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线虫(Contortylenchus genitalicola)在中国松褐天牛上的分布与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来燕学 杨忠岐 +2 位作者 王小艺 唐艳龙 张彦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9,共9页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存在和分布,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分期分批捕获刚羽化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采用解剖松褐天牛成虫松树木质部及感病的松褐天牛幼虫等方法,调查卵巢线虫的存在与分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松褐天牛成虫体内有该卵巢线虫存在,分布于松褐天牛成虫、幼虫体内和松树木质部3个部位;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的卵巢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而接种、进入寄主树木木质部中。同时,木质部的卵巢线虫也有一部分进入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另一部分仍在木质部生活,当松褐天牛幼虫再次发育为成虫时,在木质部中的卵巢线虫和已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幼虫体内的卵巢线虫再次进入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完成循环。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雌、雄虫体内均有分布,携带率为44.4%,其中松褐天牛雌成虫携带率为43.8%,松褐天牛雄成虫携带率为45.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每头松褐天牛成虫平均携带卵巢线虫574条,其中雌成虫平均携带816条,雄成虫平均携带308条,具显著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只能完成产卵到1~4龄的幼虫阶段,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和在木质部生活的卵巢线虫能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调查中未观察到卵巢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有寄生致病或致死的现象,但对松褐天牛幼虫有寄生致死的能力;卵巢线虫常与松材线虫同时存在,而且侵入松树及离开松树的方式与松材线虫相同。[结论]我国松褐天牛体内也发现有卵巢线虫存在;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寄生致死性,但对松褐天牛幼虫具有一定的寄生致死性;卵巢线虫的生活史与松材线虫相似,是否与松材线虫一样对松树具有危害性以及其病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线虫 寄生性线虫 松褐天牛 松材线虫
下载PDF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被引量:74
2
作者 姚万军 杨忠岐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27-134,共8页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管氏肿腿蜂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松材线虫在中国分布的时空变化预测 被引量:22
3
作者 程功 吕全 +3 位作者 冯益明 理永霞 王艳丽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26,共8页
【目的】松材线虫病严重破坏我国松林资源,经济损失巨大,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与蔓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借助气候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预测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研究松材线虫不同地区流行灾变的可能性,准确评估松材线虫在中... 【目的】松材线虫病严重破坏我国松林资源,经济损失巨大,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与蔓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借助气候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预测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研究松材线虫不同地区流行灾变的可能性,准确评估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危害风险,为松材线虫病的检疫及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球气候模式MIROC3.2_hiers的初始场和侧边界值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简称MIROC_Reg CM),模拟得到SRES A1B情景下1971—2100年中国区域气候情景的130年逐年气象数据资料,部分验证和模拟了松材线虫分布的生态地理格局。依据制约松材线虫发生和扩散蔓延的6个关键气象及自然地理指标的适生阈值,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结果】随着气候变化,1971—2100年极适宜松材线虫的生活环境的分布面积逐渐扩大,原来不适于其分布的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而成为适宜分布地区,潜在极适宜分布面积由148.17万km2增加到243.08万km2,增加64%;潜在适宜分布面积由72.16万km2增加到189.00万km2,增加162%;而不适宜、极不适宜的分布面积显著减小,分别由165.14,498.89万km2减少到110.13,287.33万km2。【结论】从地理分布来看,适合松材线虫分布地区的变化趋势:松材线虫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37°N以南地区,随着大尺度的气候的变化,松材线虫潜在适宜区呈现向北部、西部地区扩张的趋势;次适宜区延伸到43°N上下,如内蒙古中部、辽宁、河北等;边缘分布区延伸到46°N上下,如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南部;而吉林北部、黑龙江北部、西藏大部分地区等由于过于寒冷和干旱为松材线虫不适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潜在地理分布 MIROC-RegCM GIS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不同林分杨树云斑天牛种群空间格局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建庆 梅增霞 杨忠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3-90,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种群不同虫态的地统计学空间格局,为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调查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4种林分类型的杨树林地,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调查指标,确定...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种群不同虫态的地统计学空间格局,为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调查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4种林分类型的杨树林地,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调查指标,确定云斑天牛卵、幼虫、成虫(蛹)的种群数量,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不同虫态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云斑天牛的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在不同林分杨树林地的拟合模型分别为:公路林均为球形模型,片林均为指数模型,渠道林分别为指数模型、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村庄林分别为球形模型、指数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林分类型云斑天牛各虫态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模型存在差异,但其指的定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林分类型影响虫口的数量和分布,不同林分类型下各虫态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云斑天牛危害片林时卵、幼虫和成虫(蛹)的变程a、块金值C_0、基台值C_0+C较其他3种林分类型的统计值明显偏小。【结论】危害杨树云斑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蛹)在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中均为聚集分布,即云斑天牛在不同林分杨树林地危害时各虫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类型与云斑天牛聚集分布的习性关系不大,但影响相应虫态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杨树林地
下载PDF
中国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粘束孢属真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学伟 吕全 +4 位作者 孟贤静 白雪松 黄国军 李秀玲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87,共12页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蠹科)的虫体和坑道组织进行伴生真菌的分离纯化,进行生理学特性、菌落特征、微观形态学的观察,以及基于rRNA-ITS和TEF-1α多位点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2种粘束孢属真菌与我国的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其中落叶松粘束孢为中国新纪录种。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形成新的小蠹虫-真菌伴生关系。在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和中国落叶松坑道中发现了落叶松粘束孢,不仅丰富了菌株数量,也扩大了落叶松粘束孢的分布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地区粘束孢属真菌的种类。目前黑梗粘束孢仅在中国云南松梢木蠹象(鞘翅目:象甲科)上分离得到,本研究不仅增加了黑梗粘束孢的寄主种类,也扩大了寄主的分布范围。该种在我国的分布跨度区域巨大,可能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结论】多基因序列特征表明来自云南松梢木蠹象和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2种不同生态位的黑梗粘束孢存在种下分化现象,进一步支持了在不同地理(或寄主)种群中发现伴生菌存在适应寄主植物和小蠹虫的分化潜力这一结论。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为进一步研究其与落叶松八齿小蠹间的伴生关系,以及在危害寄主方面的协同作用提供良好的模式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落叶松粘束孢 黑梗粘束孢 新纪录种 伴生关系
下载PDF
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3
6
作者 尚兴朴 姚艳霞 赵文霞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6,共4页
为摸清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根据刺槐叶瘿蚊的主要寄主树种刺槐的分布范围和刺槐叶瘿蚊的潜在分布范围,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地区(市)进行摸查采样。结果表明,共有17个省、市、... 为摸清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根据刺槐叶瘿蚊的主要寄主树种刺槐的分布范围和刺槐叶瘿蚊的潜在分布范围,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地区(市)进行摸查采样。结果表明,共有17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地区(市)采集到刺槐叶瘿蚊的成(幼)虫,其余8个地区(市)未采集到,分别为兰州、昆明、南宁、茂名、广州、泉州、杭州、哈尔滨。在这8个地区(市)中,兰州的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和昆明的植物园均有寄主刺槐,长势较好,但未发现刺槐叶瘿蚊的危害状;广州华南植物园的药用植物园中也有刺槐,树势较弱,未发现刺槐叶瘿蚊的危害状;余下5个地区(市)的采集地未发现刺槐树,故也未采集到样品。现有调查数据表明,刺槐叶瘿蚊大致分布于我国N 26.33°~43.53°,E 104.07°~125.16°的范围内,海拔高度5~1460 m,这与其寄主树种刺槐的分布范围(N 25°~44°,E 102°~125°,海拔5~1460 m)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有害生物 刺槐叶瘿蚊 地理分布 刺槐
下载PDF
天敌昆虫对信息化学物质的利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缪彩霞 沈颀 +1 位作者 宋立立 张彦龙 《河北林果研究》 2012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信息化学物质在天敌昆虫寻找猎物,取食,避敌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天敌最常用的三种信息化学物质(利他素、互利素和标记信息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天敌昆虫对各种信息化学物质的利用,总结了国内外对天敌信息化学物研究现状,... 信息化学物质在天敌昆虫寻找猎物,取食,避敌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天敌最常用的三种信息化学物质(利他素、互利素和标记信息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天敌昆虫对各种信息化学物质的利用,总结了国内外对天敌信息化学物研究现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性 捕食性 天敌 昆虫 信息化学物质 互利素 利他素 标记信息素
下载PDF
外来种刺槐叶瘿蚊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8
作者 杨君 赵文霞 +1 位作者 马岚 姚艳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7-172,共6页
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Platygaster robiniae Buhl and Duso(膜翅目:细蜂科)是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双翅目:瘿蚊科)十分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卵-幼虫跨期寄生蜂,专化性强,在自然抑制害虫虫口密度中... 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Platygaster robiniae Buhl and Duso(膜翅目:细蜂科)是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双翅目:瘿蚊科)十分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卵-幼虫跨期寄生蜂,专化性强,在自然抑制害虫虫口密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摸清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探讨其与刺槐叶瘿蚊的相互关系,本文根据寄主刺槐叶瘿蚊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采用踏查的方法,对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其寄主分布区都有分布,分布范围在26°35.451′-43°53.482′N,103°51.816′-125°15.969′E,海拔4-1 09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 天敌 外来种 刺槐叶瘿蚊 地理分布
下载PDF
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防治栗山天牛 被引量:32
9
作者 唐艳龙 杨忠岐 +4 位作者 王小艺 唐桦 姜静 魏可 吕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6-191,共6页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Coleoptera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迄今发现的寄生天牛类害虫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经研究,虽然寄生不同天牛种类的花绒寄甲根据形态特征目前认为是同一种,但在生物学特性上表现为很强...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Coleoptera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迄今发现的寄生天牛类害虫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经研究,虽然寄生不同天牛种类的花绒寄甲根据形态特征目前认为是同一种,但在生物学特性上表现为很强的寄主专化性,即形成了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生物型(biotypes)(Weietal.,2009)。因此,在利用其开展天牛生物防治时,必须在自然界找到自然寄生该种天牛的花绒寄甲生物型,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山天牛 花绒寄甲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及耐寒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高尚坤 张彦龙 +6 位作者 唐艳龙 杨忠岐 王小艺 路纪芳 王健 司徒春南 付甫永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4,共7页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和耐寒能力,确定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地域范围,了解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动态变化,为利用该优良天敌持续控制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和解剖马尾松受害木...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和耐寒能力,确定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地域范围,了解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动态变化,为利用该优良天敌持续控制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和解剖马尾松受害木,研究花绒寄甲自然种群的越冬场所、越冬高度、聚集形式、越冬方位等特征;人工模拟花绒寄甲的6种不同越冬场所,研究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成虫的越冬存活率,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根据等温线划分松褐天牛分布区域,探讨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结果】林间调查发现,花绒寄甲自然种群成虫多数以单头、少数以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树皮裂缝和树皮下越冬。越冬部位主要分布在树高2.5~8 m范围内,7 m左右处数量最多。花绒寄甲释放后自由寻找越冬方位,以树干南面分布最多,占总数的58.33%;其次为东面,占21.79%;北面最少,占总数的9.62%。在树皮下、表土中、木质部、树干罩网、树干围网和置于林间养虫笼中所进行的花绒寄甲越冬试验中,其成虫存活率分别为68.33%±9.21%,67.92%±8.87%,73.33%±12.52%,52.08%±8.87%,52.92%±11.61%和44.17%±12.58%,各处理间差异显著。6种不同越冬场所越冬后的花绒寄甲成虫,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1.40,-11.25,-11.76,-11.54,-12.75,-12.89和-10.08,-9.95,-10.99,-10.39,-11.23,-12.05℃,各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比较过冷却点值与我国各地松褐天牛分布区的1月份低温值,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结论】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多数以单头、少数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的中上部、南面越冬,越冬存活率达60%以上,且有较低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花绒寄甲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松褐天牛生物型 越冬场所 过冷却点 耐寒性
下载PDF
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尚坤 唐艳龙 +6 位作者 张彦龙 杨忠岐 王小艺 路纪芳 王健 司徒春南 付甫永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8-712,共5页
作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最重要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已成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重点。明确松褐天牛各虫态在不同地区寄主树干上的分布,对因地适宜地释放天敌昆虫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受害马尾松,结合林间... 作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最重要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已成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重点。明确松褐天牛各虫态在不同地区寄主树干上的分布,对因地适宜地释放天敌昆虫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受害马尾松,结合林间调查,系统地研究了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和蛹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 6.5 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著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著;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著;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 cm和4.39 c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并建立了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本研究表明了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寄主树木大小的关系,为释放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 刻槽 侵入孔 羽化孔 分布规律 预测预报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林木个体大小比数与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静 梁军 +1 位作者 焦一杰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7-62,共6页
采用胸径、树高和冠幅计测大小比数分析林分空间结构与杨树人工林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欧美杨107、108和DN113在同密度下,溃疡病发病程度与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大小比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不同指标个体优势度间存在极显著... 采用胸径、树高和冠幅计测大小比数分析林分空间结构与杨树人工林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欧美杨107、108和DN113在同密度下,溃疡病发病程度与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大小比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不同指标个体优势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针对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进行比较分析,在株行距为3m×2m的林地中,欧美杨107溃疡病发病程度与上述指标大小比数的相关性显著,且均呈显著性负相关,但随着密度的减小,其相关性越来越弱,当株行距达到3m×4m时,杨树溃疡病病害的发生基本不受林木个体优势度强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溃疡病 树干感病面积比 大小比数 空间结构
下载PDF
温度对花绒寄甲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杨忠岐 李孟楼 +1 位作者 雷琼 王小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4,共6页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锈色粒肩天牛...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云斑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等多种我国重大蛀干害虫天牛的主要天敌。为大量繁殖花绒寄甲防治天牛,本研究测定了花绒寄甲发育和生殖与温度的关系,包括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研究在营养欠缺条件下不同温度处理成虫死亡率达50%时的天数,以及饲料供给充足状态下成虫的产卵量。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卵期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80℃和126.09日度;幼虫期和蛹期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抛物线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7℃、139.0日度和13.9℃、265.24日度。在16~19℃、营养缺乏条件下,成虫死亡率达50%的时间为62~63 d,表明该天敌具有较强的耐饥力。在22~25℃、食料供给充分条件下,成虫产卵量最大,人工大量繁殖和饲养花绒寄甲的最适温度为22℃。只要食料充分,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4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人工繁殖 生物防治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最佳释放条件的筛选 被引量:28
14
作者 秦瑞豪 李孟楼 +1 位作者 张翌楠 杨忠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确定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释放条件。【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成虫释放密度、释放方法、释放时间及卵释放密度、释放时间等影响因素,每因素设4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寄生率为考察指标,确定释放花绒寄... 【目的】确定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释放条件。【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成虫释放密度、释放方法、释放时间及卵释放密度、释放时间等影响因素,每因素设4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寄生率为考察指标,确定释放花绒寄甲的最佳条件,并对最佳条件进行验证。【结果】各因素对花绒寄甲寄生松褐天牛寄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成虫释放时间>成虫释放密度>卵释放时间>卵释放密度>成虫释放方法。花绒寄甲的最佳释放条件为:在3月初每个松褐天牛蛀孔通过随机法释放花绒寄甲成虫1头,在5月初每个松褐天牛蛀孔释放花绒寄甲卵40粒。【结论】确定了花绒寄甲的最佳释放条件,在该条件下,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可达8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释放量 松褐天牛
下载PDF
我国几种重要松毛虫基因组大小测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苏芳 张真 +3 位作者 王鸿斌 孔祥波 罗基同 杨忠武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3-589,共7页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公鸡(Gallus domesticus)血红细胞DNA含量为标准,测定了我国南方几种重要松毛虫的基因组大小(或称C-值)。结果显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基因组大小为563.36±7.26 Mb,其雌、雄2C DNA含量分...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公鸡(Gallus domesticus)血红细胞DNA含量为标准,测定了我国南方几种重要松毛虫的基因组大小(或称C-值)。结果显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基因组大小为563.36±7.26 Mb,其雌、雄2C DNA含量分别为1.175 6±0.016 4和1.128 6±0.013 4 pg;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的基因组大小为719.30±9.70 Mb,其雌、雄2C DNA含量分别为1.449 2±0.021 2和1.442 8±0.018 4 pg;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的基因组大小为586.82±8.94 Mb,其雌、雄2C DNA含量分别为1.244±0.018 2和1.156±0.018 4 pg。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思茅松毛虫基因组显著大于云南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基因组,后两者的基因组也存在显著差异,但绝对值相差较小。3种松毛虫雌雄虫的基因组大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雌虫基因组大于雄虫。几种松毛虫基因组大小的测定,为进一步比较其分子差异、构建基因组文库和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仪 基因组大小 松毛虫 鸡血细胞
下载PDF
寄生于杨潜叶跳象的3种金小蜂(膜翅目:金小蜂科)及1新种记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艳霞 杨忠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4,176,共6页
对北京市密云县杨潜叶跳象(鞘翅目:象甲科)寄生蜂进行调查,发现杨潜叶跳象幼虫期寄生小蜂天敌共3种,属金小蜂科金小蜂属(包括1新种与1中国新记录种):密云金小蜂新种,皮金小蜂新记录种及瑟茅金小蜂。寄生蜂总自然寄生率达12.27%(±2.... 对北京市密云县杨潜叶跳象(鞘翅目:象甲科)寄生蜂进行调查,发现杨潜叶跳象幼虫期寄生小蜂天敌共3种,属金小蜂科金小蜂属(包括1新种与1中国新记录种):密云金小蜂新种,皮金小蜂新记录种及瑟茅金小蜂。寄生蜂总自然寄生率达12.27%(±2.16%),是杨潜叶跳象生物防治的有效天敌资源。详细描述3种寄生蜂的外部形态特征,附有新种部分特征图,并列出寄生杨潜叶跳象3种金小蜂及新种近缘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蜂 新种 新记录种 金小蜂科 杨潜叶跳象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枣园桃蛀果蛾寄生蜂种类及其与寄主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艳霞 赵文霞 +2 位作者 常聚普 屈志成 李占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14-3721,共8页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实性害虫,其中枣受害最严重,因其幼虫在果实内蛀食危害、高度隐蔽性的生活而较难防治。寻找有效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成为必然。2009年与2010年研究调查了我国大枣部分产区陕西、...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实性害虫,其中枣受害最严重,因其幼虫在果实内蛀食危害、高度隐蔽性的生活而较难防治。寻找有效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成为必然。2009年与2010年研究调查了我国大枣部分产区陕西、山西、河南与宁夏枣园桃蛀果蛾寄生性天敌,共发现了3种寄生蜂,即中华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章氏小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 Zhang)和金小蜂(Pteromalidae),3种寄生蜂均从桃蛀果蛾的茧中羽化而出,其中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为优势天敌,但它们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同时,对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羽化、寄生率以及与寄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齿腿姬蜂越冬代成虫出蛰活动始于6月中旬,越冬代寄生率较低,第1代成虫羽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这代寄生蜂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可达25%;章氏小甲腹茧蜂第1代成虫羽化集中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由于在2009年与2010年对样地进行不施用杀虫剂的管理,该天敌在2010年自然寄生率显著提高,最高时可达64.52%。因此,科学管理,合理保护与利用当地天敌成为实现该害虫生物防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园 桃蛀果蛾 寄生蜂 羽化 寄生率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寄生吐伦球坚蚧(半翅目:蚧科)的蚧盾金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金小蜂科)
18
作者 杨忠岐 克热曼·赛米 +1 位作者 曹亮明 岳朝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4-119,共6页
【目的】开展吐伦球坚蚧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调查该害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方法】采集■■树带有吐伦球坚蚧若虫、成虫的枝条,带回室内,置于试管中饲养,以获得天敌。【结果】调查发现一种寄生该害虫的金小蜂新种——吐伦球坚蚧蚧盾金小... 【目的】开展吐伦球坚蚧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调查该害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方法】采集■■树带有吐伦球坚蚧若虫、成虫的枝条,带回室内,置于试管中饲养,以获得天敌。【结果】调查发现一种寄生该害虫的金小蜂新种——吐伦球坚蚧蚧盾金小蜂Eunotus turanicusi Yang et Kereman,详细描述该寄生蜂新种的形态特征,提供清晰的形态特征彩色照片;并记述其生物学、分布等基础信息;列出区分新种与相近种——强壮蚧盾金小蜂E.strenus Xiao et Huang的检索表。【结论】本研究为生物防治吐伦球坚蚧这种危害多种果树的重大害虫找到了一种新天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伦球坚蚧 天敌 寄生蜂 吐伦球坚蚧蚧盾金小蜂 新种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发生相关气象因子筛选及预测 被引量:22
19
作者 费海泽 王鸿斌 +3 位作者 孔祥波 张真 张苏芳 宋雄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6-140,共5页
选取71个与广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期相关的气象因子,结合广西23个站点10年间的发生情况,用双重逐步回归法进行筛选,确定了不同发生等级最相关的气象因子。利用筛选出的相关气象因子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对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情况进行拟合及验... 选取71个与广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期相关的气象因子,结合广西23个站点10年间的发生情况,用双重逐步回归法进行筛选,确定了不同发生等级最相关的气象因子。利用筛选出的相关气象因子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对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情况进行拟合及验证。BP人工神经网络对预留发生点的预测结果平均准确率达80%。同时,根据马尾松毛虫在广西和福建发生期的不同,调整得出其在福建发生的相关气象因子,利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仅中度发生的预测准确率达68%,其他发生水平预测结果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气候因子 BP神经网络 预测预报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4种松毛虫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贾玉迪 孔祥波 +3 位作者 张真 王鸿斌 王凤云 张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7-70,78,共5页
为了探讨4种松毛虫的亲缘关系,对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在获得的636 bp的COI序列中碱基的平均频率为:A=34.75%,T/U=34.75%,C=15.25%,G=15.25%。马尾松毛虫遗传多样性最高(... 为了探讨4种松毛虫的亲缘关系,对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在获得的636 bp的COI序列中碱基的平均频率为:A=34.75%,T/U=34.75%,C=15.25%,G=15.25%。马尾松毛虫遗传多样性最高(核酸多样度为3.93%),落叶松毛虫最低(0.629%)。4种松毛虫间的亲缘关系由远到近依次为: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0.083)、落叶松毛虫×马尾松毛虫(0.068)、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0.066)、赤松毛虫×油松毛虫(0.057)、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0.054)、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0.01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能够鉴别4种松毛虫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作为种上的分子分类标记应用于松毛虫属昆虫系统发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油松毛虫 赤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 COI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