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栀子属植物资源及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兆星 申洁 +2 位作者 毕武 何春年 彭勇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8-503,共6页
该文从中药资源化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栀子属植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进行总结,并针对不同品种栀子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表明我国栀子属Gardenia植物有5种1变种,具有药用、观赏、提取染料、茶饮、提炼油脂和香料等... 该文从中药资源化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栀子属植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进行总结,并针对不同品种栀子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表明我国栀子属Gardenia植物有5种1变种,具有药用、观赏、提取染料、茶饮、提炼油脂和香料等多种用途,其中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研究和应用最多的种。现代研究发现栀子属化学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二萜类、三萜类、多糖类、黄酮类和有机酸酯类等,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促进胆汁和胰腺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血管平滑肌增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保肝、抗菌消炎、镇静、解热、抗抑郁和抗肿瘤等。其中主要有效成分栀子苷、藏红花素等成分是当前研究和利用最多的成分。该文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该类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并为多层次、精细化的栀子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属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综合利用
原文传递
黄连及含小檗碱类生物碱的中草药 被引量:17
2
作者 肖培根 肖伟 +4 位作者 许利嘉 何春年 彭勇 姜保平 胡克平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11期1381-1385,共5页
黄连是一种常用中药,富含小檗碱类生物碱。最近研究表明,小檗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特别是对慢性退行性疾患有良好防治作用,重新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含小檗碱类生物碱的中草药进行了整理。黄连、黄柏在《神农本草经》中均为上品。黄连,... 黄连是一种常用中药,富含小檗碱类生物碱。最近研究表明,小檗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特别是对慢性退行性疾患有良好防治作用,重新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含小檗碱类生物碱的中草药进行了整理。黄连、黄柏在《神农本草经》中均为上品。黄连,黄柏、关黄柏、黄藤、功劳术、金果榄、三颗针等七种物品收载在《中国人民共和同药典》中,此类中草药集中分布于毛茛科、小檗科、防己科、芸香科等药用植物类群中,组成生物、化学、药理上的多样性,值得我们进一步重视、研究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小檗碱 小檗碱类中草药 慢性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利用RSLC建立地骨皮药材的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晓玲 姚霞 +3 位作者 张鑫瑶 马培 何春年 彭勇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95-899,共5页
目的:建立地骨皮药材的超快速液相色谱(RSLC)特征指纹图谱,检验地骨皮来源品种的成分区别,控制地骨皮商品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AcquityUPLCC18色谱柱(2.1mm×100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 目的:建立地骨皮药材的超快速液相色谱(RSLC)特征指纹图谱,检验地骨皮来源品种的成分区别,控制地骨皮商品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AcquityUPLCC18色谱柱(2.1mm×100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柱温为40℃,检测波长315nm。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特征图谱相似度分析3种方法对不同产地的地骨皮药材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地骨皮药材的RSLC特征指纹图谱,标定了14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地骨皮药材2个来源品种枸杞和宁夏枸杞之间仅在含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差别不大。结论:本研究建立地骨皮药材的特征指纹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且方法快速、简便、可靠,有助于深入评价地骨皮药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骨皮 超快速液相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多穗柯甜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4
作者 何春年 彭勇 +3 位作者 肖伟 闫英 胡玉丽 肖培根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多穗柯甜茶的应用历史和现状、研究进展(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研究资料和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多穗柯甜茶... 目的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多穗柯甜茶的应用历史和现状、研究进展(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研究资料和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多穗柯甜茶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现代化学研究表明主要为黄酮和三萜类,其中根皮苷等二氢查尔酮类是其主要的甜味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表明具有降糖、抗过敏、抗氧化、抗菌和改善记忆等多种作用,并安全无毒。结论多穗柯甜茶具有良好的医药保健价值,值得继续深入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柯 甜茶 别样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黄芩地上部分与根部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何春年 彭勇 +2 位作者 肖伟 李旻辉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1年第12期32-35,52,共5页
目的:对黄芩的根、茎和叶3个部位进行化学成分比较,揭示黄芩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的差异,为黄芩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和黄芩茶的科学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HPLC-DAD方法,YMC-pack ODS-A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 目的:对黄芩的根、茎和叶3个部位进行化学成分比较,揭示黄芩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的差异,为黄芩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和黄芩茶的科学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HPLC-DAD方法,YMC-pack ODS-A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78nm。结果:黄芩的根、茎和叶均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地上部位与根部差别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够明显区分,通过对照品指认发现:黄芩茎叶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含量较低;野黄芩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特别是有一未知2号色谱峰较高,值得注意;茎、叶部位差别不明显。结论:采用HPLC-DAD方法,并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够明显区分黄芩的根、茎和叶3个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芩茶 黄芩叶 黄芩茎 黄芩根 化学成分 黄酮
下载PDF
青钱柳神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33
6
作者 何春年 彭勇 +2 位作者 肖伟 许利嘉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2年第5期62-68,共7页
系统检索国内外研究资料和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的青钱柳神茶的应用历史和现状、研究进展(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综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青钱柳神茶具有悠久... 系统检索国内外研究资料和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的青钱柳神茶的应用历史和现状、研究进展(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综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青钱柳神茶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现代化学研究表明主要为有机酸、黄酮、多糖和三萜类等,其中达玛烷型三萜皂苷类是其主要的甜味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表明具有降糖、降脂、降压、抗肿瘤、抗氧化、抗菌和增强免疫等多种作用,并安全无毒。青钱柳神茶具有良好的医药保健价值,值得继续深入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神茶 甜茶 别样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别样茶-藤茶的古今应用历史初步调查 被引量:38
7
作者 许利嘉 马培 +3 位作者 肖伟 彭勇 何春年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2年第4期62-66,共5页
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藤茶的古今应用历史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调查,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藤茶在我国南方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别样茶的特征。现代化学研究表明藤茶中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 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藤茶的古今应用历史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调查,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藤茶在我国南方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别样茶的特征。现代化学研究表明藤茶中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以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藤茶具有消炎抗菌、抗肿瘤、保肝、降血糖降血脂等活性。因此藤茶是预防、防治慢性代谢性疾患非常有前景的一个研究对象。对藤茶进行深入整理研究,不仅能够对我国茶文化多样性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也能够为防治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显齿蛇葡萄 别样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黄芩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38
8
作者 何春年 彭勇 +4 位作者 肖伟 李旻辉 崔占虎 闫英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1年第6期3-7,19,共6页
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的黄芩茶进行了较详细的总结和探讨。黄芩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促消化等作用,其原植物来源主要为唇形科黄芩属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并头黄芩(S... 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的黄芩茶进行了较详细的总结和探讨。黄芩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促消化等作用,其原植物来源主要为唇形科黄芩属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并头黄芩(S.scordifolia Fisch)、粘毛黄芩(S.viscidula Bunge)和滇黄芩(S.amoena C.H.Wright)的地上部分经加工而成;黄芩茶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其饮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对黄芩茶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文章还对黄芩茶的应用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茶 别样茶 应用现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中国古茶种——老鹰茶 被引量:34
9
作者 许利嘉 肖伟 +4 位作者 马培 彭勇 张鑫瑶 王婉莹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2年第2期60-63,共4页
对老鹰茶的饮用历史、原植物和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整理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老鹰茶 别样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多穗柯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及5个主要成分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改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潘慧敏 何春年 +2 位作者 姜保平 万文婷 许利嘉 《中南药学》 CAS 2015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目的研究多穗柯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及5个主要成分(三叶苷、3'-O-乙酰基根皮苷、根皮苷、根皮素及2'-O-乙酰基根皮苷)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多穗柯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及其5个主要成分... 目的研究多穗柯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及5个主要成分(三叶苷、3'-O-乙酰基根皮苷、根皮苷、根皮素及2'-O-乙酰基根皮苷)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多穗柯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及其5个主要成分对Hep G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待测样品对Hep G2细胞糖消耗的影响;用高糖(55 mmol·L-1)诱导Hep 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并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待测样品对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糖消耗的影响。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多穗柯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及其5个主要成分对细胞增殖均无显著影响,对Hep G2细胞的糖消耗亦无显著影响;与模型组相比,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层、正丁醇层和水层(25及50μg·m L-1)及根皮苷、根皮素(10及50μmol·L-1)和2'-O-乙酰基根皮苷(10及50μmol·L-1)显著升高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糖消耗。结论多穗柯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及5个主要成分中,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层、正丁醇层、水层以及根皮苷、根皮素和2'-O-乙酰基根皮苷均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的Hep 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改善Hep 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柯 HEPG2细胞 胰岛素抵抗 葡萄糖消耗
原文传递
玫瑰茄近十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洪祥 姜保平 +2 位作者 肖伟 许利嘉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4期587-593,598,共8页
本文对拥有长久使用历史的玫瑰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开发利用现状及最新研究等方面进行概述。玫瑰茄早期的药理研究多集中于平滑肌舒张、抗氧化、抗菌和抗寄生虫等作用,近十年发现其在保护肝肾、降血脂、抗糖尿病及并发症、降血压... 本文对拥有长久使用历史的玫瑰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开发利用现状及最新研究等方面进行概述。玫瑰茄早期的药理研究多集中于平滑肌舒张、抗氧化、抗菌和抗寄生虫等作用,近十年发现其在保护肝肾、降血脂、抗糖尿病及并发症、降血压、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活性。尤其是其独特含有的花青素、原儿茶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成分具有抗黑色素瘤、抗白血病活性、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样作用、增加△9,△6脂肪酸去饱和酶活性作用。表明玫瑰茄是一种待开发的抗慢性代谢疾病的药用植物。本文综述近十年的研究,为玫瑰茄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茄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花青素
下载PDF
中国茶文化多样性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20
12
作者 肖伟 彭勇 +3 位作者 许利嘉 何春年 刘延泽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1年第10期52-53,59,共3页
通过历史考证和实地调查,中国茶的来源除茶科茶属植物外,古代便有多种来源,这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应用传统且目前尚有商品的非茶科茶属的茶,我们称之为别样茶,对别样茶进行研究和整理,不仅是为了抢救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对于寻找... 通过历史考证和实地调查,中国茶的来源除茶科茶属植物外,古代便有多种来源,这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应用传统且目前尚有商品的非茶科茶属的茶,我们称之为别样茶,对别样茶进行研究和整理,不仅是为了抢救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对于寻找治疗和防治慢性代谢性疾患的新药和保健品、支援"三农"、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别样茶 重大意义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茶饮与健康 被引量:17
13
作者 肖伟 刘勇 +3 位作者 许利嘉 彭勇 何春年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4年第1期1-3,8,共4页
本文通过历史回顾、现实意义和展望将来三个方面来论述茶饮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习俗上所称的山茶科山茶属的茶,在唐代被作为主要的茶饮而得到飞速发展,民间经常使用非山茶科的茶则被称为"别样茶"。研究、开发茶和别样茶,对弘... 本文通过历史回顾、现实意义和展望将来三个方面来论述茶饮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习俗上所称的山茶科山茶属的茶,在唐代被作为主要的茶饮而得到飞速发展,民间经常使用非山茶科的茶则被称为"别样茶"。研究、开发茶和别样茶,对弘扬中华文化,支援西部大开发和发展三农经济以及防治慢性疾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除了对茶饮的定义和分类作了阐述外,还提出了今后的展望,并建议有关方面在做健康产业规划时,在顶层设计中应考虑将茶饮的研究和开发作为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 别样茶 健康 慢性疾患
下载PDF
菊花的传统使用及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4
作者 姜保平 许利嘉 +1 位作者 王秋玲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3年第6期523-530,共8页
菊花是别样茶的一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由前期作为物候特征使用到后来的茶用、药用及观赏,引起了全球业内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作为传统的中药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 菊花是别样茶的一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由前期作为物候特征使用到后来的茶用、药用及观赏,引起了全球业内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作为传统的中药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疾病。本文对菊花的传统使用、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为以后更好的探索菊花的治疗潜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传统使用 植物化学 药理活性
下载PDF
九节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潘慧敏 姜保平 +2 位作者 肖伟 许利嘉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3年第7期614-619,共6页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我国别样茶之一的九节茶进行总结和探讨,较全面的阐述九节茶的应用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九节茶在我国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化学研究表明九节茶主...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我国别样茶之一的九节茶进行总结和探讨,较全面的阐述九节茶的应用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九节茶在我国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化学研究表明九节茶主要含有倍半萜,黄酮,香豆素等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抗菌消炎、抑制流感病毒、保肝及抑制血小板减少等多种生物活性,毒理学研究表明九节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九节茶具有良好的医药保健价值,对九节茶进行研究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节茶 别样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何春年 肖苏萍 +4 位作者 田壮 曾燕 赵润怀 彭勇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2年第12期31-35,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优选黄芩叶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以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6种主要黄酮成分: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芹菜素、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比较自然晾晒、室内通风阴干、...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优选黄芩叶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以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6种主要黄酮成分: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芹菜素、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比较自然晾晒、室内通风阴干、烘箱鼓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微波干燥等5种干燥方法处理黄芩叶的优劣。结果:采用微波干燥的方式黄芩叶总黄酮含量最高,含量23.00%;野黄芩苷在黄芩叶中含量较高,其中以微波干燥最高(3.62%),真空干燥最低(2.77%);微波连续加热会导致总黄酮和野黄芩苷含量下降。结论:从成本、有效成分含量和实际操作综合分析,黄芩叶应采用自然晒干或自然晾干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叶 黄芩茶 干燥方法 总黄酮 野黄芩苷
下载PDF
大叶苦丁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7
作者 易帆 彭勇 +1 位作者 许利嘉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3年第8期710-717,共8页
对我国别样茶(non-Camellia teas)中大叶苦丁茶的古今应用历史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整理综述。大叶苦丁茶的饮用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具有典型的别样茶特征,其原植物来源主要为冬青科冬青属大叶冬青(I.latifolia Thumb.ex Muray)及苦... 对我国别样茶(non-Camellia teas)中大叶苦丁茶的古今应用历史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整理综述。大叶苦丁茶的饮用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具有典型的别样茶特征,其原植物来源主要为冬青科冬青属大叶冬青(I.latifolia Thumb.ex Muray)及苦丁茶冬青(I.kudingcha C.J.Tseng)。大叶苦丁茶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健胃消积、明目益思等功效。对大叶苦丁茶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三萜皂苷类及黄酮类,并且发现其具有消炎杀菌、降胆固醇、降血压、降血脂、抗疲劳、抗衰老等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苦丁茶 别样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干燥方法与采收期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肖苏萍 何春年 +7 位作者 曾燕 田壮 赵润怀 王继永 宋国虎 韩志斌 杜越娟 田东凤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3年第11期975-980,共6页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然晒干法,考察采样时间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分别采用阴干、烘干、晒干、真空干燥和微波干燥五种不同的干燥方法进行干燥,比...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然晒干法,考察采样时间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分别采用阴干、烘干、晒干、真空干燥和微波干燥五种不同的干燥方法进行干燥,比色法分析花中总黄酮含量,HPLC法分析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野黄芩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芹菜素七种成分的含量。于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每周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同时收集自然脱落的黄芩花,观察相关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花中不同黄酮类成分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微波干燥法利于保留总黄酮、野黄芩苷和黄芩苷,阴干法利于保留芹菜素,真空干燥法利于保留黄芩素。干燥方法的差异对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影响不大;采收时间对黄芩花中黄酮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总黄酮、野黄芩苷和芹菜素在七月底八月初均出现了峰值,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在第一次采样点含量最高,之后急剧下降进入平稳期。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在整个采集期内含量均比较稳定。与直接采摘的黄芩花相比,自然脱落的紫花和白花中总黄酮、黄芩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和黄芩素含量均较低。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在所有实验中未检出到。结论:微波干燥法对于保存黄芩花中的药效成分效果较其他方法好,自然晒干法比较方便和经济。在黄芩盛花期的7月底到8月初集中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其质量佳,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花 干燥方法 采收期 黄酮成分
下载PDF
“药食同源”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45
19
作者 刘勇 肖伟 +1 位作者 秦振娴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5年第12期1250-1252,1279,共4页
本文对中医基本理论之一的"药食同源"作了诠释,其中包括"药食同理"、"药食同用"以及"药食两用"等观点。"药食同源"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正确指导药物和食品的摄入;作为重... 本文对中医基本理论之一的"药食同源"作了诠释,其中包括"药食同理"、"药食同用"以及"药食两用"等观点。"药食同源"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正确指导药物和食品的摄入;作为重要的药食两用的物品将对调整机体的内稳态、防止退行性的慢性疾患以及抗衰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药物和食品的相互渗透已成为国际上的大趋向,我们需要对此有所认识并作出政策上相应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食同源 药食两用 药食渗透 慢性疾患 大趋向
下载PDF
7种广西产甜茶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潘慧敏 王婉莹 +1 位作者 许利嘉 肖培根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14年第6期90-95,共6页
通过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铁离子还原测定(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法、亚铁离子螯合(ferrous ion-chelating,FIC)法、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等4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首次... 通过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铁离子还原测定(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法、亚铁离子螯合(ferrous ion-chelating,FIC)法、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等4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首次比较了3种茶科属茶叶和7种广西产甜茶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同时用Folin-Ciocalteus法测定了其总多酚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多穗柯甜茶和藤茶的总多酚含量高于其他供试品。藤茶具有很好的清除DPPH·的能力,高于绿茶及阳性对照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甜叶菊茶和悬钩甜茶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均高于绿茶。其中,黄杞和牛白藤两种植物的抗氧化活性为首次报道。由此可见,广西产甜茶均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治疗和防治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研究对象。对广西产甜茶的研究对于了解和抢救某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别样茶的抗氧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活性 茶科属茶叶 总多酚 二苯代苦味酰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