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粒小麦在云南高原麦区对普通小麦改良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丁明亮 金轻 +7 位作者 黄格 赵红 李宏生 崔永祯 李绍祥 顾坚 杨木军 刘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79-1782,共4页
【目的】为了明确硬粒小麦资源在云南高原麦区对普通小麦改良效果。【方法】以12个通过硬粒小麦×普通小麦远缘杂交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和19个通过普通小麦×普通小麦种内杂交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t测验法对2种途... 【目的】为了明确硬粒小麦资源在云南高原麦区对普通小麦改良效果。【方法】以12个通过硬粒小麦×普通小麦远缘杂交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和19个通过普通小麦×普通小麦种内杂交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t测验法对2种途径获得的小麦稳定品系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通过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小区产量和有效穗高于通过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种内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小区产量差异极显著(t=3. 311**),有效穗差异极显著(t=2. 157*);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低于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种内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但是千粒重和穗粒数差异均不显著;通过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品系在标准吸水率、容重、稳定时间和硬度值高于通过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种内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而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沉降值和出粉率却低于通过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种内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系,但9个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结论】在云南高原麦区,硬粒小麦资源在普通小麦改良中可以通过改进普通小麦有效穗进而提高产量,然而对普通小麦品质性状的改良效果却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硬粒小麦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下载PDF
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
2
作者 黄廷芝 王志龙 +5 位作者 乔祥梅 程加省 刘列 程耿 于亚雄 王志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云麦85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于2007年利用R66作母本、南考217作父本配制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15年获得稳定品系,经过4年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鉴定后,2019-2021年以代号... 云麦85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于2007年利用R66作母本、南考217作父本配制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15年获得稳定品系,经过4年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鉴定后,2019-2021年以代号“云19D4-7”参加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地麦组),2020-2021年度参加云南省地麦品种生产试验。于2023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23005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区域试验 旱地小麦新品种 系谱法选育 品种生产试验 适应性鉴定 弱筋 丰产性 粮食作物
下载PDF
云南小麦品种(系)抗逆性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志伟 乔祥梅 +4 位作者 王志龙 杨金华 程加省 程耿 于亚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01-1607,共7页
【目的】明确云南小麦品种中抗旱和抗穗发芽等抗逆性状相关基因的组成分布,为云南小麦抗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个抗旱和3个抗穗发芽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对云南育成的4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23份品种(系)... 【目的】明确云南小麦品种中抗旱和抗穗发芽等抗逆性状相关基因的组成分布,为云南小麦抗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个抗旱和3个抗穗发芽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对云南育成的4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23份品种(系)为TaDreb-B1基因的TaDREB-B1a耐旱单倍型,频率为54.76%;24份品种(系)为1-feh w3基因的Westonia type抗旱单倍型,频率为57.14%;35份品种(系)为TaCwi-4A基因的Hap-4A-C抗旱单倍型,频率为83.33%。29份品种(系)为TaVp-1B基因的Vp1B1c抗穗发芽单倍型,频率为69.05%;35份品种(系)为TaPHS_646基因的RioBlanceo type抗穗发芽单倍型,频率为83.33%;17份品种(系)为TaSdr-B1基因的TaSdr-B1a抗穗发芽单倍型,频率为40.48%。11份品种(系)为3个抗旱基因的抗性单倍型组合,频率为26.19%;10份品种(系)为3个穗发芽抗性基因的抗性单倍型组合,频率为23.81%;2份品种(云麦76、保麦2号)为3个抗旱性和3个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有利单倍型组合,频率为4.76%。【结论】充分利用这些含有优异抗逆基因资源的品种(系),在云南小麦抗逆育种中聚合应用上述基因有利单倍型的,可有效的综合提高云南小麦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 抗旱性 穗发芽抗性 KASP检测
下载PDF
云南小麦品种(系)株高和粒重相关功能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志伟 王志龙 +4 位作者 乔祥梅 杨金华 程加省 程耿 于亚雄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共6页
利用矮秆基因Rht-B1、Rht-D1和千粒重功能基因TaCwi-A1、TaGW2-6A、TaSus2-2B的KASP标记,对云南省育成的4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单倍型检测,旨在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优异小麦种质,为云南省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材料和方法。结... 利用矮秆基因Rht-B1、Rht-D1和千粒重功能基因TaCwi-A1、TaGW2-6A、TaSus2-2B的KASP标记,对云南省育成的4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单倍型检测,旨在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优异小麦种质,为云南省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材料和方法。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株高基因组成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Rht-B1a/Rht-D1a(40.48%)、Rht-B1a/Rht-D1b(23.81%)、Rht-B1a+197bp/Rht-D1a(4.76%)、Rht-B1b/Rht-D1a(28.57%)、Rht-B1b/Rht-D1b(2.38%)。供试材料中TaCwi-A1基因TaCwi-A1a高粒重单倍型的分布频率为42.86%,TaGW2-6A基因Hap-6A-A高粒重单倍型的分布频率为38.10%,TaSus2-2B基因Hap-H高粒重单倍型的分布频率为71.43%。5份品种(系)为3个千粒重基因的TaCwi-A1a/Hap-6A-A/Hap-H高粒重单倍型组合,频率为11.90%。研究表明,云南小麦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具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千粒重基因 KASP标记
下载PDF
云南小麦品种(系)锈病和赤霉病抗性功能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志伟 王志龙 +4 位作者 乔祥梅 杨金华 程加省 程耿 于亚雄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7-193,共7页
利用5个锈病成株期抗性基因的KASP标记Sr2ger9 3p、Lr34jagger、CSTM467G、Lr68-2、VPMSNP和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KASP标记TaHRC-KASP,对云南省育成的4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旨在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优异小麦种质,为云南省持久抗病小... 利用5个锈病成株期抗性基因的KASP标记Sr2ger9 3p、Lr34jagger、CSTM467G、Lr68-2、VPMSNP和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KASP标记TaHRC-KASP,对云南省育成的4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旨在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优异小麦种质,为云南省持久抗病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材料。结果表明,4个材料含兼抗型成株抗锈病基因Lr34/Yr18/Sr57,频率为9.52%;6个品种(系)含兼抗型成株抗锈病基因Lr67/Yr46/Sr55,频率为14.29%;7个材料含抗慢叶锈病基因Lr68,频率为16.67%;含兼抗型成株抗锈病基因Sr2/Yr30和成株抗叶锈基因Lr37的材料各有1个,频率均为2.38%;未检测出含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品种(系)。云麦69、云麦75、云麦56、宜麦1号和宜麦3号等兼有2个成株期抗锈病基因,可作为今后云南持久抗锈病育种的抗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 锈病成株期抗性 赤霉病抗性 KASP标记
原文传递
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丁明亮 周国雁 +7 位作者 方艺瑾 李晓华 乔玲 刘琨 伍少云 李绍祥 郑军 杨木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4-502,共9页
【目的】进一步挖掘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中的优异资源,进而为云南省的小麦育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91对SSR标记对云南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育成的15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①91对SSR引物扫描15... 【目的】进一步挖掘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中的优异资源,进而为云南省的小麦育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91对SSR标记对云南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育成的15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①91对SSR引物扫描159个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共有360个等位变异被检测到,单个SSR标记检测到1~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3.96个等位变异;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0.8408,所有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4677;云南省80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高(0.461)。②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可将云南省小麦品种(系)划分为14个类群,类群分类主要与选育年代、栽培类型及种植区域有关。③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连锁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的频率随着其育成年代的推移而逐渐增长,但穗粒数性状相比千粒重性状改良效果更强。【结论】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较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育成品种(系),且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遗传背景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育成品种(系) 遗传多样性 优异等位变异
下载PDF
云南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和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乔祥梅 王志龙 +6 位作者 蒋欣彤 王志伟 高仕兰 程加省 李灶福 于亚雄 杨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5-1370,共6页
【目的】分析减量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给云南省小麦保优、节本、高效栽培技术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新育成的旱地小麦品种云麦76和云麦77为材料,设置5个减氮梯度,即:300 kg/hm^(2)(... 【目的】分析减量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给云南省小麦保优、节本、高效栽培技术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新育成的旱地小麦品种云麦76和云麦77为材料,设置5个减氮梯度,即:300 kg/hm^(2)(N1)、240 kg/hm^(2)(N2)、180 kg/hm^(2)(N3)和120 kg/hm^(2)(N4)和不施氮肥(N5),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品质相关指标,并对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不同施氮处理下,云麦76和云麦77的产量均是随着施氮量减少而减低,施氮量由300 kg/hm^(2)减至240 kg/hm^(2)时,减产不显著,减幅分别为1.38%和0.30%;施氮量减少至180 kg/hm^(2)及以下时,减产显著。产量构成因素上,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减少显著降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2),与穗粒数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在施氮180 kg/hm^(2)和不施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较云麦76分别高10.67%和28.87%,且在同一减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降幅远低于云麦76。品质方面,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沉降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对施氮量的响应因品种而异,云麦76的沉降值随施氮量的减少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减氮处理对云麦77的沉降值无显著影响;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施氮量的减少而不同程度降低。【结论】云麦77是耐低氮小麦品种。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地区常规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能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 旱地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云南国外引进小麦品种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程加省 于亚雄 +5 位作者 杨金华 王志伟 胡银星 程耿 宗兴梅 龚尔聪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0期35-40,共6页
为了提高云南小麦育种水平,对云南50年来从国外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形、壳色、粒色、粒质、饱满度频率分布较集中,遗传多样性较低。生育期、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有效分蘖、株高、... 为了提高云南小麦育种水平,对云南50年来从国外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形、壳色、粒色、粒质、饱满度频率分布较集中,遗传多样性较低。生育期、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有效分蘖、株高、穗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结实小穗数、空瘪粒数,千粒重、溶重、产量均存在较大变异,变异幅度系数为1.22%~28.36%,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为1.7321,结实小穗数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381,株高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4105,表明13份国外引进小麦品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本苗与最高茎蘖数、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555、0.76,最高分蘖数与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66,基本苗是分蘖数、有效穗形成的基础,穗粒数与千粒重、基本苗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相关系数别达-0.61、-0.62,穗粒数与千粒重、基本苗是产量构成的一个矛盾体,产量与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分蘖、千粒重、生育期呈正相关,与穗空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3,因此,在不影响茬口的前提下,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基本苗,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降低空瘪粒数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多样性 性状分析 相关系数
下载PDF
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志伟 王志龙 +3 位作者 乔祥梅 程加省 程耿 于亚雄 《作物研究》 2022年第4期300-306,共7页
为给云南小麦品种(系)的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41份云南小麦育成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0.5 MPa 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鞘长度、苗高、根数及最长根长等7个指标,对云南... 为给云南小麦品种(系)的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41份云南小麦育成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0.5 MPa 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鞘长度、苗高、根数及最长根长等7个指标,对云南小麦品种(系)进行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数旱胁迫均值较对照上升1.26%,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鞘长度、苗高及最长根长的旱胁迫均值较对照分别下降8.29%、7.30%、10.59%、0.40%、35.90%、23.48%。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发现,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表现出较大差异,D值的变幅为0.23~0.72,云麦69、丽17-2、云麦77、云麦39、云16D2-109、德1550、靖麦24、云麦72等8个品种(系)的抗旱性较强,可作为云南省小麦育种改良抗旱性的优异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率、苗高、最长根长等3个指标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87、0.662、0.641,可作为有效鉴定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的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萌发期 抗旱性 评价 云南
下载PDF
高产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4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志伟 乔祥梅 +7 位作者 程加省 王志龙 程耿 丰诗尧 石凤兴 杨英 李晓花 于亚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云麦84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河南品种兰考矮早8作母本、自育品种云麦49(原编号012-2)做父本,于2006年配制杂交组合,联合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系谱法,经多年多点鉴定选育而成的高产旱地小麦新品种。
关键词 粮食作物研究 自育品种 配制杂交组合 系谱法 旱地小麦新品种 农业科学研究所 普洱市 高产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TOPSIS法综合评价小麦新品系在云南省的适应性 被引量:29
11
作者 金轻 赵红 +6 位作者 林丽萍 杨忠慧 李宏生 刘琨 杨木军 李绍祥 丁明亮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40-2446,共7页
【目的】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TOPSIS法综合评价小麦新品系在云南省的适应性,为小麦品系综合评价及其在云南省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DTOPSIS法(以下简称为DTOPSIS法)对2018─2019年... 【目的】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TOPSIS法综合评价小麦新品系在云南省的适应性,为小麦品系综合评价及其在云南省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DTOPSIS法(以下简称为DTOPSIS法)对2018─2019年度云南省区域试验中11个小麦新品系在云南省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小麦品系不同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并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系。【结果】11个小麦新品系产量排序为云152-484>云麦110>临麦22>玉18-2>云麦56>蜀麦1767>德1733>云184-13>文2-396>滇麦13号>保15J-8>云杂19号,超过对照品系云麦56的品系共有4个,分别为云152-484、云麦110、临麦22和玉18-2。8个农艺性状的权重值排序为基本苗>产量>最高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生育期。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小麦品系与理想品系的关联度(Gi)排序为云152-484>玉18-2>云麦110>云麦56>滇麦13号>保15J-8>蜀麦1767>德1733>文2-396>临麦22>云杂19号>云184-13。DTOPSIS法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小麦品系与理想解的Ci排序为云152-484>云麦110>玉18-2>云麦56>蜀麦1767>滇麦13号>德1733>临麦22>文2-396>保15J-8>云184-13>云杂19号。虽然2种方法评价结果整体趋势较相似,但也存在差异,与按产量表现的排名结果相比,按DTOPSIS法的排名结果较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排名结果更吻合。此外,Ci差异大于Gi差异和产量差异,且按DTOPSIS法Ci排名与按产量表现排名和按灰色关联度分析Gi排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1和r=0.895,P<0.01),进一步说明DTOPSIS法较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产量表现评价小麦新品系在云南省的适应性更充分、更合理。【结论】综合评价云南小麦品系时不仅要重视品系的产量,还应重视小麦的基本苗、最高分蘖和有效穗等性状的考察。云152-484、云麦1102和玉18-2在云南省适应性和丰产性均较好,可进一步试验、示范及推广。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DTOPSIS法更适于综合评价云南省小麦新品系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灰色关联度分析 DTOPSIS法 适应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云南小麦骨干亲本种子休眠性筛选
12
作者 程加省 王志龙 +5 位作者 杨金华 王志伟 乔祥梅 程耿 胡银星 于亚雄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2期83-86,共4页
应用整粒发芽、半粒发芽的方法,对云南105份骨干亲本的休眠性进行研究,发现20th IWSWSN-22、ATTILA、川育38611、凤麦34无休眠性,农艺性状如穗形、芒性对种子休眠性无影响;红粒种子休眠性长于白粒种子,但红粒种子也有无休眠性的品系;种... 应用整粒发芽、半粒发芽的方法,对云南105份骨干亲本的休眠性进行研究,发现20th IWSWSN-22、ATTILA、川育38611、凤麦34无休眠性,农艺性状如穗形、芒性对种子休眠性无影响;红粒种子休眠性长于白粒种子,但红粒种子也有无休眠性的品系;种皮是种子休眠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骨干亲本 种子 休眠性
下载PDF
小麦DH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云南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忠慧 杨木军 +4 位作者 李绍祥 丁明亮 刘琨 顾坚 李宏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11-1318,共8页
双单倍体(DH)技术可使杂合育种材料在一个世代纯合稳定,被广泛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DH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小麦和玉米一般在不同季节种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春性和经春化处理的半冬性、冬性小麦材料在... 双单倍体(DH)技术可使杂合育种材料在一个世代纯合稳定,被广泛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DH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小麦和玉米一般在不同季节种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春性和经春化处理的半冬性、冬性小麦材料在云南昆明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收获,为每年4月至12月进行小麦×玉米杂交提供了便利条件。本团队前期建立了平均得胚率为25%(15%~70%)、成苗率为62%(50%~80%)以及加倍率为62%(50%~90%)的小麦DH批量生产技术规程。并于2015年以来,利用国内外共1900余份不同遗传背景的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材料进行验证,共获得10.5×10^(4)个小麦DH株系;构建了64个DH遗传群体;育成了云麦110、云麦112等小麦新品种;创制了24个优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及一批抗病优良品系,初步实现了该DH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后续还需继续完善规模化DH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得胚率、成苗率、加倍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和DH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该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更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远缘杂交 双单倍体 单倍体育种 云南
下载PDF
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4
作者 黄廷芝 王志龙 +5 位作者 乔祥梅 程加省 刘列 程耿 于亚雄 王志伟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为了解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4的产量特性和推广应用价值,利用云南省2019—2021年地麦区域试验数据和2020—2021年生产试验数据,对云麦8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麦84在2019—2021年2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 为了解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4的产量特性和推广应用价值,利用云南省2019—2021年地麦区域试验数据和2020—2021年生产试验数据,对云麦8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麦84在2019—2021年2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5620.5、5223.0 kg/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5202.5 kg/hm^(2),在参试品种中均排名前列,且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云麦56,表明其丰产性优;高稳系数在2019—2020年排名第3,2020—2021年排名第9,说明云麦84的产量年际间差异较大;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大,说明穗粒数受环境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互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可通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增加产量。综合分析,云麦84是一个高产旱地小麦新品种,其高产栽培的重点是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云麦84 丰产性 稳产性 产量构成
下载PDF
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5
作者 黄廷芝 王志龙 +5 位作者 乔祥梅 程加省 刘列 程耿 于亚雄 王志伟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1期47-49,共3页
为了解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的产量特性,利用2019-2021年2个年度的云南省地麦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云南省地麦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云麦85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云麦852个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804.5 kg/hm... 为了解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的产量特性,利用2019-2021年2个年度的云南省地麦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云南省地麦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云麦85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云麦852个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804.5 kg/hm^(2)、5488.5 kg/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5488.5 kg/hm^(2),均高于对照品种云麦56且排名靠前,表明其丰产性优;云麦852个年度的产量变异系数(Shukla)分别为13.9%、9.4%,均低于对照云麦56,高稳系数(HSC)分别为59.7%、62.0%,2年HSC平均值高于云麦56,表明其稳产性优;云麦85的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穗粒数变异系数(CV)较大,说明云麦85的穗粒数稳定性较差,易受环境影响;相关性分析中,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0.76**),其余相关性皆不显著;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中,云麦85的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82),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回归方程为Y=-5718.809+8.08X_(1)+162.601X_(2)+9.712X_(3)(Y代表产量,X_(1)、X_(2)、X_(3)分别代表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说明在保证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情况下,增加穗粒数是云麦85增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云麦85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下载PDF
开颖和柱头外露对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6 位作者 赵红 丁明亮 崔永祯 顾坚 田玉仙 刘琨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71-1675,共5页
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 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小花的平均异交结实率为86.13%,开颖小花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80.88%,开颖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1 4),说明开颖率是决定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率为90.23%,其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5.39%,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其原因与不育系的平均柱头外露率较低有关;但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能力强于开颖小花,因此选育高柱头外露率小麦不育系有助于提高杂交小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 开颖率 柱头外露率 异交结实率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叶面积、叶绿素相对质量分数、根系性状及产量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志伟 乔祥梅 +8 位作者 程加省 宗兴梅 丁礼云 和立宣 杨金华 胡银星 程耿 黄锦 于亚雄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5,共6页
旨在阐明高海拔生态条件下小麦品种顶二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栽培和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3-2014年在云南丽江以云南省主栽的5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顶二叶叶面积、叶绿素SPAD值、根系性状差异及与籽... 旨在阐明高海拔生态条件下小麦品种顶二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为高产栽培和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3-2014年在云南丽江以云南省主栽的5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顶二叶叶面积、叶绿素SPAD值、根系性状差异及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在开花期顶二叶叶面积、开花期和成熟期顶二叶叶绿素SPAD值、根系性状(次生根根数、根长和根干质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倒二叶和顶二叶叶面积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旗叶叶面积与籽粒产量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成熟期旗叶、倒二叶和顶二叶叶绿素SPAD值与籽粒产量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成熟期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SPAD值与叶面积的乘积和籽粒产量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高海拔生态区次生根根系发达、生育后期顶二叶维持相对较大叶面积和较高叶绿素SPAD值的协调型小麦品种(如云麦53)具有较大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面积 叶绿素相对质量分数 产量
原文传递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志龙 于亚雄 +3 位作者 王志伟 程加省 乔祥梅 杨金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13-2519,共7页
采用整穗、颖壳+整粒、整粒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105个引自国内外普通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差异性较大,穗发芽率为0.72%-100%,平均发芽率为78.09%。从中鉴定出极抗品种1份(ONSY85),高抗品种2份(扬... 采用整穗、颖壳+整粒、整粒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105个引自国内外普通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差异性较大,穗发芽率为0.72%-100%,平均发芽率为78.09%。从中鉴定出极抗品种1份(ONSY85),高抗品种2份(扬麦16和扬麦11),抗性品种4份(凤麦36、绵阳45、凤麦32、扬麦158),以上品种均为红粒。临麦15、凤麦34、小偃93166、靖麦12、周麦17、云麦29、X9610穗发芽率大于98%,穗易发芽。用K-均值聚类法分为5类。半粒发芽率与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颖壳加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整穗发芽率均差异显著且正相关,表明虽然种皮和颖壳水溶性物质对穗发芽有显著影响,但是籽粒的休眠性起主要作用。4种穗型的穗发芽率没有差异,表明穗型对穗发芽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筛选 抗性鉴定
下载PDF
低纬高原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旱地小麦新品种(系)产量形成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 被引量:9
19
作者 乔祥梅 王志伟 +5 位作者 程加省 王志龙 杨金华 杨俊华 宗兴梅 于亚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68-1476,共9页
为了解低纬高原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及群体结构特点,2016-2018年以该区新育成的3个旱地小麦新品种(系)(易2011-1、弥136-7和云麦69)为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昆明、丽江、德宏3个生态区进行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生态区之间旱地... 为了解低纬高原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及群体结构特点,2016-2018年以该区新育成的3个旱地小麦新品种(系)(易2011-1、弥136-7和云麦69)为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昆明、丽江、德宏3个生态区进行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生态区之间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茎蘖数变化、叶面积动态、旗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三品种(系)产量均表现为丽江>德宏>昆明,丽江2年平均产量较昆明分别高30.85%、31.97%和31.33%,较德宏分别高12.31%、28.96%和9.39%。丽江的单位面积穗数与昆明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德宏;千粒重和穗粒数均表现为德宏>丽江>昆明,德宏千粒重与昆明差异显著。拔节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在丽江和昆明间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德宏。分蘖成穗率在三生态区之间差异不显著。孕穗期至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丽江>昆明>德宏。开花期至花后14 d丽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低于德宏和昆明,花后21~28 d光合速率则表现为丽江>德宏>昆明;拔节期群体干物重在生态区间差异较小,孕穗期至成熟期丽江干物质积累较快,干物重显著高于德宏,德宏高于昆明。本试验条件下,丽江的小麦产量最高,群体结构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区 旱地小麦品种(系) 产量 群体动态特征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对小麦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乔祥梅 王志伟 +4 位作者 黄锦 王志龙 程加省 杨金华 于亚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72-2576,共5页
【目的】为氮高效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7个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丽江和昆明2地进行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氮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小麦氮肥生产效率和品质均显著受地点的影... 【目的】为氮高效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7个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丽江和昆明2地进行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氮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小麦氮肥生产效率和品质均显著受地点的影响,同时显著存在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效应相对较小,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对氮肥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大,地点对品质的影响较大。2个地点中,丽江点的氮肥吸收和生产效率显著高于昆明点,但品质相对较差;7个品种中,不同品种氮效率因评价指标不同而存在差异,云麦77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能力均较强,且品质相对较好;云麦53、云麦64和云麦76氮素吸收能力强;云麦57和云麦68氮素利用、转运能力强,且品质好。【结论】兼顾品质和氮效率,云麦77是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其次是云麦57和云麦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品质 氮素利用效率 基因型 生态条件 云南 小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