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泌尿系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报告
1
作者 梁海燕 宋宏程 +4 位作者 姚兴凤 王蓓 李宁 张潍平 孙宁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6,共2页
儿童泌尿系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少见,以肾或输尿管单发肿瘤伴多发淋巴结、骨转移就诊时极易误诊为泌尿系原发肿瘤晚期,从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本文报道2例以泌尿系单发结节为表现的淋巴瘤。例1,因发热、乏力,检查发现右肾占位就诊,CT、PE... 儿童泌尿系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少见,以肾或输尿管单发肿瘤伴多发淋巴结、骨转移就诊时极易误诊为泌尿系原发肿瘤晚期,从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本文报道2例以泌尿系单发结节为表现的淋巴瘤。例1,因发热、乏力,检查发现右肾占位就诊,CT、PET-CT检查示多发骨质破坏、淋巴结转移。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化疗6个月,肾脏瘤灶消失,疗效显著。例2,因间断腹痛、发现左肾积水就诊,超声检查示左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输尿管下段条状低回声占位。术前患儿出现突发视物模糊,行MRI检查发现右视神经框内占位,PET-CT检查示多发骨、淋巴结、多发神经侵犯;行淋巴结穿刺活检,诊断为Burkitt淋巴瘤。化疗、放疗6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输尿管占位消失,肾积水消失;腹部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均明显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儿童 单发泌尿系统肿物
原文传递
儿童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冯肖 陶菁 +3 位作者 王玉 龙安予 何乐健 张楠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3-485,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病理科2018—2022年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总结分析临床特点、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测序法检测相应...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病理科2018—2022年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总结分析临床特点、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测序法检测相应基因改变并随访。结果5例患儿中,男患儿3例,女患儿2例,年龄3~10岁。发病部位1例位于腋窝淋巴结区域,余4例位于皮下软组织。临床表现为进展缓慢的无痛性肿块,超声显示低回声包块,均予手术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肿瘤最大径1.0~3.5 cm,切面灰白、质中,实性或囊性。组织学肿瘤均有纤维性包膜及淋巴细胞增生、聚集。肿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编织状或弥漫片状分布,4例中可见核分裂象。囊性区未见上皮衬覆,囊内可见大量红细胞或片状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5例均表达结蛋白,4例表达CD99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1例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D5F3),Ki-67阳性指数4例约5%,1例约40%。FISH检测结果提示5例均存在EWSR1基因断裂,其中4例同时伴有CREB1基因断裂,表达ALK(D5F3)蛋白的病例不存在ALK基因断裂及突变。3例获随访资料,随访6~60个月,均未复发。结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属儿童罕见的中间型间叶源性肿瘤,常发生在头颈部、四肢躯干皮下软组织,病理形态多样,免疫表型常表达结蛋白、SMA及CD99,分子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偶见ALK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血管瘤 纤维组织细胞瘤 ALK 临床病理学 分子特征分析
原文传递
儿童Hughes-Stovin综合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CT表现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永丽 姚兴凤 彭芸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38,共2页
该文报告1例儿童Hughes-Stovin综合征患者的CT表现。患儿男,12岁,间断发热、咳嗽,咳痰1年余,痰中带血2个月。CT表现为双侧多发肺动脉瘤伴右下叶肺出血,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赘生物形成。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动脉瘤 肺出血 动脉导管未闭
原文传递
维生素D受体及人β防御素2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景 赵春娜 +3 位作者 秦秀敏 叶晓琳 徐佳童 徐樨巍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765-769,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及人β防御素2(HBD2)在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因腹痛等消化道不适症状于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行内镜检查的8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Hp...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及人β防御素2(HBD2)在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因腹痛等消化道不适症状于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行内镜检查的8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Hp感染分为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VDR和HBD2的表达水平,以及VDR和HBD2表达水平与胃炎的相关性。结果81例患儿中,Hp阳性48例,男24例,女24例,平均年龄(11.4±2.7)岁;Hp阴性33例,男14例,女19例,平均年龄(11.3±2.6)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患儿胃黏膜VDR和HBD2表达阳性率均高于非Hp感染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7.5%比39.4%,79.2%比63.6%,均P<0.05)。VDR和HBD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均>0.05);VDR和HBD2表达与胃黏膜颗粒样变呈正相关(r=0.384,P<0.001;r=0.258,P=0.020);VDR表达与胃内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365,P=0.001),HBD2表达与胃内炎症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Hp感染儿童胃黏膜VDR、HBD2表达水平升高。VDR表达水平与胃炎程度及胃黏膜颗粒样变相关。HBD2表达水平与胃黏膜颗粒样变相关,但与胃炎程度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炎 维生素D受体 人Β防御素2
原文传递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引导支气管镜儿童肺外周病变活检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海明 伊力江·吐洪江 +4 位作者 周春菊 潘跃娜 温潇慧 张晓艳 王峰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77,共3页
患儿男,10岁,以"确诊横纹肌肉瘤5年余,咳嗽13 d"于2021年7月入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既往规律放疗、化疗。门诊查胸部CT发现左下肺野内团状高密度影,为明确诊断于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行肺外周病变活检术留... 患儿男,10岁,以"确诊横纹肌肉瘤5年余,咳嗽13 d"于2021年7月入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既往规律放疗、化疗。门诊查胸部CT发现左下肺野内团状高密度影,为明确诊断于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行肺外周病变活检术留取样本,病理诊断横纹肌肉瘤(左下)肺转移,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确诊后转儿童肿瘤内科调整化疗方案继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 肺外周病变 横纹肌肉瘤 导航系统
原文传递
儿童甲下外生性骨疣4例
6
作者 张斌 何瑞 +3 位作者 尉莉 于彤 张楠 马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0-452,共3页
甲下外生性骨疣(subungual exostosis,SE)是一种指(趾)骨远端良性骨肿瘤,可导致甲床损毁、畸形[1]。SE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少年及青年患病多见,儿童少见,平均发病年龄为26岁,约55%的患者在18岁前发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4]。
关键词 男女发病率 良性骨肿瘤 甲床 甲下外生性骨疣 平均发病年龄 指(趾) 儿童
原文传递
第5版WHO儿童肿瘤分册简介
7
作者 张楠 陈莲 何乐健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61-664,共4页
为提高全球病理医师特别是儿科病理医师对儿童肿瘤的认知和诊疗水平,WHO组织全球100多位儿科病理专家编写并首次出版了《儿童肿瘤》分册,该版将儿童肿瘤分为4大类: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软组织及骨肿瘤、实体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 为提高全球病理医师特别是儿科病理医师对儿童肿瘤的认知和诊疗水平,WHO组织全球100多位儿科病理专家编写并首次出版了《儿童肿瘤》分册,该版将儿童肿瘤分为4大类: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软组织及骨肿瘤、实体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实体肿瘤按器官进行分类,并综合了儿童肿瘤的临床、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等特点,尤其对儿童所特有肿瘤如母细胞性肿瘤及新增儿童实体肿瘤及亚型等进行了深入细致阐述,本文将对该版主要内容进行介绍,特别是新增儿童肿瘤或其基因相关肿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病理医师 实体肿瘤 病理专家 免疫表型 骨肿瘤 首次出版
原文传递
肾母细胞瘤1p/16q杂合性缺失和1q获得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贾超 姚兴凤 +4 位作者 张朦 管晓星 王建文 宋宏程 何乐健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63,共7页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1p/16q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1q获得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病理科接收的肾母细胞瘤样本共175例。经由2名病理医师明确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1p/16q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1q获得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病理科接收的肾母细胞瘤样本共175例。经由2名病理医师明确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受累情况。查阅临床资料,对儿童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前化疗情况及临床分期进行汇总分析。采用病历查询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儿预后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肿瘤1p/16q杂合性缺失、1q获得情况,并探究其异常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75例样本中,男性86例(49.1%),女性89(50.9%)。平均年龄(3.5±2.9)岁,中位年龄为2.6岁。1p缺失26例(14.9%),16q缺失28例(16.0%),1p、16q共缺失10例(5.7%);1q获得53例(30.3%)。1q获得与1p缺失(P<0.001)及16q缺失(P<0.01)显著相关。在不同年龄组患儿中,1q获得、1p缺失及16q缺失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病理组织学类型16q缺失率(50.0%)显著高于中危型(13.6%,P<0.05)。临床分期晚期(Ⅲ、Ⅳ)患儿1q获得、1p缺失及16q缺失率均显著高于临床分期早期(Ⅰ、Ⅱ)患儿(P<0.01)。1q获得、1p缺失及16q缺失异常与性别、单双侧发病、是否化疗、淋巴结是否转移无显著相关性。1q获得、1p缺失肾母细胞瘤患儿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free survival,PFS)较1q、1p正常患儿显著缩短(P<0.05),16q缺失患儿的无进展生存时间略短于16q正常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晚期肾母细胞瘤患儿中,伴随1q获得、1p缺失具有相对更高的复发转移死亡相对危险度。结论肾母细胞瘤1p/16q杂合性缺失、1q获得情况与年龄、高危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相关。1q获得、1p缺失与肾母细胞瘤患儿预后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肾母细胞瘤 杂合子缺失 病理学 临床 预后
原文传递
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1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冯字清 段彦龙 +3 位作者 金玲 伏利兵 张宁宁 张永红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3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例初诊为原发性骨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原发受累部位、临床分期、病...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1例初诊为原发性骨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原发受累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否骨折及临床转归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患儿均为初治原发性骨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8.6岁(2.7~12.3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7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L)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例;首发症状为骨痛8例,局部肿胀1例,跛行1例,发热1例;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7例,Ⅳ期3例;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股骨、胫骨。所有患儿均依据不同病理类型接受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7~80个月)。10例完全缓解,1例BLL患儿化疗缓解后因骨髓复发死亡。结论儿童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以DLBCL多见,接受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骨肿瘤 儿童 临床特点 预后
原文传递
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兴凤 何乐健 +4 位作者 王辉 徐佳童 付倩 王琳 官阳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7-1159,共3页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GFND)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及基因测序对2例GFND进行研究。结果例1女,3岁11个月;例2男,22岁。均表现为蛋白尿阳性,其中例1伴...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GFND)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及基因测序对2例GFND进行研究。结果例1女,3岁11个月;例2男,22岁。均表现为蛋白尿阳性,其中例1伴高血压和贫血。病理特点:光镜显示肾小球呈分叶状增生,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过碘酸六胺银染色阴性;免疫荧光染色未见免疫复合物和补体的特异性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循环型纤维连接蛋白特异性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内皮下区,电镜主要特点是大量无规则排列的细颗粒状或纤维样物质分布于肾小球系膜区和/或肾小球内皮下,纤维直径9~16 nm。其中例1光镜及电镜均伴有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性改变。分子特点:例1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发现FN1基因改变,来源于父亲。例1随访2年3个月,病情稳定。结论GFN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依靠独特的光镜、电镜特点及免疫表型等临床可诊断此疾病,确诊需结合分子检测结果。该病进展缓慢,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内皮细胞 免疫表型 过碘酸 纤维样 纤维连接蛋白 分叶状 损伤性 免疫复合物
原文传递
新生儿胃穿孔特点及预后相关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凯 陈永卫 +6 位作者 蔡思雨 何乐健 郭卫红 侯大为 彭春辉 庞文博 陈亚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年龄≤28 d,明确诊断为胃穿孔的患儿27例,男21例(77.78%),女6例(22.22%),平均年龄4.05 d...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年龄≤28 d,明确诊断为胃穿孔的患儿27例,男21例(77.78%),女6例(22.22%),平均年龄4.05 d(3.24~7.01 d)。12例(44.44%)患儿病因为胃壁肌层缺损,1例(3.71%)患儿为应激性胃溃疡穿孔;14例(51.85%)无明确病因。16例患儿(59.26%)穿孔位于胃壁大弯侧,3例(11.11%)位于胃壁小弯侧,6例(22.22%)位于胃前壁,2例(7.41%)位于胃后壁。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患儿是否存活,将其分为病死组与存活组,对比两组患儿胃穿孔相关指标间的差异,以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对存活组患儿进行随访,了解其生存情况。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27例患儿中,病死组10例(37.04%),存活组17例(62.96%),两组间年龄、性别、是否早产、是否低出生体重、是否存在围生期不良事件、是否伴发消化道畸形、症状到手术时间、穿孔长度、是否存在胃壁肌层缺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是否存在胃肠道缺血坏死(P=0.002)和病程中是否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存活组17例患儿随访(39.40±26.33)个月,患儿一般情况及生长发育良好,其中2例(11.76%)因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治疗。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高达37.04%,患儿围生期情况及有无消化道畸形对预后影响不大,而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患儿预后,早期的诊断、积极手术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穿孔 预后 病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