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用药安全管理中应用价值探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琴 廖旭 李娟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年第5期187-188,共2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科室2017年8月1日~10月31日的住院患者282例作为对照组,选取本科室2017年11月1日~2018年1月31日的住院患者294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对口服药进...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科室2017年8月1日~10月31日的住院患者282例作为对照组,选取本科室2017年11月1日~2018年1月31日的住院患者294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对口服药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品管圈活动进行用药安全管理。比较两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患者住院的护理满意度和医生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9%(χ~2=4.688,P=0.03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合理使用品管圈管理能有效降低神经内科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和护理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神经内科 用药安全
下载PDF
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调查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朱玲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1期156-157,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临床症状、患病率及诊治情况。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010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102例疑似心理障碍患者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确诊43例心理障碍患者,全部为中老...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临床症状、患病率及诊治情况。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010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102例疑似心理障碍患者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确诊43例心理障碍患者,全部为中老年患者。心理障碍类型主要表现为神经症和情感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躯体不适,尤以睡眠障碍最为突出。服用抗抑郁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结论我院2010年度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以中老年人群居多,心理障碍症状表现多样,需加以谨慎诊断防止误诊,治疗仍以药物干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障碍 患者 门诊 调查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改善结局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冯芹 李洁 +2 位作者 易兴阳 何妮 张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80-986,共7页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6m结局的影响。方法 57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联合治疗组或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主要结局指标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次要结局指...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6m结局的影响。方法 57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联合治疗组或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主要结局指标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次要结局指标是复发缺血性卒中和6m结局。结果联合治疗组30d时的神经功能恶化率和卒中复发率低于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能够改善老年患者,症状性后循环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6m随访结局。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在减少30d时神经功能恶化率和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方面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同时联合治疗也能改善特定亚组的6m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单药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α-硫辛酸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神经功能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彭淼 雷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188-1191,共4页
目的:研究α-硫辛酸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神经功能的保护效应。方法:选择72只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α-硫辛酸进行干预。干预后6h、12h、24h、48h时,取脑组织... 目的:研究α-硫辛酸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神经功能的保护效应。方法:选择72只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α-硫辛酸进行干预。干预后6h、12h、24h、48h时,取脑组织测定氧化应激反应程度、NF-kB表达量以及NLRP3炎性小体的功能。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MDA、NF-kB、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SOD、GSH-Px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大鼠脑组织中MDA、NFkB、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SOD、GSH-Px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α-硫辛酸能够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程度、抑制NLRP3炎性小体功能的途径来保护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硫辛酸 缺血再灌注 氧化应激 NLRP3炎性小体 SD大鼠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付秀全 张标 +1 位作者 陈纯 王淳 《医学信息》 2010年第13期2085-2086,共2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动态观察患者的血浆NSE水平、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动态观察患者的血浆NSE水平、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总的生活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浆NSE水平在各个时间点上无明显差异,依达拉奉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评分在病程第14天时无显著性差异,在第30、90d时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出血急性期静脉应用依达拉奉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血浆NSE不宜做为临床评价脑出血药物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依达拉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预后
下载PDF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妮 陈洪 冯芹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68-269,共2页
目的探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MM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均为缓慢进展的非对称起病,远端重于近端,伴有肌肉萎缩9例,主观感... 目的探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MM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电生理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均为缓慢进展的非对称起病,远端重于近端,伴有肌肉萎缩9例,主观感觉障碍2例,腱反射减弱10例。电生理检查示:正中神经、尺神经等运动神经的持续性多灶性传导阻滞是MMN患者的特征性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MMN的早期诊断,利于疾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电生理 传导阻滞
下载PDF
继发于中耳乳突炎的局灶性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及文献复习
7
作者 蒋心茹 明文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1期179-180,174,共3页
肥厚性硬脑膜炎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如头痛、脑神经麻痹以及系统性疾病症状(指引起肥厚性硬脑膜炎的继发性因素如感染、肿瘤、风湿免疫相关疾病的症状)。肥厚性硬脑膜炎按照病因学可分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和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 肥厚性硬脑膜炎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如头痛、脑神经麻痹以及系统性疾病症状(指引起肥厚性硬脑膜炎的继发性因素如感染、肿瘤、风湿免疫相关疾病的症状)。肥厚性硬脑膜炎按照病因学可分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和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其中,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肥厚性硬脑膜炎和IgG4相关肥厚性硬脑膜炎系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两大主要病因类型。本文报道了1例继发于中耳乳突炎的局灶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乳突炎 肥厚性硬脑膜炎 诊断
下载PDF
正念干预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刘艳 王延芬 陈秀华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2期88-90,共3页
目的:分析正念干预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12月在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癫痫患者95例,将2023年7—9月住院治疗的癫痫患者47例纳入对照组,将2023年10—12月住院治疗的癫痫患者48例纳入试验组。对... 目的:分析正念干预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12月在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癫痫患者95例,将2023年7—9月住院治疗的癫痫患者47例纳入对照组,将2023年10—12月住院治疗的癫痫患者48例纳入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为期1周,1次/d的短期正念干预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1个月进行一般资料调查,Kilifi癫痫患者病耻感量表(KSSE)和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KSSE量表评分、QOLIE-31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后1个月,试验组KSSE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后1个月,两组QOLIE-31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疗法的心理干预有利于降低癫痫患者病耻感,提高正念水平,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干预 癫痫 病耻感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帕金森病视网膜改变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
9
作者 涂敏 杨双凤 +1 位作者 谭裕玲 王晓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9-566,共8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黄斑部浅层血管密度改变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76只眼)以及同期招募的45例神经功能...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黄斑部浅层血管密度改变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76只眼)以及同期招募的45例神经功能和视觉功能正常者(90只眼)作为对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和血流灌注密度、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和周长;改良Hoehn-Yahr分期评价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OCTA参数与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帕金森病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t=-6.424,P=0.000)、中心血管长度密度(t=-3.629,P=0.000)、内环血管长度密度(Z=-2.846,P=0.004)和中心血流灌注密度(Z=-2.703,P=0.007)均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25,P=0.000)。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视网膜结构损害,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可能是早期诊断和评价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的极具潜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视网膜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下载PDF
医疗失效模式效应分析下的预警性护理在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10
作者 王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161-0164,共4页
分析基于医疗失效-效应(HFMEA)模式下的预警性护理在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接收的动脉瘤患者,共72例。据护理方案划分:对照组32例,接受常规护理;另一组观察组40例,接受基于HFMEA模式下... 分析基于医疗失效-效应(HFMEA)模式下的预警性护理在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接收的动脉瘤患者,共72例。据护理方案划分:对照组32例,接受常规护理;另一组观察组40例,接受基于HFMEA模式下的预警性护理。对两组住院指标、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结果 观察组住院指标好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F-36评分更高,感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在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中,通过实施基于HFMEA模式的预警性护理,观察到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康复进程明显加快,且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MEA模式 预警性护理 动脉瘤 围手术期 效果
下载PDF
基于KPA理论下的持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睡眠质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11
作者 李长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36-139,共4页
分析基于KPA理论下持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睡眠质量以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22年5月-2023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62例,依据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传统护理模式)30例,观察组(基于KPA理论下持续性护理)3... 分析基于KPA理论下持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睡眠质量以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22年5月-2023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62例,依据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传统护理模式)30例,观察组(基于KPA理论下持续性护理)32例。比较两组肢体功能、自我效能、睡眠质量以及情绪状态。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Fugel-Meyer、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以及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KPA理论下持续性护理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睡眠质量,增强自我效能感,并缓解其不良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PA理论 持续性护理 脑梗死 偏瘫 情绪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纯 王淳 +3 位作者 张标 廖断修 刘平 付秀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脑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Barthel指数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MCT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潜伏期 对照组 变化特点 大脑半球 大鱼际肌 颈椎棘突 腰椎棘突 患侧上肢 功能缺失 预后评估
下载PDF
ALOX5AP基因SG13S114A/T和COX-2基因765G/C交互作用增加脑梗死的易感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池万章 易兴阳 +2 位作者 黄雪融 周强 池丽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422-3425,共4页
目的:探讨ALOX5AP SG13S114A/T、COX-2 765G/C和COX-1 50C/T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对41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11名对照者(对照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T、COX-2基因765G/C... 目的:探讨ALOX5AP SG13S114A/T、COX-2 765G/C和COX-1 50C/T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对41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11名对照者(对照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T、COX-2基因765G/C和COX-1基因50C/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检测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ALOX5AP SG13S114 A/T、COX-1 50C/T和COX-2 765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GMDR示SG13S114和COX-2具有联合交互作用,同时携带ALOX5AP SG13S114AA型和COX-2 765CC基因型者脑梗死风险增加2.842倍。结论:对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研究复杂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多因子降维
下载PDF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干预随访 被引量:6
14
作者 苏微微 饶世俊 +3 位作者 肖丽萍 孙志华 丁俊丽 易兴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797-3799,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情况,观察阿司匹林抵抗者抗血小板药物调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26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拜阿司匹林,7~10 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及敏感者。将阿司匹林... 目的: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情况,观察阿司匹林抵抗者抗血小板药物调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26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拜阿司匹林,7~10 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及敏感者。将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者随机分为3组,A组改用氯吡格雷,B组加用氯吡格雷,C组及阿司匹林敏感组(D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随访3~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结果:A 组患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与换药前相比增高,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B组患者AA 诱导及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A 组、C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高于 B 组、D 组(P<0.05);而4组患者出血性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阿司匹林抵抗,减少缺血性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半反应 血小板聚集率 心血管事件 脑梗死
下载PDF
以Morvan综合征为表现的caspr2抗体阳性自免脑炎1例报告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妮 田婧 +2 位作者 张萍 冯芹 王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8-648,共1页
莫旺综合征(Morvan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生在中老年男性中。最早由法国人Morvan(1890)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现发现伴有Morvan综合征的患者血清中可查出VGKC复合物相关抗体,其中以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 莫旺综合征(Morvan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生在中老年男性中。最早由法国人Morvan(1890)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现发现伴有Morvan综合征的患者血清中可查出VGKC复合物相关抗体,其中以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 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ASPR2)([1])抗体最为常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morvan综合征为表现的caspr2抗体阳性自免脑炎的诊治过程汇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van caspr2 接触蛋白 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体滴度 中老年男性 肢端水肿 血常规白细胞 抗核抗体 表面抗体
下载PDF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6
作者 朱玲 周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4期42-44,共3页
目的比较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方法 1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总... 目的比较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中的疗效。方法 1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CG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HAMD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1%,显著低于对照组23.91%(P<0.05)。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于抑郁症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氟西汀 疗效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雷宇 彭淼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203-1206,共4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5月~2015年11月期间在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接受PCI治疗的10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5月~2015年11月期间在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接受PCI治疗的10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心超指标以及炎症反应指标。结果:强化组患者的血清TG、TC、LDL-C、hs-CRP、LDH、aHBDH、CK、CK-MB含量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HDL-C含量高于常规组;强化组患者的E/A比值、LVEF均高于常规组,Tei指数、收缩指数、舒张指数均低于常规组;强化组患者外周血中TLR4、NF-kB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结论: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改善作用,能够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脏舒缩功能、抑制TLR4/NFkB所介导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阿托伐他汀 强化治疗 TOLL样受体4
下载PDF
汶川地震225位遇难学生父母精神状况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平 蒋兰慧 +6 位作者 杨磊 王力 林明福 邱仁义 吴坎坎 张林 李幼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6期653-657,共5页
目的调查5·12汶川地震遇难学生父母的精神状况,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绵竹市122户遇难学生家庭,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法对225名丧子父母展进行调查,获取相关资料(人口学特征、家庭受灾情况、经济状况及心... 目的调查5·12汶川地震遇难学生父母的精神状况,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绵竹市122户遇难学生家庭,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法对225名丧子父母展进行调查,获取相关资料(人口学特征、家庭受灾情况、经济状况及心理行为状况),而后结合二次文献,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①123名遇难学生中独生子女占91.87%;女生占50.41%;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占48.78%,中学生占50.41%,中专生占0.81%;丧子父母小学文化及以下占29.78%,初中或高中学历占64%,中专以上学历占6.22%。②丧子父亲与母亲在心理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接受现实(P=0.042)、躯体化(P=0.040)、外出打工(P=0.000);夫妻之间的心理互动与敌对情绪产生具有强关联性。③仅18.03%的丧子父母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不愿接受现实的丧子父母均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④经济状况较好,教育文化程度高的更易接受现实;对尚未找到孩子遗体的丧子父母来说,易合并抑郁和躯体化,更难以接受现实;目睹现场惨境的父母更易受噩梦困扰,未见到子女最后一面而接到死亡通知的父母更易产生自责。结论 ①应研究适合快速普及的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模式并进行广泛传播(如哀伤抚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来实现低成本、广受众、好效果的新时期心理援助。②建立"丧子家庭互助组织",帮助丧子父母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其在心理上的"重生"及生活上的"重建"。③利用村镇卫生站/院的特殊优势,在其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长期、规范、制度化的心理干预长效机制。④分类分期展开心理干预工作,体现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遇难学生 丧子父母 心理干预 精神状况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回授法结合视频健康教育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艳 王延芬 +3 位作者 李黄艳 罗兴蓉 廖旭 李婷婷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年第1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回授法结合视频健康教育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7月至12月住院治疗初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9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将2019年1月至6月住院治疗初诊为急性缺血... 目的探讨回授法结合视频健康教育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7月至12月住院治疗初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9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将2019年1月至6月住院治疗初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院时采用回授法结合视频宣教进行早期识别健康教育,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采用电话回访的形式用回授法进行早期识别健康教育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识别知识点掌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回授法结合视频宣教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法,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识别知识知晓率,提升患者脑卒中后及时就医的意识,为脑卒中的超早期治疗争取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授法 视频 健康教育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及病情恶化的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盈盈 易兴阳 +1 位作者 王淳 林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对预防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恶化、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患者被随机分组两组,一组每日两次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抗因子Xa IU/0.4 ml,另一组口服阿司匹林每日200 mg,共治疗10 d,然后两组都接受每日1次...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对预防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恶化、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患者被随机分组两组,一组每日两次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抗因子Xa IU/0.4 ml,另一组口服阿司匹林每日200 mg,共治疗10 d,然后两组都接受每日1次的100 mg阿司匹林治疗,为期6 m。评估发病后10 d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深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总数1368例患者,7.89%终止观察,2.85%在第1个10 d发生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组和阿司匹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分别为3.95%、1.46%和11.82%、1.46%)。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卒中48 h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至发病10 d后可减少或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抗凝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