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筛选马氏珠母贝肉酶解产物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
1
作者 夏小雨 温财兴 +7 位作者 曹文红 秦小明 李钰金 林海生 陈忠琴 郑惠娜 朱国萍 高加龙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150,共8页
本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为蛋白配体,分析马氏珠母贝肉蛋白酶解产物(protein hydrolysate of Pinctada martensii,PHPM)超滤组分与配体的结合情况,利用质谱鉴定结合肽... 本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为蛋白配体,分析马氏珠母贝肉蛋白酶解产物(protein hydrolysate of Pinctada martensii,PHPM)超滤组分与配体的结合情况,利用质谱鉴定结合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后,筛选潜在抑制ACE活性强的肽段进行合成,研究其体外ACE抑制活性、抑制类型及多肽与ACE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PHPM分子质量在3 000~5 000 Da的超滤组分与ACE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信号,在结合物质的肽序列中优选出4种具有潜在活性的ACE抑制肽进行合成,其中多肽SLPWPMKPMNLIE的半数抑制浓度最低,并且通过氢键与ACE蛋白C端结构域的疏水口袋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酶抑制动力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日本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镉的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3
2
作者 毛伟杰 任惠峰 +1 位作者 樊佳欢 胡雪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7期73-75,共3页
扇贝是日本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其加工废弃物占总质量的30%左右,由于其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通常被焚烧处理,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脱除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重金属的研究非常重要。日本对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比较重视,进行了大... 扇贝是日本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其加工废弃物占总质量的30%左右,由于其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通常被焚烧处理,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脱除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重金属的研究非常重要。日本对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比较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述了日本关于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镉的脱除方法,以期对我国水产品废弃物中的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及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 加工废弃物 脱除
下载PDF
我国贝类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8
3
作者 姜朝军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2年第2期87-93,共7页
中国是贝类生产大国,但贝类加工产业还很落后,甚至受到发达国家贝类消费的贸易限制,因食用贝类而导致的卫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本文从生产卫生监控体系、净化、保活流通、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贝类加工产业链的各环节分析了中国的现状和... 中国是贝类生产大国,但贝类加工产业还很落后,甚至受到发达国家贝类消费的贸易限制,因食用贝类而导致的卫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本文从生产卫生监控体系、净化、保活流通、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贝类加工产业链的各环节分析了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提出了完善贝类卫生监控系统的措施和加强贝类卫生防控技术的研究方向,防范贝类中高危污染物可能引发的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以期为突破欧盟禁令和维护中国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加工 主要问题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双壳贝类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林恒宗 高加龙 +6 位作者 范秀萍 林海生 曹文红 梁志源 黄艳平 章超桦 秦小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9-457,共9页
为提升鲜活贝类品质与食用安全性,解决贝类前处理加工中净化效率低,污染物难以脱除,净化过程损耗等难题。本文从贝类对污染物蓄积及转化代谢规律、净化方法及影响净化效果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在净化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净化方法组... 为提升鲜活贝类品质与食用安全性,解决贝类前处理加工中净化效率低,污染物难以脱除,净化过程损耗等难题。本文从贝类对污染物蓄积及转化代谢规律、净化方法及影响净化效果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在净化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净化方法组合或优化、加强冷杀菌技术,益生菌制剂在活体贝类净化中的应用研究、开发绿色高效安全净化剂、研发新型净化设备与现代化净化工厂设计、及时制定与更新贝类净化行业标准等建议,以期为深入开展贝类净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贝类 净化技术 贝类污染物 蓄积代谢
下载PDF
金鲳鱼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1
5
作者 涂雨晨 林海生 +1 位作者 高加龙 钟赛意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0-196,共7页
金鲳鱼(Trachinotus ovatus)是中国南海主要的经济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金鲳鱼产量逐年上升,其保活流通、保鲜及其精深加工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综述了金鲳鱼的保活流通、低温保鲜、非热加工、生物保... 金鲳鱼(Trachinotus ovatus)是中国南海主要的经济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金鲳鱼产量逐年上升,其保活流通、保鲜及其精深加工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综述了金鲳鱼的保活流通、低温保鲜、非热加工、生物保鲜、鱼糜加工、罐头加工、腌制烟熏加工、金鲳鱼蛋白高值化加工、预制食品和副产物(鱼头、鱼骨、内脏蛋白酶、鱼油和胶原蛋白)高值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各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鲳鱼 加工技术 副产物高值化利用 保活运输
下载PDF
红外心率测定技术在香港牡蛎保活运输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邓杰 常向阳 +2 位作者 林恒宗 范秀萍 秦小明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1,共9页
心率能反映牡蛎活力水平和生理状态,可作为生命特征指标,用于监测牡蛎的生理代谢水平,本研究为优化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保活流通过程中心率测定技术,探究牡蛎保活期间心率的变化,为牡蛎活体流通提供理论依据。以香港牡... 心率能反映牡蛎活力水平和生理状态,可作为生命特征指标,用于监测牡蛎的生理代谢水平,本研究为优化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保活流通过程中心率测定技术,探究牡蛎保活期间心率的变化,为牡蛎活体流通提供理论依据。以香港牡蛎为研究对象,依据线性数学模型确定牡蛎心脏位置,并基于红外传感器结合PowerLab装置优化红外心率测定技术,探讨了牡蛎活体流通过程暂养盐度波动、线性诱导休眠和贮藏期中对牡蛎心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经6 mm钻孔前处理后,在海水中暂养对牡蛎活力影响较小,第9天存活率仍达100%,且红外测定方法的第2~18 h内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规格、干露、盐度、温度均显著影响牡蛎的心率(P<0.05),海水贮藏牡蛎经红外技术测定的心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干露贮藏牡蛎末期心率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P<0.05),过度的非生物胁迫时会引起心脏停止搏动现象的产生,可能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红外测定技术适用于作为测定牡蛎心率技术,在保活期中心率变化有效反映了牡蛎的生理状态,可采用心率作为牡蛎无水保活的活力测定指标,对研究基于心率为指示牡蛎保活监测体系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心脏位置 优化技术 心率变化 活力指标
下载PDF
牡蛎低分子肽双重乳液体外模拟消化吸收特性研究
7
作者 郭晓琳 杨文 +6 位作者 林海生 陈忠琴 曹文红 高加龙 谭明堂 章超桦 郑惠娜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3,94,共14页
牡蛎低分子肽(low molecular weight oyster peptides,LOPs)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存在腥味及易于被胃肠消化液降解的缺陷,采用双重乳液包封LOPs可显著改善其腥味,然而其消化吸收特性相关研究较少。以LOP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界面性质,采... 牡蛎低分子肽(low molecular weight oyster peptides,LOPs)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存在腥味及易于被胃肠消化液降解的缺陷,采用双重乳液包封LOPs可显著改善其腥味,然而其消化吸收特性相关研究较少。以LOP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界面性质,采用W_(1)/O/W_(2)型双重乳液封装LOPs,利用体外模拟消化及单层Cac o-2细胞模型研究LOPs的消化吸收特性。研究结果显示:LOPs具有较好的亲水性但不具有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能力。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LOPs双重乳液平均粒径由最初的(725.5±25.4)nm先增至(944.6±21.8)nm,最后降低为(772.8±21.4)nm;包封率由88.35%逐步降至30.01%;光学显微图像显示,乳液在胃消化模拟阶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聚集,并于肠道消化阶段出现破裂。单层Cac o-2细胞模型的体外模拟吸收实验结果显示,LOPs的转运方式为被动扩散,而LOPs双重乳液的转运机制为外流效应。LOPs双重乳液能有效提高LOPs的生物利用率,对LOPs具有良好的保护与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低分子肽 双重乳液 界面张力 模拟消化 单层Cac o-2细胞模型 吸收特性
下载PDF
热加工处理对华贵栉孔扇贝柱特征风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祝亚辉 曹文红 +2 位作者 刘忠嘉 章超桦 秦小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31-138,共8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鉴定特征风味化合物组成的基础上,以新鲜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华贵栉孔扇贝柱为对照,探究热加工处理对华贵栉孔扇贝柱特征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扇贝柱粗蛋白和粗脂肪...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鉴定特征风味化合物组成的基础上,以新鲜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华贵栉孔扇贝柱为对照,探究热加工处理对华贵栉孔扇贝柱特征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扇贝柱粗蛋白和粗脂肪受不同处理方式的影响较小;与新鲜华贵栉孔扇贝柱相比,热加工处理使滋味组分5’-一磷酸腺苷、甜菜碱和Cl-含量显著增加(P<0.05),Na+含量也明显增加;游离氨基酸和K+含量明显降低,且5’-三磷酸腺苷及其关联化合物(除5?-一磷酸腺苷)、琥珀酸和PO43-含量显著降低(P<0.05)。热加工处理的变化比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变化更明显。热加工处理扇贝柱与对照组(新鲜贝柱、真空冷冻干燥贝柱)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种类各不相同,分别得到63、34种及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新鲜贝柱、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和热加工处理干贝挥发性风味分别以醇类、酸类和烃类、醛类物质为主,总量分别占26.20%、30.84%和29.38%、16.78%。研究表明,热加工处理干贝的特征香气主要呈现鱼腥味、蜂蜜样香气、水果香和油脂味,主要特征风味物质有三甲胺、1-辛烯-3-醇、顺-2-戊烯-1-醇、1-戊烯-3-醇、1-戊醇、壬醛、十一醛、己醛、庚醛、苯甲醛、羊脂醛、癸醛、3-辛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贵栉孔扇贝柱 真空冷冻干燥 热加工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特征风味成分
下载PDF
冷藏与冻藏条件下烫漂处理对牡蛎肉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崔俊伟 郑惠娜 +4 位作者 曹文红 秦小明 高加龙 林海生 陈忠琴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7,共14页
牡蛎肉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品质劣化,烫漂可钝化酶并杀灭大部分的微生物,从而延缓原料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化,但热处理在牡蛎原料贮藏中的研究较少。基于此,以贮藏在4℃和-20℃未经烫漂的新鲜牡蛎肉(CK)和烫漂牡蛎肉(Bo)为研究对象,通... 牡蛎肉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品质劣化,烫漂可钝化酶并杀灭大部分的微生物,从而延缓原料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化,但热处理在牡蛎原料贮藏中的研究较少。基于此,以贮藏在4℃和-20℃未经烫漂的新鲜牡蛎肉(CK)和烫漂牡蛎肉(Bo)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贮藏过程中牡蛎肉的安全、外观、质构、风味指标,全面分析CK和Bo组在4℃和-20℃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种贮藏条件下,CK和Bo组均存在品质劣化现象,且CK组的劣化程度更明显。在4℃冷藏过程中,两组的气味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变化明显,在贮藏第4天,CK组的TVB-N达到最高(11.68 mg·100 g-1)。在-20℃冻藏过程中,两组的TVB-N均呈上升趋势,但Bo组显著低于CK组(p<0.05)。贮藏过程中两组的乳酸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0℃贮藏条件下CK组在第30天达到最高(2.78 mg·100 g-1)。4℃贮藏条件下Bo组的主要呈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整体呈上升趋势,而CK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20℃贮藏条件下主要呈味氨基酸均呈下降趋势,Bo组的下降程度较CK组小。研究结果可为牡蛎原料加工前的品质把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肉 烫漂 贮藏 鲜度
下载PDF
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卞中园 杨锡洪 +3 位作者 解万翠 章超桦 李翥 杨亚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5,共8页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0.30×104cells/mL)条件下,微小亚历山大藻细胞的毒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初始密度为0.1×104cells/mL条件下,同一生长期内细胞毒性比其他3个密度条件下高。HPLC检测微小亚历山大藻含有的毒素为GTX1-4,含量分别为2.14、2.08、4.97、5.04 fmol/cell。综合考虑微小亚历山大藻在生长过程中的细胞最大密度、达到最大密度所用时间以及细胞毒性大小等因数,采用(0.10~0.15)×104cells/mL接种密度培养微小亚历山大藻,能够达到较好的产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初始密度 生长特性 麻痹性贝类毒素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对近江牡蛎清滤率以及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蓄积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解万翠 卞中园 +2 位作者 杨锡洪 毛丹卉 章超桦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48-1853,共6页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3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3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mL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近江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个/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h短期蓄积和5d长期蓄积对近江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0^3~1.5×10^3个/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个/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0.01),由此确定后期投喂毒藻的浓度“阀值”为1.5×10^3个/mL;短期蓄积实验牡蛎在0~6h内将有毒藻滤食尽,其体内PSP毒素在6—12h间达到最大值[(149.6±10.5)MU/100g],随后开始下降。长期蓄积实验过程中,牡蛎的清滤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1),在蓄积实验的第2天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超过国家限量标准(400MU/100g),在5d实验结束时,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高达(3069.2±178.2)MU/100g,高于国家限量标准的7.7倍。实验结果作为PSP在近江牡蛎中蓄积及代谢的重要基础数据,为研究PSP的脱除及净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近江牡蛎 清滤率 蓄积
下载PDF
微生物法脱除重金属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丽娜 解万翠 +2 位作者 杨锡洪 章超桦 李子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56-359,365,共5页
工业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威胁了生态环境平衡和人体健康,如何缓解重金属污染是目前环保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简介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等脱除重金属技术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法中的微生物法,... 工业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威胁了生态环境平衡和人体健康,如何缓解重金属污染是目前环保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简介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等脱除重金属技术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法中的微生物法,总结了微生物法脱除重金属的显著优势。重点介绍了常见的微生物脱除剂,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探讨了国内外利用微生物法处理重金属的应用成果,最后展望了微生物法脱除重金属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脱除 重金属 机理 应用
原文传递
贝类中PSP毒素的脱除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毛丹卉 解万翠 +2 位作者 杨锡洪 卞中园 章超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1-396,共6页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类脱除PSP毒素及贝类净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脱除方法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微小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冻融法提取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丹卉 解万翠 +3 位作者 杨锡洪 章超桦 李彩媚 莫星忧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02-108,共7页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过程中藻细胞破壁率和相对荧光值以确定优化范围;再以相对荧光值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冻融次数3.45,解冻温度36.99℃,p H7.66,该条件下预测相对荧光值为200.347,毒力为7 034 MU。验证试验设定藻破壁毒素提取条件为:冻融3次,解冻温度37℃,p H 7.8,该条件下相对荧光值为188.923(±10.96),提取液的毒力为6 616(±101)MU,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法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提取 优化
下载PDF
复合脱腥联合喷雾干燥处理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风味的改良作用
15
作者 曾珊 曹文红 +2 位作者 李佳蔚 陈忠琴 谭明堂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7,共13页
[目的]以香港牡蛎为原料,探究复合脱腥处理联合喷雾干燥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特征风味的改良作用,并高效获得更好风味的牡蛎酶解产物基料。[方法]采用青柠汁、甜叶菊粉、红茶粉3种脱腥剂复配联合喷雾干燥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进行处理,以感... [目的]以香港牡蛎为原料,探究复合脱腥处理联合喷雾干燥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特征风味的改良作用,并高效获得更好风味的牡蛎酶解产物基料。[方法]采用青柠汁、甜叶菊粉、红茶粉3种脱腥剂复配联合喷雾干燥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进行处理,以感官评分和得粉率为指标,考察复合脱腥剂的配制比例、复合脱腥剂与酶解液的料液比及喷雾干燥的最优工艺条件,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电子鼻和电子舌辅助感官检验进行风味分析。[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m_(甜叶菊粉)∶V_(青柠浊汁)∶m_(红茶粉)=1∶3∶2,m_(复合脱腥剂)∶V_(牡蛎酶解液)=1∶20,进风温度180℃,蠕动泵转速10 r/min,麦芽糊精添加量为1.5倍,此时得到的牡蛎酶解产物基料整体滋味和气味更佳。[结论]单独喷雾干燥能使酶解液贝肉香浓郁,滋味咸鲜;而复合脱腥联合喷雾干燥处理后整体滋味呈酸甜,有效减弱了咸鲜味,呈现鱼腥味和哈喇味的醛类物质含量减少,具有花香、果香等令人愉快气味特点的烯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风味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喷雾干燥 风味改良 酶解产物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不同脱腥处理对牡蛎酶解产物风味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李佳玲 李佳蔚 +3 位作者 曾珊 陈忠琴 谭明堂 曹文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4期254-263,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脱腥处理方式的最佳条件以及比较牡蛎原料、牡蛎酶解产物及通过不同脱腥方式处理得到的产物的主要风味成分。方法以香港牡蛎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感官分析和理化分析结合的方式探究试样脱腥后风味变化。结果... 目的探究不同脱腥处理方式的最佳条件以及比较牡蛎原料、牡蛎酶解产物及通过不同脱腥方式处理得到的产物的主要风味成分。方法以香港牡蛎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感官分析和理化分析结合的方式探究试样脱腥后风味变化。结果活性炭脱腥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50 min,反应温度50℃,活性炭添加量1.0%;酵母脱腥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60 min,酵母添加量1.0%。酶解产物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较牡蛎原料有所增加,苦味、甜味氨基酸均上升,鲜味氨基酸则稍有下降;与酶解产物相比,联合脱腥处理产物甜味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而苦味和鲜味氨基酸稍有下降;醇类及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21.50%;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减少8.49%,蛤蜊味和油脂味减少。结论活性炭和酵母联合脱腥对香港牡蛎酶解物风味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为牡蛎调味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酶解产物 脱腥处理 联合脱腥 风味特性
原文传递
热风干制对牡蛎特征风味的影响
17
作者 杨要芳 王治军 +5 位作者 宋春勇 谭明堂 陈忠琴 高加龙 林海生 曹文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6-326,共11页
为了探究热风干制对牡蛎风味的作用效果,明确牡蛎在干制前后的特征风味差异,该研究以香港牡蛎为研究对象,以新鲜牡蛎为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子舌、电子鼻及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为了探究热风干制对牡蛎风味的作用效果,明确牡蛎在干制前后的特征风味差异,该研究以香港牡蛎为研究对象,以新鲜牡蛎为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子舌、电子鼻及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研究牡蛎干的表观特征和滋味物质变化,并通过半定量分析法解析其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相比于鲜牡蛎水提物,牡蛎干水提物色度加深,粒径增大、稳定且分布更集中,小于5 kDa的分子质量比例增加4.26%;滋味活性、等鲜量及电子舌评价结果表明,牡蛎干鲜回味、咸味增强。水提物中鲜、甜味氨基酸增长16.46 mg/g、呈味核苷酸3 mg/g、甜菜碱1.81 mg/g,此外每100 g水提物中,糖原增加0.89 g,短肽增加约2.4 g,具有显著的味觉潜力。电子鼻及GC-IMS的分析结果表明,2种水提物共识别到43种挥发性物质,醛类占19种;干制后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7%,可以提供独特的果香味,是牡蛎干水提物特征气味的主要成分;有煮熟肉味、青草香、脂肪香的戊醛、顺式-4-庚烯醛等强度减弱,还产生了己醛(腥味、生油脂和青草气)、庚醛(生油脂)、苯甲醛(杏仁香、樱桃及坚果香)、2-己烯醛(清香、脂肪香)等香气物质。该研究结果为牡蛎干制加工的风味调控及精深加工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干 水提物 电子舌 滋味物质 气相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螯合硒对牡蛎肽免疫活性的影响
18
作者 杨君扬 张烘煜 +7 位作者 陈忠琴 谭明堂 林海生 高加龙 郑惠娜 曹文红 杨维 陈忆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目的】通过螯合结构优化实现牡蛎肽硒复合物免疫活性功能的提升。【方法】借助Capto Q离子交换层析对牡蛎肽及其硒螯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易与硒结合的肽;通过红外和圆二色光谱对比螯合前后官能团的变化确定硒的结合位点;运用液相... 【目的】通过螯合结构优化实现牡蛎肽硒复合物免疫活性功能的提升。【方法】借助Capto Q离子交换层析对牡蛎肽及其硒螯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易与硒结合的肽;通过红外和圆二色光谱对比螯合前后官能团的变化确定硒的结合位点;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和分子对接对硒螯合肽结构特征及结合位点进行分析;以RAW264.7巨噬细胞为实验对象,对比牡蛎肽及其硒螯合物洗脱组分(P2和F2)的细胞免疫应答变化。【结果】波谱和分子对接结果均表明,肽链上的氨基、羧基、羰基等均参与硒离子螯合过程的共价反应,且螯合反应使肽链的二级结构从无规则趋向规则的折叠、转角结构;LC-MS/MS结果表明,在所检测出的螯合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碱性氨基酸占比和等电点(PI)值越高的肽链具有更强的硒螯合能力。体外细胞实验表明,F2能显著提高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分泌;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免疫相关蛋白COX-2和iNOS的表达,且效果显著优于P2。【结论】牡蛎肽在与硒螯合后结构发生变化,PI值越大的肽更易于与硒发生螯合,螯合后免疫活性得到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肽 硒螯合物 特征肽 RAW264.7细胞 免疫活性
下载PDF
牡蛎肽和花色苷协同抑制胰脂肪酶的作用研究
19
作者 张萌萌 王婧 +7 位作者 曹文红 周龙建 谭明堂 朱国萍 高加龙 林海生 郑惠娜 陈忠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49,共10页
该研究以牡蛎肽和花色苷为原料,探究牡蛎肽和花色苷对胰脂肪酶的协同抑制作用。采用Synergy Finder和Compusyn协同计算模型分析不同比例下牡蛎肽和花色苷的协同作用,利用酶抑制动力学探究牡蛎肽、花色苷及其协同复合物对胰脂肪酶的抑制... 该研究以牡蛎肽和花色苷为原料,探究牡蛎肽和花色苷对胰脂肪酶的协同抑制作用。采用Synergy Finder和Compusyn协同计算模型分析不同比例下牡蛎肽和花色苷的协同作用,利用酶抑制动力学探究牡蛎肽、花色苷及其协同复合物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类型,并通过多光谱学分析牡蛎肽与花色苷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牡蛎肽和花色苷对胰脂肪酶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35、3.54 mg/mL。当质量浓度为0.8~3.2 mg/mL时,其最高单药和零相互作用力得分为17.781和11.208,具有较强的协同效果。通过计算不同浓度比例下复合物的联合指数值,发现牡蛎肽∶花色苷=1∶1(浓度比)时,牡蛎肽和花色苷的协同作用最强。酶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牡蛎肽、花色苷及其协同复合物对胰脂肪酶的抑制方式包括混合型抑制和竞争性抑制。多光谱学实验结果表明,牡蛎肽和花色苷主要通过氢键、疏水作用以及静电相互作用形成非共价复合物,使得复合物疏水性降低,极性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牡蛎肽和花色苷具有良好的胰脂肪酶协同抑制作用,为其减肥降脂功能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肽 花色苷 胰脂肪酶 协同作用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制备工艺及降血糖作用研究
20
作者 钟凯翠 邹雯清 +1 位作者 陈忠琴 秦小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4-203,共10页
该文旨在研究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及降血糖作用。以海红米花色苷和牡蛎肽作为原料,添加甜菊糖苷作为矫味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饮料的制备工艺。评价稳定剂含量与贮藏条件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该文旨在研究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及降血糖作用。以海红米花色苷和牡蛎肽作为原料,添加甜菊糖苷作为矫味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饮料的制备工艺。评价稳定剂含量与贮藏条件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其体外淀粉消化酶抑制活性,并采用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其体内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是:牡蛎肽1%、花色苷0.8%、甜菊糖苷0.1%,羧甲基纤维素钠0.15%、果胶0.2%,以上均为质量分数。此饮料宜低温贮藏,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能有效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糖原合成困难及组织损伤等症状。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制备方法,且成品饮料能有效发挥体内降血糖作用,为降血糖功能饮料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促进我国功能饮料市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牡蛎肽 复合功能饮料 制备工艺 降血糖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