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源土壤调理剂对设施菜地次生盐渍障碍的改良效果
1
作者 金梅娟 陈雪民 +5 位作者 王艳玲 李瑞霞 杨柳 高建峰 吕志伟 王海候 《南方农业》 2024年第7期144-148,共5页
为探索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障碍的改良与修复方法,提升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发展性,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连续种植15年的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开展土壤次生盐渍障碍改良试验。试验以当地典型叶菜品种香青菜为供试作物,在氮素施用量相同条件下... 为探索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障碍的改良与修复方法,提升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发展性,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连续种植15年的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开展土壤次生盐渍障碍改良试验。试验以当地典型叶菜品种香青菜为供试作物,在氮素施用量相同条件下(纯N 12.5 kg/667 m^(2)),以常规施用化肥处理为对照,用T0表示,设计了2种次生盐渍障碍改良措施: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秸秆源土壤调理剂+常规化学施肥基础上减量15%处理,分别用T1、T2表示。试验观测了供试叶菜的产量、硝酸盐含量、维生素C含量,并在叶菜收获后检测分析了土壤的pH值、EC值、土壤物理与肥力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T0)相比,采用秸秆源土壤调理剂耦合化肥减量措施(T2)可有效减轻设施菜地次生盐渍化障碍程度(EC值降低了49.25%)、缓解土壤酸化程度(pH值提高了18.36%),促进供试叶菜的正常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提升,产量增加了84.82%、硝酸盐含量降低了45.92%、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67.57%;T2处理的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总孔隙体积、土壤通气体积等物理性状比T0、T1处理均有显著的优化提升,另外,T2处理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T0、T1处理,而硝态氮含量则显著低于T0、T1处理。该试验提出的秸秆源土壤调理剂耦合化肥减量措施对次生盐渍化障碍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对于促进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减轻化学肥料投入并减缓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压力、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调理剂 设施土壤 次生盐渍障碍 土壤改良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农膜使用对温室土壤养分和辣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天美 陆静 +4 位作者 李梦琳 翟维杰 施林林 陆长婴 董林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61-68,共8页
为了研究温室大棚内不同类型农膜使用的残留状况,并分析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膜对土壤养分和辣椒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设不覆膜处理为对照(P_(1)),覆0.01 mm黑色PE膜(P_(2))、0.006 mm黑色PBAT膜(P_(3))、0.008 mm黑色PBAT膜(P_(4))、0.01 mm黑... 为了研究温室大棚内不同类型农膜使用的残留状况,并分析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膜对土壤养分和辣椒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设不覆膜处理为对照(P_(1)),覆0.01 mm黑色PE膜(P_(2))、0.006 mm黑色PBAT膜(P_(3))、0.008 mm黑色PBAT膜(P_(4))、0.01 mm黑色PBAT65%+PPC35%膜(P_(5))和0.01 mm白色PBAT65%+PPC35%膜(P6)等6个处理分析辣椒产量、农膜残留量和土壤养分。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膜都能够增加辣椒产量,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农膜的残留量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因农膜类型的不同存在差异。与不覆膜处理相比,所有覆膜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增加;P_(2)、P_(3)和P_(4)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增加,P_(5)和P6处理的速效磷含量降低;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覆处理均能增加辣椒产量和植株鲜重,使用0.006 mm黑色PBAT膜的效果最显著;0.01 mm白色PBAT65%+PPC35%膜的残留量最大,0.01 mm黑色PE膜的降解量最多,降解率也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农膜降解率、铵态氮和速效磷是影响辣椒产量最主要的因素。综合而言,温室大棚内使用0.006 mm黑色PBAT膜更有利于增加辣椒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是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的可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膜 土壤养分 降解率 产量
原文传递
绿肥油菜还田提高水稻产量与土壤磷钾肥力
3
作者 盛雪雯 陶玥玥 +3 位作者 徐坚 吴正贵 王海候 孙华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4期29-34,共6页
为评价太湖地区油菜花后作绿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水土养分的影响,在太湖地区连续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明确在2种不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绿肥油菜-水稻、饲用油菜-水稻(CK)]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及稻田田... 为评价太湖地区油菜花后作绿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水土养分的影响,在太湖地区连续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明确在2种不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绿肥油菜-水稻、饲用油菜-水稻(CK)]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及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油菜终花期后压青还田下2年水稻产量提高了6.1%~15.2%,试验第1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了20.0%,成穗率显著提高了14.7%,穗实粒数显著提高13.1%(P<0.05),结实率、千粒质量2种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2年绿肥油菜还田下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1.6%和27.8%,同时移栽至分蘖期稻田田面水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显著提高36.3%和53.7%(P<0.05)。由此,太湖地区油菜作绿肥还田可维持水稻产量并补充土壤磷钾库,但应结合配套油菜绿肥还田技术以降低稻田盈余养分潜在流失风险,为太湖保护区提供化学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等有效环保型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油菜-水稻两熟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田面水养分 产量构成
下载PDF
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草坪无土栽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周新伟 孙晓瑜 +2 位作者 邵珊 张莎莎 王海候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12-14,共3页
为探索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草坪无土栽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百慕大为供试草坪草品种,以草炭基质、常规耕地土壤为对照,以秸秆源基质为处理,采用大区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处理下草坪生长性状及成坪质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草炭基... 为探索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草坪无土栽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百慕大为供试草坪草品种,以草炭基质、常规耕地土壤为对照,以秸秆源基质为处理,采用大区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处理下草坪生长性状及成坪质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草炭基质处理的草坪密度、自然高度、节间长、覆盖度、盘结力、成坪速度及干物质重等性状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耕地土壤处理;秸秆源基质处理的草坪各项质量性状指标均略差于草炭基质处理,但差异不显著,推测秸秆源基质疏松、透气、保水、微生物活跃、供肥能力强,为草坪草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与无土栽培常用的草炭基质理化性状相似,具备草坪基质的基本特征,是草坪基质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秸秆 基质 草坪 无土栽培 生产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热解温度及时间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吕志伟 李冬梅 +4 位作者 金梅娟 张燕辉 陶玥玥 周新伟 王海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7,共7页
为探究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对热解温度及时间的响应规律,明确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生物炭的适宜时间,以园林废弃树枝为原料,在常规热解温度450、650℃下,分别设置12、24、36、48、60 min共5个热解时间,分析不同热解温度下热解时间对... 为探究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对热解温度及时间的响应规律,明确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生物炭的适宜时间,以园林废弃树枝为原料,在常规热解温度450、650℃下,分别设置12、24、36、48、60 min共5个热解时间,分析不同热解温度下热解时间对生物炭产率、pH、灰分、芳香性、亲水性、极性、碘吸附值的影响规律及异同性。结果表明,随热解时间的增加,生物炭产率不断降低,在450℃下,与热解12 min处理相比,热解24、36、48、60 min处理下的生物炭产率显著降低,但这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650℃下也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随着热解时间的增加,生物炭的pH、灰分含量、芳香性不断升高,亲水性和极性则表现为不断降低,在450℃下,各指标在热解48、60 min处理下差异较小或无显著差异;在650℃下,热解24、36、48、60 min处理间生物炭的pH无显著差异,热解36、48、60 min处理间生物炭的灰分含量、芳香性、亲水性和极性无明显变化。随着热解时间的增加,生物炭对碘的吸附值不断增加,在450℃下,热解48、60 min处理下生物炭的碘吸附值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650℃下,热解36、48、60 min处理下,热解时间对生物炭碘吸附值无显著影响。基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变化规律,在450℃下制备生物炭所需的热解时间不宜低于48 min,在650℃下的热解时间不宜低于36 min,超过以上时间,热解时间对生物炭性质及功能的影响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热解温度 热解时间 理化性质 吸附性能
下载PDF
湿润稻作体系中还田小麦秸秆分解及土壤活性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陶玥玥 周新伟 +3 位作者 金梅娟 施林林 陆长婴 王海候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探求稻田湿润灌溉对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在太湖稻作区开展2年田间试验,设定秸秆还田与否(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种植体系(常规淹水灌溉、湿润灌溉)双因素试验,采用原位模拟网袋法和土壤有... 为探求稻田湿润灌溉对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在太湖稻作区开展2年田间试验,设定秸秆还田与否(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种植体系(常规淹水灌溉、湿润灌溉)双因素试验,采用原位模拟网袋法和土壤有机碳化学分组法测定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率,碳、氮、磷、钾释放率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湿润灌溉体系下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率较常规淹水灌溉体系显著增加了12.5%,小麦秸秆碳、氮、磷的释放率分别显著增加了8.9%、9.8%和13.1%。小麦秸秆中钾释放较快,不同种植体系间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淹水灌溉体系相比,湿润灌溉体系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并且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更为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有效性显著提高。与常规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可促进还田小麦秸秆养分释放以及土壤活性碳库提升,湿润灌溉可作为太湖稻作区可行的灌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湿润灌溉 小麦秸秆还田 秸秆腐解率 土壤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热解温度稻壳生物炭对羊粪堆肥腐熟度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海候 吕志伟 +6 位作者 金梅娟 沈园 陶玥玥 周新伟 施林林 李茹 陆长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6-703,共8页
为优化羊粪堆肥腐熟度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的技术工艺参数,以2种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稻壳生物炭为堆肥辅料,与羊粪、食用菌渣混合,进行了43 d的堆肥试验。设置了3个处理,羊粪与食用菌渣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预备物料,在预备物料上分别添加... 为优化羊粪堆肥腐熟度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的技术工艺参数,以2种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稻壳生物炭为堆肥辅料,与羊粪、食用菌渣混合,进行了43 d的堆肥试验。设置了3个处理,羊粪与食用菌渣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预备物料,在预备物料上分别添加450、650℃热解的稻壳生物炭(占预备物料质量百分比15%)为BC450、BC650处理,在预备物料上添加未热解炭化的稻壳(与稻壳生物炭同等体积)为CK处理。监测了堆肥温度、腐熟度指标(NH_(4)^(+)-N/NO_(3)^(-)-N、EC值、种子发芽指数)、温室气体(CH_(4)、CO_(2)、N_(2)O)排放的变化动态,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稻壳生物炭对堆肥腐熟度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果。结果表明:添加450、650℃热解的稻壳生物炭,缩短了堆肥体NH_(4)^(+)-N/NO_(3)^(-)-N、T值、EC值及种子发芽指数达到腐熟度推荐值的所需时间,与CK处理相比,BC450、BC650处理的腐熟周期分别缩短了15.0%、32.5%;羊粪堆置43 d后,BC450、BC650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较C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6.56%、24.36%,且BC650处理综合温室效应比BC450处理显著降低了19.05%(P<0.05);添加稻壳生物炭对羊粪堆肥腐熟度及温室气体减排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建议优选650℃制备的稻壳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热解温度 羊粪 堆肥 腐熟度 温室气体
下载PDF
“稻-羊肚菌”轮作下稻田消纳羊肚菌废弃物的减氮效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金梅娟 王海候 +1 位作者 顾俊荣 董明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92-98,共7页
为探讨“稻-羊肚菌”轮作下羊肚菌废弃物还田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替代化学氮肥的应用潜力,于2022年设置盆栽试验。试验设计了3个处理,分别为:羊肚菌废弃物还田+常规施肥(H1)、羊肚菌废弃物还田+氮肥减施10%(H2)、羊肚菌废弃物不还田+... 为探讨“稻-羊肚菌”轮作下羊肚菌废弃物还田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替代化学氮肥的应用潜力,于2022年设置盆栽试验。试验设计了3个处理,分别为:羊肚菌废弃物还田+常规施肥(H1)、羊肚菌废弃物还田+氮肥减施10%(H2)、羊肚菌废弃物不还田+常规施肥(CK),测定了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土壤有机质、pH与速效氮含量变化,分析了稻田消纳羊肚菌废弃物的减氮生产效应。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H1处理水稻产量增加了4.0%、H2处理降低了0.3%,H1处理的水稻产量构成指标优于CK处理,具体表现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结实率分别提高了3.1%、1.7%与3.7%及成穗率提高了6.1%,H2处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结实率分别降低1.0%、0.6%与0.4%,而千粒重、成穗率提高了1.3%、6.4%,但H1、H2、CK处理之间的产量及其构成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处理之间水稻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及成熟期的含氮率、吸氮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羊肚菌废弃物还田利于提升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铵态氮含量,水稻成熟期H1、H2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较CK提高,且H1与CK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H1、H2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28.8%、7.7%(P<0.05);处理间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等指标,“稻-羊肚菌”轮作下稻田消纳利用羊肚菌废弃物并不影响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并且对稻田土壤培肥具正向促进作用,基于羊肚菌废弃物还田下氮素减施10%(替代10%化学氮素)对水稻稳产性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羊肚菌废弃物 氮肥 产量 土壤培肥
原文传递
水稻-羊肚菌轮作生态效益研究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金梅娟 王海侯 +2 位作者 吕志伟 张燕辉 董明辉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2期29-33,共5页
水稻-羊肚菌轮作是一种新兴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本文系统探讨了水稻-羊肚菌轮作在土壤改良、污染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并剖析了土... 水稻-羊肚菌轮作是一种新兴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本文系统探讨了水稻-羊肚菌轮作在土壤改良、污染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并剖析了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技术和菌株选择等因素对该模式的影响。最后,建议未来在推广可持续农业、秸秆利用和农业碳减排等方面展开研究,进一步扩展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水稻 轮作 生态效益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牛粪对基质化堆肥中温室气体排放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10
作者 周新伟 吕志伟 +6 位作者 金梅娟 施林林 陶玥玥 陈敏炀 何旻珊 王海候 盛金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60-266,共7页
研究不同碳氮比(C/N)牛粪在基质化利用时,堆肥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畜禽粪便的低碳化利用提供依据。以牛粪为主料、木屑为辅料,设置初始C/N分别为20、30、60的3个处理(C/N20、C/N30、C/N60),通过定期翻堆的高温好... 研究不同碳氮比(C/N)牛粪在基质化利用时,堆肥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畜禽粪便的低碳化利用提供依据。以牛粪为主料、木屑为辅料,设置初始C/N分别为20、30、60的3个处理(C/N20、C/N30、C/N60),通过定期翻堆的高温好氧堆肥及腐熟物免复配、直接育苗试验的方法,监测堆肥体的CO_(2)、CH 4、N 2O等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不同碳氮比对堆肥体的总温室效应、腐熟后基质的理化性质、萝卜育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能在35 d内完全腐熟,初始C/N显著影响牛粪堆肥中温室气体排放,整个堆肥期间的平均排放速率及累计排放量为C/N30>C/N20>C/N60,C/N30、C/N20、C/N60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以CO_(2)当量计)分别为367.0、471.7、79.9 g/kg,C/N30、C/N20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以CO_(2)、CH 4为主,2种气体占比分别为44.0%~47.3%、44.0%~52.4%,而C/N60以CO_(2)产生温室效应占总量的99.80%。C/N20、C/N30处理腐熟后的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大小孔隙比、pH值、EC值等基质理化性质指标均与草炭复合基质(商品对照)无显著差异,并优于C/N60。C/N20、C/N30堆肥体腐熟后用于萝卜育苗的出苗率、单株鲜重、散坨率均优于C/N60。C/N20、C/N30的基质理化及育苗性质指标差异不大,但C/N20较C/N30减少总温室气体排放22.2%。采用牛粪堆肥制备蔬菜育苗基质,建议堆肥的初始C/N为20,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可提高育苗质量,是一种可完全替代草炭复合基质的绿色低碳废弃物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育苗基质 堆肥 温室气体 牛粪 排放 理化性质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施林林 柳开楼 +4 位作者 董林林 沈园 陈培峰 沈明星 王海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化肥减量的关键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肥替代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有机氮肥替代率提供理论基础。依托40 a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分别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有机肥(OM)...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化肥减量的关键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肥替代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有机氮肥替代率提供理论基础。依托40 a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分别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有机肥(OM)3个处理,研究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碳氮关系。其中,化肥采用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年均施氮225~300 kg/hm^(2),年均施磷(P2O5)119.4 kg/hm^(2),年均施钾(K2O)179.1 kg/hm^(2);有机肥采用猪粪和菜籽饼,年均折合施氮103.1 kg/hm^(2),折合施磷(P2O5)82.7 kg/hm^(2),折合施钾(K2O)70.1 kg/hm^(2)。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总氮,计算有机氮肥替代率和土壤碳氮比。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水平,OM、NPK和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用米氏方程拟合,且前10 a内快速累积、后30 a趋近平衡,平均含量分别为16.8、15.8、15.1 g/kg。长期施肥处理线性提高了土壤总氮含量,OM、NPK和CK处理土壤平均总氮含量分别为1.71、1.64、1.47 g/kg。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序演变可用分段线性模型拟合,有机氮肥替代率前期略降低后期增加,稻麦两季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间拐点分别出现在第11年和第15.5年。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无显著关系,但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显著线性相关。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碳氮库容,具有较高水平土壤有机碳(>17.0 g/kg)是提升有机氮肥替代率的前提,但在有机碳趋近饱和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是限制有机氮肥替代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稻麦轮作 有机氮肥替代率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总氮
原文传递
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物理及化学吸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志伟 罗春红 +4 位作者 李冬梅 金梅娟 张燕辉 陆长婴 王海候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2期68-76,共9页
为明确生物炭物理及化学吸附能力对热解温度的响应特征,并阐明生物炭物理、化学吸附能力与热解温度的量化关系,试验以农林废弃树枝为原料,在热解温度为250、350、450、550、650℃下制备具不同吸附性能的生物炭(以T250、T350、T450、T550... 为明确生物炭物理及化学吸附能力对热解温度的响应特征,并阐明生物炭物理、化学吸附能力与热解温度的量化关系,试验以农林废弃树枝为原料,在热解温度为250、350、450、550、650℃下制备具不同吸附性能的生物炭(以T250、T350、T450、T550、T650命名),测定生物炭碘吸附量(表征物理吸附能力)、亚甲基蓝吸附量(表征化学吸附能力)、芳香性、极性,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生物炭表观形貌及官能团丰富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解温度的升高,提高了生物炭的碘吸附量、降低了生物炭的亚甲基蓝吸附量,T250、T350处理的生物炭表面具有较丰富的含氧官能团,而T450、T550、T650处理的生物炭则拥有更强的芳香性、更低的极性和更加丰富的孔隙结构;生物炭碘吸附量Q_(2)与热解温度x呈增长型“S”曲线关系(P<0.01),回归方程为:Q_(1)=180.78+(447.96-180.78)/[1+10^(484.61-x)0.02],R^(2)=0.9991,碘吸附量的极小值、中值、极大值所对应的热解温度分别为318.1、484.6、616.4℃;生物炭亚甲基蓝吸附量Q_(2)与热解温度x呈下降型“S”曲线关系(P<0.01),回归方程为:Q_(2)=5.78+(12.45-5.78)/[1+10^(386.78-x)-0.02],R^(2)=0.9920,亚甲基蓝吸附量的极小值、中值、极大值所对应的热解温度分别为511.3、386.8、281.6℃;热解温度每升高50℃生物炭的碘吸附量提高16.7%、亚甲基蓝吸附量降低21.8%。综合吸附原理及特征参数,在不同生产实践场景中,若主要应用以化学吸附作用为主的生物炭,其热解温度推荐值不宜高于386.8℃;若重点发挥生物炭的物理吸附作用,热解温度推荐值不宜低于484.6℃。热解温度介于386.8~484.6℃之间,生物炭物理与化学吸附能力无显著的主次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热解温度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碘吸附量 亚甲基蓝吸附 定量关系
原文传递
废弃栽培基质水稻育秧再利用及其稻田生产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月琴 王艳玲 +3 位作者 金梅娟 吕志伟 陆长婴 王海候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859-863,共5页
为探讨废弃栽培基质的水稻育秧再生利用及其在稻田的生产应用效应,该研究将废弃基质经高温好氧堆置处理后制备成再生基质,以商品基质、营养土为对照,水稻生产采用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栽插,分别比较3个处理的秧苗素质,测定了产量及其构成... 为探讨废弃栽培基质的水稻育秧再生利用及其在稻田的生产应用效应,该研究将废弃基质经高温好氧堆置处理后制备成再生基质,以商品基质、营养土为对照,水稻生产采用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栽插,分别比较3个处理的秧苗素质,测定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基质除EC(基质中的可溶性盐含量)值之外,均达到了蔬菜育苗基质标准。与商品基质相比,再生基质对水稻秧苗的苗高、苗长、叶龄、最大单叶长与宽、假茎粗无促进作用,但显著提高栽后12 d发根数,且显著提高了秧苗地下部干物质重。再生基质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秧苗栽插的倒秧率,提高了栽插后4 d的活棵率,显著增加了水稻成熟期穗数与成穗率,从而促进了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秧 秧苗素质 废弃基质
下载PDF
稻麦秸秆基质栽培马铃薯的化学氮肥减量试验初报
14
作者 陈雪民 朱月兰 +3 位作者 金梅娟 吕志伟 李瑞霞 王海候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3期71-75,共5页
为降低马铃薯基质栽培过程中化学氮肥的用量,采用盆栽方式,以稻麦秸秆为基质,针对化肥中的N素,用羊粪有机肥进行了有机替代,替代比例分别为0%(T0)、25%(T25)、50%(T50)、75%(T75)、100%(T100)。结果表明:1)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马铃薯产... 为降低马铃薯基质栽培过程中化学氮肥的用量,采用盆栽方式,以稻麦秸秆为基质,针对化肥中的N素,用羊粪有机肥进行了有机替代,替代比例分别为0%(T0)、25%(T25)、50%(T50)、75%(T75)、100%(T100)。结果表明:1)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马铃薯产量、茎粗、主茎数、结薯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替代比例为25%时,其产量、群体质量及氮素利用率表现为最佳,且与常规化肥不替代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3)马铃薯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与N素有机替代比例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y=-0.0166x^(2)+0.5462x+232.39,R^(2)=0.9953;y=-0.0151x^(2)+0.5326x+156.2,R^(2)=0.9252),以此反演可获得马铃薯最高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有机替代比例分别为16.45%和17.63%。4)结合生产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建议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以稻麦秸秆为基质进行无土栽培条件时,化学氮肥的有机替代比例控制在17%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氮肥 稻麦秸秆基质 有机替代
下载PDF
稻麦秸秆源基质在长春花盆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5
作者 王艳玲 许琪 +2 位作者 陶玥玥 佘旭东 王海候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8期85-88,共4页
为了探讨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花卉盆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草本花卉长春花为试验对象,以生产上常用的草炭基质栽培为对照,以自制的秸秆源基质栽培为处理,开展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持水率显著低于草炭基质(P<0.05),EC值及碱... 为了探讨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花卉盆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草本花卉长春花为试验对象,以生产上常用的草炭基质栽培为对照,以自制的秸秆源基质栽培为处理,开展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持水率显著低于草炭基质(P<0.05),EC值及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草炭基质(P<0.05);与对照相比,秸秆源基质栽培可以显著促进长春花株高提升、主茎直径增粗、花朵数增加、花瓣直径增大、叶片SPAD值提高和干物质积累(P<0.05)。研究中秸秆源基质较草炭基质可以促进长春花生长发育,原因可能是其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草炭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花 稻麦秸秆源基质 理化性质 盆栽花卉 生长指标
下载PDF
蓝藻有机肥在观赏性京水菜基质栽培中的施用效果
16
作者 陈雪民 邵珊 +3 位作者 陶玥玥 李瑞霞 佘旭东 王海候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9期38-41,共4页
为探讨蓝藻有机肥在观赏性京水菜基质栽培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施用技术,在基质栽培条件下,该研究以草炭基质为主要栽培载体、京水菜为试验对象,以施用羊粪商品有机肥(质量占比为25%)为对照(CK),以施用蓝藻有机肥为处理,设置了3个施用比例(... 为探讨蓝藻有机肥在观赏性京水菜基质栽培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施用技术,在基质栽培条件下,该研究以草炭基质为主要栽培载体、京水菜为试验对象,以施用羊粪商品有机肥(质量占比为25%)为对照(CK),以施用蓝藻有机肥为处理,设置了3个施用比例(10%、25%、40%),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栽培基质养分性状及京水菜相关农艺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栽培基质养分含量随蓝藻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蓝藻有机肥促进了京水菜生长发育,并且随着蓝藻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京水菜株高、开展度、叶面积、叶片数及干物质质量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有机肥料施用量相同条件下,蓝藻有机肥对京水菜的促长作用优于对照处理,推测蓝藻有机肥对栽培基质有机质与速效氮的提升作用优于羊粪有机肥,促进了京水菜的生长;蓝藻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其促进生长的增幅效应呈递减的趋势,蓝藻有机肥在京水菜栽培基质中的施用比例优选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有机肥 观赏性京水菜 基质 施用量
下载PDF
稻麦秸秆源基质及其复配基质对观赏性羽衣甘蓝生长的影响
17
作者 孙晓瑜 邵珊 +2 位作者 张莎莎 佘旭东 王海候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3期120-124,共5页
为了探究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观赏性花卉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筛选适宜的基质配方,以羽衣甘蓝为供试花卉,以生产中常用基质(85%草炭基质+7.5%珍珠岩+7.5%蛭石)为对照(CK),将秸秆源基质与珍珠岩、蛭石、椰糠基质、稻壳生物炭等辅料按不同比例... 为了探究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观赏性花卉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筛选适宜的基质配方,以羽衣甘蓝为供试花卉,以生产中常用基质(85%草炭基质+7.5%珍珠岩+7.5%蛭石)为对照(CK),将秸秆源基质与珍珠岩、蛭石、椰糠基质、稻壳生物炭等辅料按不同比例复配成5种基质,开展了羽衣甘蓝基质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处理对羽衣甘蓝相关观赏性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中添加一定比例辅料,有利于降低基质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优化基质持水率、EC值等性状指标;在不同配方处理中,配方5(70%秸秆源基质+7.5%珍珠岩+7.5%蛭石+15%稻壳生物炭)处理的羽衣甘蓝各项观赏性农艺指标表现为最优。综上,稻麦秸秆源基质可应用于羽衣甘蓝基质栽培中,优选配方5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甘蓝 稻麦秸秆源基质 配方 理化性质 观赏性农艺性状
下载PDF
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董林林 沈明星 +3 位作者 施林林 沈园 王海候 陆长婴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77,共9页
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BEC)可增加土壤碳氮投入,促进作物增产及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设置3个生物质炭用量梯度(B_(0):0.0g/kg,B_(1):6.0g/kg,B_(2):30.0g/kg)和3个蚯蚓粪用量梯度(M_(0):不施蚯蚓粪,M_(1):1%蚯蚓粪,M_(2):5%蚯蚓粪),于2018... 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BEC)可增加土壤碳氮投入,促进作物增产及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设置3个生物质炭用量梯度(B_(0):0.0g/kg,B_(1):6.0g/kg,B_(2):30.0g/kg)和3个蚯蚓粪用量梯度(M_(0):不施蚯蚓粪,M_(1):1%蚯蚓粪,M_(2):5%蚯蚓粪),于2018和2019年进行盆栽试验,以研究BEC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2019年不同处理水稻各部位生物量均高于2018年,籽粒的氮和磷吸收量增加,但吸钾量在B_(2)和M_(2)处理中降低;2018和2019年籽粒生物量与BEC的碳投入量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2019年籽粒生物量与氮投入量显著相关(P<0.05);BEC产生的碳、氮投入量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正相关,与2018年磷素收获指数间呈不显著负相关,与2019年钾元素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BEC对不同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存在差异。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促进了水稻生长,有利于提高化学元素利用率,是培肥中低产田、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物质炭 蚯蚓粪 养分吸收 元素收获指数
原文传递
长三角水稻-油菜周年两熟温光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陶玥玥 盛雪雯 +4 位作者 徐坚 沈园 王海候 陆长婴 沈明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7-1338,共12页
为提升长江流域水稻-油菜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2017—2021年于江苏苏州布置田间定位试验,以中熟晚粳水稻-垄作摆栽油菜传统模式为对照,对比研究了新型迟熟中粳水稻-直播油菜模式干物质产量、水稻籽粒产量、温光资源分配和利用特... 为提升长江流域水稻-油菜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2017—2021年于江苏苏州布置田间定位试验,以中熟晚粳水稻-垄作摆栽油菜传统模式为对照,对比研究了新型迟熟中粳水稻-直播油菜模式干物质产量、水稻籽粒产量、温光资源分配和利用特征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新型模式油菜季温和光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24.1%和20.6%,水稻季温、光生产效率无显著变化。新型模式下油菜干物质产量显著提高了18.2%,但水稻籽粒和干物质产量分别显著下降了17.6%和15.5%。常规模式中水稻和油菜两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63.9%和36.1%,积温比值为1.77;新型模式周年积温量减少588℃,其中水稻积温减少483℃,油菜季周年积温分配率增加了1.8%,两季积温比值下降为1.64。新型模式较常规模式增加周年效益31.4%,提高油菜种植效益2.2倍,而降低水稻种植效益17.4%。由此,以迟熟中粳水稻搭配后季直播油菜新型模式,可显著提高了油菜季产量、温光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提升周年种植效益。在兼顾粮饲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新型水稻-油菜模式可作为长期单一化水稻、油菜或小麦两熟制轮作模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稻–油菜两熟 籽粒产量 干物质产量 温光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刈割期与晾晒天数对饲料油菜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及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陶玥玥 孙华 +2 位作者 王海候 陆长婴 沈明星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5-220,共6页
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饲料油菜适宜收获期与晾晒时间,2016-2018年连续2年开展田间试验,终花至角果期刈割5次并于田间晾晒,比较不同刈割期和晾晒天数下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及水分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与首次刈割(终花期)相比,终花后4到16d... 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饲料油菜适宜收获期与晾晒时间,2016-2018年连续2年开展田间试验,终花至角果期刈割5次并于田间晾晒,比较不同刈割期和晾晒天数下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及水分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与首次刈割(终花期)相比,终花后4到16d刈割饲草鲜重显著增加,饲草干重分别提高了31.93%、41.50%、49.14%和61.43%。随着刈割时间延迟,饲草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末次刈割饲草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油菜终花后4d刈割,并于田间晾晒第4和5天时,其鲜草含水量由82.16%下降为71.45%和65.26%。不考虑刈割期,田间原位晾晒3d,平均鲜草含水量由81.00%下降至66.30%。晾晒期间土壤累积温度每增加10℃,鲜草含水量降低2.30%。由此,长三角地区稻茬油菜在终花后4d刈割,饲草鲜产和粗蛋白含量均能达到较优水平,刈割后田间原位晾晒4~5d,可满足青贮水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期 晾晒时间 饲料油菜 生物产量 粗蛋白 含水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