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花米草对福建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环境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爱军 陈坚 李东义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69,共10页
泉州湾淤泥质海岸湿地分布广泛,互花米草分布面积较大。利用小型电磁式流速仪进行流速观测,结果显示,水流由光滩湿地进入互花米草湿地后速度迅速减小,但随着互花米草带宽度地增加,减小程度逐渐变小且不显著。利用PVC管采集短柱状样并现... 泉州湾淤泥质海岸湿地分布广泛,互花米草分布面积较大。利用小型电磁式流速仪进行流速观测,结果显示,水流由光滩湿地进入互花米草湿地后速度迅速减小,但随着互花米草带宽度地增加,减小程度逐渐变小且不显著。利用PVC管采集短柱状样并现场以一定间隔分样,进行粒度分析、TOC和TN分析及重金属分析结果显示,光滩湿地沉积物颗粒较粗,互花米草湿地边缘沉积物颗粒粗细均有且分选较差,密集互花米草湿地内沉积物粒径较细且分选较好,红树林湿地内沉积物颗粒最细且分选最好;稀疏互花米草湿地作为盐沼发育演化的青年阶段,对C、N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红树林则对C、N的富集能力最弱,人类的排污活动增加了海岸湿地沉积物中的TOC含量;互花米草的存在拦截和吸附了陆源污染物,并使重金属富集在互花米草湿地沉积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湿地 互花米草 沉积物粒度 流速 泉州湾
下载PDF
台风期间港湾海岸湿地侵蚀、淤积的环境动力学机制初探——以福建罗源湾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李云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5-324,共10页
为了探讨港湾海岸湿地在台风期间发生冲淤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利用流速仪观测了台风"凤凰"过境期间福建罗源湾海岸湿地(包括盐沼中下部和光滩)的环境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台风登陆期间盐沼中下部和光滩的滩面淹没时间增长约2 h,... 为了探讨港湾海岸湿地在台风期间发生冲淤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利用流速仪观测了台风"凤凰"过境期间福建罗源湾海岸湿地(包括盐沼中下部和光滩)的环境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台风登陆期间盐沼中下部和光滩的滩面淹没时间增长约2 h,近底层流速平均值变化很小,但流速波动变化幅度很大,底部切应力显著增大,滩面发生侵蚀;台风登陆后,随着风浪作用的减弱,流速波动显著减小,底部切应力逐渐减小,悬沙发生沉降,滩面表现为淤积。台风期间的滩面侵蚀、淤积主要受底部切应力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湾海岸湿地 台风 侵蚀 淤积 环境动力学
下载PDF
沉积物捕获器在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研究中的应用:以罗源湾和台湾海峡为例
3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1 位作者 陈坚 黄财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运用时间序列的沉积物捕获器对海岸与陆架海域沉降颗粒物进行采集,估算沉降通量,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分析沉降颗粒物的来源、组成、时空变化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福建罗源湾的实验... 运用时间序列的沉积物捕获器对海岸与陆架海域沉降颗粒物进行采集,估算沉降通量,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分析沉降颗粒物的来源、组成、时空变化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福建罗源湾的实验表明,夏季罗源湾潮下带小潮至中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133.20~256.18 g/(m2·t);由中潮向大潮变化期间单个潮周期的沉降通量明显增大,台风过后的大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373.99~590.51 g/(m2·t);台风显著影响期间的沉降通量为746.34 g/(m2·t);粒度分析及水动力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罗源湾潮下带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台湾海峡西北部内陆架海域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海域近底部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最大值为13.34 g/(m2·d),由小潮向中潮沉降通量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底部温盐跃层层位上移,近底部垂向混合作用增强,致使底部再悬浮沉积物向上扩散,并最终被沉积物捕获器捕获。沉积物捕获器可以接收到再悬浮沉积物,结合底部边界层过程的观测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海底沉积物的侵蚀、沉降及埋藏过程,在研究海岸与陆架区沉积动力学、泥质区沉积记录的形成过程与保存潜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沉降颗粒物 沉降通量 海岸与陆架 沉积动力
下载PDF
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C、N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爱军 陈坚 +1 位作者 李东义 卓志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61-2368,共8页
在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采集了6根短柱状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并计算了中值粒径,利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 在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采集了6根短柱状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并计算了中值粒径,利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介于9.2~18.5 μm之间;水头光滩湿地沉积物TIC含量约为0.137%,高于附近互花米草湿地的含量(0.014%~0.038%),TIC主要集中在粗颗粒部分.沉积物TOC、TN含量分别介于0.939%~2.057%和0.163%~0.260%之间,互花米草对C、N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红树林对C、N的富集能力很弱;周边的排污活动使水头地区的TOC含量明显高于洛阳江河口地区.沉积物TOC、TN含量与中值粒径之间的相关性很弱,TOC与TN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互花米草湿地TN含量与C/N、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湿地的TOC与C/N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这些初步说明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的TOC主要来源于周边污染物的排放及植被自身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湿地 沉积物 总有机碳(TOC) 总无机碳(TIC) 总氮(TN) 泉州湾
下载PDF
东秦岭二郎坪群长英质火山岩成因及其对VMS型矿床成矿环境的制约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勇航 赵太平 陈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9-412,共14页
东秦岭二郎坪群位于宽坪群和秦岭群之间,是一套海相火山岩-沉积岩建造,形成于早古生代。二郎坪群火山岩中发育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该类矿床主要赋存于东二郎坪群刘山岩组和西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的长英质火山岩(变石英角斑岩、变凝灰... 东秦岭二郎坪群位于宽坪群和秦岭群之间,是一套海相火山岩-沉积岩建造,形成于早古生代。二郎坪群火山岩中发育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该类矿床主要赋存于东二郎坪群刘山岩组和西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的长英质火山岩(变石英角斑岩、变凝灰岩)中。长英质火山岩富集LILLE、亏损HFSE(Nb、Ta),高的Th/Ta(平均值为24.0),显示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源区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二郎坪群火山岩的^(147)Sm/^(144)Nd为0.107754~0.154978,^(143)Nd/^(144)Nd为0.512465~0.512895,ε_(Nd)(t=467Ma)为+0.83~+7.63,表明它们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镁铁质岩浆上升到中地壳(10~15 km),经过AFC演化形成长英质岩石。通过蚀变指数AI(alteration index)和CCPI(chlorite-carbonate-pyrite index)对二邓坪群长英质火山岩的蚀变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矿体下盘的长英质火山岩明显受到热液蚀变的影响,有别于区域成岩蚀变的岩石,反映成矿热液流体上升对围岩的热液蚀变作用。因此,有效区分热液蚀变或者区域成岩蚀变,可以指导找矿工作。根据东、西二郎坪群火山岩Zr/Y比值、Sr同位素的差异,认为西二郎坪群矿床(水洞岭和上庄坪)形成于初始的弧后盆地,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大,形成富Pb的矿床(类似于黑矿型);而东二郎坪群矿床(刘山岩)可能形成弧后盆地的成熟阶段,类似于斐济盆地,形成富cu的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二郎坪群 长英质火山岩 VMS型矿床 热液蚀变 成矿环境
下载PDF
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和不同形态硫的分布 被引量:11
6
作者 尹希杰 周怀阳 +1 位作者 杨群慧 孙治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9,共9页
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3个站位(QA-11,QA-9和QA-14)的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还原硫(酸可挥发性硫,黄铁矿和有机硫)、总有机碳(TOC)和孔隙水中SO42-,甲烷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且利用稳态扩散模型计算其中2个站位(QA-9和QA-14)硫酸盐还原通量[1.7... 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3个站位(QA-11,QA-9和QA-14)的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还原硫(酸可挥发性硫,黄铁矿和有机硫)、总有机碳(TOC)和孔隙水中SO42-,甲烷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且利用稳态扩散模型计算其中2个站位(QA-9和QA-14)硫酸盐还原通量[1.74和1.14 mmol/(m2.d)]和甲烷厌氧氧化通量[0.34和0.29 mmol/(m2.d)]。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潮间带沉积物受到SO42-供给的限制,因此位于潮间带的QA-11站位硫酸盐还原带较浅(约16 cm);在潮下带的QA-9和QA-14站位,随离海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加,硫酸盐还原通量呈现减小的趋势,并且硫酸还原逐渐受到可利用活性有机质的限制;甲烷厌氧氧化对硫酸盐还原的贡献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由19.2%增加至25.5%。三个站位沉积物中按不同形态还原硫含量由大到小列出,它们是有机硫(OS)、黄铁矿(DS)、酸可挥发性硫(AVS)。沉积物中AVS的空间分布与硫酸盐还原通量有正相关性。QA-11和QA-14站位的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大于3,分别为7.9和3.6,表明两个站位的黄铁矿形成可能受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控制;QA-9站位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为2.2,暗示AVS向黄铁矿转化受到可利用活性铁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 甲烷厌氧氧化 酸可挥发性硫 黄铁矿 有机硫 甲烷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夏季表层悬浮颗粒物物质组分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方建勇 李云海 +4 位作者 尹希杰 陈敏 王凤 王爱军 陈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5-187,共13页
基于对第29次南极考察中在普里兹湾海域的53个站的表层水样的悬浮颗粒物含量测定和颗粒物电镜扫描图像和能谱半定量分析,研究了普里兹湾海域表层悬浮颗粒物的物质组成与分布特征,分析了其控制因素,进一步探讨了悬浮颗粒物的絮凝作用。... 基于对第29次南极考察中在普里兹湾海域的53个站的表层水样的悬浮颗粒物含量测定和颗粒物电镜扫描图像和能谱半定量分析,研究了普里兹湾海域表层悬浮颗粒物的物质组成与分布特征,分析了其控制因素,进一步探讨了悬浮颗粒物的絮凝作用。结果显示:夏季普里兹湾海域表层悬浮颗粒物的含量为0.08~1.66mg/L,平均为0.43mg/L,整体上呈现近岸高于外海,东部高于西部的分布趋势。悬浮颗粒物以单颗粒组分为主,其中以硅藻和放射虫等硅质生物为主的生物颗粒占绝对优势,矿物颗粒相对较少,其他颗粒介于前两者之间;集合体组分平均约为10%,包括硅藻集合体、微型藻类集合体、矿物集合体、有机包膜和混杂集合体等。影响夏季普里兹湾海域悬浮颗粒物物质组分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悬浮颗粒物物质来源、海洋环流和海底地形等。悬浮颗粒物的絮凝过程包括胞外聚合物、透明胞外聚合物和海雪等几种类型,絮凝集合体的形成可以促进颗粒物的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单颗粒 絮凝 普里兹湾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部古元古界熊耳群中海绿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勇航 赵太平 陈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1-675,共5页
海绿石是一种富钾、富铁的含水层状铝硅酸盐矿物,一般形成于慢速、弱还原、较深水的环境中,在沉积学领域常被作为指示海相的矿物。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中条拗拉谷中广泛发育的古元古界熊耳群,是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后规模最大、涉... 海绿石是一种富钾、富铁的含水层状铝硅酸盐矿物,一般形成于慢速、弱还原、较深水的环境中,在沉积学领域常被作为指示海相的矿物。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中条拗拉谷中广泛发育的古元古界熊耳群,是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后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火山活动产物。该群以火山熔岩占绝对优势,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大古石组及马家河组,仅占地层总厚度的4.3%。晋南垣曲地区的马家河组砂岩中发现原生的海绿石,为探讨熊耳群火山岩的形成环境提供依据。分析显示,熊耳群中的海绿石大部分K2O含量大于8%,具有高成熟度海绿石的特点。发育海绿石砂岩的元古宙地层和岩相学特征,反映其形成于高能的浅海环境,明显不同于现代海绿石的形成环境。华北克拉通南部在熊耳群早期就开始有海侵事件,随着熊耳—中条拗拉谷的发育,海侵作用增强。马家河组中原生海绿石的存在直接地指示了晋南地区在熊耳群晚期为海相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熊耳群 海绿石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西江三角洲岩心中的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 被引量:8
9
作者 兰彬斌 蓝东兆 +1 位作者 郑志昌 石学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9,共7页
通过对西江三角洲ZXZ1,ZXZ2两岩心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68种和变种,隶属48个属;ZXZ1岩心可划分为六个硅藻带,ZXZ2岩心可划分为五个硅藻带。根据硅藻组合特征,结合粒度和14C测年结果,ZXZ1岩心的Ⅳ,Ⅴ,Ⅵ硅藻带和ZXZ2岩心的... 通过对西江三角洲ZXZ1,ZXZ2两岩心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68种和变种,隶属48个属;ZXZ1岩心可划分为六个硅藻带,ZXZ2岩心可划分为五个硅藻带。根据硅藻组合特征,结合粒度和14C测年结果,ZXZ1岩心的Ⅳ,Ⅴ,Ⅵ硅藻带和ZXZ2岩心的Ⅲ,Ⅳ,Ⅴ硅藻带属于全新世沉积;ZXZ1岩心的Ⅰ,Ⅱ,Ⅲ硅藻带和ZXZ2岩心的Ⅰ,Ⅱ硅藻带属于晚更新世沉积。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时期ZXZ1岩心的沉积物属于近岸低盐海相沉积环境,而ZXZ2岩心的沉积物属于陆相沉积;在全新世时期两岩心均属近岸低盐的海相沉积环境。造成晚更新世时期两岩心沉积相的差异主要与断裂构造的升降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晚第四纪 西江三角洲
下载PDF
^(137)Cs测年在海岸盐沼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爱军 高抒 陈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90,共6页
海岸盐沼广泛分布在海岸和河口环境,滩面有盐生植被覆盖,并且被潮水沟分割成片。研究海岸盐沼沉积过程和沉积速率,对于深入认识人类活动与海岸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37Cs测年技术是近20年用来测定现代沉积速率的一个... 海岸盐沼广泛分布在海岸和河口环境,滩面有盐生植被覆盖,并且被潮水沟分割成片。研究海岸盐沼沉积过程和沉积速率,对于深入认识人类活动与海岸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37Cs测年技术是近20年用来测定现代沉积速率的一个有效方法,人工核试验产生的137Cs被释放到大气中,再经气-水、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和吸附而沉淀在地层里,通过几次出现的峰值年代来计算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该方法在计算湖泊沉积速率方面取得了成功,在陆架、海湾、潮滩等区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由于该方法对研究区域地层记录的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沉积物黏土含量、分选程度均对137Cs含量有显著影响;海岸盐沼由于植被生长茂盛,根系伸入地层深处,对沉积地层有较大扰动,因此,很难分辨出特征峰值,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综合判断特征沉降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测年 沉积速率 海岸盐沼
下载PDF
厦门吴冠海岸潮间带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动力学涵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爱军 陈坚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32,共5页
潮滩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沉积的水动力、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物搬运趋势等环境信息。对厦门吴冠潮间带35个表层样的粒度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以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岸侵蚀物质... 潮滩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沉积的水动力、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物搬运趋势等环境信息。对厦门吴冠潮间带35个表层样的粒度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以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岸侵蚀物质的输入,随着沉积物向海方向搬运,沉积物粒度参数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即由岸向海粒径具有细化趋势,分选程度变好。与开敞海岸淤泥质潮滩粒度特征相比,研究区的粒度参数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类型 粒度参数 潮间带 厦门吴冠
下载PDF
厦门同安湾地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鲍晶晶 蔡锋 +1 位作者 任建业 许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99-508,共10页
利用2007 ~2009年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项目勘测的最新1∶5 000比例尺(局部区域达1∶3000)单波束同安湾水深资料绘制了同安湾等深线图、地形图,结合收集到的相关地质与底质资料绘制了地貌图,并对其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 利用2007 ~2009年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项目勘测的最新1∶5 000比例尺(局部区域达1∶3000)单波束同安湾水深资料绘制了同安湾等深线图、地形图,结合收集到的相关地质与底质资料绘制了地貌图,并对其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同安湾水深在-4.9~26.0 m(理论最低潮位面)之间,等深线基本顺岸展布;地形整体由湾内向湾口倾斜变深,浅滩深槽相间;地形高低起伏局部变化复杂.同安湾岸线平直、湾港交错,主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潮滩、海滩)、海底地貌(水下岸坡及其上发育的次一级地貌水下浅滩和冲刷槽)及人工地貌.对比1980 ~1986年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对包括同安湾在内的厦门港地形地貌进行详细调查的结果表明,近30 a间同安湾海岸线不断向海迁移,其中同安湾西侧岸线和厦门岛北部岸线的最大迁移量约0.70、1.76 km,且岸线不断平直化、人工化;海底地貌类型基本稳定,主要变化是受近几年人为生态修复影响出现的人工地貌.同安湾的演化过程(原始状态—开发—过度开发—生态修复—回归自然状态)反映了该区域自然、人与经济间的矛盾发展,可为今后相似海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形 地貌 演化 同安湾
下载PDF
罗源湾海岸盐沼悬沙粒度及沉降速率的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关键词 海岸盐沼 互花米草 流速 悬沙含量 絮凝体 平均粒径 沉降速率 罗源湾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区悬沙浓度的实测与模型结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东义 陈坚 +1 位作者 汪亚平 王爱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43,共11页
根据现场观测获取的高分辨率数据,采用3种悬沙浓度模型进行验证、对比,结果显示:与实测结果相比,波浪浓度模型计算结果效果较差,平流与波流联合浓度模型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平流、波流联合模型计算的浓度峰值区与实测峰值区有相位差,其主... 根据现场观测获取的高分辨率数据,采用3种悬沙浓度模型进行验证、对比,结果显示:与实测结果相比,波浪浓度模型计算结果效果较差,平流与波流联合浓度模型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平流、波流联合模型计算的浓度峰值区与实测峰值区有相位差,其主要与海底泥沙持续性侵蚀、床面泥沙供应量以及泥沙的扩散、沉降有关;无量纲分析结果显示,整个观测期间或单个涨、落潮期间无法直接通过无量纲参数Z反演回归现场悬沙浓度,而中、小潮阶段,在切应力到达峰值前,无量纲参数Z与浓度线性相关性较好,利用其反演回归浓度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参考浓度Ca的计算对于浓度模型至关重要,为了使浓度模型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对参考浓度Ca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 底部切应力 浓度模型 参考浓度 无量纲分析
下载PDF
北大西洋Mohns洋中脊扩张地壳构造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立明 胡毅 +2 位作者 张涛 王瑜 许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6-60,共5页
北大西洋Mohns洋中脊是很重要的扩张带。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之一就是获取Mohns洋中脊的磁力数据。通过获得的磁力和以往的重力与地震资料,研究洋中脊的扩张、地壳构造特征及厚度。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上重要的地质... 北大西洋Mohns洋中脊是很重要的扩张带。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之一就是获取Mohns洋中脊的磁力数据。通过获得的磁力和以往的重力与地震资料,研究洋中脊的扩张、地壳构造特征及厚度。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过程、海底扩张和壳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ns洋中脊 地壳构造 厚度 磁异常
下载PDF
极端海况下软质海崖大规模蚀退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全 常方强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4-339,共6页
软质海崖蚀退是一种重大海岸灾害.通过研究软质海崖大规模蚀退机制,发现蚀退包括海蚀槽发育、坡体滑动与海崖再蚀退3个阶段;建立了软质海崖蚀退计算模型,并以福建省平潭岛软质海崖为例进行了计算.现场调查得到软质海崖单次大规模蚀退量... 软质海崖蚀退是一种重大海岸灾害.通过研究软质海崖大规模蚀退机制,发现蚀退包括海蚀槽发育、坡体滑动与海崖再蚀退3个阶段;建立了软质海崖蚀退计算模型,并以福建省平潭岛软质海崖为例进行了计算.现场调查得到软质海崖单次大规模蚀退量位于0.39~0.92 m之间,而采用理论计算该值位于0.67~0.90 m之间.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大部分较为接近,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海崖的滑塌机理,且计算结果较为可靠.最后基于该计算模型分别探讨了海蚀槽半径、海崖高度和土体强度与海崖稳定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软质海崖 蚀退 海蚀槽 滑动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元辉 蓝东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4,共6页
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柱样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粒度与硅藻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共同显示D孔柱样可分为上下两层.上表层(0~2 cm)的砂质沉积层为冰后期... 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柱样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粒度与硅藻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共同显示D孔柱样可分为上下两层.上表层(0~2 cm)的砂质沉积层为冰后期海进过程改造的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层,即变余沉积;下层(2~130 cm)主要是末次冰期形成的浅海沉积.整个柱样可反映出海洋同位素MIS 4期海退至MIS 3期海进与MIS 2期海退至冰后期海进的沉积变化韵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分析 沉积环境 末次冰期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18
作者 王爱军 陈坚 李东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472-,共1页
  海岸湿地是全球生物生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污染物汇集的主要区域之一.对2006年春季在福建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内采集的柱状样进行重金属分析,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2006年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表1).……
关键词 海岸湿地 重金属 泉州湾
下载PDF
海底沉积物腐蚀性的工程环境意义分析
19
作者 黄衍宽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1期53-58,共6页
根据2005年厦门海洋工程勘察设计院对青兰山—福建炼油厂海底管线和污水排海管线海上路由调查资料,对30个样品9个环境因子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数理统计,论述了环境因子的存在特征,揭示了某些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共生组合.对样品进行Q型因... 根据2005年厦门海洋工程勘察设计院对青兰山—福建炼油厂海底管线和污水排海管线海上路由调查资料,对30个样品9个环境因子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数理统计,论述了环境因子的存在特征,揭示了某些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共生组合.对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显示出30个样品按腐蚀性大小,分为3个点群.通过评价指标得分得出:就本研究区而言,东部区域腐蚀性较强.通过比对分析发现:本海区底质环境优于台湾海峡西部其他海域,较适合海底工程建设.该研究结果对海底工程建设具有指标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工程 沉积物 腐蚀因子 湄州湾
下载PDF
GasBench Ⅱ-IRMS测定微量碳酸盐中碳氧同位素比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翠翠 尹希杰 +1 位作者 徐勇航 李云海 《同位素》 CAS 2015年第1期41-47,共7页
采用Delta V Advantage质谱仪与Gas Bench Ⅱ在线制样装置,分别用12mL和3.7mL的样品瓶,对不同质量(5~50eg)的碳酸盐标准样品(IAEA-CO-1)进行碳氧同位素组成测定。测试结果表明,当取样量小于40μg,且用12mL样品瓶进行酸化测试... 采用Delta V Advantage质谱仪与Gas Bench Ⅱ在线制样装置,分别用12mL和3.7mL的样品瓶,对不同质量(5~50eg)的碳酸盐标准样品(IAEA-CO-1)进行碳氧同位素组成测定。测试结果表明,当取样量小于40μg,且用12mL样品瓶进行酸化测试时,δ^13C和r^18O测量结果的内部标准偏差一半以上大于0.1‰,不能满足测试要求。当改用3.7mL样品瓶,样品取样量在15~50μg时,δ^13C的内部标准偏差为0.01‰~0.07‰,δ^18O的内部标准偏差为0.01‰~0.08‰,满足测试要求。所以,当样品量较少时,Gas BenchⅡ在线制样装置可以通过改用3.7mL样品瓶,实现对低至15μg微量碳酸盐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精确测最。同时,碳酸盐样品的质量与峰面积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32),表明该方法也可用于样品中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碳酸盐 碳氧同位素 GasBench Ⅱ-IR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