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保护地体系下西藏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实践及经验
1
作者 曾双贝 王恒颖 +2 位作者 徐卫平 吴军龙 吴亮 《西藏科技》 2024年第3期18-22,共5页
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下,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应运而生、从无到有。文章通过阐述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创建背景、服务功能和价值,介绍了西藏草原公园试点现状,包括资源禀赋、草原退化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享了基于草原游牧文化创作基础设施设备... 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下,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应运而生、从无到有。文章通过阐述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创建背景、服务功能和价值,介绍了西藏草原公园试点现状,包括资源禀赋、草原退化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享了基于草原游牧文化创作基础设施设备的外观设计与视觉传达、多维度生态保护措施,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推动草原游憩服务永续发展以及增强农牧民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探索全民共享机制三个方面的西藏草原公园试点建设实践与经验,对西藏开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创建,补充和完善现有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下一步开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草原自然公园 草原修复 草原游憩
下载PDF
内蒙古毛登牧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规划
2
作者 程燕芳 汤惠敏 +2 位作者 夏磊 刘永杰 陈俊松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6期68-73,共6页
毛登牧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是锡林郭勒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为典型温性草原,是持续活动干扰下的半自然的草原生态系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生态区位。增强其生态功能,对筑牢祖国北方生态... 毛登牧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是锡林郭勒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为典型温性草原,是持续活动干扰下的半自然的草原生态系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生态区位。增强其生态功能,对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公园范围的确定、土地利用现状、生态与文化资源、功能定位及分区管控等方面的建设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体规划,以期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草原生态系统 总体规划 毛登牧场 锡林郭勒草原
下载PDF
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规划布局与特色建设分析
3
作者 唐占奎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5期28-31,共4页
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是广东省首个国家石漠公园。根据园区优势与特点、规划思路与布局,总结了园区以水资源保护和景观资源保护为主的保护性工程,以裸露山体增绿项目、鹿头山宣教展示廊道植被恢复与景观化改造工程、油茶林水源涵养工程... 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是广东省首个国家石漠公园。根据园区优势与特点、规划思路与布局,总结了园区以水资源保护和景观资源保护为主的保护性工程,以裸露山体增绿项目、鹿头山宣教展示廊道植被恢复与景观化改造工程、油茶林水源涵养工程、生境廊道提升建设工程为主的恢复性工程,以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科普宣教中心、科普宣教长廊、瑶山岩溶地区特色及珍稀物种植物园为主的科普宣教,生态旅游,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规划 特色专项 保护性工程 恢复性工程 科普宣教 生态旅游 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
下载PDF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现状特征及其体系重构规划策略
4
作者 吴亮 王瑛 +4 位作者 董草 杨霞 马山俊 曾双贝 谭秀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00-105,112,共7页
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有序开展省域和全国2个层级的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及体系规划,以云南省域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客观基础,提出体系规划策略“完备制度、科学规划”。对云南省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及16个州市... 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有序开展省域和全国2个层级的自然保护地归并整合及体系规划,以云南省域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客观基础,提出体系规划策略“完备制度、科学规划”。对云南省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及16个州市自然保护地资源进行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梳理、归纳分析,从现象到本质凝练特征,提出体系重构规划策略。结果发现:全省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由7个主管部门管理,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约377处,面积约55277 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约14%。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差异极大,以林业和住建行政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分级和分级标准不确定。空间分布特征以“哀牢山—无量山”为界限,以西有创建国家公园等大型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以东则适合构建自然公园体系。一是以体系思维、系统完整性为重构逻辑。二是“哀牢山—无量山”以西的滇西、滇西南、滇西北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区域。三是“哀牢山—无量山”以东的滇中、滇东、滇东南、滇东北等地则亟待完善自然公园体系。展望由地表覆盖类型、距道路遥远度、人口分布密度、距聚居点遥远度、生物物理自然度等维度识别云南省域最不被打扰的地理空间及客观存在的相对较荒的区域作为省域自然保护地扩容的备选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保护地体系规划 规划策略 云南省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石林彝族自治县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5
作者 苗雪 金京 +3 位作者 冷从斌 陈鑫 可凯勒 彭建松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1期170-176,共7页
基于石林彝族自治县2000—2020年遥感影像,利用ENVI、ArcGIS以及Fragstats4景观分析软件对研究区景观结构的组成及转变进行量化处理,建立石林县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耕地占石林县总面积的50%以上,200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27.5... 基于石林彝族自治县2000—2020年遥感影像,利用ENVI、ArcGIS以及Fragstats4景观分析软件对研究区景观结构的组成及转变进行量化处理,建立石林县生态风险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耕地占石林县总面积的50%以上,200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27.51 km^(2),不透水面面积增加41.60 km^(2),林地、草地面积变化不活跃,但在2010—2020年呈下降趋势。2)20年间石林县综合生态风险变化较为剧烈,风险指数在2010年达到峰值(0.3129),其中水体景观作为高危风险景观,其指数在2010年高达2.3793;耕地作为石林县对景观生态影响最大的因子,其贡献权重高达52%。3)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研究区以高生态风险区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6.5%。总之,整个研究期间,石林彝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呈现局部改善和部分退化并存的状态,景观生态安全呈现较好的趋势,建议从调节当地产业结构入手,针对不同风险区制定相应措施,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演化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空间自相关分析
下载PDF
2000—202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6
作者 马竞一 曾卫 王梦君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探索其生态系统格局和演变特征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对2000—2020年黑颈鹤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进行分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其格局总...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探索其生态系统格局和演变特征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对2000—2020年黑颈鹤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进行分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其格局总体演化特征及空间转化情况,分析了主要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20年间黑颈鹤保护区6大生态系统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00—2010年,主要表现为森林、草地、湿地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移占据其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部分;2010—2020年,主要表现为森林、草地与湿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移占据其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部分,但是向城镇生态系统转化的趋势成为主导。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因素为政策保护;城镇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因素为人类用地需求;草地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因素为植树造林和土地开发。为使黑颈鹤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实施青藏高原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保护优质耕地,禁止重要湿地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保护区 生态系统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下载PDF
ArcGIS在林业规划设计制图中的运用策略
7
作者 蔡江生 鲍婕妤 《林业科技情报》 2023年第3期19-21,共3页
由于ArcGIS软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非常适用于林业建设中的图纸设计工作,因此,ArcGIS在林业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规划设计制图是林业建设中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且林业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 由于ArcGIS软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非常适用于林业建设中的图纸设计工作,因此,ArcGIS在林业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规划设计制图是林业建设中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且林业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较大范围的设计制图,为此,就需要功能多元化和应用性较强的软件来协助工作人员开展林业规划工作,进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林业规划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ArcGIS在林业规划设计制图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林业规划 制图 模型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空间布局研究——以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丽丽 张天星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5期72-77,84,共7页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践行,生态旅游空间布局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南。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以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跨学...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践行,生态旅游空间布局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南。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以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界定生态旅游空间范围、划定生态旅游功能分区、搭建生态旅游空间结构,从打造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加强建设旅游解说餐饮住宿设施、推出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等3个方面提出生态旅游提质升级建议,旨在为该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提质升级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空间布局 西藏珠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南地区云南松的潜在分布
9
作者 霍红 孙昌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7,共7页
【目的】云南松是西南地区生态价值极高的特有针叶树种,预测气候变化下其潜在的地理分布对制定科学有效的物种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筛选的物种分布记录和生物气候变量,通过Maxent模型预测历史时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 【目的】云南松是西南地区生态价值极高的特有针叶树种,预测气候变化下其潜在的地理分布对制定科学有效的物种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筛选的物种分布记录和生物气候变量,通过Maxent模型预测历史时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和未来(2070年代)气候情景下云南松在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①当前气候条件下,云南松主要分布于22°~32°N、92°~106°E之间四川南部、贵州西部、西藏东南部和除滇南外的云南大部分地区;②温度相关变量,特别是最冷月最低温(51.6%)和温度季节性(30.1%)是影响云南松分布的关键气候因素;③末次盛冰期至当前时期,云南松适生区减少6.9%并向西南方向、更低纬度迁移,未来气候变暖,其适生区又小幅增加0.9%并向东北方向轻微迁移。【结论】温度相关变量是影响云南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气候时期,除滇南外的云南大部分地区及四川南部是云南松的核心分布区,可作为云南松长期稳定的避难所,而西藏东南部、四川北部和贵州西部一带较当前分布明显减少,可作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云南松的优先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云南松 物种分布模型 特有物种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中的运用及发展探析
10
作者 吴恒 闫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99-101,164,共4页
从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交互方面阐述了遥感工作模型,回顾了中国林业遥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运用,并总结了林业遥感调查方法、特点及技术难点,提出了林业遥感应围绕图像识别与分类、定量遥感与反演、尺度效应与转换... 从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交互方面阐述了遥感工作模型,回顾了中国林业遥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运用,并总结了林业遥感调查方法、特点及技术难点,提出了林业遥感应围绕图像识别与分类、定量遥感与反演、尺度效应与转换、影像变化监测4个方面开展生产和研究,助力新时期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资源监测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视角下的林业碳汇发展--以福建省为例
11
作者 曾双贝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林业碳汇是全球各个国家中应对生态危机的核心手段,福建省作为南方城市林区处于重要位置,因此,以福建省作为发展林业碳汇的重要地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福建省为例,探究发展林业碳汇的机会、优势、障碍、威胁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关键词 林业碳汇 福建省 SWOT
下载PDF
近地面机载激光雷达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
12
作者 罗春林 付晓燕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44-47,共4页
从近地面机载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出发,分析该技术在林业调查中获取地形地貌、地表植被覆盖信息方面存在的优势,结合自主研发的点云数据处理软件所涉及的方法,描述了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单木信息、林木树高、冠幅、株数和郁闭度的技术理... 从近地面机载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出发,分析该技术在林业调查中获取地形地貌、地表植被覆盖信息方面存在的优势,结合自主研发的点云数据处理软件所涉及的方法,描述了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单木信息、林木树高、冠幅、株数和郁闭度的技术理论,最后根据机载激光雷达在林业上的应用情况,与传统的林业调查监测技术进行比较,得到当前机载激光雷达在调查树高、郁闭度、株数等方面有自身优势,可以替代部分传统工作,但在预测树高胸径模型、蓄积量调查、点云数据处理算法等方面仍然有待技术和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森林资源调查 点云数据处理
下载PDF
国家公园设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
13
作者 宗路平 赵文飞 +2 位作者 王梦君 张天星 尹志坚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85-197,共13页
国家公园建设属于自然保护类公益性生态建设项目,是典型的多元参与主体和激励相容,关键在于协调各相关利益群体充分达成一致共识。基于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特征,从社会影响评价视角,以滇藏两省(区)共建的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实例,... 国家公园建设属于自然保护类公益性生态建设项目,是典型的多元参与主体和激励相容,关键在于协调各相关利益群体充分达成一致共识。基于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特征,从社会影响评价视角,以滇藏两省(区)共建的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实例,对国家公园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社会效果预先做出评估,客观分析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和利益相关者态度、社会影响程度,以及识别潜在的社会风险。探讨符合国家公园设立的社会影响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以期从社会影响层面为后续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方法与案例借鉴。通过对高黎贡山国家公园设立的社会影响、社会互适性、社会风险、可持续性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与利益相关者在中等程度上相互促进;(2)有利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3)与当地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相互适应性;(4)整体风险等级不高,存在一般、较小社会风险因素,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规避和防范措施,可有效化解;(5)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方案,可增强国家公园建设与社会效果的可持续性。因此,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的设立社会影响正向,社会风险可控,利益相关者支持,利大于弊,项目能顺利实施。研究提出的国家公园设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符合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实际,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推广。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评价目标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性,并着重强调利益相关者分析和社会风险评价。同时,应基于确立的社会影响评价基础上,开展多层次的保护管理政策调整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社会影响评价 指标体系 利益相关者 社会风险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初探——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
14
作者 张金 李正 《森林防火》 2024年第1期52-55,共4页
在现有森林防火建设基础上,毕节市紧紧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支持方向、资金投向,实施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林火阻隔系统,补齐当前森林草原防火重要基础设施存在的突出短板,有效制止林火蔓延,减少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影响和损... 在现有森林防火建设基础上,毕节市紧紧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支持方向、资金投向,实施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林火阻隔系统,补齐当前森林草原防火重要基础设施存在的突出短板,有效制止林火蔓延,减少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生物阻隔带建设,推进森林防火治理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节市 西南喀斯特地区 森林防火 生物防火阻隔带 建设效益
下载PDF
新形势下草原和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云南省草业发展为例
15
作者 刘宏波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期85-87,共3页
从全国草原的分布概况入手,分析云南草原和饲草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普遍问题,认识到要从制度、监管、资金、人才、种业推广和饲料储备开发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改善,云南的生态草业和畜牧业能有广阔的前景。应该在这个历史机遇下,做好云南草... 从全国草原的分布概况入手,分析云南草原和饲草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普遍问题,认识到要从制度、监管、资金、人才、种业推广和饲料储备开发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改善,云南的生态草业和畜牧业能有广阔的前景。应该在这个历史机遇下,做好云南草原和饲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工作,最终实现草业和畜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饲料资源 开发利用 发展
下载PDF
1990—2018年杞麓湖流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国强 李秋洁 +1 位作者 肖剑平 杨书宇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2,50,共10页
杞麓湖流域地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南方丘陵山地带西缘,生态区位极为重要。保障杞麓湖流域的生态安全也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利用ArcGIS和当量因子法,分析杞麓湖流域近30年间的景观格局随时空演变产生的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 杞麓湖流域地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南方丘陵山地带西缘,生态区位极为重要。保障杞麓湖流域的生态安全也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利用ArcGIS和当量因子法,分析杞麓湖流域近30年间的景观格局随时空演变产生的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1)近30年间,杞麓湖流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湖泊为主。灌木林地面积大幅度降低,城乡居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长,耕地面积显著增长。景观结构转移最频繁的为灌木林地,共转出9397.80 hm^(2)。(2)近30年间,总ESV与蔓延度呈正相关,与其他景观指数呈负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区域分布与湖泊、人工湿地和沼泽湿地分布相一致。(3)水体、林地等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在调整杞麓湖流域土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时应得到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麓湖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格局指数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系统保护的苏州湿地保护格局与保护空缺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元祥 王群 +2 位作者 张冠湘 冯育青 张大才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5期39-42,47,共5页
本研究以苏州市为研究区,在现有湿地保护格局的基础上,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数据、未参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其他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以及水鸟调查数据,设定斑块面积≥50 hm~2的阈值... 本研究以苏州市为研究区,在现有湿地保护格局的基础上,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数据、未参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其他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以及水鸟调查数据,设定斑块面积≥50 hm~2的阈值,识别湿地保护空缺。基于湿地面积、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和地理位置等指标,制定湿地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划分保护优先等级。苏州市共有28块保护空缺斑块,其中优先保护的有4块,中等保护的有10块,一般保护的有14块。建议通过归并现有自然保护地或新建自然保护地、认定为重要湿地等方式对其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保护 苏州市 保护格局 保护空缺
下载PDF
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初步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一鸣 黄键 +3 位作者 王革 熊忠平 赫尚丽 熊鑫鑫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2期32-39,共8页
为探究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与海拔和生境的相关联系,采用搜寻法、网捕法、灯诱法在保护区进行昆虫采集,对不同生境类型和海拔采集到的昆虫进行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结果表明,调查到的187种昆虫隶属11目58科134属,其中种... 为探究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与海拔和生境的相关联系,采用搜寻法、网捕法、灯诱法在保护区进行昆虫采集,对不同生境类型和海拔采集到的昆虫进行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结果表明,调查到的187种昆虫隶属11目58科134属,其中种类数量最多的是鳞翅目,占采集到的昆虫总数的25.86%,其次为鞘翅目,占24.13%。不同海拔昆虫个体数量依次为:高海拔>低海拔>中高海拔>中低海拔。不同生境昆虫个体数量依次为:草地>耕地>湿地>灌木>华山松林。昆虫物种在世界动物地理界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分布最广的是古北界和西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多样性 生境类型 种类鉴定 分布特征 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丽丽 张天星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6期15-19,共5页
依据国家标准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涵盖8个主类,20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主类拥有率100%,亚类拥有率86.96%,基本类型拥有率45.45%;优良级旅游... 依据国家标准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涵盖8个主类,20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主类拥有率100%,亚类拥有率86.96%,基本类型拥有率45.45%;优良级旅游资源54个,占比39.42%,普通级旅游资源41个,占比29.93%。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为数量较多,类型丰富;自然与人文组合度较佳;品质卓越,特色鲜明,极具竞争优势。以期为研究区的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撑,为其他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旅游资源调查 旅游资源评价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草原增汇路径的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金龙 刘永杰 韩丰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3-1280,共8页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草原兴则林草兴,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2020年,我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对草原生态保...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草原兴则林草兴,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2020年,我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对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全面加强草原治理工作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为全面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局,文章分析了当前草原增汇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和管理、持续提升草原生态质量、高质量发展现代草业、强化支撑保障、加大社会宣传培训力度等草原增汇路径,旨在为草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保护修复 合理利用 碳汇 人工种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