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鲸类消化道微生物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万晓玲 郑劲松 +1 位作者 郝玉江 王丁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作为宿主的“第二套基因组”,消化道微生物与宿主的营养吸收和免疫抵御等功能紧密相关。与陆生哺乳动物相比,海洋哺乳动物鲸类的消化道微生物是目前国内外关注较少的研究领域。已有研究表明,鲸类消化道微生物极易受到食物和栖息地环境... 作为宿主的“第二套基因组”,消化道微生物与宿主的营养吸收和免疫抵御等功能紧密相关。与陆生哺乳动物相比,海洋哺乳动物鲸类的消化道微生物是目前国内外关注较少的研究领域。已有研究表明,鲸类消化道微生物极易受到食物和栖息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而现阶段研究手段以基于粪便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为主。本文对鲸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研究手段、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和调控策略等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类 消化道微生物 微生物群系 保护生物学
下载PDF
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寒姝 杨连东 +4 位作者 孟明辉 许攀 范飞 王丁 郑劲松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94,共9页
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首次对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和东亚江豚(N.a.sunameri)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大小分别为2.62和2.50 Gb)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基因... 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首次对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和东亚江豚(N.a.sunameri)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大小分别为2.62和2.50 Gb)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基因组中分别发现888424和867792个完美型微卫星,总长度分别为15340771和14724482 bp,均占基因组序列总长度的0.59%。在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基因组中,六种重复类型微卫星的数量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单碱基微卫星最为丰富,其次是二碱基、六碱基、四碱基、三碱基和五碱基重复微卫星;数目最多的6种微卫星重复单元分别是A、AC、AT、CCCTAA、AGGGTT和C。研究还着重分析了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Y染色体微卫星分布特征,分别在两个亚种Y染色体基因序列中发现6195和5024个完美型微卫星。在Y染色体6种重复类型微卫星中,单碱基是最丰富的碱基重复类型,然后依次是二碱基、四碱基、三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重复。在Y染色体不同类别的完美型微卫星中,以A、AC、AAT等为重复单元的微卫星最为丰富。研究分析了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和差异,为后续微卫星遗传标记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东亚江豚 基因组 Y染色体 微卫星
下载PDF
重要养殖鱼类生物育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永华 胡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0-128,共9页
鱼类等水产品作为蓝色食物,被公认为优质的蛋白源,在保障全球食品和营养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其成功经验为世界所瞩目。我国在养殖鱼类中建立了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性控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 鱼类等水产品作为蓝色食物,被公认为优质的蛋白源,在保障全球食品和营养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其成功经验为世界所瞩目。我国在养殖鱼类中建立了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性控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术,开展了鱼类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实践,并在鱼类生殖干细胞和生殖开关等前沿育种技术方面进行了尝试。利用这些技术创制出养殖鱼类新种质,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养殖鱼类新品系和新品种,驱动和支撑着我国水产养殖的高质量发展。系统综述了生物育种技术在鱼类优良种质创制中的开发和应用,并展望了鱼类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前景,旨在推动养殖鱼类新品系和新品种培育,支撑我国水产养殖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鱼类 遗传育种 生物育种技术 新品种
下载PDF
洪湖周边三种典型养殖类型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天丽 高广斌 +4 位作者 白东 郑凌凌 张琪 杜帆 宋立荣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共12页
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可反映水质和水产品状态,认识其变化特征和驱动力,对养殖管理和尾水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洪湖养殖区域选择了三种典型养殖类型池塘(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大宗淡水... 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可反映水质和水产品状态,认识其变化特征和驱动力,对养殖管理和尾水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洪湖养殖区域选择了三种典型养殖类型池塘(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大宗淡水鱼,以下分别简称为龙虾塘、河蟹塘和鱼塘),解析了各类型池塘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共检测到浮游植物132种,隶属于7门96属。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总体趋势为鱼塘>河蟹塘>龙虾塘,年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06×10^(8)、6.04×10^(7)和2.35×10^(7)cell/L,年平均生物量(叶绿素a表示)分别为94.82、65.95和31.15μg/L。(2)三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春夏两季中龙虾塘与河蟹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更为相似,而秋冬两季中河蟹塘与鱼塘更为相似。龙虾塘和河蟹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收获季节(龙虾为夏季,河蟹为秋季)最低。(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温度(Temp)、溶氧(DO)、pH和溶解性总磷(DTP)是影响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不同季节中解释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春季和秋季为总氮(TN)和养殖动物类型,冬季为TP、DTP、NH_(4)^(+)-N。鉴于各养殖类型在排水季节的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变动,建议加强养殖尾水监控,以预判尾水种源迁移对邻近水域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养殖池塘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洪湖
下载PDF
鄱阳湖长江江豚的现状和保护展望 被引量:25
5
作者 梅志刚 郝玉江 +3 位作者 郑劲松 王志陶 王克雄 王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9-1298,共10页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一种小型齿鲸,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及鄱阳湖中,其种群数量仅约1000头,极度濒危.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估算种群数量约450头,是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一种小型齿鲸,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及鄱阳湖中,其种群数量仅约1000头,极度濒危.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估算种群数量约450头,是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生态学、保护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各种人类活动对其种群迁移活动的影响,并对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面临的威胁、保护对策和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长江江豚 保护生物学 保护对策
下载PDF
鄱阳湖长江江豚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及发展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仁勇 陈敏敏 +7 位作者 万晓玲 唐斌 郝玉江 梅志刚 范飞 王克雄 王丁 郑劲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93-1700,共8页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ottleSim软件对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8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53、期望杂合度(He)为0.664,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核DNA遗传多样性;在剔除死亡个体后,平均等位基因数下降至5.50,并且死亡个体在3个微卫星位点上具有3个稀有等位基因,表明非正常死亡将导致鄱阳湖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此外,模拟结果表明,如果保持当前有效种群(Ne=62)和雌雄性比(0.87:1),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将快速下降;而要实现100年内保存90%以上遗传多样性的目标,则其有效种群至少需要200头或者实际种群数量超过1000头。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及整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发展预测 保护建议 长江江豚
下载PDF
斑马鱼“裂头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常见疾病诊断 被引量:3
7
作者 柳力月 潘鲁湲 孙永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7-927,共11页
目的斑马鱼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实验动物之一,其健康状况关乎实验数据的质量和结果的可信度。2018年以来,中国斑马鱼鱼房内出现危害性极高的新型鱼病“裂头病”,其病原未知,防治困难。确定“裂头病”的病原,并提出鱼房管理健康建... 目的斑马鱼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实验动物之一,其健康状况关乎实验数据的质量和结果的可信度。2018年以来,中国斑马鱼鱼房内出现危害性极高的新型鱼病“裂头病”,其病原未知,防治困难。确定“裂头病”的病原,并提出鱼房管理健康建议,可帮助研究者防止鱼病带来的损失。方法对“裂头病”病鱼脑组织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的病原理化特征、16S rDNA同源性进行分析,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病原菌。分析121例鱼病数据,总结中国斑马鱼鱼房各类常见疾病种类及发病因素。结果确定“裂头病”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2017至2021年国内斑马鱼鱼房数据显示,50.4%的健康问题由非生物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致死率最高的问题是气体中毒。在已知病原中细菌性病原最为常见,占比83.46%。结论“裂头病”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近一半鱼房健康问题是由非生物因素导致。致病率最高的为细菌性病原。因此,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加强设备维护,稳定优良水质,保证卫生管理措施,是防止鱼病发生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裂头病” 鮰爱德华氏菌 鱼房管理 实验动物
原文传递
北部湾涠洲岛海域栖息布氏鲸种群的物种鉴定
8
作者 何瑞琳 陈默 +4 位作者 张瑶瑶 梅志刚 范飞 王丁 郑劲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6-673,共8页
布氏鲸(Bryde’s whale)是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域的一类中等体型须鲸,通常认为存在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和布氏鲸(B.e.brydei)两个亚种。然而,有研究表明它们应该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物种,即近岸小型布氏鲸(B.edeni)和远... 布氏鲸(Bryde’s whale)是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域的一类中等体型须鲸,通常认为存在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和布氏鲸(B.e.brydei)两个亚种。然而,有研究表明它们应该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物种,即近岸小型布氏鲸(B.edeni)和远洋大型布氏鲸(B.brydei)。由于两者外部形态极其相似,并且存在同域分布现象,很难基于外观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海域出现一个稳定的布氏鲸栖息种群,但目前尚不清楚属于哪种布氏鲸。研究采集了涠洲岛布氏鲸种群中两个体的粪便样品,从其中一份样品成功提取基因组DNA,并基于线粒体Cyt b和COΙ基因序列开展物种鉴定和遗传分析,鉴定结果为小布氏鲸。此外,还鉴定出涠洲岛海域同年死亡的一头须鲸也为小布氏鲸。据此推测涠洲岛水域栖息的布氏鲸种群可能是小布氏鲸。研究首次基于粪便样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开展了活体布氏鲸的物种鉴定。这种基于非损伤采样的物种鉴定方法值得进一步优化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鉴定 非损伤采样 Cyt b COⅠ 北部湾 布氏鲸
下载PDF
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差异分析
9
作者 敖梦雪 万晓玲 +2 位作者 陈默 范飞 郑劲松 《生物资源》 CAS 2022年第3期236-246,共11页
鉴于肠道微生物对于宿主的营养吸收以及免疫抵御等生理机能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目前濒危鲸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为了探究新生儿期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 鉴于肠道微生物对于宿主的营养吸收以及免疫抵御等生理机能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目前濒危鲸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为了探究新生儿期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和印太江豚(N.phocaenoides)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本文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不同肠段的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了测序和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和潜在功能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新生儿期印太江豚相比,新生儿期长江江豚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对较低。长江江豚肠道内的优势菌门和菌属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5.25%)和梭菌属类群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40.67%);而印太江豚的优势菌则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7.78%)和弧菌属(Vibrio)(27.85%)。功能方面,新生儿期长江江豚肠道菌群中全局及概要图、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复制与修复等功能丰度显著高于印太江豚,而细胞群落-原核生物、膜运输以及能量代谢等功能丰度显著低于印太江豚。此外,在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中,直肠菌群多样性以及信号转导等功能丰度均低于肠道其他部位(前肠、中肠和后肠),而糖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功能丰度高于肠道其他部位。本研究拓展了我们对新生儿期江豚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将为探究婴幼儿江豚肠道微生物的建立和发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印太江豚 肠道微生物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