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材料覆盖对高寒矿区扰动界面土壤蒸发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春艳 王小展 +3 位作者 史常青 杨建英 孙智龙 邓莫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6,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无机材料的透水性和地表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冻土区因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水分下渗困难、蒸散量增加等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8种无机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及反射特性等基本物理性质;设... [目的]探讨不同无机材料的透水性和地表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冻土区因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水分下渗困难、蒸散量增加等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8种无机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及反射特性等基本物理性质;设置了3种降雨强度条件,研究材料在不同使用厚度下的透水性能;开展蒸发试验,探究了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水分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1)材料间的干湿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及反射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玻璃轻石J1、玻璃轻石J2及陶粒3种材料通气性和持水性较适中;(2)在透水性能方面,火山石、麦饭石、陶粒、玻璃轻石J1及玻璃轻石J2性能较优,且材料透水性与雨强、使用厚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0.01);(3)在蒸发抑制性能方面,玻璃轻石J1、玻璃轻石J2、陶粒、火山石及膨胀珍珠岩可显著降低土壤累积蒸发量(p<0.05)。[结论]不同材料之间物理特性(微观结构、反射率等)差异明显,玻璃轻石J1、玻璃轻石J2及陶粒3种覆盖材料较其他材料能更好地抑制土壤蒸发的发生,可为高寒矿区冻土层近自然重构提供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冻土退化 透水性 无机多孔材料 蒸发抑制特性
下载PDF
不同温度和冷冻/冻融循环对保水剂吸持水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王小展 杨春艳 +5 位作者 史常青 赵廷宁 杨建英 邓莫楠 孙智龙 李成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9,共11页
作为一种土壤改良材料,保水剂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干旱和恶劣环境下的植物生长环境,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生态恢复领域。该研究聚焦于不同温度和冷冻条件下保水剂的吸持水性能变化,探究不同温度、冷冻方法、成分、粒径对保水... 作为一种土壤改良材料,保水剂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干旱和恶劣环境下的植物生长环境,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生态恢复领域。该研究聚焦于不同温度和冷冻条件下保水剂的吸持水性能变化,探究不同温度、冷冻方法、成分、粒径对保水剂吸持水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熵权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法,对10种保水剂的吸持水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这10种保水剂在吸水倍率方面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为167.99~527.5 g/g,这与保水剂的主要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成分为高分子聚合物的保水剂吸水倍率较高,保水剂的主要成分对其保水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多数复合型的保水剂在保水性能上较优;2)保水剂的吸水速率受粒径的影响较大,呈现出随粒径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低温会限制保水剂的吸水速率,同时,显著影响保水剂的保水性能,保水率随环境温度的上升,呈现增加趋势;3)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保水剂的粒径对反复吸水倍率的衰减率和冷冻/冻融后的吸水倍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 <0.001),而冷冻/冻融过程同样会显著影响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和保水率(P <0.001)。4)通过熵权TOPSIS法分析可知,不同保水剂,在吸水、保水和耐寒性能上表现不一,以聚丙烯酸钾为主要成分的保水剂,其综合性能排序相对靠前。研究可为保水剂的应用和新型保水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保水剂(SAP) 吸水倍率 持水特性 冻融循环
下载PDF
宁东煤炭基地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模式评价
3
作者 武春丽 侯晓磊 +7 位作者 杨建英 赵廷宁 邓雅元 麻文章 巩子涵 曾文杰 芦治源 吴国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1-474,共14页
针对西北干旱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不清,生态修复技术模式针对性不强,措施单一等问题,以宁东煤炭基地6座煤矸石山及周边自然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立地类型划分,运用复合模糊物元熵权法从土壤改良效果、植被恢复效果和... 针对西北干旱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不清,生态修复技术模式针对性不强,措施单一等问题,以宁东煤炭基地6座煤矸石山及周边自然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立地类型划分,运用复合模糊物元熵权法从土壤改良效果、植被恢复效果和技术措施状况(技术措施完整性和经济性)3个方面共19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及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不同立地类型对位生态修复技术模式,旨在为西北干旱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坡向、坡度和土层厚度为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据此将矸石山分厚层急阴坡、中层斜阴坡、厚层斜阴坡、薄层急阳坡、中层斜阳坡、厚层斜阳坡、中层斜半阴半阳坡、厚层斜半阴半阳坡、薄层急半阴半阳坡及厚层平台9种立地类型;(2)中层斜半阴半阳坡立地类型,推荐“砾石沙障”模式或“活体沙障”模式;厚层急阴坡、薄层急阳坡立地类型,推荐“撒播草籽+挡矸墙+环保树脂网工程护坡+排水沟+微喷”模式;中层斜阴坡、中层斜阳坡立地类型,推荐“撒播草籽+挡矸墙+排水沟+草方格”模式;厚层平台立地类型,推荐“植苗造林+草方格+截水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矿区 煤矸石山 立地类型 技术模式 复合模糊物元熵权法
下载PDF
2001—2021年中国植被覆盖对夏季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宸瑄 王丽群 +2 位作者 许行 张守红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020-11034,共15页
研究城市热岛强度和城乡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探究城乡植被覆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是制定基于自然途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利用MOD11A2地表温度(LST)产品和MOD13A2增强植被指数(EVI)产品,结合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 研究城市热岛强度和城乡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探究城乡植被覆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是制定基于自然途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利用MOD11A2地表温度(LST)产品和MOD13A2增强植被指数(EVI)产品,结合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Theil-Sen斜率估计探究2001—2021年中国311个城市热岛强度和城乡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城市热岛强度(SUHII)和城乡植被覆盖度差值(ΔEVI)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白天和夜间城市热岛强度分别以0.05℃/a和0.02℃/a的速率显著增长(slope>0,P<0.05);(2)城市建成区和乡村地区夏季EVI分别以0.0006/a和0.0027/a的速率显著增长(slope>0,P<0.05),城市建成区EVI增长速率小于乡村地区;(3)夏季白天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乡植被覆盖度差值(ΔEVI)的降低而增强,速率为0.48℃/ΔEVI,在全国范围内,城乡植被覆盖度差值(ΔEVI)可解释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的34%。(4)中国城市热岛主要增强模式为城市建成区地表温度增长速率快于乡村地区,在这些城市中,56.16%的城市ΔEVI变化模式为EVIurban下降而E_(VIrural)上升,40.41%的城市ΔEVI变化模式为E_(VIurban)和E_(VIrural)均上升。2001—2021年,尽管中国城乡植被覆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夏季城市昼夜热岛强度均显著增强。因此,在城市化不断演进与气候变化加剧叠加的背景下,加大城乡植被建设力度,特别是扩大城市建成区森林植被面积、增加城市绿量,缩小城乡植被的差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中国
下载PDF
松散堆积体边坡植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因子解析
5
作者 冷流江 张艳 +3 位作者 赵廷宁 史常青 吴川 刘佳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95-1602,共8页
松散堆积体边坡植被恢复过程复杂,微地形、植被分布和土壤特征是影响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旨在进一步阐明各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为松散堆积体边坡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黄院采石场松散堆积体边坡为对象,开展自然恢复边坡植... 松散堆积体边坡植被恢复过程复杂,微地形、植被分布和土壤特征是影响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旨在进一步阐明各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为松散堆积体边坡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黄院采石场松散堆积体边坡为对象,开展自然恢复边坡植被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采用统计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植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松散堆积体边坡植被斑块数量多、景观形状指数大,其中阴坡和半阴半阳坡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最大值分别为22.37 m~2和11.57%,说明植被分布相对分散,生长受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与阳坡相比,阴坡和半阴半阳坡更利于植物聚集生长。(2)植被多样性在不同坡向间差异显著,阳坡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C)显著大于阴坡和半阴半阳坡(P<0.01),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相反的规律,说明阳坡植被群落尚不稳定,优势种地位突出,而阴坡和半阴半阳坡的植被丰富度指数高且分布更为均匀。(3)松散堆积体的土壤相对贫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于“极缺”,土壤有效磷含量等级为“很缺”,若不开展人为辅助工程,植被难以自然恢复。表层覆土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较大,土壤孔隙度均值为29.92%,其物理结构特性由原本不持水的大孔隙转变为通气性较差的小孔隙。(4)土壤含水量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松散堆积体植被多样性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而坡向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地形因子。综上可知,通过微地形的调整营造适宜植物生长的微生境,对松散堆积体边坡植被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含水量仍是植被恢复的关键因子,在地形营造过程中应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堆积体 坡向 斑块指数 土壤含水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高吸水树脂改良煤矸石基质水分特性
6
作者 孙智龙 杨建英 +5 位作者 史常青 李成 李睿杰 杨春艳 王小展 邓莫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3,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分数的高吸水树脂(SAP)对矿区煤矸石基质容重、孔隙度、毛管水运移规律和保水性等方面的改善状况,阐明SAP最佳使用量下煤矸石基质的水分运移规律,为无土矿区煤矸石基质水分条件改善提供依据,实现矿区煤矸石固废资...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分数的高吸水树脂(SAP)对矿区煤矸石基质容重、孔隙度、毛管水运移规律和保水性等方面的改善状况,阐明SAP最佳使用量下煤矸石基质的水分运移规律,为无土矿区煤矸石基质水分条件改善提供依据,实现矿区煤矸石固废资源化利用,为植被生长提供适宜条件。【方法】通过室内土柱试验模拟质量分数0%、0.1%、0.2%、0.3%和0.4%的SAP对煤矸石基质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1)SAP可以改善煤矸石基质物理性质,随SAP使用量的增加,煤矸石基质容重呈下降趋势,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呈上升趋势;(2)SAP会极显著抑制煤矸石毛管水上升高度,且质量分数在0%~0.4%范围内,随SAP使用量的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增强,但当SAP质量分数为0.4%时,对煤矸石毛管水抑制程度较0.3%差异不显著;(3)最小显著差异法拟合分析得到:煤矸石毛管水上升高度随时间变化呈幂函数增加趋势(P<0.01),上升速率与时间变化呈对数函数下降趋势;(4)在室内通风条件下,72 h内不同SAP质量分数的煤矸石基质含水率持续降低,纯煤矸石(SAP质量分数0%)基质含水率下降趋势最大,水分损失率为15.96%,SAP质量分数为0.3%与0.4%下降趋势较小,水分损失率分别为3.90%和3.52%,差异不显著,且作用时间越长,SAP的保水性能表现越突出。【结论】SAP可以改善煤矸石基质水分条件,且在一定范围内,含量越高改善效果越显著。因此从经济和效果两方面考虑,首选质量分数为0.3%的SAP应用于无土矿区煤矸石基质中,为植被生长提供适宜的水气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毛管水运移 高吸水树脂 固废资源化利用 保水性 孔隙度
下载PDF
SOCO-SAP对高寒矿区不同级配煤矸石水分与披碱草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孙智龙 杨建英 +7 位作者 史常青 李成 李睿杰 王小展 杨春艳 邓莫楠 杨欣蕊 李佳静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15-4927,共13页
煤矸石保水性差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提高煤矸石基质的保水性,以SOCO–SAP(高分子聚合物常用作保水材料,以下简称SAP)质量分数、容重、煤矸石粒径级配3个方面研究重构煤矸石基质水分及披碱草生长特性,筛选出适宜于高寒矿区... 煤矸石保水性差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提高煤矸石基质的保水性,以SOCO–SAP(高分子聚合物常用作保水材料,以下简称SAP)质量分数、容重、煤矸石粒径级配3个方面研究重构煤矸石基质水分及披碱草生长特性,筛选出适宜于高寒矿区保水层重构的材料参数规格。结果表明:SAP的使用极显著地提高了煤矸石的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在容重和级配相同的条件下,其含量与SAP的使用量呈正相关;SAP可降低煤矸石的入渗速率,使用量越高,抑制水分入渗能力越强,在同一质量分数下,不同级配煤矸石的湿润锋到达土柱底部所用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偏砂<偏壤<偏黏;SAP质量分数为0.1%与0.2%时,不同级配煤矸石各深度体积含水率提升较小,但使用量为0.3%和0.4%作用效果明显,且2者无明显差异,表明SAP适量使用时,对煤矸石的水分运移效果最佳;随SAP使用量的提高,不同级配煤矸石基质所表现出的披碱草生物量为(偏壤>偏砂>偏黏),且在偏壤级配下,SAP使用量为0.3%时,生物量最大。因此,建议首选容重为1.3 g/cm^(3)、偏壤级配(2∶2∶2∶2∶2)、SAP质量分数为0.3%,来作为高寒矿区保水层构建的主要基质配比,其次是容重为1.3 g/cm^(3)、偏壤或偏砂级配、SAP使用量为0.3%或0.4%,这些配比基质保水性能较好,但植生性较前者较弱。该结果可为高寒无土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为类似典型矿区土地复垦和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煤矸石 高吸水树脂 含水量 粒径级配 保水性 披碱草
下载PDF
红壤坡面水力与重力复合作用下的土壤侵蚀过程
8
作者 张晓韩 马岚 +2 位作者 郁重 武志伟 王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0,共7页
[目的]土壤侵蚀是全球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分析不同条件下水力与重力复合侵蚀的水沙过程及其与砾石含量间的协同变化规律,对揭示水力与重力复合侵蚀的耦合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置无砾石与砾石含量为40%的2种类型的土体,通... [目的]土壤侵蚀是全球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分析不同条件下水力与重力复合侵蚀的水沙过程及其与砾石含量间的协同变化规律,对揭示水力与重力复合侵蚀的耦合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置无砾石与砾石含量为40%的2种类型的土体,通过野外人工模拟连续降雨的方法,探讨水力与重力复合作用下,砾石含量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及其协同变化规律。[结果](1)无砾石土体在2场降雨中均未产流;含砾石土体在第1场降雨中未产流,但第2场降雨中含砾石土体在36 min开始产流,初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场次的增加基本趋于提前,变化为8~36 min。(2)含砾石土体各场降雨的总产流量分别为8.97,63.9,70.8,79.7,127.5 L;各场降雨后期产流过程基本一致,产流率均逐渐减小。(3)各场降雨的总产沙量分别为0.26,10.6,5.74,3.15,9.37 g;含砾石土体各场降雨中侵蚀速率均呈较大波动,但在降雨后期总体趋势均为减小。(4)无砾石土体在第2场降雨中发生重力侵蚀,侵蚀量为106.37×10^(3)cm^(3),沉积量为76.28×10^(3)cm^(3);含砾石土体在第3场降雨中,土体中下部发生小面积的崩塌,重力侵蚀量为6.08×10^(3)cm^(3)。[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解析水力与重力复合侵蚀营力的耦合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水力侵蚀 重力侵蚀 砾石含量 侵蚀产沙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冻融与水力复合作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9
作者 杨浩宇 马岚 陈仕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目的]揭示冻融与水力作用在不同条件下对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的影响。[方法]以北京市鹫峰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径流冲刷及冻融设备进行模拟试验,探讨在冻融与水力作用下冻融循环次数、坡度、流量、土壤初始含水率和冻融温差这... [目的]揭示冻融与水力作用在不同条件下对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的影响。[方法]以北京市鹫峰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径流冲刷及冻融设备进行模拟试验,探讨在冻融与水力作用下冻融循环次数、坡度、流量、土壤初始含水率和冻融温差这5个影响因素对土壤产沙量与抗冲性的影响。[结果](1)土壤抗冲系数对各因素敏感程度大小为坡度>流量>冻融温差>冻融循环次数>初始含水率,其中坡度与流量对其具有显著影响(p<0.05);土壤产沙量对各因素敏感程度大小为流量>坡度>冻融温差>土壤含水率>冻融循环次数,其中流量对其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坡度与冻融温差对土壤产沙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2)冻融循环次数、坡度及流量的大小与土壤抗冲系数呈负相关,冻融温差大小却与其呈正相关,而抗冲系数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土壤产沙量随流量、坡度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冻融温差整体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土壤产沙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冻融循环次数为7,10次时,土壤产沙率在径流冲刷中期(3~6 min)有峰值出现(96.7~99.7 g/min),随后趋于平稳。[结论]北方土石山区土壤在冻融与水力复合作用下受多种因素影响密切,研究结果有助对该地区复合侵蚀防治及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水力作用 侵蚀规律 抗冲性 产沙量 产沙率
下载PDF
北京山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益 林毅雁 +3 位作者 贾国栋 余新晓 王渝淞 雷自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1-178,共8页
研究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_(s))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北京山区植被建设提供有力借鉴,同时加深对于土壤水分运动的理解。选取北京山区最具代表性的4种植被类型,获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调查土壤理化性质与根... 研究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_(s))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北京山区植被建设提供有力借鉴,同时加深对于土壤水分运动的理解。选取北京山区最具代表性的4种植被类型,获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调查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系生物量、石砾体积,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通径分析,明晰了北京山区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饱和导水率介于0.05~2.23 mm/min,属于高度变异,随土层向下不断减小,侧柏×灌木混交林、侧柏纯林与侧柏×五角枫混交林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层深度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式y=±a ln x+b,R^(2)≥0.858。(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根系生物量、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3)逐步回归分析得Y=3.42X_(2)+0.78X_(6)-1.333,R^(2)=0.862。进一步通径分析可知,根系生物量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而总孔隙度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可知,侧柏×灌木混交林的导水性能最佳,后续的植被建设应重点考虑侧柏×灌木混交林,以达到减少径流、涵养水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区 剖面分布 土壤饱和导水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节水减氮对北京地区夏玉米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悦 陈立欣 +2 位作者 范海燕 杨胜利 张志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113,共11页
针对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短缺和农业氮肥施用过量问题,探索灌水和施氮与玉米产量、水氮利用和硝态氮积累的关系问题,可为玉米栽培的田间水肥管理提供技术参考。于2019年6—10月在北京开展田间实验和室内分析,设置4个灌水水平(W_(0):0,W_(1)... 针对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短缺和农业氮肥施用过量问题,探索灌水和施氮与玉米产量、水氮利用和硝态氮积累的关系问题,可为玉米栽培的田间水肥管理提供技术参考。于2019年6—10月在北京开展田间实验和室内分析,设置4个灌水水平(W_(0):0,W_(1):60 mm,W_(2):120 mm和W_(3):180 mm)和4个施氮水平(N_(0):0,N_(1):150 kg/hm^(2),N_(2):275 kg/hm^(2)和N_(3):400 kg/hm^(2)),采用多元回归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降水条件下灌水施氮对玉米田间耗水、产量、水氮利用效率、硝态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灌水量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占田间耗水量比例减小,W_(1)水平下,N_(1)处理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比较N_(0)处理提高16.99%,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对土壤水的利用能力;2)产量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W_(1)处理产量较W_(0)处理提高18.89%,N_(1)处理产量较N_(0)处理提高29.54%,W_(1)N_(1)处理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3)灌水和施氮会促进土壤硝态氮积累和垂向运移,增加硝态氮淋失风险;4)灌水81~102 mm、施氮143~161 kg/hm^(2)时,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值的95%以上,且硝态氮积累量较低。本研究发现,在枯水年降水条件下,研究区灌水81~102 mm、施氮143~161 kg/hm^(2)可满足玉米生长,实现保障产量、提高水氮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的优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施氮量 夏玉米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硝态氮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不同植被覆盖下坡面土壤侵蚀阈值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龙齐 贾国栋 +3 位作者 吕相融 雷自然 刘锐 张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7-198,共12页
为了分析植被覆盖对黄土高原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量化土壤侵蚀的植被覆盖阈值,基于模拟降雨数据分析了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作用机制,利用绥德、西峰、天水等黄土高原高原典型地区的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覆被类型下植被... 为了分析植被覆盖对黄土高原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量化土壤侵蚀的植被覆盖阈值,基于模拟降雨数据分析了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作用机制,利用绥德、西峰、天水等黄土高原高原典型地区的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覆被类型下植被覆盖控制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有效性,确定了不同覆被类型下植被覆盖调控径流和防治土壤侵蚀的植被覆盖下限阈值和上限阈值。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增加了土壤入渗、减少了径流量、延缓了径流流速、增加了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2)坡面径流量随植被覆盖度呈幂函数或指数函数下降,土壤侵蚀量随植被覆盖度呈指数函数、幂函数或者对数函数下降。(3)总体而言,不同地区植被控制土壤侵蚀的下限阈值在20%~30%,上限阈值在50%~70%。(4)土壤质地、植被类型、甚至植被的根系特征对植被控制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效益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植被覆盖 阈值 人工降雨
下载PDF
坝上地区人工林和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势动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益 王渝淞 +4 位作者 武昱鑫 余新晓 樊登星 贾国栋 王春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1-189,共9页
为研究坝上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势动态,以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为对照,选取坝上地区典型人工林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研究其生长季不同时间、空间土壤水势和变异系数及晴天和降雨下... 为研究坝上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势动态,以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为对照,选取坝上地区典型人工林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研究其生长季不同时间、空间土壤水势和变异系数及晴天和降雨下土壤水势变化。结果表明:(1)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变化趋势相同,在生长季前期和后期土壤水势较高,中期土壤水势进入波动下降期,但不同植被进入波动期时间不同,樟子松晚于小叶杨和结缕草。小叶杨、樟子松、结缕草土壤水势最低值分别出现在70,10,30 cm处,最低值分别为-1257.24,-747.97,-830.11 kPa。小叶杨、樟子松和结缕草土壤水势变异系数最大值分别在9月10 cm、7月10 cm、7月30 cm处,其值分别为-155.9%,-208.0%,-183.6%。总体上,变异系数生长季中期大于前期和后期,表层大于深层。(2)晴天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差的最大值与日均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日均温度升高,水势差最大值也增大。典型晴天大气温度在日内上下波动,土壤水势呈现滞后波动,在生长季浅层土壤最为明显。(3)不同降雨量与土壤水势差呈现相关关系,随着降雨量升高,土壤水势差也随之升高。典型降雨事件下,中雨和大雨剖面土壤水势迅速上升,小雨事件下主要呈现波动变化。从不同植被来看,草地土壤水势较人工林波动更为剧烈。综上,生长季樟子松土壤水势进入波动期最晚,波动幅度最大。而土壤水势对于大气温度和降雨的响应方面,结缕草最为敏感。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当地人工林建设与水资源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 土壤水势 人工林 大气温度 降雨
下载PDF
控制坡度条件下黄土高原不同质地坡面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龙齐 贾国栋 +3 位作者 吕相融 雷自然 刘锐 张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4,共14页
基于模拟降雨试验探讨坡面土壤侵蚀坡度效应的作用机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控制协变量分析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坡度对径流深和侵蚀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坡度效应与土壤质地、坡面侵蚀方式密切相关。砂质壤土坡面,土壤入渗量和坡... 基于模拟降雨试验探讨坡面土壤侵蚀坡度效应的作用机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控制协变量分析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坡度对径流深和侵蚀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坡度效应与土壤质地、坡面侵蚀方式密切相关。砂质壤土坡面,土壤入渗量和坡面径流均受坡度的影响,入渗量最小值与径流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5°坡面处;砂质黏壤土坡面,25°和15°坡面土壤入渗量较大、径流量较小,20°和10°坡面土壤入渗量较小、径流量较大;黏壤土坡面,20°和25°坡面入渗量较大、径流量较小,10°和15°坡面入渗量较低、径流量较高;壤质黏土坡面,不同坡度下土壤入渗量与径流速率近似一致,土壤入渗量几乎不受坡度的影响。(2)坡度与侵蚀动力参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砂质壤土坡面,临界径流剪切力和功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砂质黏壤土坡面,临界径流剪切力和功率最大值出现在20°坡面;黏壤土坡面,临界径流剪切力和功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壤质黏土坡面,临界径流剪切力和功率在15°~25°坡面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坡度 人工降雨
下载PDF
不同地表粗糙度坡面流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旖璇 马岚 +4 位作者 薛梦华 孙旭 王福星 李浩玉 宋天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进一步探明坡面流水力学特性,通过室内定床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不同流量和坡度下不同粗糙度(0.2~0.6 mm、0.6~1 mm、1~1.4 mm、1.4~2 mm、2~3 mm粒径和光滑对照组)下垫面的坡面流水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下垫面粗糙度的增加减缓了坡面... 为进一步探明坡面流水力学特性,通过室内定床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不同流量和坡度下不同粗糙度(0.2~0.6 mm、0.6~1 mm、1~1.4 mm、1.4~2 mm、2~3 mm粒径和光滑对照组)下垫面的坡面流水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下垫面粗糙度的增加减缓了坡面流流速,增大了水深,且流速和水深均与流量、坡度和粗糙度因子呈良好幂函数关系;雷诺数在对照组达最大值,粗糙度的增加使流型趋于缓流;阻力系数随粗糙度呈正势变化,其与流量、坡度、粗糙度因子的幂函数回归关系较好;计算径流剪应力与实测径流剪应力在对照组下垫面的关系良好,粗糙度增加对实测径流剪应力的增加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对深入认识土壤侵蚀机理和坡面侵蚀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流 粗糙度 水力学参数 径流剪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