先阐述了地质灾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然后深入分析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类型和施工工艺流程,最后围绕实际工程案例,从前期勘查作业、桩身参数设计、桩孔钻孔施工、桩身浇筑作业等方面入手,详尽探讨抗滑桩在地质灾害滑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及取得效果,以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滑坡治理 抗滑桩 应用
下载PDF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应用
14
作者 周李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1期323-325,共3页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能够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作用机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及理论基础。对此,通过分析水文地质研究在滑坡与泥石流防治、水位监测及工程基础设计中的应用表现,结合实践分析法总结工程地质研究在地质灾害风...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能够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作用机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及理论基础。对此,通过分析水文地质研究在滑坡与泥石流防治、水位监测及工程基础设计中的应用表现,结合实践分析法总结工程地质研究在地质灾害风险预测、工程建设选址及加固工程设计等中的关键技术与方法,总结出通过区域性地质灾害体系建设、综合性地质灾害预测手段及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策略,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工程实践提供技术及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地质灾害防治
下载PDF
昭觉县G356线三湾河滑坡地质灾害整治工程施工要点分析
15
作者 刘海燕 胡耀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11期093-096,共4页
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较大,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容易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引起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包含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需要做好前期调查分析工作,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上控制滑坡地质灾害的... 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较大,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容易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引起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包含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需要做好前期调查分析工作,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上控制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保障边坡稳固。其中,滑坡灾害治理的常规手段是抗滑桩项目,该技术能够提升滑坡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保障整体边坡岩土结构的稳固性。文章主要以昭觉县 G356 线三湾河滑坡地质灾害整治工程为例,进一步优化滑坡灾害治理效果,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地质灾害 整治工程 施工要点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16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7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谢小国 王晓刚 李欣泽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振兴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61,共15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构造岩溶 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 地下水 补给源 补给模式 岩溶水文地质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泥石流工程防治及初步效果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李德华 许向宁 +1 位作者 吉峰 曹楠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0-268,共9页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内即分布有大量的地震崩滑物源,沟道堵塞极其严重,在持续强降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为预防再次暴发泥石流灾害,对红椿沟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沟域尚有剩余物源量310.14×104m3,其中动储量达98.4×104m3,在强降雨条件下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可能性较大。本文在对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暴发特征介绍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条件下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泥石流沟工程治理设计思路及工程布置的作用,提出了全流域综合治理设计理念,即"中、上游稳坡固源拦挡,下游固床+排导"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治理,通过稳源固坡、分级拦挡、分散淤积、调蓄消能、减势排导等系统的工程措施,达到控制灾害性泥石流发生的目的,确保映秀镇映秀新区、G213国道、映汶高速公路的安全。在工程竣工后的2011年7、8月两次强降雨时,红椿沟未有固体物质出沟进入岷江,治理工程效果得到了初步检验,体现了针对巨灾型泥石流沟采用全流域综合工程治理设计理念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映秀镇 红椿沟 泥石流灾害 治理措施 效果评价
下载PDF
四川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形成条件与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德华 许向宁 郝红兵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2年第3期32-38,共7页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堰塞堵断岷江主河道,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新区,淤埋了沟口213国道公路400m,掩埋了在建映(秀)-汶(川)高速公路引线路基及多个桥墩,造...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堰塞堵断岷江主河道,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新区,淤埋了沟口213国道公路400m,掩埋了在建映(秀)-汶(川)高速公路引线路基及多个桥墩,造成17人失踪。据灾后调查,红椿沟泥石流为近几年暴发的较典型泥石流沟,地震诱发的集中物源特别丰富,暴发泥石流时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巨大,沟内多点堵溃、拉槽下切集中启动物源的特征十分明显;本文重点分析了形成泥石流的三大条件及泥石流启动机理,反算运动特征参数,预测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4”泥石流 红椿沟 多点堵溃 发展趋势
下载PDF
石棉县草科乡倪厂沟“8·14”泥石流动力学演化过程分析
19
作者 夏喆 常鸣 +3 位作者 张远明 李宏杰 李林泽 徐恒志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4,共11页
在2022年“9·5”泸定地震后,震区内一系列同震滑坡、崩塌广泛堆积形成了松散固体物质,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极大地提高了震后山区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2022年9月20日,石棉县草科乡倪厂沟流域发生了10年一遇的强降雨,导致泥石流暴发,... 在2022年“9·5”泸定地震后,震区内一系列同震滑坡、崩塌广泛堆积形成了松散固体物质,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极大地提高了震后山区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2022年9月20日,石棉县草科乡倪厂沟流域发生了10年一遇的强降雨,导致泥石流暴发,泥石流物质冲出沟口并堆积在河道内,致使河道堵塞。2023年8月14日,倪厂沟泥石流再度暴发,致使下游新建拦砂坝於满。选择倪厂沟流域为工作区,剖析该地区泥石流致灾条件。基于FLO-2D软件,模拟倪厂沟在有防治工程与无防治工程条件下,降雨频率为10%时泥石流的演化过程分析;通过Ω评估系数法,利用倪厂沟“9·20”泥石流以验证模型精度。结果表明,此种模拟方法下的倪厂沟泥石流动力演进过程模拟精度评估系数Ω为1.59,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并分别开展倪厂沟在5%、2%以及1%三种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冲出预测研究;同时,设置在有防治工程的条件下,降雨频率为10%时泥石流模拟结果与倪厂沟“8·14”泥石流实际运动结果相耦合,初步判断倪厂沟“8·14”泥石流的暴发频率为10年一遇。此外,通过模拟倪厂沟流域分别在2%与1%这两种降雨频率下所暴发的泥石流,发现其皆导致了拦砂坝防治效应失效,泥石流物质冲出沟口导致河道堵塞,且伴随着降雨频率从5%到1%的变化,泥石流所威胁的范围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厂沟泥石流 泸定地震 动力演进 FLO-2D软件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