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晖 张同 李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5期177-180,共4页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情况。方法 分析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优化急诊流程组(优化接诊流程、优化救治流程、优化交接流程)100例和...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情况。方法 分析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优化急诊流程组(优化接诊流程、优化救治流程、优化交接流程)100例和常规流程组100例。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到分诊评估治疗时间、就诊到心电图时间、就诊到激活导管室时间、就诊到给药时间、就诊到签字同意时间、就诊到备术完成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总住院天数、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复发率情况。结果 优化急诊流程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到分诊评估治疗时间、就诊到心电图时间、就诊到激活导管室时间、就诊到给药时间、就诊到签字同意时间、就诊到备术完成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总住院天数均低于常规流程组,优化急诊流程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95%)高于常规流程组(80%),死亡率(2%)、复发率(3%)低于常规流程组(1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急诊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可以降低再灌注治疗时间,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急诊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治疗时间 影响
下载PDF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肖静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4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本院115例住院患者分别给予瑞替普酶和尿激酶静脉溶检治疗。结果:尿激酶组血管再通率为67.2%。瑞替普酶组血管再通率为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本院115例住院患者分别给予瑞替普酶和尿激酶静脉溶检治疗。结果:尿激酶组血管再通率为67.2%。瑞替普酶组血管再通率为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瑞替普酶较尿激酶更适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检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瑞替普酶 溶栓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叶丹 许勇 +1 位作者 冯仕勇 陈小玲 《中国综合临床》 2019年第4期327-331,共5页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胸痛患者257例,采用统一标准行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胸痛患者257例,采用统一标准行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按照术中患者有无桡动脉痉挛,将其分成两组,一组为桡动脉痉挛组(radial artery spasm,RAS),一组为非RAS组。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桡动脉解剖异常、导管交换次数、桡动脉直径/身高、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焦虑、操作时间过长、术中中重度前臂疼痛、支架数目、桡动脉搏动的2、3、4级,RAS组与非RAS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95%CI):0.92(0.897~0.944),P=0.043]、高脂血症[OR(95%CI):3.249(2.508~4.208),P=0.016]、桡动脉解剖情况[OR(95%CI):5.19(2.090~12.886,P=0.012]、导管交换次数[OR(95%CI):6.19(3.087~12.413,P=0.011]、桡动脉直径/身高[OR(95%CI):3.56(1.527~8.302,P=0.035]、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OR(95%CI):2.968(1.665~5.291),P=0.029]、术中中重度前臂疼痛[OR(95%CI):3.543(1.394~9.006),P=0.039]和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中诱发桡动脉痉挛均存在相关关系,为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导管交换次数、桡动脉直径和身高比值、桡动脉直径和导管外径比值以及三者联合诊断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0.674、0.645、0.895。经比较,三者联合的AUC最高,其次为导管交换次数,桡动脉直径/身高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相对较低。导管交换次数的最佳诊断点为11.585,其敏感度为0.86,特异性为0.58;桡动脉直径和身高比值最佳诊断点为11.145,敏感度为71.8%,特异性为0.56;桡动脉直径和导管外径比值的最佳诊断点为9.31,敏感度为95.3,特异性为32.0%;三者联合诊断的最佳诊断点为9.63,敏感度为0.72,特异度为0.88。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导管交换次数、桡动脉解剖情况、桡动脉直径/身高、术中中重度前臂疼痛、高脂血症和性别,其中女性大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痉挛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