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模式在妇科肿瘤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田昌英 张健 +5 位作者 杨智蓉 曹果 张婷 付永嵘 李雪莲 王国蓉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分析“互联网+”模式下妇科肿瘤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 Decongestion Therapy,CDT)管理的效果。方法:纳入50例妇科肿瘤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实施“互联网+”模式CDT管理,包括院内强化治疗和在远程CDT服务平台指导下进... 目的:分析“互联网+”模式下妇科肿瘤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 Decongestion Therapy,CDT)管理的效果。方法:纳入50例妇科肿瘤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实施“互联网+”模式CDT管理,包括院内强化治疗和在远程CDT服务平台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6、120、210天,评价患肢周径、周径减小率、症状、Barthel指数、就医次数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6、120、210天的患侧下肢5个测量点周径均减小,所有症状评分均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周期患肢周径改善情况,特优为10.52%〜25.00%,优为50.00%〜60.00%,良为18.75%〜36.84%。结论:对妇科肿瘤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互联网+”模式的CDT管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长期维持,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肿瘤 下肢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 自我管理
原文传递
Ⅱ型子宫内膜癌术后病理未见或极小病变的处理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登凤 张国楠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7-419,共3页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之后,但已呈明显上升趋势[1]。EC分为两型: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如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UEC...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之后,但已呈明显上升趋势[1]。EC分为两型: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如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UEC)(1级和2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腺癌 子宫内膜癌 术后病理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CARCINOMA 雌激素依赖型 子宫颈癌
下载PDF
盆腔廓清术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登凤 张国楠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5-257,共3页
最早美国外科医生Alexander Brunschwig于1946年12月12日、12月26日和1947年4月3日开展了3例盆腔廓清术(pelvic exenteration,PE),并于1948年首次进行了正式报道[1],当时PE是作为一种盆腔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手段。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 最早美国外科医生Alexander Brunschwig于1946年12月12日、12月26日和1947年4月3日开展了3例盆腔廓清术(pelvic exenteration,PE),并于1948年首次进行了正式报道[1],当时PE是作为一种盆腔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手段。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随着PE适应证的明确、手术设备和技术的逐渐改善以及围手术期管理和支持治疗水平的提高,PE围手术期死亡率已经由原来的23%下降至约1.2%~3%[2~4],手术目的也逐渐从缓解症状的姑息性治疗向临床治愈的根治性治疗发展,适应证从中心型复发扩展至盆壁复发,适用病种从子宫颈癌扩大到外阴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阴道癌、直肠癌、泌尿系肿瘤等病灶局限于盆腔的晚期或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甚至用于部分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但还是以应用于放疗后盆腔复发的子宫颈癌患者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恶性肿瘤 围手术期管理 姑息性治疗 泌尿系肿瘤 阴道癌 盆腔廓清术 根治性治疗 病灶局限
下载PDF
Ⅰ期子宫浆液性癌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及预后分析
4
作者 王登凤 彭春蓉 +1 位作者 刘欣 张国楠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0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与Ⅰ期子宫浆液性癌(USC)预后相关的生物学行为因素,旨在帮助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2018年期间收治的Ⅰ期U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完成随访56例(84%),... 目的:探讨与Ⅰ期子宫浆液性癌(USC)预后相关的生物学行为因素,旨在帮助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2018年期间收治的Ⅰ期U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完成随访56例(84%),Ⅰ_(A)期36例(64%),Ⅰ_(B)期20例(36%);21例(38%)USC,35例(63%)为含有USC成分的混合癌。中位随访时间132.7个月,6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5例死亡。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FIGO分期、肿瘤分级、病灶浸润深度、身高、体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_(B)期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术后辅助治疗方式、治疗前CA125值、身高、体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治疗前CA125值与预后相关(均P<0.05)。结论:USC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即使是Ⅰ_(A)期,仍建议术后化疗以预防远处转移,放疗的获益仍有争议。对于Ⅰ_(B)期,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放疗可能有利于降低复发率。瘦小体型、治疗前CA125>43 U/ml与预后不良有关,也许可作为早期USC的危险因素,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 生物学行为特征 预后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