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安全视角下常态化海洋调查的机遇
1
作者 刘昆 吴珈慧 张烨 《海洋信息》 2011年第4期24-26,共3页
通过对海洋调查和常态化海洋调查的对比,从国家海洋军事安全、国家海洋权益、海上非传统安全等方面论述了开展常态化海洋调查的契机,认为常态化海洋调查是我国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海洋调查 常态化海洋调查 军事安全 海洋权益 非传统安全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沙波区海底强流的内波特征及其对沙波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夏华永 刘愉强 杨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22,共8页
2008年3月6日至2008年4月9日,在南海北部外陆架与陆坡上的沙波区进行了海底流速的连续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潮流与海流较弱,但时有流速达30—77cm·s-1的海底强流发生。强流方向与南海北部内波传播方向相对应,多分布在偏NW向与偏SE向。... 2008年3月6日至2008年4月9日,在南海北部外陆架与陆坡上的沙波区进行了海底流速的连续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潮流与海流较弱,但时有流速达30—77cm·s-1的海底强流发生。强流方向与南海北部内波传播方向相对应,多分布在偏NW向与偏SE向。偏SE向流强于偏NW向流,与内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下坡流大于上坡流的特征一致。对流速序列进行了旋转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高于M2分潮的频率中,众多的振荡分量具有内波流性质,说明阵发性强流为内波所致。采用观测流速计算了沙波的移动速度,计算结果得出强流能起动海底泥沙,由于NW向传播(上坡方向)的内波导致了SE向(下坡方向)的净流动,沙波偏SE向移动,但沙波移动速度不大,小型沙波移动速度小于1.6m·a-1。采用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计算了强台风驱动的海底流速过程,表明潮流、风暴潮耦合也能移动海底沙波,但沙波移动方向与台风路径相关,不一定为SE向,且移动距离更小,潮流、风暴潮耦合不是沙波移动的主要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底强流 内波 沙波移动
下载PDF
南海次表层和中层水团年平均和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3
作者 刘长建 杜岩 +1 位作者 张庆荣 王东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64,共10页
为了弄清北太平洋水入侵南海的状况,利用历史观测温-盐数据等资料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盐度极大值层北太平洋水通过吕宋海峡的入侵整年发生,并且其入侵有很大的季节变化,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时最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入侵的季... 为了弄清北太平洋水入侵南海的状况,利用历史观测温-盐数据等资料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盐度极大值层北太平洋水通过吕宋海峡的入侵整年发生,并且其入侵有很大的季节变化,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时最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入侵的季节变化与次表层地转流和南海的经向翻转环流结构有密切联系。具有盐度极小值特性的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也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但其季节变化与NPTW完全反位相。冬季,由于在中层水深度北向运动的南海经向翻转环流的阻碍作用,NPIW入侵南海最弱。作者认为,北太平洋水入侵南海的机制可以基本上从南海的地转流及经向翻转环流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水团 地转流 经向翻转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区划 被引量:5
4
作者 魏巍 李培英 +3 位作者 马媛 张志强 汤民强 陈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2,共5页
珠江口海域区位优势明显,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灾害地质类型多样。随着该海区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工程地质环境的研究与评价对未来开发建设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文中收集整理了近年来的调查资料,构建了以灾害地质类型和海底土体工程性质为... 珠江口海域区位优势明显,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灾害地质类型多样。随着该海区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工程地质环境的研究与评价对未来开发建设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文中收集整理了近年来的调查资料,构建了以灾害地质类型和海底土体工程性质为基础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将研究区划分为577个评价单元,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环境稳定区、较稳定区、基本稳定区、较不稳定区、不稳定区。评价结果表明,稳定区约占研究区的70%;较不稳定和不稳定区约占研究区的26%。该区域除存在大地震、活动断裂等自然灾害地质因素外,受人类活动影响也在不断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环境 评价与区划 评价指标 模糊数学 珠江口
下载PDF
湛江湾填海工程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预测 被引量:14
5
作者 夏华永 林迪洋 钮智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54,共8页
建立了湛江湾二维全流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湛江湾宝满码头填海工程前、后的水动力场。通过工程前后的流场比较,预测了围填工程对水动力场的影响,并优选了围填方案。
关键词 湛江湾 填海工程 水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对南海主要出流通道的诊断及讨论 被引量:8
6
作者 董丹鹏 周伟东 +1 位作者 杨阳 杜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共5页
通过一个基于质量、热量和盐量守恒的最优化盒子模型,探讨南海的主要出流通道,并详细阐述了该盒子模型中最优化的物理含义,指出这是一种平流排热、排盐最高效的系统。计算结果表明,卡里马塔海峡是南海最主要的出流通道;南海海表有巨大... 通过一个基于质量、热量和盐量守恒的最优化盒子模型,探讨南海的主要出流通道,并详细阐述了该盒子模型中最优化的物理含义,指出这是一种平流排热、排盐最高效的系统。计算结果表明,卡里马塔海峡是南海最主要的出流通道;南海海表有巨大的热通量和淡水通量输入,作为一个热盐守恒的系统,将高温低盐的海水从宽阔的卡里马塔海峡排出是维持整个海区热盐平衡最快速有效的途径。应用更为复杂的、考虑了热盐结构和动力学因素的逆方法进一步地验证了以上结果,同时逆方法结果还揭示了吕宋海峡断面流速分布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盒子模型 最优化 海峡 输运 逆方法 南海
下载PDF
湛江湾填海工程对海床冲淤的影响预测 被引量:9
7
作者 夏华永 林迪洋 钮智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66,共6页
建立了湛江湾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湛江湾海床冲淤演变,模拟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床较为稳定,年冲淤强度小,模拟冲淤分布与历史海图资料得出的长期演变趋势符合。模型用于湛江湾围填工程对海床冲淤变化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工程后海床冲淤强... 建立了湛江湾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湛江湾海床冲淤演变,模拟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床较为稳定,年冲淤强度小,模拟冲淤分布与历史海图资料得出的长期演变趋势符合。模型用于湛江湾围填工程对海床冲淤变化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工程后海床冲淤强度没有明显的改变。另外,优选了围填方案,估计了港池的淤积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填海工程 港池回淤速率 泥沙数学模型
下载PDF
2009-2010年冬季南海东北部中尺度过程观测 被引量:5
8
作者 刘长建 庄伟 +1 位作者 夏华永 杜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6,共9页
根据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域2009-2010年冬季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发现西北太平洋水在上层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其对南海东北部上层水体温盐性质的影响自东向西呈减弱趋势,影响范围可达114°E附近。入侵过程中受东北部海域反气旋式涡旋... 根据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域2009-2010年冬季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发现西北太平洋水在上层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其对南海东北部上层水体温盐性质的影响自东向西呈减弱趋势,影响范围可达114°E附近。入侵过程中受东北部海域反气旋式涡旋(观测期间,其中心位于20.75°N,118°E附近)的影响,海水的垂向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涡旋中心区域,上层暖水深厚,混合层和盐度极大值层显著深于周边海域。该暖涡在地转流场、航载ADCP观测海流及卫星高度计资料中均得到了证实。暖涡的存在还显著影响了海水化学要素的空间分布,暖涡引起的海水辐聚将上层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向下输运,使次表层的暖涡中心呈现高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水团性质 暖涡 溶解氧
下载PDF
粤东甲子海域潮波异常和南海北部潮波的传播 被引量:4
9
作者 夏综万 廖世智 冯砚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从南海潮波数值模拟潮能通量的结果中,勾勒出南海北部潮波的传播路径,显示出众多的路径分支。分析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包括北部湾海区,仅获得太平洋传入潮能的一小部分,因而南海北部沿岸的潮汐潮流都表现得比较弱。由于复杂的地形,导致了... 从南海潮波数值模拟潮能通量的结果中,勾勒出南海北部潮波的传播路径,显示出众多的路径分支。分析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包括北部湾海区,仅获得太平洋传入潮能的一小部分,因而南海北部沿岸的潮汐潮流都表现得比较弱。由于复杂的地形,导致了潮波传播路径指向不同方向。文章通过实测资料以及潮波的传播路径,特别讨论了粤东甲子站附近的潮波异常现象,并指出流向台湾海峡南口的分支和流向珠江口、广州湾的分支之间的潮能辐散,可能是造成甲子站附近潮性系数特别大以及潮汐潮流性质迥异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甲子海域 潮波传播 潮能通量
下载PDF
一个考虑潮汐、中尺度涡和地形影响的南海底部环流诊断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劲根 谢强 +3 位作者 刘长建 陈举 王东晓 陈美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共13页
本文构造了一个考虑潮汐、中尺度涡和地形影响下的南海底部环流诊断模型。在该模型中,潮汐混合和涡致混合引起的垂直速率用一个类似的改进参数化方案来表示。该模型结果显示在南海深层吕宋海峡"深水瀑布"和斜压影响最大,潮汐... 本文构造了一个考虑潮汐、中尺度涡和地形影响下的南海底部环流诊断模型。在该模型中,潮汐混合和涡致混合引起的垂直速率用一个类似的改进参数化方案来表示。该模型结果显示在南海深层吕宋海峡"深水瀑布"和斜压影响最大,潮汐作用和中尺度涡影响次之,风场的影响最小。斜压影响的整体效应与其他因素相反。潮汐混合与涡致混合具有明显的地形依赖性。潮汐混合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海盆地形较为陡峭的陆坡区和南海中部海山区,而涡致混合主要集中在海盆西边界区以及中部海山区。在不考虑吕宋海峡"深水瀑布"、潮汐和中尺度涡的情况下(对应吕宋海峡关闭),南海底部环流为反气旋式环流。考虑吕宋海峡"深水瀑布"后,南海底层环流为气旋式环流,而潮汐混合和涡致混合起到加强整个气旋式环流强度的作用。此外,该模型还给出了南海底部环流量级大小与地形坡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地形坡度较大的地方,其流速也大。这对于现场观测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最后,本文用尺度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模型的适用性,证实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潮汐混合 涡致混合 吕宋海峡“深水瀑布” 诊断模型 南海底层环流
下载PDF
海底电缆工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技术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魏巍 马媛 +3 位作者 苏东甫 李团结 张志强 钱立兵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第11期19-21,共3页
海底电缆铺设施工既是重要的用海方式,也是常见的海洋工程类型。对海底电缆铺设施工的动态监测更是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但常用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等手段无法满足此类涉海工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需求。文章基于海底电缆铺... 海底电缆铺设施工既是重要的用海方式,也是常见的海洋工程类型。对海底电缆铺设施工的动态监测更是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但常用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等手段无法满足此类涉海工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需求。文章基于海底电缆铺设施工的工程特性分析,在总结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海底电缆铺设施工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现场监督与监测、综合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调查走访等动态监测技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监测 海底电缆工程 海域使用管理 探讨
下载PDF
南海北部坡折带溶解氧分布特征及理化环境因子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阳 马媛 史华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依据2010年1月南海北部坡折带冬季航次资料,发现150~1 000m层溶解氧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在垂向上溶解氧整体上呈由表至底逐渐降低趋势。在强烈的水交换作用下溶解氧浓度大于8mg/dm3等值线占据50m以浅海域。中尺度暖涡在很... 依据2010年1月南海北部坡折带冬季航次资料,发现150~1 000m层溶解氧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在垂向上溶解氧整体上呈由表至底逐渐降低趋势。在强烈的水交换作用下溶解氧浓度大于8mg/dm3等值线占据50m以浅海域。中尺度暖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下层海水中溶解氧空间分布,150~1 000m层暖涡中心附近海域的溶解氧含量显著高于周边未受或受暖涡影响较小的海域,此外,溶解氧与营养盐、温度、盐度、pH之间在不同层次上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该海域冬季溶解氧的分布受物理过程和生化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坡折带 中尺度涡 营养盐
下载PDF
深海路由勘察中深拖与AUV的技术对比 被引量:14
13
作者 汤民强 毕永良 《海洋测绘》 2008年第6期79-82,共4页
详细研究了深海路由勘察项目中使用的深拖作业系统、AUV作业系统和相关的作业技术难点,总结了测量级AUV的技术优势,并对国际深海测绘级AUV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现代深海勘察设备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AUV将逐渐取代走航式深拖成... 详细研究了深海路由勘察项目中使用的深拖作业系统、AUV作业系统和相关的作业技术难点,总结了测量级AUV的技术优势,并对国际深海测绘级AUV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现代深海勘察设备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AUV将逐渐取代走航式深拖成为深海工程勘察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路由勘察 深拖 水下自主运载器
下载PDF
琼州海峡海底电缆路由工程地质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蒋俊杰 张志强 魏志强 《海洋测绘》 2010年第2期58-60,共3页
根据地球物理、声学探测、海底取样及实验室测试等实测资料详细分析,发现琼州海峡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工程地质特征。海底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存在沙波、沙堤沙丘、冲刷槽、冲刷脊和丘状突起、陡坡、滑坡、珊瑚礁、浅埋岩石、软... 根据地球物理、声学探测、海底取样及实验室测试等实测资料详细分析,发现琼州海峡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工程地质特征。海底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存在沙波、沙堤沙丘、冲刷槽、冲刷脊和丘状突起、陡坡、滑坡、珊瑚礁、浅埋岩石、软弱地层等潜在的地质灾害因素,尤其在琼州海峡中央深槽区,坡度很大,分布着多种潜在的地质灾害,是海底光缆的危险区,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灾害地质因素 琼州海峡
下载PDF
海洋倾倒实时监视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勇 陈天福 +3 位作者 刘世萱 付晓 范秀涛 苗斌 《山东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27-29,73,共4页
本文提出一种海洋倾倒自动监视系统的设计方法,采用高速单片机C8051F020,配合霍尼韦尔943系列超声波传感器,通过高性能滤波算法消除船只摇摆和波浪的影响,得到准确的船舶吃水线高度值。测量数据包含GPS信息、船舶状态等信息,经过特殊加... 本文提出一种海洋倾倒自动监视系统的设计方法,采用高速单片机C8051F020,配合霍尼韦尔943系列超声波传感器,通过高性能滤波算法消除船只摇摆和波浪的影响,得到准确的船舶吃水线高度值。测量数据包含GPS信息、船舶状态等信息,经过特殊加密算法处理,通过DTU实时发送至岸站接收系统,作为倾倒管理和执法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倾倒 C8051F020 超声波传感器 加密 DTU
下载PDF
中越北部湾划界双赢结果对解决南海划界问题的启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珈慧 刘昆 张烨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0-604,共5页
分析了北部湾划界的特点,认为取得双赢结果的北部湾划界主要运用了公平原则、成比例方法、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同一界线法的原则和方法。针对近期骤然升级的南海问题,在分析南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北部湾划界的成功经验对解决南海海... 分析了北部湾划界的特点,认为取得双赢结果的北部湾划界主要运用了公平原则、成比例方法、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同一界线法的原则和方法。针对近期骤然升级的南海问题,在分析南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北部湾划界的成功经验对解决南海海域划界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划界 原则方法 南海划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下载PDF
2000~2010年大鹏湾溶解有机氮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绪录 张军晓 +2 位作者 周毅频 夏华永 梁佩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99-1807,共9页
依据2000~2010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大鹏湾中溶解有机氮(DO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5d生化需氧量(BOD5)、总溶解氮(TDN)和叶绿素a(Chl a)实测数据探讨DON的组成、来源和滞留时间(TDON).结果表明,大鹏湾... 依据2000~2010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大鹏湾中溶解有机氮(DO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5d生化需氧量(BOD5)、总溶解氮(TDN)和叶绿素a(Chl a)实测数据探讨DON的组成、来源和滞留时间(TDON).结果表明,大鹏湾的水动力条件对DON的分布变化影响不大.DON质量浓度为(0.15±0.08)mg/L,与大亚湾的相近,但比珠江口的低,而比南海北部沿岸的高.由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结合周边小河溪(向海排放淡水)中TDN的DON质量分数估算的大鹏湾中陆源DON质量分数约为19%,远小于海源的,暗示大鹏湾中的DON以自生来源为主.由平均不稳定DON(LDON):BOD5比率估算的LDON质量分数约为41%.由表层平均浮游植物DON(PDON):Chl a比率估算的PDON质量分数约为17%,而由此结合累计DON估算的大鹏湾中的TDON约为15d.11a研究期间,LDON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而DON和难降解DON(RDON)的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表明RDON在大鹏湾中逐渐缓慢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湾 DON 时空分布 滞留时间 BOD5 叶绿素A
下载PDF
2006年夏、冬季珠江口附近海域水文特征调查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燕 夏华永 +1 位作者 钱立兵 朱鹏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8,共9页
根据珠江口外沿岸海域2006年夏季(7—8月)及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1月)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夏季与冬季的温度、盐度分布,温度、盐度、密度跃层特征及其与上升流、中尺度涡旋和海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调查海域冲淡... 根据珠江口外沿岸海域2006年夏季(7—8月)及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1月)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夏季与冬季的温度、盐度分布,温度、盐度、密度跃层特征及其与上升流、中尺度涡旋和海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调查海域冲淡水扩展、上升流、中尺度涡等现象在温度、盐度分布中都有很明显的表征,并对跃层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跃层类型;在冲淡水扩展的影响下,还形成了双跃层与障碍层现象。2)冬季海水混合剧烈,沿岸浅水区域跃层现象不明显,在陆坡深水区存在跃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CTD 跃层 冲淡水 上升流
下载PDF
2006年夏季珠江冲淡水扩展及生态响应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阳 孟强 +2 位作者 夏华永 李锐祥 朱鹏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21,共7页
根据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006年夏季(7—8月)航次的调查资料,发现珠江冲淡水同时向粤西和粤东扩展,最东可扩展至红海湾中部海域,向西最远可扩展至阳江海陵岛东侧,在西南季风的Ekman驱动下,向外海扩展至21.2°N,冲淡水产生的羽状锋十... 根据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006年夏季(7—8月)航次的调查资料,发现珠江冲淡水同时向粤西和粤东扩展,最东可扩展至红海湾中部海域,向西最远可扩展至阳江海陵岛东侧,在西南季风的Ekman驱动下,向外海扩展至21.2°N,冲淡水产生的羽状锋十分明显,大致位于10m水深之上;在陆架区存在上升流;在高栏列岛及担杆列岛东南海域分别存在孤立低盐水团;表层浊度、叶绿素a、溶解氧的间分布形态表明其输运路径受珠江冲淡水扩展路径的影响,叶绿素a高浓度区对应溶解氧高浓度区,其高浓度区分别位于上下川岛海域和万山群岛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冲淡水 羽状锋 溶解氧
下载PDF
珠江冲淡水季节变化及动力成因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杨阳 李锐祥 +1 位作者 朱鹏利 任品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4,共9页
依据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006-2007年4个航次的CTD资料,分析珠江冲淡水的扩展形态和垂向结构,结果表明:表层冲淡水仅在夏季同时向粤西和粤东扩展,其余季节以西向扩展为主,而底层冲淡水全年向西扩展;冲淡水的主体部分大致位于10 m水深之上... 依据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006-2007年4个航次的CTD资料,分析珠江冲淡水的扩展形态和垂向结构,结果表明:表层冲淡水仅在夏季同时向粤西和粤东扩展,其余季节以西向扩展为主,而底层冲淡水全年向西扩展;冲淡水的主体部分大致位于10 m水深之上,但最大厚度在秋季可以超过20 m水深。通过结合同期风、海流、潮汐资料分析发现径流和风是控制冲淡水扩展范围和垂向结构的关键因子,夏季珠江冲淡水的范围最广,其次是春季,冬季最窄;夏季西南季风有利于其向东及向外海扩展,东北季风驱使珠江冲淡水向西扩展并制约冲淡水向外海扩散;粤西的水位梯度全年都驱动沿岸流向西流,而粤东的水位梯度仅在夏季有利于珠江冲淡水东向扩散,相应的粤东沿岸流在夏季指向东北,其余季节均指向西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冲淡水 Ekman效应 余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