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管理视角下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思考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敬军 赵增玉 +3 位作者 姜素 杨磊 高立 许书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09-1618,共10页
城市地质调查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工作。江苏在全国率先覆盖地级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形成具江苏特色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果,但尚不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效... 城市地质调查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工作。江苏在全国率先覆盖地级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形成具江苏特色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果,但尚不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基于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构建了由多尺度三维地质调查、多要素自然资源调查、多系统生态地质调查、多维度地下空间评价、资源环境监测网建设和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及服务平台建设组成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并提出精准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地质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推广"地质+"成果转化创新和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工作方向等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城市地质 地下空间评价 后工业化
下载PDF
江苏省地质灾害区划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丽 黄敬军 +2 位作者 武健强 闵望 缪世贤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5年第2期81-86,102,共7页
本文在全面了解全省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从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方面建立了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地质灾害区划指数,根据指数大小结合全省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将全... 本文在全面了解全省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从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方面建立了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地质灾害区划指数,根据指数大小结合全省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将全省划分为地面沉降危害严重区、滑坡崩塌危害严重区、地面塌陷危害严重区和地质灾害危害一般区。评价结果可为今后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区划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江苏省
下载PDF
镇江大杨林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机理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缪世贤 黄敬军 +1 位作者 武健强 李相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9-685,共7页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下水开采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居民区墙体及地面开裂,地表水入渗侵蚀与持续干旱天气促进了农田地裂缝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 地裂缝 机理分析
原文传递
浅谈“矿地融合”在城市地质调查中的重点与应用——以徐州城市地质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魏永耀 杭冰 +2 位作者 黄敬军 姜素 张丽 《四川地质学报》 2019年第3期379-383,共5页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矿产开发规划等实现“一张图”矿地融合等工作势在必行。徐州作为江苏省“矿地融合”...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矿产开发规划等实现“一张图”矿地融合等工作势在必行。徐州作为江苏省“矿地融合”的试点城市,通过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紧密围绕“矿地融合”理念,在服务城市化建设、开闭应急新水源、生态国土优化、构建“大数据”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根据项目实施经验,浅谈了“矿地融合”在城市地质调查中的重点和应用,供大家参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地融合 城市地质 生态国土优化 大数据
下载PDF
镇江市区地质景观资源探析
5
作者 武健强 倪俊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为充分发掘镇江"城市山林"景观特色,服务城市生态建设和旅游规划,依据景观美学和地学内涵兼顾原则,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参考旅游资源分类和地质遗迹分类方法,总结出本地区7种地质景观类型。依... 为充分发掘镇江"城市山林"景观特色,服务城市生态建设和旅游规划,依据景观美学和地学内涵兼顾原则,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参考旅游资源分类和地质遗迹分类方法,总结出本地区7种地质景观类型。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地质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有调查资源点进行了评价分级,又基于地质景观的空间集聚特征提出7大地质景观区划分方案,分析了各区的优势资源以及开发重点。最后,对城市地质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景观 镇江市 地质遗迹 旅游资源
下载PDF
江苏省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单玉香 鄂建 +1 位作者 黄敬军 高立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5年第1期122-126,共5页
本文紧抓影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通过调整易发度判别因子及其权重,建立基于有效降雨量和预报雨量的临界降雨量判据,实现江苏省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的优化。2013年汛期实践... 本文紧抓影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通过调整易发度判别因子及其权重,建立基于有效降雨量和预报雨量的临界降雨量判据,实现江苏省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的优化。2013年汛期实践结果表明,效果良好,预警精度有较大程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滑坡 地质灾害 气象风险预警 临界降雨量判据
下载PDF
一种地裂缝地质体三维模型建模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一冬 朱琳 +1 位作者 于军 王彦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4,66,共5页
为了展现地裂缝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特征,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三棱柱模型的地裂缝三维建模方法。首先提出假设对地裂缝进行概化,利用有限的地裂缝数据建立地裂缝模型,展现地裂缝地表及地下形态特征;然后利用地层数据建立地质体模型,... 为了展现地裂缝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特征,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三棱柱模型的地裂缝三维建模方法。首先提出假设对地裂缝进行概化,利用有限的地裂缝数据建立地裂缝模型,展现地裂缝地表及地下形态特征;然后利用地层数据建立地质体模型,并通过其与地裂缝模型间的空间布尔运算得到地质体-地裂缝集成模型。地质体-地裂缝集成模型空间拓扑关系明确,能够为后续空间查询、分析研究工作提供支持。最后研究利用该方法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了对无锡市洛社镇石塘湾因果岸村地裂缝的自动建模,并利用OpenGL绘制模型实现地裂缝地质体的三维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三维可视化 三维地质建模 虚拟现实
下载PDF
城市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63
8
作者 黄敬军 姜素 +2 位作者 张丽 魏永耀 缪世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04-208,共5页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地质资源保障与地质环境安全角度出发,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主体功能区划及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充分分析研究徐州城市规划区各类自然资源赋存及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资源、水资源...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地质资源保障与地质环境安全角度出发,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主体功能区划及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充分分析研究徐州城市规划区各类自然资源赋存及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包含前述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徐州城市规划区制定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徐州市
下载PDF
宁芜盆地火山-侵入岩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丽娟 王汝成 +3 位作者 于津海 杨颍鹤 黄建平 张少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47-1272,共26页
本文系统选取了宁芜盆地四个火山旋回的典型火山岩以及与铁铜矿成矿有关的岩体进行了精确的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研究结果显示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姑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34~127Ma,娘娘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稍... 本文系统选取了宁芜盆地四个火山旋回的典型火山岩以及与铁铜矿成矿有关的岩体进行了精确的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研究结果显示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姑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34~127Ma,娘娘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稍晚,为118.8±1.6Ma,一个中基性闪长玢岩样品形成时代为130.6±1.3Ma。三个中酸性斑岩样品的形成时代为124~128Ma。龙王山、大王山、姑山旋回火山岩及同期潜火山岩-侵入岩的Hf同位素特征相似,εHf(t)值范围大多在-2^-5之间,暗示其源区性质相似,娘娘山旋回εHf(t)值稍高,反映源区可能有更多幔源物质。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岩浆的源区为一个富集地幔,而造成中生代火山岩源区地幔交代的流体/熔体可能与更早期的俯冲事件有关,而陆源物质是深海沉积物被俯冲的大洋板片带入地幔深部的。侵入岩与同期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是同源异相体。宁芜盆地广泛的岩浆活动为中国东部岩石圈强烈的减薄作用下的一个均一富集地幔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芜盆地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富集地幔
下载PDF
徐州岩溶地质调查及其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缪世贤 黄敬军 +2 位作者 武鑫 姜国庆 王艺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177,共6页
基于徐州城市地质调查与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调查的平台,紧扣徐州岩溶地质特征和徐州城市建设对岩溶地质调查的需求,以查明城市规划区岩溶发育特征为目标,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裸露型岩溶区和覆盖型岩溶区展开地质调查,并... 基于徐州城市地质调查与徐州地区岩溶塌陷调查的平台,紧扣徐州岩溶地质特征和徐州城市建设对岩溶地质调查的需求,以查明城市规划区岩溶发育特征为目标,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裸露型岩溶区和覆盖型岩溶区展开地质调查,并辅以物探及钻探等进行勘察验证,有力地提高了区内岩溶地质调查成果的精度。同时,对徐州城市规划区岩溶层组、岩溶出露条件以及发育程度等进行了分析,区内岩溶发育主要为新生代以来的浅表性岩溶,岩溶发育程度总体受构造控制呈北东向"强-弱"相间展布,废黄河断裂带沿线,奥陶系马家沟组和寒武系张夏组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极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型岩溶 覆盖型岩溶 岩溶层组 岩溶发育程度 徐州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影响及适宜性评价——以徐州为例 被引量:25
11
作者 黄敬军 武鑫 +4 位作者 姜素 崔龙玉 魏永耀 张丽 陆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2-1480,共9页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水安全,但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即地质环境条件...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水安全,但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即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应重视地质环境条件研究。本文在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性评判指标体系,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划定了海绵城市适宜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为徐州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地质条件 地质适宜性评价 徐州
下载PDF
中国“采水型”地裂缝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艺伟 叶淑君 +1 位作者 于军 龚绪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1-752,共12页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采水型"地裂缝)灾害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采水型"地裂缝...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采水型"地裂缝)灾害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采水型"地裂缝的差异沉降成因、拉张性水平应变成因和四种成因模式;然后针对中国三个典型的"采水型"地裂缝发育区,即汾渭盆地、华北平原、苏锡常地区,阐述了各地地裂缝分布、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并选择典型地段地裂缝进行成因分析,认为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区部分地裂缝属于"先期断层模式",而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总体属于"基岩起伏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下导致地裂缝发育的差异性变形、水平应变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下水开采 成因机制 汾渭盆地 华北平原 苏锡常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溧水盆地火山岩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少琴 王丽娟 杨颍鹤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30,共16页
溧水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与庐枞、宁芜等火山岩盆地相似,发育中生代火山岩。为了探讨溧水盆地不同旋回火山岩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及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与铁铜成矿关系等问题,本次研究选取溧水盆地广泛出露且与成矿关... 溧水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与庐枞、宁芜等火山岩盆地相似,发育中生代火山岩。为了探讨溧水盆地不同旋回火山岩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及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与铁铜成矿关系等问题,本次研究选取溧水盆地广泛出露且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中生代龙王山旋回和大王山旋回火山岩进行了锆石精确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溧水盆地岩浆活动起始时间为~135 Ma,峰期时间为135~124 Ma。龙王山、大王山旋回火山岩Hf同位素特征相似,εHf(t)值范围大多在-6^-11之间,暗示其源区可能相似。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龙王山—大王山旋回岩浆由中基性向中酸性过渡,并向高钾富碱方向演化,空间上从北西-南东方向演变,与盆地内铁铜金锶矿的形成有关。龙王山旋回火山岩明显Sr正异常,推测龙王山旋回可能是Sr矿的矿源层。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认为岩浆源区为可能为富集地幔,在喷发早期受到了少量陆壳物质的混染。溧水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其它火山岩盆地形成时代相似,可能受同一构造背景控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在~135 Ma为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转折点,即俯冲作用减弱,俯冲板块发生后撤,形成区域性拉张环境,从而形成的一系列火山岩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溧水盆地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板块后撤
下载PDF
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约束下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毛磊 张岩 +3 位作者 刘明遥 龚绪龙 于军 叶淑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9-439,共11页
地面沉降是制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最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土体力学特征综合分析,深入研究区域地面沉降特征和机理,建立区域尺度的地下水-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基于耦合模型,设置符合区域地面沉降发展规划的约束条件,推算... 地面沉降是制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最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土体力学特征综合分析,深入研究区域地面沉降特征和机理,建立区域尺度的地下水-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基于耦合模型,设置符合区域地面沉降发展规划的约束条件,推算沿海各县市地面沉降约束下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结果表明,在2020年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控制在15 mm·a-1,其他地区控制在10 mm·a-1以内的约束条件下,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达1.33×108 m3·a-1.研究成果为地方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配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含水系统 地下水资源 地面沉降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采水型地裂缝发育演化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龚绪龙 顾春生 +1 位作者 卢毅 吕菲菲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958,共8页
为了研究苏南地区采水型地裂缝成因演化机制,设计建成了抽水与潜山条件大型物理模型系统,运用光纤传感监测技术手段,模拟地裂缝演化进程,并对其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做出总结归纳。试验结果表明:(1)模型试验中光纤传感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 为了研究苏南地区采水型地裂缝成因演化机制,设计建成了抽水与潜山条件大型物理模型系统,运用光纤传感监测技术手段,模拟地裂缝演化进程,并对其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做出总结归纳。试验结果表明:(1)模型试验中光纤传感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对水位、应力-应变分布等参数进行监测;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模型试验系统为地裂缝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手段;(2)岩土体张应力集中区与地裂缝发育位置基本对应,岩土体的张应力集中是判断地裂缝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3)通过地裂缝走向玫瑰花图显示,模型平坦区地裂缝发育方向沿排水孔呈放射状分布;而潜山区域地裂缝发育具明显的方向一致性,且与潜山等高线平行;(4)地裂缝分布同时受抽水差异性沉降及潜山形态位置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模型试验 光纤传感技术 基岩潜山 成因演化机制
下载PDF
江苏沿海地区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8
16
作者 梅芹芹 龚绪龙 +1 位作者 史雅栋 苟富刚 《地质学刊》 CAS 2018年第2期317-322,共6页
建筑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无统一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标准,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江苏沿海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软土严重区软土厚度>10 m,地面沉降严重区地... 建筑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无统一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标准,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江苏沿海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软土严重区软土厚度>10 m,地面沉降严重区地面沉降速率>10 mm/a。通过探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用地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和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限制性因素评价方法,发现这2种方法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可在城乡规划中发挥支撑规划编制和工程建设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工程地质条件 地质环境 层次分析法 适宜性评价 江苏
下载PDF
江苏省地质环境综合区划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敬军 缪世贤 张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82-1992,共11页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对地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地质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功能。因此,合理划定地质环境保护区域,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基础,...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对地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地质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功能。因此,合理划定地质环境保护区域,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基础,基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建立了包含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山体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6个专题区划的地质环境综合区划。具体划分的地质环境专题区划包括,地质灾害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重点治理(防治)和一般治理(防治)区、地下水(土壤)划分为修复治理区、重点防护区、一般防护区、自然防护区、山体资源划分为特殊保护区和适宜开发区、地质遗迹划分为重点保护(开发)区和一般保护(开发)区、地质环境综合区划划分为保护区、控制开发区、修复治理区和适宜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区划 评价指标体系 山体资源 江苏
下载PDF
江苏省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敬军 张丽 缪世贤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4年第4期101-107,共7页
江苏省地下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和存在"三集中"以及水文环境地质条件脆弱等因素,出现水位逐年下降,并形成区域性超采漏斗,致使部分地段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咸化和诱发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诸多环... 江苏省地下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和存在"三集中"以及水文环境地质条件脆弱等因素,出现水位逐年下降,并形成区域性超采漏斗,致使部分地段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咸化和诱发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诸多环境地质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全省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四个阶段、主采层区域水位降落漏斗的发展过程和因深层水超量开采诱发的水资源枯竭、水质咸化和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趋势,从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降落漏斗 环境地质问题 对策建议 江苏省
下载PDF
江苏徐州城市地质调查需求分析及关键问题 被引量:16
19
作者 花修权 黄敬军 +4 位作者 魏永耀 缪世贤 徐士银 姜素 张丽 《地质学刊》 CAS 2015年第2期322-328,共7页
随着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日益突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解决城市地质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从徐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及"智慧徐州"构建等方面分析... 随着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日益突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解决城市地质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从徐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及"智慧徐州"构建等方面分析徐州城市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从基础地质、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综合研究、信息系统5方面部署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并提出徐州城市地质调查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地下水资源约束与应急供水保障、岩溶区地下工程风险与灾害防控、采空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与风险评价、塌陷地复垦土地质量与生态安全、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构建与"智慧徐州"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调查 需求分析 关键问题 江苏徐州
下载PDF
持续蒸发与补给蒸发过程中水体咸化及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静 王聪 +2 位作者 梁杏 马斌 葛勤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6-563,共8页
蒸发浓缩作用是引起水体咸化的重要原因。利用华北浅层地下水样,设计持续蒸发和补给蒸发两种实验方案,探讨不同蒸发过程中水化学和同位素的演化差异。结果表明,持续蒸发过程中水体盐分浓缩速率明显大于补给蒸发;Ca^(2+)和HCO_3^-在两种... 蒸发浓缩作用是引起水体咸化的重要原因。利用华北浅层地下水样,设计持续蒸发和补给蒸发两种实验方案,探讨不同蒸发过程中水化学和同位素的演化差异。结果表明,持续蒸发过程中水体盐分浓缩速率明显大于补给蒸发;Ca^(2+)和HCO_3^-在两种蒸发实验下出现分离,主要受方解石沉淀影响,Mg^(2+)、Na^+、K^+、Cl~–和SO_4^(2-)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两种蒸发实验中无差异。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逐渐富集,与剩余水比例呈指数关系,与阴阳离子呈两段式线性关系。持续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随着盐分(电导率)的升高逐渐富集,δ^(18)O最大值达20.81‰,蒸发线方程为δD=4.11δ^(18)O–25.23;而补给蒸发过程中,随着盐分(电导率)的增加氢氧同位素富集缓慢,后期相对稳定,δ^(18)O最大值为2.9‰,蒸发线方程为δD=3.41δ^(18)O–28.2。两种实验方案结果说明氢氧同位素在水相的富集不成比例,氢同位素在蒸发过程中富集速率大于氧同位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实验 补给 咸化 氢氧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