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NIRS技术用于人工耳蜗植入领域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龙龙 陈兵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1-465,共5页
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对听力障碍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言语感知能力参差不齐。鉴于评估术后患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重要性,一种客观准确的评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评估康复... 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对听力障碍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言语感知能力参差不齐。鉴于评估术后患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重要性,一种客观准确的评估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评估康复效果传统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进一步探讨了功能性近红外光学脑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及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为今后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评估和康复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言语康复 评估方法 功能性近红外光学脑成像
下载PDF
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指南
2
作者 齐洁玉 谈方志 +47 位作者 张李燕 陆玲 王洪阳 李文妍 刘闻闻 付小龙 贺祖宏 丁小琼 孙珊 方巧军 董耀东 朱学伟 童步升 曹现宝 郭敏 范欣淼 汪芹 马璐 张天虹 于亚峰 李永新 樊建刚 崔勇 吴佩娜 张宏征 唐杰 郭维维 查定军 叶放蕾 何双八 曹卫 杨见明 钱晓云 赵宇 孙敬武 陈晓巍 孙宇 夏明 王秋菊 袁慧军 冯永 孔维佳 杨仕明 王海波 高下 李华伟 徐磊 柴人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9-44,共6页
遗传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3‰。患者终身携带致病突变,导致不可逆性耳聋,至今尚无临床可用的治疗药物。在部分遗传性耳聋动物模型中,基因治疗已被证实为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遗传性耳... 遗传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3‰。患者终身携带致病突变,导致不可逆性耳聋,至今尚无临床可用的治疗药物。在部分遗传性耳聋动物模型中,基因治疗已被证实为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其中,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家医院成功开展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规范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并提供临床研究指导,全国多家医院的耳科专家讨论制定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指南,内容涵盖了伦理审查、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入组标准、临床前准备、药物、疗效与安全性评估标准、术后言语康复等。本指南将为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诊疗提供规范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基因治疗 临床指南
下载PDF
乳突径路定位茎乳孔面神经后切除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临床研究
3
作者 陈伟章 李伟 戴春富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 探讨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手术切除的有效径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收治的13例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采用乳突完壁切除,开放茎乳孔并定位面神经,随后解... 目的 探讨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手术切除的有效径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收治的13例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采用乳突完壁切除,开放茎乳孔并定位面神经,随后解剖腮腺面神经总干,在保护面神经及保留腮腺解剖结构前提下行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切除。结果 本研究中男4例,女9例,年龄7-68岁,病史10-420个月不等,既往手术切除史8例,反复切开引流病史5例。随访时间4个月-11年。术前颞骨MRI T2WI平扫示病变为高信号,同面神经解剖关系密切。所有患者病变完全切除,1例患者切口感染,其余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面神经H-B I级,纯音测听示手术耳平均听阈,气导听阈16 d B,骨导听阈8 d B。所有患者无外耳道狭窄,无涎瘘、口干及Frey综合征发生;2例患者术后短暂出现唇角歪斜,H-B II级,经治疗随访2个月后面瘫恢复,术后颞骨MRI平扫示瘘管已被切除,13例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密切,显微镜下乳突完壁式切除后能定位茎乳孔面神经,随后能快速,准确解剖腮腺面神经总干,有效切除瘘管或囊肿,避免损伤面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鳃区 囊肿 面神经(Ⅶ) 手术后并发症 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 手术入路
下载PDF
颞下窝A型径路中面神经无张前移位的手术技巧 被引量:7
4
作者 孔德弟 戴春富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49-552,共4页
颞下窝A型径路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经典入路,面神经前移位是术中充分暴露肿瘤的重要步骤,然而面神经前移位后患者面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受损,这对手术医生和患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作者基于自己的临床经验改进术中面神经前移... 颞下窝A型径路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经典入路,面神经前移位是术中充分暴露肿瘤的重要步骤,然而面神经前移位后患者面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受损,这对手术医生和患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作者基于自己的临床经验改进术中面神经前移位的处理方式,将面神经从面神经管中游离出来,在二腹肌嵴处剪断二腹肌,游离茎突,然后将二腹肌连同腮腺与颞肌下缘缝合;45°放置长撑开器,将腮腺和二腹肌后腹推向前上方,进一步缩短膝状神经节到腮腺内面神经主干的距离。以上处理使得面神经无张前移位,不仅减轻了面神经前移位的张力,而且能最大程度保留面神经的血供,有利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肿瘤 颞下窝A型径路 面神经前移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