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民族艺术学:谱系、定位与格局 |
彭兆荣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22 |
3
|
|
2
|
论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智慧——以梯田为例 |
彭兆荣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0
|
|
3
|
物、非物、博物:属性、类属、归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学学科定位 |
彭兆荣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1 |
7
|
|
4
|
中国乡土景观研究:和顺 |
彭兆荣
|
《百色学院学报》
|
2018 |
4
|
|
5
|
人类学与艺术研究 |
彭兆荣
|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6
|
乡村振兴中活态遗产的生命本真 |
彭兆荣
张颖
|
《文化遗产》
CSSCI
|
2024 |
2
|
|
7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论 |
彭兆荣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
2024 |
4
|
|
8
|
民族学人类学专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究 |
彭兆荣
|
《百色学院学报》
|
2018 |
0 |
|
9
|
论艺术遗产的形态与阈限 |
彭兆荣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0 |
0 |
|
10
|
文明是脉 乡土是根——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农学 |
彭兆荣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
2024 |
0 |
|
11
|
中餐之“中” |
彭兆荣
|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2
|
艺术遗产学:新学科之学理 |
彭兆荣
|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3
|
文化遗产的生命样态——以山西介休后土庙为例 |
彭兆荣
张颖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4
|
家园遗产的人类学视野 |
彭兆荣
张颖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15
|
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纪实 |
范宏贵
彭兆荣
黄玲
赵明龙
吕俊彪
吴兴帜
许晓明
陈丽琴
陆晓芹
李军
蓝媛媛
|
《百色学院学报》
|
2016 |
7
|
|
16
|
“走运之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运河 |
彭兆荣
李春霞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7
|
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一种人类学仪式视野 |
彭兆荣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7
|
|
18
|
君仪田方——古代天子藉田礼之人类学研究 |
彭兆荣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19
|
脱贫攻坚:中国的致富之路与造福之理 |
彭兆荣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20
|
重新发现的“原始艺术" |
彭兆荣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