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民族艺术学:谱系、定位与格局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兆荣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46-54,共9页
民族艺术研究兼具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之特色,同时对接国际化趋向及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的历史价值。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我们如何确立中国的民族艺术学——无论是概念谱系还是比较研究范式对于学科发展都极为重要。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 民族艺术研究兼具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之特色,同时对接国际化趋向及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的历史价值。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我们如何确立中国的民族艺术学——无论是概念谱系还是比较研究范式对于学科发展都极为重要。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需要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命题、价值进行辨析,特别是关于中西方相关语义与差异的问题。这些对于中国民族艺术学在学科定位和格局方面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艺术学 人类学 农耕文明 艺术
下载PDF
论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智慧——以梯田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兆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62,共8页
中国的农业是生态智慧的典范,在当今世界遗产事业中,虽有“重要农业遗产”之项目、名目,却未能完整地反映我国农耕文明之特色,需特别强调“并作”保护与存续。梯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业遗产,反映了生态链的整体性和主体性,其中“水土”... 中国的农业是生态智慧的典范,在当今世界遗产事业中,虽有“重要农业遗产”之项目、名目,却未能完整地反映我国农耕文明之特色,需特别强调“并作”保护与存续。梯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业遗产,反映了生态链的整体性和主体性,其中“水土”成其关键。“水”的作用远非仅仅是灌溉,它还具有政治性,就像当代的世界遗产一样,需全面认识我国农业遗产之多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遗产 梯田 水土 沟浍
下载PDF
物、非物、博物:属性、类属、归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学学科定位 被引量:7
3
作者 彭兆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4期12-19,共8页
当今世界出现了生态危机和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的严峻形势,人类除了提升"生态—生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外,也投入到相关学科的积极研究中。联合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遗产事业"正是基于这一保护目标而出现的... 当今世界出现了生态危机和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的严峻形势,人类除了提升"生态—生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外,也投入到相关学科的积极研究中。联合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遗产事业"正是基于这一保护目标而出现的。我国的遗产运动如火如荼,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对相关遗产的研究也水涨船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现行学科越来越精细的教育和研究机制里,专事研究"生态—生物—文化"整体关系的学科—博物学的缺席与缺位,不仅导致相关学科研究在关联性方面缺少一个重要的"链接"纽带,也成为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在学科上无法归位的一个原因。鉴于此,笔者建议尽快确立、恢复博物学在教育、科研中的学科形制,一方面使之在人类所面临的上述重大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解决新兴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科上无法落位的问题。简言之,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新兴事业在学科上划归历史学、文学、民俗学、考古学还是艺术学,皆不尽圆满,笔者认为,唯博物学最为合理和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物—文化多样性中式博物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科定位
下载PDF
中国乡土景观研究:和顺 被引量:4
4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23-34,共12页
文章通过考察云南腾冲和顺侨乡的自然生态、传统风水、宗族空间、民间宗教、人地关系、时序农业、地方教育、滇缅通道等景观因素及人的活动,来探讨历史上一代代的和顺人如何构建出村落生活的动态平衡系统,并分析了"走夷方"的... 文章通过考察云南腾冲和顺侨乡的自然生态、传统风水、宗族空间、民间宗教、人地关系、时序农业、地方教育、滇缅通道等景观因素及人的活动,来探讨历史上一代代的和顺人如何构建出村落生活的动态平衡系统,并分析了"走夷方"的缅甸华侨与和顺乡民如何基于宗亲、乡土社会的认同,通过在乡土景观中以"人"为核心要素来反哺桑梓,从而获得了侨乡和顺的核心文化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顺 乡土景观 动态平衡
下载PDF
人类学与艺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彭兆荣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97,共10页
人类学与原始艺术的缘分是天然的,这由学科性质所决定。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文明背景,决定了"艺术"无论在"名"或"类"上都差异甚殊;而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是在"原始主义"的语境中切... 人类学与原始艺术的缘分是天然的,这由学科性质所决定。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文明背景,决定了"艺术"无论在"名"或"类"上都差异甚殊;而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是在"原始主义"的语境中切入,而"原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由欧洲中心的"话语"所制定的无法开解的"结",这也促使人类学家进行各种反思性的实验。在今天可能出现最大的误区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与区隔,然而,在人类学家眼里,二者是一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原始艺术 技术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活态遗产的生命本真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兆荣 张颖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包含着鲜明的生命意象,与“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相嵌着“生命农学”的深深...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包含着鲜明的生命意象,与“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相嵌着“生命农学”的深深痕迹。邻国日本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极其重视这一主题,可为参照。当下我国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而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行并举。中华农耕文明中“天时-地利-物候”的农学基因生动表明了这种生命意象。同时,作为传统的耕读传家的活态遗产的重要纽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传承的中国特色。遗憾的是,我国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理讨论中,鲜见“农学”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命农学 物候 耕读传家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论 被引量:4
7
作者 彭兆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1期91-95,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财产”的一种遗留,与文化人类学存在逻辑关系——不仅是字面上“类同”,更是作为人类文化表述、呈现和延续的一种“存在形态”。因此,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事实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财产”的一种遗留,与文化人类学存在逻辑关系——不仅是字面上“类同”,更是作为人类文化表述、呈现和延续的一种“存在形态”。因此,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单列”类型的产生,在知识形制、方法论方面就与民俗学、人类学存在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人类学 逻辑关系 文化表述 存在形态 方法论 民俗学
下载PDF
民族学人类学专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究
8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23-23,共1页
主持人语:从2018年开始,我们将借《百色学院学报》这一学术阵地,以“乡土中国”(费孝通语)为名,连续对我国的传统村落、村寨进行专题和个案研究。这也是人类学、民族学擅长之处。我们选择一些村落和村寨进行前期调研,以“解剖麻雀”的... 主持人语:从2018年开始,我们将借《百色学院学报》这一学术阵地,以“乡土中国”(费孝通语)为名,连续对我国的传统村落、村寨进行专题和个案研究。这也是人类学、民族学擅长之处。我们选择一些村落和村寨进行前期调研,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逐一进行分析,一期一村。希望我们的认识和认知,即——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乡土之中——能够引起学者的共鸣,并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我们今天的保护村落这一家园遗产,与保护大熊猫等生物多样性一样,都在进行“留住我们的根”的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人类学 民族学 专题 生物多样性 乡土中国 前期调研
下载PDF
论艺术遗产的形态与阈限
9
作者 彭兆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2期31-36,共6页
艺术与遗产原本都是古老的遗存与遗续,当今世界的遗产事业又赋予其全新的价值、内容、形态。艺术遗产正是这一新事态的新话语、新整合、新学科,致使艺术遗产呈现出了多种价值的维度。艺术遗产价值嵌入了多种形态,包括地方形态、民族形... 艺术与遗产原本都是古老的遗存与遗续,当今世界的遗产事业又赋予其全新的价值、内容、形态。艺术遗产正是这一新事态的新话语、新整合、新学科,致使艺术遗产呈现出了多种价值的维度。艺术遗产价值嵌入了多种形态,包括地方形态、民族形态、审美形态、“百工”形态等。无论是艺术还是遗产,抑或两者整合生成和延伸出新的形态,都需要我们回答相关的形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遗产 形态 阈限
下载PDF
文明是脉 乡土是根——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农学
10
作者 彭兆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99-106,共8页
当下我国正致力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与学科体系的建构。然而,依笔者之见,在这些相关“建设任务”中,忽略、缺乏或轻视对中华传统文明根基的整体研究,特别是对农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关系重视不够。事实上,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 当下我国正致力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与学科体系的建构。然而,依笔者之见,在这些相关“建设任务”中,忽略、缺乏或轻视对中华传统文明根基的整体研究,特别是对农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关系重视不够。事实上,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农耕文明、农业根脉结合得最为密切,如二十四节气、春节等皆与农耕文明互为一体、相互依存。“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中华文明的概括性表述之一,其核心价值包含于“道法自然”中以获“利”、以求“和”(二者皆从“禾”),这其中都包蕴着农耕文明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系 系统 农耕文明 农学
下载PDF
中餐之“中”
11
作者 彭兆荣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中餐作为我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饮誉世界。中餐并非简单的餐饮技艺,它是一个完整体系,包含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天时、地利、人和之“致中和”;中餐拥有深邃的智慧哲理;中国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餐的菜系体现... 中餐作为我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饮誉世界。中餐并非简单的餐饮技艺,它是一个完整体系,包含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天时、地利、人和之“致中和”;中餐拥有深邃的智慧哲理;中国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餐的菜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地方、族群特色;中餐的烹饪技艺繁复多样,传承有方;中餐作为饮食线路遗产,伴随中国人走遍世界,形成了跨越空间的态势,“中餐道理”传布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餐 非遗 礼制(治) 地方菜系 烹饪技艺 饮食线路遗产
下载PDF
艺术遗产学:新学科之学理
12
作者 彭兆荣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5,共8页
当下,我国的教育学科体制涌现出新学科的发展趋势,“艺术遗产学”便是一个例证。然而,这一新学科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元素、要素,学理、道理,亟须厘清,特别是“遗产事业”成为当今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和挑战之时,由联合国主导的世界重大事... 当下,我国的教育学科体制涌现出新学科的发展趋势,“艺术遗产学”便是一个例证。然而,这一新学科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元素、要素,学理、道理,亟须厘清,特别是“遗产事业”成为当今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和挑战之时,由联合国主导的世界重大事务与这一学科存在着逻辑关系。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遗产多样,尤其是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和谐共融。艺术遗产学这一新学科既表现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又体现了世界的普遍意义,当然,更要表现出“中国特色”和“实践价值”,这些无疑为学科之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遗产 艺术遗产学 学科建设 新学科 文明基因
原文传递
文化遗产的生命样态——以山西介休后土庙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兆荣 张颖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4,共9页
遗产有生命,其理于传承。无论汉语还是西文,遗产都有延续和传递的意思。西文之遗产(heritage)与继嗣(heritance)同根。汉语中"遗"有"遗留"的意思,而"产"与"生"同义,强调"生生不息"... 遗产有生命,其理于传承。无论汉语还是西文,遗产都有延续和传递的意思。西文之遗产(heritage)与继嗣(heritance)同根。汉语中"遗"有"遗留"的意思,而"产"与"生"同义,强调"生生不息"。今日之遗产事业,边界范畴骤然扩大,赋予遗产更加多元的生命现象和更为多种的生命样态,从山西介休后土庙的生成衍化可以看出遗产的形态、形式、符号、意味、价值、展示、阐释等多种"再生产"方式,大大超越了人们既往对遗产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生命样态 山西介休 后土庙
下载PDF
家园遗产的人类学视野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兆荣 张颖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2,共7页
中华文明属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造就了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建构了特殊的家园,家园承载着丰厚的农业遗产,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家园遗产”。从遗产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家园遗产积淀且表征着特殊的文明模式与思维形态。我国正在实施乡村... 中华文明属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造就了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建构了特殊的家园,家园承载着丰厚的农业遗产,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家园遗产”。从遗产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家园遗产积淀且表征着特殊的文明模式与思维形态。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利用好祖先留下来的家园遗产,是关乎乡村振兴能否顺利推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稷家国 家园遗产 乡村振兴 遗产人类学
下载PDF
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纪实 被引量:7
15
作者 范宏贵 彭兆荣 +8 位作者 黄玲 赵明龙 吕俊彪 吴兴帜 许晓明 陈丽琴 陆晓芹 李军 蓝媛媛 《百色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18,共17页
2016年5月16日"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以及百色学院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在百色学院举行。来自厦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社科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及百色学院的三十多位专家,围绕跨境... 2016年5月16日"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以及百色学院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在百色学院举行。来自厦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社科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及百色学院的三十多位专家,围绕跨境民族、文化遗产以及跨境民族文化的核心话题,分别从研究对象、学理建构、研究方法、田野经验、研究困境等不同切入点,做了非常生动、深入又具有启发与反思意义的发言。论坛一致认为,中心的成立与国家"一带一路"紧密呼应,将"跨境民族"和"文化遗产"这两个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话题结合起来探讨,必将产生新的研究空间和学术话语。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梳理和探究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族群交往、文化实践和家园遗产,将会促进中国-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学术合作,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理解与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民族 文化遗产 人类学 家园遗产 “一带一路”
下载PDF
“走运之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运河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兆荣 李春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5,共9页
运河是人类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汇集了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和技艺。作为文化遗产,运河无论是历史表述、工艺技术还是文明交流的原真性,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同时,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类,需要我们对其知识谱系,特别是专业性有所了解和掌... 运河是人类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汇集了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和技艺。作为文化遗产,运河无论是历史表述、工艺技术还是文明交流的原真性,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同时,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类,需要我们对其知识谱系,特别是专业性有所了解和掌握。我国是运河遗产大国,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水资源丰富,但对联合国的运河体系相对陌生。文章对联合国运河遗产谱系做一勾勒,供学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遗产 遗产事业 知识谱系 操作性
下载PDF
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一种人类学仪式视野 被引量:17
17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9,共9页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成了言说中国的一个凭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洋洋大观,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谱系。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GDP大国”,...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成了言说中国的一个凭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洋洋大观,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谱系。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GDP大国”,却丢失了许多传统文明的因子和文化的价值。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无例外地将重塑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这是规律,也是规则。在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时候,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是适时的,甚至是急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礼仪之邦 人类学仪式研究 仪式话语体系
下载PDF
君仪田方——古代天子藉田礼之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8-86,共9页
学术界对于藉田礼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却鲜见从人类学仪式理论切入的研究。中国古代的藉田礼作为天子亲耕的代表性礼仪,自周代开始一直沿革至清代。“天子”因“王土”而重社稷,祭先农仪式已经成为“国之大事”。作为一种特殊的礼仪,藉... 学术界对于藉田礼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却鲜见从人类学仪式理论切入的研究。中国古代的藉田礼作为天子亲耕的代表性礼仪,自周代开始一直沿革至清代。“天子”因“王土”而重社稷,祭先农仪式已经成为“国之大事”。作为一种特殊的礼仪,藉田礼不仅成为“礼仪之邦”的有机部分,亦是农业伦理中的一个典范性仪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藉田礼 人类学仪式研究 仪轨 仪表
下载PDF
脱贫攻坚:中国的致富之路与造福之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6-72,共7页
2020年是值得历史铭记的一年。今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空前的功绩和政德。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本/农贫”的矛盾数千年来一直未解决,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即将进入... 2020年是值得历史铭记的一年。今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空前的功绩和政德。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本/农贫”的矛盾数千年来一直未解决,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因贫困而辛勤的劳作,社稷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历代朝政治理农业的目标,都寓于致富之路与造福之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农贫/致富 社稷/造福 田理/治理
下载PDF
重新发现的“原始艺术" 被引量:6
20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原始"已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原始艺术"则更加难以周延圆满地辨析。人类学这一门学科恰巧与之结伴而行,并成为对待这一问题的行家里手。艺术遗产的研究显然无法与之撇开干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透视艺术遗产,不... "原始"已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原始艺术"则更加难以周延圆满地辨析。人类学这一门学科恰巧与之结伴而行,并成为对待这一问题的行家里手。艺术遗产的研究显然无法与之撇开干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透视艺术遗产,不仅可以建立更具学理性的认知逻辑,同时,可以借鉴相关的知识传统,借助民族志的方法,在新的语境中去重新发现"原始艺术"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 “原始主义” 人类学 艺术遗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