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9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伟 李少武 +1 位作者 王晶 张在强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7期573-579,共7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性方...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其临床表现、MRI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9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55.56%),女性4例(44.44%),年龄范围10~47岁,中位年龄30岁。痫性发作4例(44.44%),行为认知异常3例(33.33%),局灶性感觉运动异常5例(55.56%),头晕2例(22.22%),钝性头痛2例(22.22%),面部疼痛1例(11.11%),视物模糊1例(11.11%),行走不稳1例(11.11%)。腰穿异常4例(44.44%)。MRI表现为双侧病灶6例(66.67%),单侧病灶3例(33.33%),其中受累部位分别为额叶9例(100%),顶叶5例(55.56%),颞枕叶4例(44.44%),合并皮层下白质受累6例(66.67%),合并脑膜/脊膜受累3例(33.33%),合并基底节受累1例(11.11%),合并脊髓受累1例(11.11%);病变边界不清8例(88.89%),边界清1例(11.11%);皮层萎缩伴脑室扩大3例(33.33%);病灶及脑脊膜强化6例(66.67%);7例患者行磁共振T*2或磁敏感加权序列(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其中病灶表现低信号4例(57.14%)。2例行脑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脑实质水肿,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坏死和胶质增生。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多样,病灶合并脑膜和(或)脊膜强化,以及磁共振T*2或SWI序列低信号是其重要影像学特征,脑活检仍是目前重要的确诊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原发性 磁共振成像 病理
下载PDF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经验介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昕 李子孝 王拥军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0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已经有十余年历史.从2010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受托于原国家卫生部开展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卫医政疗便函〔2010〕85号).2011年被正式委任为"国家级脑卒中医疗质量...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已经有十余年历史.从2010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受托于原国家卫生部开展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卫医政疗便函〔2010〕85号).2011年被正式委任为"国家级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建脑卒中临床规范诊疗和医疗质量控制专家组和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卫办医政函〔2011〕253号).2013年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升级为"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卫医质量便函〔2013〕172号).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以脑、心、肿瘤等专业为试点探索多学科联合的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批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筹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卫医质量便函〔2013〕172号),并于2019年正式委托承担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管理工作(国卫医质量便函〔2020〕14号).2017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每年组织全国30余个专业质控中心进行工作量化评分,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连续三年蝉联总分第一(国卫医质量便函〔2017〕360号,国卫医质量便函〔2019〕49号,国卫医质量便函〔2020〕14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质量控制 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系统疾病 量化评分 神经内科 质控中心 医政 脑血管病
下载PDF
脑血管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对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张心邈 徐曼 +6 位作者 丁玲玲 荆京 龚浠平 董可辉 赵性泉 王拥军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索脑血管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对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改进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2病区应用脑血管病CDSS前(2020年1—11... 目的探索脑血管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对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改进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2病区应用脑血管病CDSS前(2020年1—11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脑血管病CDSS后(2021年1—11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缺血性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评估脑血管病CDSS对卒中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3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51例,干预组68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为(71.7±11.8)岁,男性490例(75.3%);干预组平均年龄(72.3±10.2)岁,男性498例(73.2%)。缺血性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中,干预组入院48 h内不能行走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率(86.3%vs.65.0%,P<0.01)、出院时患者抗栓治疗率(98.1%vs.96.2%,P=0.03)、出院时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抗凝治疗率(70.1%vs.44.2%,P<0.01)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血管病CDSS有助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人工智能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医疗服务质量
下载PDF
BIA 10-2474药物临床研究中5例健康受试者神经系统损害及死亡事件的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霞 《协和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56-260,共5页
2016年1月,在法国进行的BIA 10-2474Ⅰ期临床试验中,1名健康受试者在给药后发生脑死亡。为了探寻事件原因,尽可能从系统上降低类似悲剧重现的风险,本文根据BIA 10-2474专家调查组的报告,从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发现、临床研究设计... 2016年1月,在法国进行的BIA 10-2474Ⅰ期临床试验中,1名健康受试者在给药后发生脑死亡。为了探寻事件原因,尽可能从系统上降低类似悲剧重现的风险,本文根据BIA 10-2474专家调查组的报告,从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发现、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梳理了这个悲剧性事件的前因后果,并获得以下启示:第一,应在药物进入临床研发前根据已获得的研究数据和同类药物的相关信息审慎决策,以便提高研发成功率,规避不必要的风险;第二,研究设计既要考虑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特征,还要考虑药效特征,在兼顾受试者安全的前提下达成试验的科学目的;第三,高风险新药早期临床研究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性,不放过任何可能提示药物风险的信号,遇到问题全面分析,保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临床研发 首次人体研究 风险控制
下载PD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及影像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伟 李少武 张在强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5期407-412,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男性5例,女性30例;年龄18~76[平均(52±14)]岁;中枢神经系...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男性5例,女性30例;年龄18~76[平均(52±14)]岁;中枢神经系统首发症状24例(68.57%)。其中以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患者8例(22.86%),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5.7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5.71%),动静脉瘘2例(5.71%),脑出血1例(2.86%),静脉窦血栓1例(2.86%),其余的患者临床表现形式分别为:脑白质病变10例(28.57%),视神经脊髓炎6例(17.14%),脊髓炎5例(14.29%),帕金森综合征3例(5.57%),三叉神经痛2例(5.71%),脑脊髓炎1例(2.86%)。影像学表现动脉瘤3例(8.5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狭窄2例(5.71%),其中椎动脉狭窄1例(2.86%),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2.86%);颞顶枕动静脉瘘2例(占5.71%,三叉神经痛合并动静脉瘘1例);上矢状窦血栓1例(2.86%)。室旁白质受累20例(57.14%),皮层下白质受累16例(45.71%),脑干8例(22.86%),脊髓11例(31.43%);脑室扩大2例(5.71%);其中脊髓/脑干单病灶累及多个脊髓阶段(≥3个脊髓阶段)患者10例(28.57%)。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可以急性脑血管病形式起病,但以急慢性小血管受累的脑白质病和脊髓病最常见;单病灶多个脊髓阶段是脊髓病变的影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影像学
下载PDF
对21世纪网络神经外科临床实践的思考
6
作者 赵继宗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百年神经外科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经典神经外科时期、显微神经外科时期和微创神经外科时期。进入21世纪,现代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神经外科跨入网络神经外科新时期。网络神经外科是以脑网络的拓扑特性为基础,以多模态智能神经功能... 百年神经外科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经典神经外科时期、显微神经外科时期和微创神经外科时期。进入21世纪,现代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神经外科跨入网络神经外科新时期。网络神经外科是以脑网络的拓扑特性为基础,以多模态智能神经功能影像和微创手术技术为手段,在诊治神经系统疾患过程中,使患者脑功能网络得到保护或重塑,藉此提高难治性神经系统疾患诊治水平,它将成为脑科学转化研究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网络神经外科学 神经网络 脑解剖与功能 医学影像 医疗器械 脑机接口
下载PDF
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静 李子孝 +5 位作者 杨昕 马彧 王春娟 王孟 王彩云 王虎峰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3年第3期7-13,共7页
目的从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建设两个主要任务的层面,研究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两个体系中的作用机制,旨在服务于医疗质量管理资源的高效配置。方法应用机制设计理论分析国家质控中心在两个体系建设... 目的从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建设两个主要任务的层面,研究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两个体系中的作用机制,旨在服务于医疗质量管理资源的高效配置。方法应用机制设计理论分析国家质控中心在两个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国家质控中心与其他质控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结果国家质控中心的设置是中国特色医疗质量管理的制度安排,从机制设计理论视角,其满足了参与性约束条件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结论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国家质控中心发挥了参与主体的重要作用;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建设中,国家质控中心应与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其他中心协同发展,将对医疗质量资源高效配置和均衡布局产生正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质控中心 机制设计 医疗质量 高质量 国家医学中心
下载PDF
卒中医疗质量改进临床研究进展
8
作者 姜晓晴 李子孝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4,共8页
以促进卒中指南推荐向临床实践转化应用为目标的卒中医疗质量改进成为应对全球卒中疾病负担的优先防控策略。本综述介绍了依托于学习型健康系统理念开展的多层面质量改进代表性研究、卒中再灌注治疗及时性的持续提升策略以及数字化时代... 以促进卒中指南推荐向临床实践转化应用为目标的卒中医疗质量改进成为应对全球卒中疾病负担的优先防控策略。本综述介绍了依托于学习型健康系统理念开展的多层面质量改进代表性研究、卒中再灌注治疗及时性的持续提升策略以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辅助卒中全流程质量管理的移动与远程医疗的应用。本文总结了目前卒中医疗质量改进领域的进展与潜在方向,以期为我国卒中医疗质量改进项目设计与开展、卒中医疗质量监测与改进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医疗质量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北京市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建设与服务体系现状研究
9
作者 夏雪 罗会 +6 位作者 胥芹 郭馥祯 张怡君 张晓丽 李静 田雪 王安心 《医学教育管理》 2023年第5期687-692,共6页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建设现状、临床研究服务提供情况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推进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以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作为调查单位,选择平台负责人作为...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建设现状、临床研究服务提供情况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推进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以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作为调查单位,选择平台负责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收集有关平台建设与服务体系现状的信息。结果 合计22家平台参与本次调查,其中9家(40.9%)为独立科室、13家(59.1%)归属于其他科室。平台合计配置工作人员311名,其中全职在编在岗人员180名(57.9%)。平台的研究人员以女性(71.4%)为主,年龄集中在45岁以下(74.0%),69.8%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59.8%取得博士学位。所有被调查平台均提供临床研究方法学服务,包括研究方案设计(22家,100%)、项目管理(11家,50%)及数据管理(17家,77.3%)等,设有免费咨询、委托合作及付费咨询等多种服务形式。21家(95.5%)平台开展了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形式以线上专题培训为主。15家(68.2%)平台开展了卫生统计方法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上,17家(77.3%)平台针对全职在岗在编员工设有明确的职业晋升路线,13家(59.1%)平台设有明确的人才评价体系。当前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为医院重视程度不够、人才晋升制度不明确以及经费不足等。结论 北京市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整体建设情况良好,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今后需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相关人才培养制度,加大投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 服务体系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不良事件:从机制到治疗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松 陈霞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6,共6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使用重塑了肿瘤的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通过消除T细胞激活过程中的抑制信号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通常可带来持久的临床获益...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使用重塑了肿瘤的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通过消除T细胞激活过程中的抑制信号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通常可带来持久的临床获益,但亦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与皮肤组织、胃肠道系统等的irAEs相比,尽管神经系统不良事件(neurologic adverse events,NAEs)的发生较为少见,但却是最难预测和发现的irAEs之一。了解神经系统irAEs的可能机制和潜在干预措施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预测患者发生irAEs的风险,寻找预防irAEs发生的措施,以及采取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本文对神经系统irAEs发生的可能机制、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和潜在干预措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神经系统不良事件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免疫疗法
下载PDF
探讨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奇 《医学教育管理》 2018年第B08期94-96,100,共4页
临床医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普遍基础科研能力薄弱,如何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使其在博士毕业以后,具备较强的基础科研能力,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要求,是博士培养阶段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临床医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 临床医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普遍基础科研能力薄弱,如何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使其在博士毕业以后,具备较强的基础科研能力,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要求,是博士培养阶段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临床医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应注重实验能力、科研创新和科研思维能力、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及学术诚信的培养,不断提高基础科研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 在职博士研究生 基础科研能力
下载PDF
不同评分系统及血肿生长速度对脑出血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申园 王丹丹 +1 位作者 康开江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目的探讨原始脑出血评分(origin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cale,OICH)、脑出血分级量表(ICHgrading scale,ICH-GS)、脑出血功能结局量表(ICH functional outcome score,ICH-FOS)、改良急诊脑出血评分量表(modified emergency depart... 目的探讨原始脑出血评分(origin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cale,OICH)、脑出血分级量表(ICHgrading scale,ICH-GS)、脑出血功能结局量表(ICH functional outcome score,ICH-FOS)、改良急诊脑出血评分量表(modified emergency department intracerebral scale,MEDICH)及超早期血肿生长速度(ultraearly hematoma growth,uHG)对脑出血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9月脑出血登记研究中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压、脑出血部位、血肿体积、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对患者进行发病30 d随访,根据全因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uHG(基线血肿体积/发病到基线CT的时间)和不同脑出血评分。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不同脑出血评分对患者30 d生存结局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生存曲线的AUC比较不同评分及联合uHG对30 d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研究共纳入脑出血患者1664例,30 d随访死亡308例,存活1356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死亡组的OICH、ICH-GS、ICH-FOS、MEDICH各项得分及uHG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出血部位、性别、年龄、出血量进行亚组分析,除幕下出血组外,其余亚组的uHG与30 d死亡均相关(均P<0.05)。计算AUC发现,ICH-FOS对患者短期死亡结局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8599。分析uHG联合ICH-FOS的预测价值,发现对患者结局预测价值较单独ICH-FOS的效能更高(按照uHG是否大于本研究中均值分别赋值0和1,与ICH-FOS其他指标联合构成脑出血功能结局量表-血肿生长速度评分1,AUC=8604;按照uHG四分位数区间分别赋值0、1、2、3,与ICH-FOS其他指标联合构成脑出血功能结局量表-血肿生长速度评分2,AUC=0.8652)。结论不同的常见脑出血预后评分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生存结局均明显相关且均有较好的预测效能。uHG联合ICH-FOS评分对脑出血患者短期生存结局较单独ICH-FOS评分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评分 超早期血肿生长速度 预后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库建设模式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金嬉 梁宪红 +4 位作者 李上智 刘丽 孟霞 李子孝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6期567-573,共7页
目的开发适合我国的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及管理模式,为提高脑血管病专病队列研究生物样本质量、促进资源共享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的标准化思路,参考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经验,结合脑血管病专... 目的开发适合我国的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及管理模式,为提高脑血管病专病队列研究生物样本质量、促进资源共享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的标准化思路,参考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经验,结合脑血管病专病队列研究实际需求,形成我国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库建设及管理模式。从场地、设施设备、操作规程、质量控制等多个维度,建立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管理流程。结果依据本研究提出的建设要求,开发了天坛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管理系统,建立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质量管理体系。结论天坛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生物样本库实现了各中心统一、标准、实时、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可以保障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生物样本质量水平,为脑血管病筛查、预警、诊断与干预等精准医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生物样本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样本库 卒中 多中心 临床研究 质量管理
下载PDF
加强师生互动在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雅琴 冯涛 张玉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4-1116,共3页
目的探索加强师生互动在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2010级研究生28名采用传统教学法,2012级研究生32名采用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其考核成绩。结果加强互动教学组临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均优于传统教学组(P... 目的探索加强师生互动在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2010级研究生28名采用传统教学法,2012级研究生32名采用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其考核成绩。结果加强互动教学组临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均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学生们较满意。结论加强互动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教学 临床课程 研究生 神经病学
下载PDF
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永志 江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78-380,共3页
高水平神经外科医师的培养不仅包括医疗技能的培养,还应包括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和规范化的训练,根据作者的实践和思考,认为可以通过安排研究生短期实验室工作,培养科研意识和熟悉科研方法;通过定期专题学... 高水平神经外科医师的培养不仅包括医疗技能的培养,还应包括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和规范化的训练,根据作者的实践和思考,认为可以通过安排研究生短期实验室工作,培养科研意识和熟悉科研方法;通过定期专题学术活动,加强循证医学思维的训练;通过临床观察性研究实践,检验和提高临床研究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转化医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神经外科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生 临床研究 神经外科 科研能力
下载PDF
从神经免疫疾病表型研究看脑小血管病表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海峰 王伊龙 陈向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1-326,共6页
疾病的表型是疾病可观察到的特征或特征的组合,包括临床表型、中间表型和内表型。表型刻画可以精细描述疾病的特性、探索发病机制及体现患者的异质性,不仅具有对疾病分类和诊断的意义,也有指导治疗的价值。神经免疫疾病的表型研究从以... 疾病的表型是疾病可观察到的特征或特征的组合,包括临床表型、中间表型和内表型。表型刻画可以精细描述疾病的特性、探索发病机制及体现患者的异质性,不仅具有对疾病分类和诊断的意义,也有指导治疗的价值。神经免疫疾病的表型研究从以临床核心表型与免疫标志物的交汇形成复合表型发展到以生物标志物作为主线的复杂疾病表型刻画模式。脑小血管病表型刻画以影像学作为内表型与临床表型形成复合表型,影像学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神经免疫疾病表型研究的历程思考脑小血管病表型研究,探讨脑小血管病表型刻画的难点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免疫疾病 表型 脑小血管病
下载PDF
我国脑心血管共患疾病现状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继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1-673,共3页
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两者发病率和共患率逐年升高。本文将从脑心血管共患疾病的危险因素、诊治方式、问题与发展等方面,讨论我国脑心血管共患疾病的现状和相关临床研究。
关键词 脑心同治 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浅谈如何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带教中渗透医学人文关怀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江飞 袁学森 谢坚 《医学教育管理》 2016年第4期597-600,共4页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在临床诊疗的带教工作中,关注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的理念和技巧培养非常重要。在工作细节中言传身教,强调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主动进行换位思考的情景模拟,针对性地与学生讨论改善医患交流...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在临床诊疗的带教工作中,关注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的理念和技巧培养非常重要。在工作细节中言传身教,强调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主动进行换位思考的情景模拟,针对性地与学生讨论改善医患交流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使用擅长的方式进行疾病知识宣传等,是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传递人文关怀,改善个人执业微环境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同理心 医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毒性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汀溪 张杨 +4 位作者 石延枫 续畅 余克富 徐蓓 赵志刚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3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基于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神经系统相关不良事件(nAEs)进行挖掘,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FAERS平台,收集2004年第1季度-2021年第4季度中ICI(包括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Cemipli... 目的:基于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神经系统相关不良事件(nAEs)进行挖掘,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FAERS平台,收集2004年第1季度-2021年第4季度中ICI(包括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Cemiplimab-rwlc、阿替利珠单抗、阿维单抗、度伐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和Tremelimumab)相关nAEs的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计算不同ICI药物及联用方式相关的神经毒性事件信号、发生时间及死亡率。结果:共收集10704份ICI单药治疗相关nAEs的报告,涉及93个风险信号,联合治疗2876份,检测出50个风险信号。ICI相关nAEs报告例数最多的是重症肌无力,帕博利珠单抗致该不良事件信号最强(ROR_(025)=25.81),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次之(ROR_(025)=22.64)。ICI联合用药相关重症肌无力的死亡率为33.60%,前十位高发的nAEs中位发生时间为28 d。结论:不同ICI药物和联用方式所致神经毒性的风险有所差异,多发生于治疗早期。临床在应用ICI时应警惕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神经系统 不良反应 FAERS 报告比值比
下载PDF
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多系统对话”与“多学科共管”
20
作者 许杰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9,共5页
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其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脑、心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各种代谢途径... 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指由传统代谢危险因素和残余代谢危险因素引起的脑血管损害,通过干预代谢危险因素可有效改善其预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代谢途径并非独立存在,脑、心脏、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各种代谢途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交织成网,构成了人体的代谢网络,而代谢网络的异常导致了代谢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时,代谢危险因素的存在可同时造成多个靶器官损害,且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可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相互影响。因此,代谢性脑血管病未来在机制探究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将逐渐倾向于多器官水平,并向多学科管理模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代谢风险 多学科综合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