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R2阳性和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宫文静 施秀青(综述) 孙萍(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1,共5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HER2阳性和低表达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亚型,预后较差。一线抗HER2靶向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治疗的效果,但耐药问题仍不可避免。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的出现为...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HER2阳性和低表达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亚型,预后较差。一线抗HER2靶向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治疗的效果,但耐药问题仍不可避免。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的出现为HER2阳性和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全面介绍目前ADCs类药物在HER2阳性和低表达晚期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恩美曲妥珠单抗(ado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德曲妥珠单抗(DS-8201,T-DXd)等药物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并对ADCs类药物的耐药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阐释,以期为HER2阳性和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高效、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物偶联物 HER2阳性和低表达 晚期乳腺癌 耐药机制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江雪 戴维莉 张淑香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恶性肿瘤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时,常常面临着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文章旨在总结和分析现有文献,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期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 恶性肿瘤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时,常常面临着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文章旨在总结和分析现有文献,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期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减少相关并发症并保障治疗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索凡替尼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2024版)
3
作者 索凡替尼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编审小组 徐建明 +4 位作者 沈琳 依荷芭丽·迟 谭煌英 宋丽杰 吴胤瑛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0-939,共10页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以肺以及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较为常见。近年来,全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相较于其他类型肿瘤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尤其是在近40年间(1973—2018年)神经...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以肺以及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较为常见。近年来,全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相较于其他类型肿瘤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尤其是在近40年间(1973—2018年)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药物治疗手段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药物、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核素治疗和化疗等。索凡替尼是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和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的口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基于索凡替尼治疗非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项研究结果,2020年和2021年索凡替尼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进展期非功能性、分化良好(G1、G2)的非胰腺和胰腺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瘤,目前针对索凡替尼治疗其他瘤种的探索性研究正在进行。在索凡替尼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出血、肝脏实验室检查异常以及腹泻。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索凡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根据索凡替尼上市前后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共同讨论和反复修改,最终形成《索凡替尼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2024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索凡替尼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被引量:66
4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王洁 +6 位作者 程颖 高树庚 宋启斌 袁双虎 王志杰 仲佳 谭锋维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5-404,共10页
胸腺肿瘤是胸部肿瘤相对罕见的一种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学分类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约为4.09/100万,略高于欧美国家。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 胸腺肿瘤是胸部肿瘤相对罕见的一种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学分类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约为4.09/100万,略高于欧美国家。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以放化疗。而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治疗方式以放化疗为主,但是缺乏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前景。目前,中国胸腺上皮肿瘤的诊疗尚无指南发布,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内外胸腺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上皮肿瘤 胸腺瘤 胸腺癌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基于赋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对其希望水平、癌因疲乏的影响
5
作者 赵芳 董卉谊 +3 位作者 朱姗姗 余璐璐 付恩锋 莫红楠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7期1219-1221,共3页
目的:探究基于赋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对其希望水平、癌因疲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接受基于赋能理论... 目的:探究基于赋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对其希望水平、癌因疲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接受基于赋能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Herth希望量表(HHI)各维度分值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简易疲乏量表(BFI)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我效能感量表(BCSES)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各维度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应用基于赋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希望水平,减轻癌性疲乏,提高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赋能理论 健康教育 癌因疲乏 自我效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 被引量:107
6
作者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2 位作者 韩宝惠 王洁 钟润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2037-2074,共38页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的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建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经过共识会议制订了《中华医学...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的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建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经过共识会议制订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本指南2023版更新内容包括在筛查部分删除了根据高加索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所确定的肺癌高危人群特征(长期重度吸烟),保留基于中国人群流调确认的肺癌高危人群特征,并建议筛查机构通过完整的说明及介绍使筛查人群充分了解肺癌筛查的益处和局限性。病理部分在组织标本诊断原则中增加了四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特点。在外科部分,根据几项临床研究的结果(CALGB140503、JCOG0802、JCOG1211),提出了对于部分外周型病灶可有更多的术式选择。在内科部分,更新内容包括免疫新辅助使得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大幅改善。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放化疗后的免疫巩固有了更多的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敏感突变基因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和少见靶点如MET外显子14跳变、RET融合、ROS1融合、NTRK融合等都有相应的药物相继获批,使得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此外,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相继获批并写入指南,使得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本指南以国家批准的应用指征为原则,以国内实际可应用的药品为基础,结合国际指南推荐意见和中国临床实践现状,整合近年来肺癌筛查、诊断、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以及随访等诊治方面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为临床医师、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人员提供合理的推荐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原文传递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被引量:6
7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 +9 位作者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北京市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肿瘤化疗质控专家委员会 马飞 徐兵河 盛锡楠 宋玉琴 孙永琨 王佳妮 王佳玉 朱铁楠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41-762,共22页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通过连接子将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生物制剂,可高效靶向转运至目标肿瘤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截至2022年9月30日,全球已经有14种抗肿瘤ADC药物获得批准上市,中国获得批准上市的ADC有4种。随着...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通过连接子将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生物制剂,可高效靶向转运至目标肿瘤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截至2022年9月30日,全球已经有14种抗肿瘤ADC药物获得批准上市,中国获得批准上市的ADC有4种。随着ADC药物临床可及性的提高,临床医师亟需深入熟悉其分子特征和机制,明确适应证以合理用药。此外,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有效管理不良反应,可指导临床用药,甚至改善患者的预后转归。鉴于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的基础上,基于临床研究证据,结合中国目前ADC药物的可及性,对共识进行更新,旨在对ADC药物进行系统性概述,从而为临床医师更精准地应用和管理ADC药物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抗体药物偶联物 单克隆抗体 细胞毒性药物 安全性管理
原文传递
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二线治疗的Ⅰ/Ⅱ期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博 王玺 +6 位作者 朱陵君 朱蔚友 李群 柳韵 祁玲 束永前 黄镜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二线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研究为前瞻性Ⅰ/Ⅱ期临床研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开展。研究入组经一线治疗失败且未接受过伊立替康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二线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研究为前瞻性Ⅰ/Ⅱ期临床研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开展。研究入组经一线治疗失败且未接受过伊立替康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给予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治疗。研究分Ⅰ期和Ⅱ期两部分。Ⅰ期阶段,伊立替康采用固定剂量(180 mg/m2静脉输注,每2周重复),安罗替尼进行剂量递增(8、10和12 mg每日1次口服,连续2周停药1周,每3周重复),观察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并确定Ⅱ期推荐剂量,应用于Ⅱ期阶段的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安罗替尼的最大耐受剂量和联合治疗的客观有效率(ORR)。结果 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共纳入31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Ⅰ期阶段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Ⅱ期阶段安罗替尼的推荐剂量确定为12 mg/d。全组患者中30例可评估疗效,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21例,疾病进展1例;ORR为25.8%(8/31),疾病控制率为93.5%(29/31)。中位随访时间29.5个月,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9个月(95%CI:3.7~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7.6个月(95%CI:12.4个月~未达到)。全组患者中发生率>10%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粒细胞减少(25.8%,8/31)和腹泻(16.1%,5/31),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结论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安罗替尼 伊立替康 安全性 疗效
原文传递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 被引量:10
9
作者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 位作者 韩宝惠 王洁 《中国综合临床》 2023年第6期401-423,共23页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的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建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经过共识会议制定了《中华医学...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的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建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经过共识会议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2023版更新内容包括在筛查部分删除了根据高加索人群流调所确定的肺癌高危人群特征(长期重度吸烟),保留基于中国人群流调确认的肺癌高危人群特征,并建议筛查机构通过完整的说明及介绍使筛查人群充分了解肺癌筛查的益处和局限性。病理部分在组织标本诊断原则中增加了4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特点。在外科部分,根据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CALGB140503、JCOG0802、JCOG1211),提出了对于部分外周型病灶可有更多的术式选择。在内科部分,更新内容包括免疫新辅助使得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大幅改善。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放化疗后的免疫巩固有了更多的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敏感突变基因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和少见靶点如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RET融合、ROS1融合、NTRK融合等都有相应的药物相继获批,使得医师和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此外,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相继获批并写入指南,使得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指南以国家批准的应用指征为原则,以国内实际可应用的药品为基础,结合国际指南推荐意见和中国临床实践现状,整合近年来肺癌筛查、诊断、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以及随访等诊治方面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人员提供合理的推荐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原文传递
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治疗研究进展
10
作者 朱楷 史慧洋 +2 位作者 陆婧玉 朱豪华 胡兴胜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胸腺上皮性肿瘤(TET)是一种好发于前纵隔的罕见肿瘤,主要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对于可手术切除Masaoka-Koga分期为Ⅰ~ⅢA期的TET,外科手术仍为首选治疗方式。对于复发及难治性TET推荐进行以铂类药物为主的化疗、靶向治疗和放疗。此外,由... 胸腺上皮性肿瘤(TET)是一种好发于前纵隔的罕见肿瘤,主要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对于可手术切除Masaoka-Koga分期为Ⅰ~ⅢA期的TET,外科手术仍为首选治疗方式。对于复发及难治性TET推荐进行以铂类药物为主的化疗、靶向治疗和放疗。此外,由于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发展,其也成为TET联合治疗的选择之一。但免疫治疗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限制了其应用。文章主要介绍了TET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对TET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上皮性肿瘤 分子生物学特征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泡洗包在乳腺癌患者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毒性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芳 余璐璐 +4 位作者 徐辉 周彦君 刘丽星 莫红楠 叶霈智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泡洗包在乳腺癌患者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毒性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房收治的60例紫杉醇化疗后发生周围神经毒性的患者... 目的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泡洗包在乳腺癌患者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毒性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房收治的60例紫杉醇化疗后发生周围神经毒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便利抽样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泡洗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化疗药物周围神经毒性评价量表和心理状态评分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患者下肢麻木、四肢疼痛、倦怠乏力的中医证候评分,四肢麻木、四肢刺痛、四肢不适、双脚受限的周围神经毒性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评分(均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泡洗包能改善乳腺癌患者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毒性的中医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黄芪桂枝五物汤 紫杉醇 周围神经毒性
下载PDF
甲状腺未分化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单中心20年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韦雨策 张娣 +1 位作者 柴玥 董梅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8-224,共7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探索综合治疗对AT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为A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手术组和综... 目的探究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探索综合治疗对AT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为A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手术组和综合治疗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共纳入47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23例,中位年龄63岁。中位随访3.37个月,其中42例患者死亡,均因肿瘤复发进展死亡,全组中位生存时间4.3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出现喉返神经受累症状、远处转移、白细胞升高以及单纯手术治疗等因素与预后不良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出现喉返神经受累症状(HR=2.49,95%CI:1.16~5.32,P=0.019)、远处转移(HR=2.33,95%CI:1.06~5.16,P=0.036)和白细胞升高(HR=2.50,95%CI:1.16~5.40,P=0.020)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治疗较单纯手术可显著改善总生存期(HR=0.22,95%CI:0.10~0.47,P<0.001)。结论ATC患者中,初诊无喉返神经受累症状、白细胞正常、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好,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未分化癌 临床特征 生存分析 预后
原文传递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被引量:21
13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2 位作者 冯继锋 石远凯 沈波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75-583,共9页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和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可能导致化学药物减量或延迟、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严重的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甚至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和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可能导致化学药物减量或延迟、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严重的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甚至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正确评估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早期识别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感染并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减少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及抗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在《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旨在为我国肿瘤学医师提供关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断和治疗有效的建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馨蕊 谢祖成 +2 位作者 鲁海珍 杨建良 桂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1-328,共8页
目的评价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recurrent or metastatic head and neck squamous-cell carcinoma,R/M HNS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放、Ⅱ期临床... 目的评价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recurrent or metastatic head and neck squamous-cell carcinoma,R/M HNS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放、Ⅱ期临床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即将接受晚期一线治疗的R/M HNSCC患者,进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顺铂或卡铂方案治疗;治疗6周期,疾病获得控制的患者继续帕博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完成共35周期的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安全性指标。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进行疗效评价,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不良事件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进行评估。结果2021年4月23日至2023年3月22日共纳入30例R/M HNSCC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为6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客观缓解率为70.0%,疾病控制率为9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11.6个月和18.8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7.3个月。≥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白细胞减少(26.7%)、中性粒细胞减少(26.7%)、外周神经毒性(3.3%)、皮疹(3.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3.3%)和免疫相关性肺炎(3.3%);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40.0%)。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方案一线治疗中国R/M HNSCC患者初步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鳞状细胞 帕博利珠单抗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铂类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检测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被引量:2
15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子病理协作组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3 位作者 应建明 王洁 李研 徐佳晨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中国肺癌人群中约82%为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则是中国肺癌人群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51.7%~54.4%)。近年来靶向治疗特别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中国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 中国肺癌人群中约82%为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则是中国肺癌人群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51.7%~54.4%)。近年来靶向治疗特别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中国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EGFR基因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GFR ex20ins)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生率约为0.3%~2.9%,居EGFR基因突变第3位,目前已有多个针对性靶向药物研发。然而EGFR ex20ins的变异类型众多,具有高度分子异质性,检测难度较高,临床检测需进一步规范。明确EGFR ex20ins检测临床意义、适用人群及不同检测方法优劣势,规范报告内容,对提高EGFR ex20ins检测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EGFR ex20ins检测的实际问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子病理协作组和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结合国内外多中心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组织专家讨论并制定了非小细胞肺癌EGFR ex20ins检测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期指导临床EGFR ex20ins检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20号外显子插入 基因检测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会阴部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1例的诊断
16
作者 刘文颖 杨召阳 +3 位作者 孙华阳 刘文超 高丽娜 宫丽华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536-538,共3页
目的提高对会阴部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ASCL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7月收治的1例会阴部ASCL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 目的提高对会阴部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ASCL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7月收治的1例会阴部ASCL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3岁,因自觉腹部不适发现会阴处肿物。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肿瘤边界不清,较成熟脂肪细胞与梭形细胞混杂存在,单泡状与多泡状脂肪母细胞灶状聚集,可见轻度至中度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细胞、脂肪母细胞,局灶可见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34和S-100均呈阳性表达,RB-1表达部分缺失。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无MDM2基因扩增。最终诊断为会阴部ASCLT。经手术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会阴部ASCLT罕见,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FISH检测,手术完整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 会阴部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合并自身免疫病患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建伟 石远凯 韩晓红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3年第3期175-179,共5页
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同时也会产生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合并自身免疫病的患者通常被排除在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之外,导致该群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有限.然而,自身免疫病及... 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同时也会产生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合并自身免疫病的患者通常被排除在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之外,导致该群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有限.然而,自身免疫病及自身免疫病合并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存在巨大的需求.文章讨论了肿瘤合并自身免疫病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了现有的行业共识,为相关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自身免疫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被引量:26
18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王洁 +6 位作者 程颖 高树庚 宋启斌 袁双虎 王志杰 仲佳 谭锋维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3-394,共12页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来源于胸膜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因MPM起病隐匿,局部侵袭性强,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MPM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患者的生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及时反映国...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来源于胸膜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因MPM起病隐匿,局部侵袭性强,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MPM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患者的生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及时反映国内外MPM诊疗的新进展,提高中国MPM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在现有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结合专家意见,制定了中国MPM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指南的内容覆盖MPM的流行病学、诊断、病理、治疗及随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膜间皮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规范
原文传递
中国食管癌PD-L1蛋白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7
19
作者 薛丽燕 李印 +16 位作者 黄镜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食管癌协作组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食管癌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食管疾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食管外科专家委员会 杨召阳 李媛 侯英勇 刘月平 樊祥山 秦建军 王鑫 张瑞祥 康晓征 王镇 陈先凯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1-297,共7页
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步改写着全球食管癌的治疗模式。但仅有部分食管癌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显著获益,因此如何筛选出PD-1抑制剂的潜在获益人群是目前面... 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步改写着全球食管癌的治疗模式。但仅有部分食管癌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显著获益,因此如何筛选出PD-1抑制剂的潜在获益人群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食管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PD-1抑制剂疗效密切相关,是目前最重要的疗效预测标志物。随着不同PD-1抑制剂和PD-L1蛋白表达检测平台的临床应用,明确食管癌PD-L1蛋白表达检测的临床意义、检测时机、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检测流程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降低室间差异性,使患者获益更大。结合相关文献、专家经验、委员会成员内部讨论和投票最终达成中国食管癌PD-L1蛋白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检测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中国县域乳腺癌防治管理路径与质量控制指南(2023版) 被引量:4
20
作者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癌症防治专家委员会 +4 位作者 马飞 徐兵河 兰波 路平 刘梦友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乳腺癌是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2016年中国女性新发乳腺癌30.60万例, 其中中国县域地区(包含农村地区)新发乳腺癌约10.04万例, 约占同年中国总新发乳腺癌的33%。县域(县级或县级市)医院是多数县域乳腺癌患者的首诊单位, ... 乳腺癌是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2016年中国女性新发乳腺癌30.60万例, 其中中国县域地区(包含农村地区)新发乳腺癌约10.04万例, 约占同年中国总新发乳腺癌的33%。县域(县级或县级市)医院是多数县域乳腺癌患者的首诊单位, 在乳腺癌的预防、筛查、维持治疗、康复随访和转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县域医院由于经济和地理等因素的限制, 在医疗设备、人才、药物可及性等方面都相对不足, 亟需适合县域实际情况的乳腺癌防治管理指南。因此, 在分级诊疗的政策背景下,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和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癌症防治专家委员会起草并制定了《中国县域乳腺癌防治管理路径与质量控制指南(2023版)》, 旨在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区域均衡布局, 提高整体乳腺癌的防控效果, 改善县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指南采用路径形式, 更加简明清晰且实操性强, 以供广大县域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防治管理 质量控制 县域 指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