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ACCP·TACCP的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倩 王文枝 +5 位作者 杨中 杨超一 李立 刘俊 孙利 侯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151-157,共7页
[目的]探究如何在脆弱性评估和关键控制点(VACCP)与威胁评估和关键控制点(TACCP)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一套完善的能解决包括故意污染和蓄意破坏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全过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方法]选取20家不同类别的... [目的]探究如何在脆弱性评估和关键控制点(VACCP)与威胁评估和关键控制点(TACCP)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一套完善的能解决包括故意污染和蓄意破坏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全过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方法]选取20家不同类别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对比试验,每家企业建立4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分别为单一HACCP体系,基于VACCP的HACCP体系,基于TACCP的HACCP体系,基于VACCP、TACCP的HACCP体系。针对这4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头脑风暴法确定体系评价指标及其权重,采用专家打分和企业管理人员打分的方法,对体系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并利用权重计算方法计算每个企业每个体系的评价分数,最后计算平均数。[结果]单一的HACCP体系以预防控制为主,难以解决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打分最低;基于VACCP的HACCP体系可以解决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故意污染,基于TACCP的HACCP体系可以解决意识驱动型的蓄意破坏,两者相对于单一HACCP体系都有补充,但是都不全面,打分均高于单一HACCP体系,两者比较,基于VACCP的HACCP体系分数更高一些;基于VACCP、TACCP的HACCP体系打分最高,可以解决全链条的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结论]建立与实施基于VACCP和TACCP的HACCP体系可使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CP TACCP HACCP 故意污染 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
下载PDF
北京市场进口水果中725种农药残留筛查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荷丽 杨洋 +3 位作者 韩世鹤 郭添荣 李立 吴永宁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4-850,共17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进口水果中农药残留情况,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进口水果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标称来自澳大利亚、菲律宾等13个国家/地区的60批次进口水果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GC/LC-QTOF/MS联用技术筛查725种农药残留...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进口水果中农药残留情况,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进口水果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标称来自澳大利亚、菲律宾等13个国家/地区的60批次进口水果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GC/LC-QTOF/MS联用技术筛查725种农药残留。结果60批次样品中,58批次样品合格,合格率为96.67%。725种筛查项目中检出74种农药残留,大多为低毒农药;检出率较高的农药有吡唑醚菌酯6.70%(25/373)、螺虫乙酯5.90%(22/373)、肟菌酯4.82%(18/373)、氟唑菌酰胺4.29%(16/373)等。结论采样的进口水果农药残留整体状况较好,进口水果中农药残留整体处于安全水平,但潜在健康风险需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进口水果 农药残留
原文传递
基于食品抽检数据的区域性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韩世鹤 江逸楠 +3 位作者 李红 李家琦 李立 王亚珅 《食品工业》 CAS 2024年第10期112-117,共6页
挖掘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识别各区域食品安全风险,可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依据。文章从8个不同区域(7个国内区域A~G和1个境外区域H)视角对一定量的食品抽检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合格率进行排序,而后采用二项检验方法对... 挖掘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识别各区域食品安全风险,可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依据。文章从8个不同区域(7个国内区域A~G和1个境外区域H)视角对一定量的食品抽检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合格率进行排序,而后采用二项检验方法对于各区域食品大类的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进行了划分。研究发现,各区域抽检批次存在较大差异,高风险的区域食品大类组合为5组,中风险的区域食品大类组合为38组,可为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及预警提供参考。对不同地区进行食品抽检数据分析,有助于实现食品安全的精准抽样分析、风险监控、风险隐患预测及相关食品安全研究,从而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监督 抽检数据 食品安全 预警分析 区域预警
原文传递
配方乳粉中6种致病菌双重酶促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4
作者 苗雅倩 杨艳歌 +5 位作者 赵健淞 魏莹 王秀娟 袁飞 王正亮 张峰 《微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9-1336,共18页
【目的】建立一种双重快速检测方法,旨在快速筛查配方乳粉中克罗诺杆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等6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方法】酶促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 【目的】建立一种双重快速检测方法,旨在快速筛查配方乳粉中克罗诺杆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等6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方法】酶促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 ERA)技术是一种新型等温扩增技术,能在25-42℃的条件下,仅需10-30 min完成对微量DNA或RNA的指数级扩增。基于该技术,本研究设计了针对克罗诺杆菌的ERA检测引物探针,同时筛选适用于ERA检测体系的大肠埃希氏菌O157:H7、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引物探针,确定了每种单一菌种的ERA检测引物探针。通过引物探针的两两组合分析及方法优化,建立双重ERA检测方法。通过人工模拟污染试验和实际样品检测,确定双重ERA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和准确性。【结果】建立了3组双重ERA法,能够快速检测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时间仅需16 min 10 s。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克罗诺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种组合的DNA检测灵敏度均为1 ng/μL,而沙门氏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DNA检测灵敏度为10-1ng/μL。人工模拟污染试验显示,该方法能检出的最低菌浓度为1 CFU/mL。在37份临期市售配方乳粉中,蜡样芽孢杆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7.84%和21.62%。与行业标准实时荧光PCR法的检测结果比对,本研究建立的双重ERA检测方法结果一致,证实了其准确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双重ER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从DNA提取到最终获得检测结果该方法仅需约20 min,并能同时检测6种致病菌,显著提高了检测效率,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乳粉 酶促等温扩增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