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托“德能双修、研教学创同行”理念培养大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以宜宾学院四川省油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
1
作者 杨丽 杜永华 +6 位作者 周万海 方琼 帅永康 赵鑫 樊蓉 冯瑞章 魏琴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237-240,共4页
针对新建地方省属高校本科生对工程素养培养认识不足、创新实践能力养成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宜宾学院为例,探讨在“德能双修、研教学创同行”理念引领下,通过构建科研平台服务工程素养培养的基线-素养-文化-管理四维度全息运行机制、师... 针对新建地方省属高校本科生对工程素养培养认识不足、创新实践能力养成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宜宾学院为例,探讨在“德能双修、研教学创同行”理念引领下,通过构建科研平台服务工程素养培养的基线-素养-文化-管理四维度全息运行机制、师生科研项目反哺教学的德育-必修-导师-奖励四联动质量提升机制、课程嵌入应用创新成果的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建设机制等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及创新实践能力和质量,提出了“三机制”耦合形成基于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项目-课程双向循环、交互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工程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素养 创新 实践能力 德能双修 研教学创同行 宜宾学院
下载PDF
油樟精油对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毒力及酶活性影响
2
作者 刘雯雯 徐远 +7 位作者 胡连清 周万海 席万鹏 朱文优 黄奇 刘雅馨 罗靓颖 冯瑞章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8-317,共10页
为明确油樟精油对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杀虫和趋避活性,测定油樟原油及其主要分离物α-松油醇、1,8-桉叶素和油樟加工残留物轻组分对两种害虫的触杀、熏蒸和驱避活性,确定作用效果最佳精油对害虫体内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 为明确油樟精油对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杀虫和趋避活性,测定油樟原油及其主要分离物α-松油醇、1,8-桉叶素和油樟加工残留物轻组分对两种害虫的触杀、熏蒸和驱避活性,确定作用效果最佳精油对害虫体内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消化酶(淀粉酶(amylase, AMS)、胰蛋白酶(trypsin)和脂肪酶(lipase))、解毒酶(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ES)、多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樟叶提取的原油中1,8-桉叶素(60.13%)和α-松油醇(8.05%)含量相对较高。α-松油醇对米象和赤拟谷盗的触杀活性最强,致死中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分别为0.03和0.12μg/cm^(2);1,8-桉叶素和α-松油醇对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熏蒸活性最高;4种精油对米象均有显著的趋避作用,但作用效果具有浓度和时间效应,而α-松油醇对赤拟谷盗有最好的驱避作用。α-松油醇胁迫处理亦显著影响米象和赤拟谷盗虫体内的酶活性,随处理浓度增加POD、消化酶、解毒酶和AChE活性被激活,CAT和SOD活性被抑制。随处理时间延长,2种害虫体内GST、CYP450、MFO活性被激活;而米象POD、AChE、AMS、lipase、CAT和SOD呈不规则变化,CES和trypsin活性被抑制;赤拟谷盗AMS、CES、POD、AChE、trypsin被激活,SOD、CAT活性抑制。综上,4种精油中α-松油醇对米象和赤拟谷盗具有较好的触杀、熏蒸和驱避活性,其主要通过诱导或抑制2种害虫体内抗氧化、消化和解毒等酶的活性,扰乱虫体正常生理代谢活动而产生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油 害虫 生物活性 抗氧化酶 解毒酶
下载PDF
4种微生物菌剂对为害油樟的黑绒鳃金龟死亡率、取食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胡连清 刘雯雯 +5 位作者 冯瑞章 周万海 查黎萍 唐馨宇 席万鹏 陈朝清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2,201,共10页
为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SW21、布氏白僵菌B.brongniartii SW22、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SW12及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SW23对为害油樟的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的防控效果,于菌剂处理... 为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SW21、布氏白僵菌B.brongniartii SW22、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SW12及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SW23对为害油樟的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的防控效果,于菌剂处理后不同时间测定黑绒鳃金龟死亡率,取食量以及其肠道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3种保护酶、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ES)、多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MFO)、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5种解毒酶和淀粉酶(amylase,AMS)、胰蛋白酶(trypsin)与脂肪酶(lipase)3种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黑绒鳃金龟死亡率和取食量的影响强弱依次为布氏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苏云金芽胞杆菌。4种微生物菌剂可不同程度地抑制黑绒鳃金龟肠道中SOD与CAT 2种保护酶活性,促进虫体内POD、AChE、CES、CYP450、GST、MFO、AMS、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升高。研究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可通过持续抑制SOD与CAT的活性,降低黑绒鳃金龟清除体内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造成黑绒鳃金龟氧化损伤,最终增加虫体死亡率;而黑绒鳃金龟可通过上调POD、AChE、CES、CYP450、GST、MFO、AMS、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4种微生物菌剂在黑绒鳃金龟绿色防控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绒鳃金龟 微生物菌剂 死亡率 保护酶 解毒酶 消化酶
下载PDF
桧烯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4
作者 杨丽 赵威 +2 位作者 唐双庆 赵鑫 魏琴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8,共9页
为掩蔽桧烯的刺鼻气味,同时提高其在工业原料中的分散度,降低挥发率,以桧烯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无水乙醇作桧烯溶剂,采用真空干燥法制备桧烯微胶囊。以包合产率和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桧烯微胶... 为掩蔽桧烯的刺鼻气味,同时提高其在工业原料中的分散度,降低挥发率,以桧烯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无水乙醇作桧烯溶剂,采用真空干燥法制备桧烯微胶囊。以包合产率和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桧烯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桧烯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和芯材比例(壁芯比)9.6∶1(g∶mL),包合温度42℃,包合时间3.2 h,水与壁材比例(水壁比)12∶1(mL∶g),无水乙醇和芯材体积比(醇芯比)5∶1。在该制备工艺下,桧烯微胶囊的包合率为78.38%±1.76%,包合产率为72.40%±0.58%,综合得分为(77.18±1.53)分,与响应面模型预测值相差较小,该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桧烯微胶囊在扫描电镜(SEM)下形态呈现块絮状,包合效果良好。桧烯微胶囊的挥发率为(2.28±0.08)%/h远低于桧烯本身的挥发率(4.87±0.06)%/h,说明桧烯微胶囊化可以对桧烯起到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桧烯 微胶囊 制备工艺 响应面
下载PDF
油樟叶纯露成分分析及不同季节纯露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吴芳 杨立艳 +2 位作者 李莉 黄彭 魏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6期190-192,共3页
以不同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宜宾油樟叶片为研究对象制备纯露,利用GC-MS对油樟纯露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研究不同季节纯露对大肠埃希氏菌(E.coli)、福氏志贺氏菌(S.flexneri)... 以不同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宜宾油樟叶片为研究对象制备纯露,利用GC-MS对油樟纯露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研究不同季节纯露对大肠埃希氏菌(E.coli)、福氏志贺氏菌(S.flexner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油樟叶纯露中的主要组分为1,8-桉叶油素(57.86%)、α-松油醇(31.74%)和松油烯-4-醇(9.13%);不同季节纯露对4种供试微生物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以冬季纯露效果最好;4种供试微生物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好。油樟纯露作为油樟精油生产副产物,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 纯露 GC-MS 抑菌活性 不同季节
下载PDF
油樟内生真菌有效分离和培养关键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胡连清 周万海 +4 位作者 冯瑞章 陈雨薇 刘雯雯 龚云飞 张继红 《宜宾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00-105,共6页
为了探究油樟组织最佳表面消毒方法及其内生真菌最优培养基,以四个季节的某森林经营所油樟母本园5株油樟为对象,研究适宜油樟根、茎、叶的表面消毒方法;选用PDA、PDA+油樟浸提液、PDA+胡萝卜汁、MEA、Czapek⁃Dox Agar、Martin Medium、T... 为了探究油樟组织最佳表面消毒方法及其内生真菌最优培养基,以四个季节的某森林经营所油樟母本园5株油樟为对象,研究适宜油樟根、茎、叶的表面消毒方法;选用PDA、PDA+油樟浸提液、PDA+胡萝卜汁、MEA、Czapek⁃Dox Agar、Martin Medium、TTC Lecithin Tween 80 Nutrient Agar与CMA 8种培养基对油樟根、茎、叶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根据分离的油樟内生真菌的株数与种类数筛选出最优的培养基.结果表明,不同的油樟组织需采用不同的表面消毒方法,根、茎、叶表面消毒方式分别以GXDF11、JXDF5、YXDF4最优;培养油樟组织内生真菌的最优培养基为PDA,其次为MEA与TTC Lecithin Tween 80 Nutrient Ag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 内生真菌 表面消毒 培养基
下载PDF
饲粮中不同含量油樟叶对肉兔肠道pH、盲肠发酵和盲肠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雯雯 胡连清 +5 位作者 周万海 魏琴 冯瑞章 赵鑫 车丽涛 陈金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9-1289,共11页
为探讨向饲粮中添加油樟叶对肉兔肠道pH、盲肠发酵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30日龄断奶新西兰白兔120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A组)、3%(B组)、6%(C组)、12%(D组)油樟叶,于60 d喂养期结束后测定其肠道内的pH值,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 为探讨向饲粮中添加油樟叶对肉兔肠道pH、盲肠发酵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30日龄断奶新西兰白兔120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A组)、3%(B组)、6%(C组)、12%(D组)油樟叶,于60 d喂养期结束后测定其肠道内的pH值,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通量技术分别测定盲肠中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油樟叶对各组肉兔肠道的pH值和盲肠中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影响。油樟叶添加量对肉兔盲肠的微生物OTU数量有显著(P<0.05)影响,B组的细菌OTU数量显著低于C组、D组,C组的真菌OTU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组。与A组相比,在门水平上,B、C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C、D组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和D组互养菌门(Synergist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B组粪厌氧棒杆菌属(Anaerostipes)、拟杆菌属(Bacteroides)、Muribaculaceae unclassified、Marvinbryantia、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Akkermansia和互养菌属(Synergis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D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油樟叶对肉兔肠道pH、盲肠发酵和盲肠内容物微生物无明显不良影响,且添加适宜含量(3%)油樟叶可改善肉兔盲肠微生物菌群丰度,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叶 肉兔 盲肠发酵 菌群结构
下载PDF
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周成强 练东明 +1 位作者 郑仁红 宁登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1期114-118,共5页
以油茶翠屏-15号良种为试材,研究嫁接方法(胚芽切接法、胚芽劈接法、胚根劈接法)、嫁接时间(3、5、9、12月)对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成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方法、嫁接时间是影响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成效的关键因素,综合考虑苗木的成活率... 以油茶翠屏-15号良种为试材,研究嫁接方法(胚芽切接法、胚芽劈接法、胚根劈接法)、嫁接时间(3、5、9、12月)对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成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方法、嫁接时间是影响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成效的关键因素,综合考虑苗木的成活率、地径和苗高,嫁接方法以胚芽劈接法最好,其嫁接口愈合好,平均成活率91.88%,苗木生长迅速,可当年出圃;嫁接时间以夏季5月最佳,平均成活率91.19%,苗木生长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翠屏-15号 芽苗砧嫁接
下载PDF
冬季油樟产黄酮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和挥发性成分分析
9
作者 刘雯雯 刘晓凤 +5 位作者 沈爱军 冯瑞章 胡连清 陈露 魏琴 周万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0-661,共12页
目的深入挖掘油樟内生真菌资源,从冬季油樟根、茎、叶中筛选产黄酮菌株并对其抗氧化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组织培养、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油樟内生真菌,借助显色反应和NaNO_(2)-Al(NO_(3))_(3)比色法筛选具有... 目的深入挖掘油樟内生真菌资源,从冬季油樟根、茎、叶中筛选产黄酮菌株并对其抗氧化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组织培养、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油樟内生真菌,借助显色反应和NaNO_(2)-Al(NO_(3))_(3)比色法筛选具有产黄酮能力菌株,利用清除自由基初步评估产黄酮最优菌株的抗氧化活性,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菌株的发酵产物成分。结果共获得61株内生真菌,隶属于3门23科29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门,肉座菌科(Hypocreaceae)和小丛壳科(Glomerellaceae)为优势科,木霉属(Trichoderma)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为优势属。不同组织间内生真菌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茎部菌株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最高,且茎部和叶部相似性系数最高。通过产黄酮筛选到WG5(Trichoderma)和WG15(青霉属,Penicilium)2株内生真菌,其中WG15总黄酮含量较高且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52和0.49 mg/L。挥发性物质分析显示,2株菌株代谢产物存在共性和差异,主要包括酯类、酸类、醇类和酚类等物质,共有苯乙醇、2,6-二叔丁基苯酚和棕榈酸成分。结论WG15具有较好的产黄酮和抗氧化能力,可用于后续其他功能的开发,为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提供了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 内生真菌 物种鉴定 功能探索 多样性
下载PDF
特色香料作物油樟叶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
10
作者 刘雯雯 胡连清 +5 位作者 陈露 杨丽 魏琴 周杰 周万海 冯瑞章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63,共9页
为探究特色香料作物油樟叶内生真菌资源,本研究以5个不同株系油樟在4个季节的叶组织为对象,提取叶部精油,分离纯化叶部可培养内生真菌,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法和多样性指数分析内生真菌丰富度,借助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菌株... 为探究特色香料作物油樟叶内生真菌资源,本研究以5个不同株系油樟在4个季节的叶组织为对象,提取叶部精油,分离纯化叶部可培养内生真菌,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法和多样性指数分析内生真菌丰富度,借助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菌株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不同株系油樟叶产油率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其中春季16号株系油樟叶产油率最高。通过分离纯化共得到43株可培养内生真菌,划分为2门、4纲、9目、11科、13属,优势属为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析结果表明,16号株系和春季油樟叶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较丰富,且群落分布相对均匀。GC/MS鉴定结果显示,内生真菌发酵液含有69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仅X29、D72和A39能代谢产生油樟叶精油主要成分。可培养内生真菌在不同株系和不同季节的油樟叶中数量、种群及组成均存在差异,筛选得到的功能菌株具有进一步开发香料成分的潜力。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油樟叶产香料物质的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叶 内生真菌 多样性 季节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创新性工程化应用人才培养的科研平台和专业教研室联动机制构建与实践——以新建本科院校宜宾学院食品类专业为例
11
作者 杨丽 冯瑞章 +9 位作者 王松 刘燕 杜永华 周万海 帅永康 赵鑫 赵品瑶 方琼 樊蓉 魏琴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215-221,共7页
创新性工程化是新工科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针对传统工科专业学生实训与创新脱节、行业接触不多、参与管理过程不足、经济性分析训练偏少等问题,通过培养方案课程工程化、科研平台工程化、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等举措,将高校工程技... 创新性工程化是新工科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针对传统工科专业学生实训与创新脱节、行业接触不多、参与管理过程不足、经济性分析训练偏少等问题,通过培养方案课程工程化、科研平台工程化、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等举措,将高校工程技术类科研平台纳入工科专业学生创新性工程素养培养的实训教学-创新应用体系。探索一套适合高等院校工程技术类科研平台服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性工程素养培养的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改革机制,旨在为推广应用提供示范,为迎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性 工程化 应用型 科研平台 专业教研室 联动机制 宜宾学院食品类专业
下载PDF
不同光照强度对油樟1,8-桉叶素含量的影响
12
作者 陈楠 柳欣 +1 位作者 魏琴 赵鑫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49-57,共9页
油樟为樟科樟属植物,其次生代谢产物油樟精油富含1,8-桉叶素,在食品、化工、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经济价值。植物生长过程及次生代谢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光照强度如何影响油樟精油含量及其成分变化,如何调控精油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油樟为樟科樟属植物,其次生代谢产物油樟精油富含1,8-桉叶素,在食品、化工、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经济价值。植物生长过程及次生代谢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光照强度如何影响油樟精油含量及其成分变化,如何调控精油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目前尚无报道。以不同光照油樟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油樟叶片精油及1,8-桉叶素含量的差异,分析1,8-桉叶素合成路径中8个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光照强度影响油樟叶片形态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2)不同光照下油樟叶片精油含量显著差异,树阳面叶片精油含量比树阴面高2.3%。光照强度引起油樟精油1,8-桉叶素含量显著差异;(3)树阳面油樟叶片中DXR、CMK、HGMR、GPPS、NPPS、CINS、LIS基因上调表达,而HDS基因下调表达,不同光照影响萜类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旨在深入分析光照对油樟精油及1,8-桉叶素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油樟栽培条件,提高1,8-桉叶素含量及生物技术调控产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强度 油樟精油 1 8-桉叶素 萜类合成基因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柠檬风味冰淇淋工艺的研究
13
作者 杨丽 敖雨葳 +2 位作者 程晋亮 钟雅儒 魏琴 《中国乳业》 2024年第5期130-136,共7页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柠檬风味冰淇淋工艺。[方法]以冰淇淋感官评分为指标,奶粉、蔗糖、柠檬精油添加量和老化时间为因素变量,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各因素与感官评分关系。[结果]基于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参数。柠檬风味冰淇淋的最佳工艺...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柠檬风味冰淇淋工艺。[方法]以冰淇淋感官评分为指标,奶粉、蔗糖、柠檬精油添加量和老化时间为因素变量,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各因素与感官评分关系。[结果]基于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参数。柠檬风味冰淇淋的最佳工艺:以1000 g混合料为基准量,奶粉添加量11%、蔗糖添加量11%、柠檬精油添加量60.30μL、老化时间21 h、稀奶油2%、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黄原胶各0.1%。该工艺配方制成冰淇淋符合国家标准,感官评分88.3分,与模型预测值偏差较小。[结论]该模型有良好预测性,响应面法优化柠檬风味冰淇淋工艺条件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 冰淇淋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香料作物油樟叶内米曲霉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
14
作者 邓梦玲 任静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第8期30-33,共4页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油樟叶分离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检测分离菌发酵液对3种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叶片分离获得1株内生真菌,暂命名为YZ-1,经鉴定为曲霉属米曲霉菌。YZ-1的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油樟叶分离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检测分离菌发酵液对3种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叶片分离获得1株内生真菌,暂命名为YZ-1,经鉴定为曲霉属米曲霉菌。YZ-1的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无明显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油樟内生真菌资源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下载PDF
不同栽培条件对天麻活性成分的影响
15
作者 王玥颖 邱蕊 +2 位作者 方琼 帅永康 赵鑫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30-33,45,共5页
该文以常见白栎+圆柏、油樟为菌材,分析特色香料植物油樟如何影响天麻活性成分,探讨其作为天麻菌材的可行性。同时分析在峨眉山不同海拔下天麻活性物质变化,研究海拔对天麻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油樟为菌材,天麻中天麻素、巴利森苷A... 该文以常见白栎+圆柏、油樟为菌材,分析特色香料植物油樟如何影响天麻活性成分,探讨其作为天麻菌材的可行性。同时分析在峨眉山不同海拔下天麻活性物质变化,研究海拔对天麻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油樟为菌材,天麻中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分别比对照降低39.53%、78.12%、23.35%。而对羟基苯甲醇高于对照,峨眉山海拔1000 m栽培的天麻,其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乙醇脱氢酶活性最高。油樟能够作为菌材栽培天麻,但应与其他菌材配合才能够有效提高天麻活性物质含量。在峨眉山地区,天麻最适宜的栽培海拔为1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菌材 海拔 成分 栽培条件
下载PDF
饲粮中添加油樟叶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雯雯 周万海 +8 位作者 胡连清 叶盘芬 陈露 杨丽 冯瑞章 魏琴 李明杰 卿亮 冯云兵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33-2545,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油樟叶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0日龄同期断奶、体重接近且健康状态良好的新西兰白兔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公母各占1/2)。4组肉兔分...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油樟叶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0日龄同期断奶、体重接近且健康状态良好的新西兰白兔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公母各占1/2)。4组肉兔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3%、6%和12%油樟叶的配合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油樟叶对肉兔终末体重(FBW)、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3%油樟叶添加组FBW和ADG最高,12%油樟叶添加组FBW、ADFI和ADG均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油樟叶对肉兔屠宰前活体重、半净膛胴体重和全净膛胴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3%油樟叶添加组上述3个指标均最高;12%油樟叶添加组屠宰前活体重和半净膛胴体重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全净膛胴体重显著低于3%和6%油樟叶添加组(P<0.05)。3)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油樟叶对肉兔肌肉蒸煮损失、剪切力和粗蛋白质(CP)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6%油樟叶添加组肌肉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3%油樟叶添加组肌肉剪切力最低,显著低于6%和12%油樟叶添加组(P<0.05);3%油樟叶添加组肌肉CP含量显著低于6%和12%油樟叶添加组(P<0.05)。4)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油樟叶对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5)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油樟叶对血清球蛋白(GLB)、甘油三脂(TG)和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3%油樟叶添加组血清GLB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3%和6%油樟叶添加组血清T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12%油樟叶添加组血清TG含量显著提高(P<0.05);3%油樟叶添加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油樟叶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不良影响,综合各项指标,以添加3%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叶 肉兔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肌肉品质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浓香型酒糟与饲用油菜混合青贮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雯雯 胡连清 +5 位作者 黄菊 周万海 冯瑞章 魏琴 黄义芬 黄奇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6-110,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浓香型酒糟与饲用油菜混合青贮的品质,确定浓香型酒糟在饲用油菜青贮中的最适添加比例。以盛花末期刈割收获的饲用油菜为试验材料,设R组(不添加酒糟)、RS-10组(添加10%酒糟)、RS-20组(添加20%酒糟)、RS-30组(添加30%酒糟) 4... 试验旨在研究浓香型酒糟与饲用油菜混合青贮的品质,确定浓香型酒糟在饲用油菜青贮中的最适添加比例。以盛花末期刈割收获的饲用油菜为试验材料,设R组(不添加酒糟)、RS-10组(添加10%酒糟)、RS-20组(添加20%酒糟)、RS-30组(添加30%酒糟) 4组,青贮60 d。结果显示,各组饲用油菜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均较好,RS-10组和RS-20组青贮的感官评价达一级优良。酒糟添加组粗蛋白(CP)含量显著高于R组(P<0.05),RS-20组和RS-30组青贮的酸性洗涤纤维(ADF)、铁(Fe)、铜(Cu)含量显著低于R组和RS-10组(P<0.05),酒糟添加组青贮pH值显著低于R组(P<0.05);RS-20组的氨态氮(NH_3/N)和乙酸(A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各试验组青贮饲料均未检测出丁酸。相对饲喂价值(RFV)、相对饲草质量(RFQ)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I_(2001))排序均为RS-20组>RS-30组>RS-10组>R组。研究表明,添加浓香型酒糟能改善饲用油菜的青贮品质,其中饲用油菜中添加20%酒糟时青贮发酵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油菜 浓香型酒糟 混贮 青贮品质
原文传递
油樟精油及1,8-桉叶素对杂草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善梅 丁子琪 +4 位作者 董雅伶 黄巾芝 周万海 冯瑞章 魏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5-546,共12页
【目的】从植物化感作用角度探究油樟精油抑草性能,为开发油樟精油抑草产品打下基础。【方法】以稗草、马齿苋和草木犀的种子为试验对象,采用室内滤纸培养皿法,将油樟精油(纯度≥99%)及其单体1,8-桉叶素(纯度≥98%),以吐温-80助溶,配制... 【目的】从植物化感作用角度探究油樟精油抑草性能,为开发油樟精油抑草产品打下基础。【方法】以稗草、马齿苋和草木犀的种子为试验对象,采用室内滤纸培养皿法,将油樟精油(纯度≥99%)及其单体1,8-桉叶素(纯度≥98%),以吐温-80助溶,配制不同体积浓度(0、0.5、1.0、1.5、2.0、2.5、3.0、4.0和5.0μL/mL)的溶液处理种子,以蒸馏水为对照,通过种子发芽情况(发芽势、发芽率)、淀粉酶活性、生长情况(株高、胚根长、根系活力)等指标分析油樟精油对几种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油樟精油和1,8-桉叶素处理对稗草、马齿苋和草木犀种子的发芽势、最终发芽率和生长量及根系活力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增高,抑制作用越强。油樟精油处理使草木犀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速度降低,使幼苗胚根伸长和根毛生成受到抑制。一定浓度的油樟精油和1,8-桉叶素处理会抑制种子萌发时淀粉酶活性,且存在明显剂量效应。油樟精油和1,8-桉叶素处理导致3种杂草幼苗体内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0.05),表明其细胞膜系统受损。通过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析,稗草和马齿苋对1,8-桉叶素更敏感,草木犀对油樟精油更敏感。【结论】油樟精油和1,8-桉叶素对稗草、马齿苋和草木犀3种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化感抑制作用,油樟精油的抑制作用部分源于1,8-桉叶素作用,但也受到油樟精油中其他物质影响,且不同杂草种类对油樟精油中各种化感成分敏感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精油 1 8-桉叶素 杂草 化感效应
下载PDF
春季油樟可培养内生真菌多样性及产黄酮功能初筛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万海 刘雯雯 +4 位作者 魏琴 胡连清 冯瑞章 赵善梅 任玉嫣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49-2159,共11页
为开发油樟内生菌资源并发现潜在活性成分,本研究以春季油樟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纯化可培养内生真菌,结合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多样性,筛选具有产黄酮功能菌株,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产黄酮效果最... 为开发油樟内生菌资源并发现潜在活性成分,本研究以春季油樟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纯化可培养内生真菌,结合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多样性,筛选具有产黄酮功能菌株,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产黄酮效果最佳菌株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从油樟中共分离到62株可培养内生真菌,划分为3门、7纲、14目、22科、28属、54种。其中优势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RF为88.71%),优势纲为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RF为45.16%),优势目为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RF为37.10%),优势科为格孢菌科(Pleosporineae,RF为14.52%)、亚隔孢壳科(Didymellaceae,RF为12.90%),优势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RF为12.90%)、附球菌属(Epicoccum,RF为11.29%)。以纲为类群单位,根组织分离的16属20种21株真菌的系统发育可分为7个类群,茎分离的13属24种30株真菌则分为2个类群,叶的8属10种11株真菌则分为3个类群。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系数结果表明,油樟根部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相对较丰富,群落分布相对均匀。10株内生真菌具有产黄酮功能,5株来自根部,5株来自于茎部,隶属2门3纲5目8科9属,其中YZ-29菌株产黄酮能力相对较强。YZ-29菌株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时间7 d、温度30℃、转速175r/min、装液量80mL/150mL。综上结果显示,内生真菌在油樟不同组织数量、种群及组成上存在差异,分离得到的功能性菌株值得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为开展内生真菌在油樟抗氧化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 内生真菌 多样性分析 黄酮 发酵条件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油樟种子生理及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鑫 王慧娇 +4 位作者 何秀燕 严悦 刘孟婕 廖世宏 魏琴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2年第10期42-47,共6页
油樟种子为顽拗性种子,为解决其萌发率低、采收后不易保存等问题,以不同温度处理(-20℃、2℃、15℃、55℃)油樟种子,分析胚与胚乳显微结构,测定种子相对电导率、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结果表明:2℃低温处理... 油樟种子为顽拗性种子,为解决其萌发率低、采收后不易保存等问题,以不同温度处理(-20℃、2℃、15℃、55℃)油樟种子,分析胚与胚乳显微结构,测定种子相对电导率、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结果表明:2℃低温处理能够提高种子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有效降低含水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因此,2℃处理能够有效保持种子活性,提高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各项生理指标,利于油樟种子贮藏与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种子 温度 萌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