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会阴部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1例的诊断
1
作者 刘文颖 杨召阳 +3 位作者 孙华阳 刘文超 高丽娜 宫丽华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536-538,共3页
目的提高对会阴部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ASCL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7月收治的1例会阴部ASCL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 目的提高对会阴部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ASCL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7月收治的1例会阴部ASCL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3岁,因自觉腹部不适发现会阴处肿物。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肿瘤边界不清,较成熟脂肪细胞与梭形细胞混杂存在,单泡状与多泡状脂肪母细胞灶状聚集,可见轻度至中度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细胞、脂肪母细胞,局灶可见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34和S-100均呈阳性表达,RB-1表达部分缺失。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无MDM2基因扩增。最终诊断为会阴部ASCLT。经手术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会阴部ASCLT罕见,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FISH检测,手术完整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 会阴部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宋艺璇 桂琳 刘绍严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1,共5页
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传统的治疗方式包含手术、放疗和化疗在内的多模式治疗,但治疗疗效有限。近期开展的临床研究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于局部晚期HNSCC的新辅助... 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传统的治疗方式包含手术、放疗和化疗在内的多模式治疗,但治疗疗效有限。近期开展的临床研究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于局部晚期HNSCC的新辅助治疗中,以期提高治疗疗效并增加挽救手术的有效性。但目前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临床试验仍在不断探索。本文旨在综述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HNSCC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对局部晚期HNSC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治疗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治疗 临床试验 局部晚期 治疗疗效 CARCINOMA
原文传递
经治恶性胸膜间皮瘤免疫联合治疗临床分析
3
作者 赵璨 费凯伦 +3 位作者 万蕊 宋丽萍 向平超 段建春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5-451,共7页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经治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患者接受免疫联合治疗的现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39例经治MP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18.97个月,根据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经治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患者接受免疫联合治疗的现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39例经治MP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18.97个月,根据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的情况分为免疫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分析免疫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1.1%和10.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8.9%和5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长于对照组(分别为14.53和7.07个月,P=0.015),但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和2.03个月,P=0.062)。单因素分析显示,胸腔积液性质、病理亚型及免疫治疗疗效与MPM患者的PFS和OS均有关(均P<0.05)。免疫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5%(17/1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9例),其次为恶心呕吐(7例)、疲劳(6例)和皮肤损害(6例)。有5例患者出现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均为1~2级。结论真实世界中,MPM患者多于后线开始接受免疫联合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中位治疗线数为二线。无论与化疗还是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间皮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疗效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可手术切除下咽鳞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4
作者 王凯 张伟 +9 位作者 桂琳 何小慧 王静波 鲁海珍 李德志 刘畅 郭梓昭 徐萌 刘绍严 王晓雷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349,共7页
目的探究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对于局部晚期可手术切除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自2021年4月开放入组,对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 目的探究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对于局部晚期可手术切除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自2021年4月开放入组,对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顺铂及紫杉醇的新辅助治疗,治疗后接受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并同时关注患者新辅助后药物不良反应及长期预后等情况。结果截至2023年9月研究共入组完成新辅助治疗并接受手术患者23例,均为男性,年龄49~74岁。其中Ⅲ期患者3例,Ⅳ期患者20例。原发病灶中环后区受累伴有一侧声带固定的12例,区域淋巴结转移分类为N2期者20例。新辅助治疗两周期方案18例,三周期方案5例。术后pCR率为26.1%(6/23),无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手术延误,总体手术留喉率为87.0%(20/23),手术并发症方面,以咽瘘为主,发生率为21.7%(5/23)。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3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可手术切除的下咽鳞状细胞癌中,具有较高的pCR率,且对于手术安全性无显著影响,同时增加了患者喉功能保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咽肿瘤 鳞状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新辅助治疗 局部晚期
原文传递
不可手术局部浸润性膀胱癌保膀胱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仲思锦 高俊俊 +19 位作者 唐平 刘跃平 王淑莲 房辉 裘敬平 宋永文 陈波 亓姝楠 唐源 卢宁宁 景灏 翟医蕊 周爱萍 毕新刚 马建辉 李长岭 张勇 寿建忠 邢念增 李晔雄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1,共7页
目的评价局限于盆腔的浸润性膀胱癌保膀胱综合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999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保膀胱综合治疗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9例,均接受放疗,其中42例接受同步化疗,32例接受新辅... 目的评价局限于盆腔的浸润性膀胱癌保膀胱综合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999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保膀胱综合治疗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9例,均接受放疗,其中42例接受同步化疗,32例接受新辅助化疗,43例放疗前接受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随访观察患者的晚期放疗不良反应、膀胱功能、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采用Cox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69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9岁,其中尿路上皮癌63例;Ⅲ期64例,Ⅳ期4例。中位随访76个月,晚期泌尿道反应2级7例,消化道反应2级2例,无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除8例因膀胱内肿瘤未控失去膀胱功能外,其余患者均保持了正常膀胱功能。局部复发17例。同步放化疗组11例,局部复发率为26.2%(11/42),非同步放化疗组6例,局部复发率为22.2%(6/27),两组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远处转移23例(包括2例局部复发伴远转),其中同步放化疗组10例,远处转移率为23.8%(10/42),非同步放化疗组13例,远处转移率为48.1%(13/27),非同步放化疗组的远处转移率高于同步放化疗组(P=0.036)。69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9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47.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0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4.4%。同步放化疗和非同步放化疗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9%和27.6%(P<0.00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5.4%和20.0%((P=0.022)。有无新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4%和30.1%(P=0.002),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9.1%和25.1%(P=0.087)。放疗前有无局部电切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1.9%(P=0.23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0.8%和39.9%(P=0.1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HR=0.422,95%CI:0.205~0.869)是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分期(HR=0.278,95%CI:0.114~0.678)、同步化疗(HR=0.391,95%CI:0.165~0.930)、新辅助化疗(HR=0.188,95%CI:0.058~0.611)、复发(HR=10.855,95%CI:3.655~32.238)是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不可手术局部浸润性膀胱癌通过放疗为主的保膀胱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远期疗效,大部分患者可保留正常膀胱功能,晚期不良反应可接受,其中早期、同步放化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改善生存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放射治疗 综合治疗 远期疗效
原文传递
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朱永健 李颖 +4 位作者 姜军 张雯 薛丽燕 周爱萍 蒋力明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65-770,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并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于治疗前行DCE-MRI检查,测量DCE-MRI定量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并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于治疗前行DCE-MRI检查,测量DCE-MRI定量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和血浆容积分数(Vp)。新辅助化疗结束后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根据术后病理学肿瘤消退分级,将患者分为治疗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间DCE定量参数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CE定量参数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效能,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参数的联合预测效能。结果65例患者中,治疗有反应组37例,无反应组28例。治疗有反应组患者治疗前肿瘤原发灶的Ktrans值为0.216 min^-1(0.130 min^-1, 0.252 min^-1),高于无反应组[0.091 min^-1 (0.069 min^-1, 0.146 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有反应组患者的Ve值为0.354(0.228, 0.463),高于无反应组[0.200(0.177, 0.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Ktrans和Ve值预测化疗后有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和0.7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两者可将AUC提高至0.92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和89.3%。结论DCE-MRI定量参数有助于预测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参数联合应用可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新辅助化疗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