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AP的不同负重跳深练习对短跑运动员爆发力和肌肉募集特征影响研究
1
作者 刘瑞东 张俊杰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6,共8页
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一直是运动训练领域热门话题,当前对诱导出最佳PAP的诱导练习形式、最佳恢复时间以及诱发PAP的解释机制尚无定论。通过施加不同负重跳深练习(无负重组[DJ]和20%体重的负重背心组[WDJ]... 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一直是运动训练领域热门话题,当前对诱导出最佳PAP的诱导练习形式、最佳恢复时间以及诱发PAP的解释机制尚无定论。通过施加不同负重跳深练习(无负重组[DJ]和20%体重的负重背心组[WDJ])来探究PAP对下肢垂直爆发力影响。研究发现:(1)在提升垂直跳跃(CMJ)表现方面,DJ组诱导PAP最佳恢复时间为4~8 min;而WDJ组诱导PAP最佳恢复时间为8~12 min,说明DJ组练习对诱导PAP最佳时间要早于WDJ组;(2)与DJ组相比,WDJ组能更大程度激活运动员大腿肌群(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募集程度,尤其是股后肌群;而DJ组能更大程度激活运动员小腿肌群(腓肠肌)募集程度,说明“负重”因素能改变下肢肌肉的发力模式影响跳跃表现;(3)DJ和WDJ组练习均能在提升CMJ运动表现的同时,显著提升肌电RMS和MPF,说明高阶运动单位募集是PAP的解释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跳深 短跑运动员 爆发力 肌肉募集 垂直跳 肌电
下载PDF
跳深练习的激活后增强效应对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加速跑和肌肉-肌腱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瑞东 张军鑫 +2 位作者 曾子辰 麦吾兰江·吐尔洪江 张俊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1-569,共9页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是一种通过特定的高负荷训练来急性提高运动员爆发力的策略。通过随机交叉控制实验设计,共招募了24名一级男子短跑运动员,分别在无负重(DJ组)和20%体重负重(WDJ组)条件下进行跳深练习,并在不同恢复时间(4 min、8 min... 激活后增强效应(PAP)是一种通过特定的高负荷训练来急性提高运动员爆发力的策略。通过随机交叉控制实验设计,共招募了24名一级男子短跑运动员,分别在无负重(DJ组)和20%体重负重(WDJ组)条件下进行跳深练习,并在不同恢复时间(4 min、8 min、12 min)对其0~20 m加速跑成绩和肌肉-肌腱硬度进行测试,旨在评估不同负重条件下跳深练习如何有效利用PAP,从而提高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加速跑表现。结果显示,2种条件下的跳深练习均显著提高了20 m加速跑成绩,DJ组与WDJ组在8 min时分别提高了0.061 s(p<0.05)与0.050 s(p<0.05),在12 min时分别提高了0.061s(p<0.01)与0.054 s(p<0.01)。WDJ组显著增加了步长(平均增加2.290~3.040 cm, p<0.01)和延长触地时间(平均增加0.008~0.015 s,p<0.01),DJ组显著加快了步频(平均增加0.071~0.084 Hz,p<0.05)。此外,WDJ组在提高股二头肌硬度方面表现更佳(平均增加10.708~16.875 N/m,p<0.001)。研究结论:1)DJ组和WDJ组均能有效诱导PAP,在4~12 min的恢复时间内显著改善了加速跑表现和增加了肌肉-肌腱硬度,肌肉-肌腱硬度增加可能是PAP改善运动表现的多个机制之一;2)无负重跳深练习更有助于加快运动员的步频,而20%负重跳深练习则更有助于增加步长和延长触地时间,这表明2种练习在优化加速跑的运动参数上各有优势。教练员在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时可根据运动员的具体需求与短板,灵活选择无负重跳深练习或20%负重跳深练习,以实现运动参数的全面优化,进而提高运动员的加速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跳深 热身活动 加速跑 肌肉-肌腱硬度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篮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运动技能习得的影响
3
作者 张娜 魏运展 +1 位作者 衣龙燕 亓丰学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39-94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刺激模式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干预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对篮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运动技能习得的影响。方法:招募29名篮球运动员(女性9名、男性20名;年龄19.79... 目的:探究不同刺激模式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干预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对篮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运动技能习得的影响。方法:招募29名篮球运动员(女性9名、男性20名;年龄19.79±0.77岁;训练年限3.40±2.16年)按照平衡抵消法的顺序参与tDCS双侧正极刺激M1、tDCS正极刺激左侧M1(负极刺激右侧M1)和伪刺激实验,3种实验干预间隔至少1周。tDCS电流强度为2 mA,真刺激持续干预10 min,伪刺激仅在开始时持续刺激30 s。篮球运动员先进行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运动诱导运动疲劳,随后进行tDCS干预,最后依次进行序列反应时任务(serial reaction time task,SRTT)和投篮命中率测试对受试者的运动技能习得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在投篮命中率方面,双侧正极刺激M1组显著高于伪刺激组(P=0.010);在SRTT方面,双侧正极刺激M1组的各个组块平均错误数(组块2、3、7)低于伪刺激组(均P<0.05)。结论:tDCS双侧正极干预M1能够有效改善篮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的运动技能习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疲劳 运动技能习得 投篮命中率
原文传递
如何提高膝骨关节炎患者身体活动水平——基于系统性综述的证据
4
作者 徐振 王一迪 温宇红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9-689,共11页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身体活动的影响,概括并分析身体活动干预中使用的行为改变技术(BCT)。方法:在国内外6个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搜集针对KOA患者身体活动行为改变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2023...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身体活动的影响,概括并分析身体活动干预中使用的行为改变技术(BCT)。方法:在国内外6个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搜集针对KOA患者身体活动行为改变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2023年2月。基于行为改变技术分类法对干预措施的BCT进行编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BCT使用数量与干预结果间的关系,并结合有效比(ER)评估BCT对身体活动行为改变的潜在作用。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含2347例KOA患者。不同干预结果间的BCT使用数量未见明显差异。“制定行动计划”和“提供如何实施目标行为的指导说明”是身体活动行为改变干预措施的核心成分。ER最高的BCT为“提供健康结局的信息”(ER=8),其次为“重构物理环境”“提供物品支持”(ER=7)以及“提供一般的社会支持”(ER=4.5)。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干预措施均能有效提高KOA患者身体活动。随访评估中,仅有随访时间为3~6个月的混合干预对身体活动改变具有明显的长期效应(SMD=0.21,95%CI 0.03~0.39,p=0.02)。结论:混合干预能有效促进KOA患者长期身体活动行为改变。受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上述发现仍有待更多高质量随访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身体活动 行为改变技术 系统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