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无载体镥[^(177)Lu]的制备及标记DOTA⁃TOC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探讨
1
作者 姚晓晨 张朋俊 +4 位作者 陈正国 杨宇川 田瑞 俞飞 王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41,共7页
目的:阐述国产无载体镥[^(177)Lu]制备工艺及^(177)Lu标记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酪氨酸3⁃奥曲肽(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 conjugated Tyr3⁃octreotide,DOTA⁃TOC)的方法,探讨国产^... 目的:阐述国产无载体镥[^(177)Lu]制备工艺及^(177)Lu标记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酪氨酸3⁃奥曲肽(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 conjugated Tyr3⁃octreotide,DOTA⁃TOC)的方法,探讨国产^(177)Lu⁃DO⁃TA⁃TOC初步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多级连续分离纯化制备国产无载体镥[^(177)Lu],全自动化模块标记合成^(177)Lu⁃DOTA⁃TOC,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4例仅接受了国产无载体镥[^(177)Lu]标记DOTA⁃TOC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患者资料。结果:国产无载体镥[^(177)Lu]质控良好,铜<0.01,锌<0.01,铁<0.01,铅<0.15,镱未检出,放化纯>99%,细菌内毒素<2 EU/mL。国产^(177)Lu⁃DOTA⁃TOC自动化标记产率为(98.85±0.97)%,产品比活度为(80.96±7.47)GBq/μmol,无菌和内毒素检测均符合规定标准,标记产物中乙醇含量为0,放化纯大于99%。仅接受国产^(177)Lu⁃DOTA⁃TOC治疗的4例患者中,1例仅1次治疗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几乎完全消失,1例治疗后1个月出现3级骨髓毒性,治疗后3个月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毒性。结论:国产无载体镥[^(177)Lu]标记DOTA⁃TOC质控合格,产率高,安全、耐受性好,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NEN患者具有较好疗效。无载体镥[^(177)Lu]的国产化和批量化生产将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一体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载体镥[^(177)Lu]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DGA树脂辅助的循环淋洗技术制备无载体镥[177Lu] 被引量:3
2
作者 卓连刚 杨宇川 +8 位作者 岳海东 熊晓玲 王关全 王海麟 杨林 林青川 陈琪萍 涂俊 魏洪源 《同位素》 CAS 2022年第3期217-223,共7页
为实现核医学广泛关注的新型医用放射性同位素^(177)Lu的国产规模化,利用中国绵阳反应堆(CMRR)进行无载体(n.c.a.)^(177)Lu的制备工艺研究。在常规的镧系树脂分离纯化^(177)Lu的流程中加入可以吸附洗脱液中金属离子的DGA树脂柱,并通过... 为实现核医学广泛关注的新型医用放射性同位素^(177)Lu的国产规模化,利用中国绵阳反应堆(CMRR)进行无载体(n.c.a.)^(177)Lu的制备工艺研究。在常规的镧系树脂分离纯化^(177)Lu的流程中加入可以吸附洗脱液中金属离子的DGA树脂柱,并通过特殊的流路连接方式,实现淋洗镧系树脂柱洗脱液的“在线”循环。示踪实验和三次生产流程验证表明,第一级分离的废液量降低>86%。质检分析表明,循环淋洗技术制备的无载体^(177)Lu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研究表明,该技术显著降低了镧系树脂分离无载体^(177)Lu中的放射性酸废液总量,可用于规模化生产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载体^(177)Lu 医用同位素^(177)Lu分离 DGA树脂
下载PDF
城市居民CO_(2)实时暴露特征与家庭个体差异
3
作者 王玉琼 李云桂 +2 位作者 王金泽 刘蕊嘉 杜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394,共11页
CO_(2)是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有关居民个体CO_(2)实时暴露研究鲜有报道。为探究城市居民CO_(2)实时暴露特征与家庭个体差异,本研究以四川省32个城市居民家庭(111人)为研究对象,利用CO_(2)实时监测仪监测居民主要生活微环境(厨... CO_(2)是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有关居民个体CO_(2)实时暴露研究鲜有报道。为探究城市居民CO_(2)实时暴露特征与家庭个体差异,本研究以四川省32个城市居民家庭(111人)为研究对象,利用CO_(2)实时监测仪监测居民主要生活微环境(厨房、客厅、卧室、室外、办公室和车内)CO_(2)实时浓度,通过详细问卷调查获得居民24 h活动轨迹,绘制CO_(2)实时暴露曲线、分析家庭个体暴露差异、计算不同微环境对居民CO_(2)暴露贡献以及暴露强度。结果表明,13.5%的受试居民存在CO_(2)过度暴露风险(日均暴露浓度>1000 mg·L^(-1));所有受试居民均存在短期CO_(2)高浓度暴露风险,日内暴露于1000 mg·L^(-1)以上浓度累计时长为5.4~11.2 h。受试居民CO_(2)暴露特征存在显著的家庭个体差异。日均暴露浓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并且存在性别差异。老年、中年和儿童的日均暴露浓度分别为(781±387)、(709±403)和(693±385)mg·L^(-1)。家庭成员中,男童日均暴露浓度高于女童,而中年和老年群体中女性日均暴露浓度均高于男性,控制卧室、客厅、车内和厨房微环境中的CO_(2)浓度可有效减少居民个体CO_(2)暴露风险。本研究为居民CO_(2)实时暴露风险研究和过高浓度暴露风险防控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实时监测 暴露特征 暴露贡献 暴露强度
下载PDF
^(177)Lu放射性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宇川 阚文涛 +6 位作者 杨夏 魏洪源 卓连刚 王静 廖伟 赵鹏 王关全 《同位素》 CAS 2022年第3期164-178,共15页
分别具有β-、α、俄歇电子以及内转换电子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在放射性药物研发以及临床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177)Lu放射性治疗药物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献报道数量持续增长,^(177)Lu放射性治疗药物引发了放药研究领... 分别具有β-、α、俄歇电子以及内转换电子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在放射性药物研发以及临床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177)Lu放射性治疗药物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献报道数量持续增长,^(177)Lu放射性治疗药物引发了放药研究领域的强烈关注。本文对近两年^(177)Lu标记的抗体、多肽、纳米颗粒,以及小分子放射性治疗药物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其中处于临床前研究的药物通过药物设计增强了靶向性,改进了药代动力学及生物性质;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肿瘤发挥明显抑制作用,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对已有临床用药方式进行补充,如核素联合治疗、放化免疫联合治疗、诊疗一体化以及分批次用药方式;对临床用药的人体计量学数据进行补充,如^(177)Lu-RM2在GRPR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人体剂量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7)Lu 放射性药物 治疗 临床前研究 临床评估
下载PDF
酵母菌对锕系核素^(239)Pu 的富集行为及减量化研究
5
作者 聂小琴 董发勤 +3 位作者 刘宁 刘明学 张东 李晓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27-1835,共9页
为了探究微生物对锕系核素的提取分离性能,利用化学预处理和湿法消解法,初步研究了模式微生物--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中高放废液中主要锕系核素^(239)Pu的富集减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pH=5时,活体及灭活酵母菌对^(239)P... 为了探究微生物对锕系核素的提取分离性能,利用化学预处理和湿法消解法,初步研究了模式微生物--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中高放废液中主要锕系核素^(239)Pu的富集减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pH=5时,活体及灭活酵母菌对^(239)Pu的最佳吸附率均可高达99%,富集^(239)Pu后,酵母菌经灰化处理可减量97%以上.②经脱蛋白和脱乙酰化学预处理后,酵母菌对^(239)Pu的吸附能力明显下降.③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239)Pu进入胞内的比例逐渐增加,吸附96 h时,约75.64%的^(239)Pu络合在细胞表面,约24.36%的^(239)Pu以稳定形式在胞内外赋存;经过6批次酵母菌吸附,^(239)Pu(Ⅲ)的放射性活度浓度从7.35×10^(6) Bq/L梯次递降至2.30×10^(3) Bq/L.④针对真实中放废液,2次酵母菌吸附后,总α放射性活度浓度可降低2个数量级,总β和总γ放射性活度浓度均仅降低10%左右.研究显示,利用酵母菌等微生物对放射性废液中锕系核素^(239)Pu的提取和分离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239)Pu 吸附富集 梯次递降
下载PDF
生物硫铁复合物的合成及分布特性
6
作者 胡璇 郑志勤 +4 位作者 周磊 宋英泽 翟帆帆 郭芊宏 谢李平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87-92,共6页
为探讨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生物矿化形成生物硫铁复合物的机理,采用FSEM,XRD,TEM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硫铁复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了产物的微观形貌、组成和形成位置。结果表明:硫铁复合物的最佳合成时间为3 d,其合成... 为探讨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生物矿化形成生物硫铁复合物的机理,采用FSEM,XRD,TEM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硫铁复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了产物的微观形貌、组成和形成位置。结果表明:硫铁复合物的最佳合成时间为3 d,其合成转化率约为40%,矿化形成的硫铁复合物是一种以四方硫铁矿为主、与黄铁矿和硫化铁组成的混合物,其形貌主要是微晶型与非晶型的纳米级结构,主要以无定型状态、鳞片层状叠加形式存在;其Fe,S的原子比约为1∶0.88;脱硫弧菌在其胞内、胞外均可合成硫铁复合物且部分合成的硫铁复合物包裹在菌体外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铁复合物 脱硫弧菌 生物矿化
下载PDF
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激动剂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唐绍凯 陈建辉 +4 位作者 耿凤豪 杨婷仪 李晓倩 杜小波 张舒羽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STING)激动剂对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检测STING激动剂环二腺苷酸(c-di-AMP)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辐射后的影响,将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mol/L c-di-... 目的探讨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STING)激动剂对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检测STING激动剂环二腺苷酸(c-di-AMP)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辐射后的影响,将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A375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mol/L c-di-AMP处理组、X射线照射组、照射+c-di-AMP组。通过CCK-8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手段,检测c-di-AMP对A375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0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X射线照射时可见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A375细胞活力较X射线照射组显著下降(t=5.11,P<0.05),细胞毒性显著增加(t=10.15,P<0.05),细胞凋亡显著增加(t=4.41,P<0.05),细胞克隆增殖能力显著降低(t=6.30、3.55、5.45、3.55,P<0.05)。c-di-AMP的放射增敏比(SER)为1.88。10μmol/L的c-di-AMP联合10 Gy X射线后细胞死亡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坏死、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较X射线照射组显著上调。结论采用c-di-AMP激活STING可显著增加电离辐射对皮肤黑色素瘤的放射敏感性,为皮肤黑色素瘤放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黑色素瘤 干扰素基因激活因子 放射敏感性
原文传递
利用镧系树脂制备无载体^(161)Tb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鹏 卓连刚 +11 位作者 郭啸宇 党宇峰 李刚 王静 杨夏 廖伟 李红波 熊晓玲 林青川 魏洪源 涂俊 杨宇川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5-329,共5页
目的:从辐照^(160)Gd_(2)O_(3)靶料中提取中子反应产物^(161)Tb,以实现国产化制备^(161)Tb。方法:利用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对^(160)Gd_(2)O_(3)靶料进行中子辐照,经过破靶、溶样、镧系(LN)树脂柱分离纯化、二甘醇酰胺(DGA)柱溶液置换... 目的:从辐照^(160)Gd_(2)O_(3)靶料中提取中子反应产物^(161)Tb,以实现国产化制备^(161)Tb。方法:利用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对^(160)Gd_(2)O_(3)靶料进行中子辐照,经过破靶、溶样、镧系(LN)树脂柱分离纯化、二甘醇酰胺(DGA)柱溶液置换等流程,得到无载体^(161)Tb产品。采用γ能谱纯度、金属杂质含量、比活度、放化纯、放射性浓度等关键指标对^(161)Tb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与控制。结果:单次制备可得到33.4 GBq ^(161)TbCl_(3),放射性浓度为16.8 GBq/ml,核纯度≥99.9%,放化纯为99.2%,金属杂质含量满足拟定标准,比活度为6.02×10^(17) Bq/mol。与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DOTATATE)标记后0、72 h的放化纯分别为100%、95.8%。结论:利用LN树脂进行无载体^(161)Tb的制备,具有分离性能高、单次载量高等优势,为国内^(161)Tb标记药物的研发提供良好的核素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树脂类 合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