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0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S数据在远洋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振琦 汪金涛 +2 位作者 雷林 吴峰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远洋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由于远离陆地和港口,缺少有效的观测和监管手段,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现代船舶必备的航海设备,该设备产生的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精... 远洋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由于远离陆地和港口,缺少有效的观测和监管手段,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现代船舶必备的航海设备,该设备产生的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精度高等特征,已成为研究远洋渔业的重要数据源。介绍了AIS数据的特性及其处理方法和国内外AIS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AIS在远洋渔业中的主要应用进展,包括AIS数据在远洋渔业中的3种主要应用方向及对应的研究方法,即渔船作业状态识别与中心渔场预报、远洋渔船监管与非法捕捞行为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栖息地管理,通过对比论述了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AIS数据在远洋渔业应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对相关的研究方法所存在缺点和不足进行探讨,提出了AIS数据应用于远洋渔业的优化方向,以期为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S数据 远洋渔业 捕捞状态 渔场预报 IUU 海洋环境保护
下载PDF
耳石微化学技术在鱼类生境履历重建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高春霞 黄慧娴 +2 位作者 赵静 马金 李建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研究鱼类活动踪迹的手段有很多,早期研究者通过渔业统计数据分析洄游鱼类的活动路径,徐兆礼等[1-3]根据10余年捕捞统计资料,推测了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位置和范围,绘制出我国近海海域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大黄鱼(Larimi... 研究鱼类活动踪迹的手段有很多,早期研究者通过渔业统计数据分析洄游鱼类的活动路径,徐兆礼等[1-3]根据10余年捕捞统计资料,推测了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位置和范围,绘制出我国近海海域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L.polyactis)的洄游路线。然而,渔业捕捞数据属于非独立数据,基于渔业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要求数据量大,且对数据质量要求也较高,极大限制了洄游路线估计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生境履历
下载PDF
“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峰 张敏 陈新军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3期161-165,共5页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的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了“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任务,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应通过...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的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了“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任务,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应通过产学研用联盟进行协同创新,重点在远洋渔业资源分布和渔场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装备体系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远洋渔业资源评估前沿问题研究、现代化远洋渔业专业渔船的标准化体系等若干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为增强对远洋渔业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利用能力、掌控能力提供支撑,增强科技贡献率,向远洋渔业强省(市)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渔业 “十四五” 上海市 科技发展思路
下载PDF
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25
4
作者 乐家华 陈新军 王伟江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26-229,共4页
本文从生产状况、捕捞船队以及销售流通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认为中国远洋渔业已进入资本输出、积极开发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特征的新阶段,但还存在着企业总体实力不强、技术基础支撑滞后、远洋劳力严重短缺、消... 本文从生产状况、捕捞船队以及销售流通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认为中国远洋渔业已进入资本输出、积极开发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特征的新阶段,但还存在着企业总体实力不强、技术基础支撑滞后、远洋劳力严重短缺、消费市场拓展艰难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对中国远洋渔业未来的空间、结构、科技及产品消费等趋势进行了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渔业 发展现状 趋势
下载PDF
中东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灰色关联评价
5
作者 张忠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波动增长,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稳下降,且前者累计渔获量是后者的2.2倍。中上层鱼类是最主要渔获种类,底层鱼类次之。其中,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分别占各海域的72.03%和67.31%,两个渔区总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均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的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均大于0.7,属于高强度开发及以上状态。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值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大于0.9的年份,说明该海域正接近或正处于充分开发状态。东南大西洋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大于0.9出现在多个年份,但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说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早期就接近于充分开发状态。中东大西洋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正达到极限,其渔获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经过充分开发和严格管理之后,呈好转趋势,但仍处在高强度开发状态,未来其渔获量增长有限。研究结果可为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东南大西洋 渔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灰色关联
下载PDF
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陆化杰 陈子越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9,共14页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影响。为此,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等3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极易影响头足类动物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海洋环境因子中的温度和初级生产力变动为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为柔鱼科和枪乌贼科等经济种类,选用的海洋环境因子也多为海洋环境温度,今后应结合其他海洋环境数据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其他种类的影响。本文旨为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近年来气候变化事件频发下头足类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气候变化事件 渔业生物学 繁殖 年龄生长 早期生活史 影响
原文传递
阿根廷滑柔鱼能量积累的食物组成及其生态角色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林东明 宋维 冯艺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72,共11页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生长速度快、终生一次繁殖产卵、生命周期短的大洋浅海性头足类,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物种。在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中,阿根廷滑柔鱼发挥着重要的“生物泵”作用。在短暂的生命周期里,阿根廷滑柔鱼具有...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生长速度快、终生一次繁殖产卵、生命周期短的大洋浅海性头足类,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物种。在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中,阿根廷滑柔鱼发挥着重要的“生物泵”作用。在短暂的生命周期里,阿根廷滑柔鱼具有索饵–生殖洄游的生活史特征,并采取收入–资本混合型的生殖投入策略,即以现场摄食饵料吸收转化的能量投入为主、肌肉存储能量投入为辅。在不同的栖息海域与生长发育阶段,阿根廷滑柔鱼具有不同的食物组成。本文扼要概述阿根廷滑柔鱼的组织能量积累特点、能量积累过程的食物组成变化以及在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中作为能量传输者的生态角色。同时,探讨了阿根廷滑柔鱼能量积累需求与洄游、摄食策略的关系,并对阿根廷滑柔鱼作为海洋食物网能量传输者的生态角色在气候变化、渔业活动背景下的变化做了展望分析,可为持续开发该种类资源提供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能量积累 食物组成 生态位 头足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西北太平洋富山武装乌贼和相拟钩腕乌贼生态位变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嘉琦 刘必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523,共9页
为深入了解大洋性小型头足类在海洋食物网中的作用,根据2019年“淞航”号渔业资源调查船所采集的样本,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对西北太平洋富山武装乌贼(Enoploteuthis chunii)和相拟钩腕乌贼(Abralia similis)两... 为深入了解大洋性小型头足类在海洋食物网中的作用,根据2019年“淞航”号渔业资源调查船所采集的样本,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对西北太平洋富山武装乌贼(Enoploteuthis chunii)和相拟钩腕乌贼(Abralia similis)两种小型头足类的生态位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站点间富山武装乌贼的δ^(13)C、δ^(15)N和δ^(15)N_(b)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拟钩腕乌贼的δ^(13)C和δ^(15)N_(b)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发育过程中,富山武装乌贼的δ^(13)C和δ^(15)N值与胴长无显著相关性(P>0.05),δ^(15)N_(b)值与胴长显著相关(P<0.05),而相拟钩腕乌贼的δ^(13)C、δ^(15)N和δ^(15)N_(b)值与胴长无显著相关性(P>0.05);富山武装乌贼成鱼期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大(SEAc=1.78‰2)且与稚鱼期的重叠度较低(0.19),相拟钩腕乌贼稚鱼期(SEAc=0.68‰2)与成鱼期的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39‰2)变化较小,两者之间重叠度中等(0.37),稚鱼期两种乌贼种间营养生态位重叠度中等(0.33),而成鱼期种间重叠度较低(0.20)。研究表明,富山武装乌贼的δ^(13)C、δ^(15)N值主要受同位素基线值空间变化及摄食作用的影响,而相拟钩腕乌贼的δ^(13)C、δ^(15)N值则更多受同位素基线值空间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山武装乌贼 相拟钩腕乌贼 稳定同位素 摄食生态
下载PDF
鸢乌贼渔业资源研究进展
9
作者 温利红 张衡 +1 位作者 方舟 陈新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7-537,共11页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属头足纲柔鱼科鸢乌贼属,是世界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1-2]。鸢乌贼在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和中国南海的资源量较为丰富[3-4],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属头足纲柔鱼科鸢乌贼属,是世界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1-2]。鸢乌贼在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和中国南海的资源量较为丰富[3-4],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算,其总资源量约为800~1120万t[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 海洋环境 栖息地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秋刀鱼栖息地变动研究
10
作者 梁佳伟 花传祥 +4 位作者 陈新军 杨娜 赵振方 胡贯宇 李金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8,共10页
为了解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的栖息地分布特征,根据2018年7—11月秋刀鱼渔船“鲁蓬远渔027”在西北太平洋公海(40°28′N~48°56′N、^(15)0°08′E~164°20′E)采集的127尾秋刀鱼样本,测定了其肌肉组织稳定同位素含... 为了解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的栖息地分布特征,根据2018年7—11月秋刀鱼渔船“鲁蓬远渔027”在西北太平洋公海(40°28′N~48°56′N、^(15)0°08′E~164°20′E)采集的127尾秋刀鱼样本,测定了其肌肉组织稳定同位素含量,分析了肌肉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探讨了δ^(13)C和δ^(15)N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别讨论了δ^(13)C、δ^(15)N与纬度、体长、离岸距离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关系。t检验结果表明,秋刀鱼雌雄个体间的δ^(13)C、δ^(15)N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间的δ^(13)C和δ^(15)N的分布较为相似,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分析认为,1龄的秋刀鱼栖息在亲潮海域,随后向南洄游到黑潮-亲潮混合水域。GAM模型结果显示,δ^(13)C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δ^(13)C随离岸距离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叶绿素a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δ^(15)N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δ^(15)N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升高再继续下降的趋势。研究进一步验证了1龄的秋刀鱼经历了南下洄游移动,其栖息地随之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栖息地 δ13C δ15N GAM
下载PDF
基于PIV技术草金鱼幼鱼转弯运动动力学特性
11
作者 张娟 张英 +4 位作者 黄小双 刘必林 陈新军 孔祥洪 陈家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0,共9页
为了解观赏鱼类在转弯运动状态下的推进机理及推进性能,以体长为5~8 cm的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和涡量矩定理,对机动转弯运动流体流场变化进行追踪,分析了幼... 为了解观赏鱼类在转弯运动状态下的推进机理及推进性能,以体长为5~8 cm的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和涡量矩定理,对机动转弯运动流体流场变化进行追踪,分析了幼鱼转弯过程中尾部的运动特征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草金鱼幼鱼转弯过程中,形态结构主要发生C型、S+C型结构两种变化,转弯过程中幼鱼尾部周围流场的正、负值涡量交替出现;鱼体形态呈C型结构转弯时,幼鱼平均速度为0.130 7 m/s,流体对幼鱼尾部产生的正作用力为2.06~133.49 mN,负作用力为-83.85~-2.15 mN;鱼体形态呈S+C型结构转弯时,幼鱼平均速度为0.104 4 m/s,流体对幼鱼尾部产生的正作用力为24.06~80.95 mN,负作用力为-59.60~-5.86 mN。研究表明,转弯时鱼体形态呈C型结构变化的机动性能优于鱼体形态呈S+C型结构变化,且不同转弯类型产生作用力峰值的时刻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金鱼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形态结构 涡量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海山特征对延绳钓渔业和围网渔业黄鳍金枪鱼CPUE的影响
12
作者 费姣姣 李成 +3 位作者 张健 滕钰秀 吴蕴韬 石建高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 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汇总的延绳钓和围网渔业数据结合海山特征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两种不同捕捞方式的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海山相关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两种渔业方式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主要来源于海山区域,海山特征对两种渔业黄鳍金枪鱼的CPUE均产生了极显著性影响(P<0.001)。在延绳钓渔业中,较高的CPUE出现在山顶深度、粗糙度、底面积和海山密度较小、坡度较缓的区域;而在围网渔业中,较高的CPUE则出现在粗糙度较小、山顶深度较大、底面积较大、较陡峭且密集的海山区域。研究探讨了中西太平洋海山特征对黄鳍金枪鱼不同群体的影响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探索黄鳍金枪鱼种群分布和资源丰度变化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海山 延绳钓 围网 CPUE GAM模型
下载PDF
基于CNN-BiLSTM模型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13
作者 丁鹏 邹晓荣 +1 位作者 丁淑仪 白思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6,共8页
为探究气候因子对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影响,根据1960—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指数(NPI)、全球海气温度异常指标(dT)以及厄尔尼诺相关指标(Niño1+2、Niño3、Niño... 为探究气候因子对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影响,根据1960—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指数(NPI)、全球海气温度异常指标(dT)以及厄尔尼诺相关指标(Niño1+2、Niño3、Niño4以及Niño3.4)等9种气候因子数据和全球黄鳍金枪鱼渔获量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CNN-BiLSTM)模型对低频气候因子与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表征因子对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重要性依次为dT>SOI>Niño1+2>PDO>NPI>NAO,其对应的最佳滞后年限分别为0、11、6、5、15、0年。CNNBiLST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优,其后依次为BiLSTM模型、LSTM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最优预测模型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优度为0.887,平均绝对误差为0.125,均方根误差为0.154,预测值与实际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渔获量 气候因子 CNN-BiLSTM模型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昼夜垂直迁移特征研究
14
作者 万树杰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3,共11页
本研究根据2011−2020年西南印度洋56个声学断面数据观察到的深海散射层201次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析了其昼夜垂直迁移特征及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散射层具有分层现象,第一散射层位于200 m以浅水层,其海洋面积散射系数(NASC)峰... 本研究根据2011−2020年西南印度洋56个声学断面数据观察到的深海散射层201次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析了其昼夜垂直迁移特征及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散射层具有分层现象,第一散射层位于200 m以浅水层,其海洋面积散射系数(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66±24.63)m,夏季和冬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第二散射层位于400~700 m水层,其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9.02±66.33)m,夏季和冬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散射层向上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16:20,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18:31,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28±1.53)cm/s;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4:38,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6:52,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56±2.13)cm/s。随着纬度的增加,散射层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变晚,迁移速率变慢;随着经度的增加,散射层迁移速率变慢,且不同经度海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分析认为,研究海域理化环境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散射层中生物的不同生活史阶段是造成散射层垂直结构和昼夜垂直迁移特征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对解释金枪鱼的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和指示金枪鱼渔场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散射层 昼夜垂直迁移 时空差异 西南印度洋
下载PDF
金枪鱼渔业中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学昉 许柳雄 +4 位作者 戴小杰 周成 官文江 田思泉 朱江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9-1298,共10页
金枪鱼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s)分为漂流式和锚泊式两种,人工集鱼装置可以吸引热带金枪鱼类和其他中上层鱼类,在全球范围内支持了数千艘渔船的捕捞作业,大幅提高了捕捞效率和渔获量。但大规模投放的人工集鱼装置被... 金枪鱼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s)分为漂流式和锚泊式两种,人工集鱼装置可以吸引热带金枪鱼类和其他中上层鱼类,在全球范围内支持了数千艘渔船的捕捞作业,大幅提高了捕捞效率和渔获量。但大规模投放的人工集鱼装置被认为会对金枪鱼种群和中上层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生态影响:可能会对金枪鱼的集群、摄食、健康、生长、洄游、死亡等生活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种质衰退;另一方面,兼捕多种硬骨鱼类、鲨鱼、蝠鲼、海龟等非目标鱼种也可能扰动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对于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的评估在不同类型不同海域的研究结果中存在矛盾并无法确定。本文梳理归纳了过去30年中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评估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改进方向,以期为人工集鱼装置生态影响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漂流人工集鱼装置 锚泊人工集鱼装置 兼捕渔获物 生态影响 捕捞效率 渔获量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春光 张敏 +3 位作者 邹晓荣 陆奇巍 许啸 梁严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7,共8页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渔场 海表温度 东南太平洋
下载PDF
头足类角质颚微化学及其在渔业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林静远 刘必林 陈新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0-287,共8页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重要硬组织之一,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着大量的生物与生态学信息,在头足类的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摄食生态评估、洄游路线推测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地球微化...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重要硬组织之一,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着大量的生物与生态学信息,在头足类的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摄食生态评估、洄游路线推测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地球微化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基于角质颚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海洋生物与生态学家的重视。本研究中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成果,重点对角质颚色素沉积现象,以及微量元素技术、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头足类摄食生态评估、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头足类渔业生态学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颚 化学成分 色素沉积 微量元素 碳氮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北大西洋大青鲨渔业生物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春霞 戴小杰 +1 位作者 田思泉 吴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5-62,共8页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最主要的兼捕鱼种之一,作为海洋生物链的顶端物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在北大西洋海域(3°~55°N,15°~40°W...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最主要的兼捕鱼种之一,作为海洋生物链的顶端物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在北大西洋海域(3°~55°N,15°~40°W)采集的2 112尾大青鲨数据,按不同性别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大青鲨的优势叉长组分别为180~220 cm、190~230 cm,雄性叉长均值显著大于雌性,雌、雄性比符合1︰1;大青鲨叉长-全长、尾凹长-全长的线性关系分别为L_F=0.8008L_T+7.3361,L_P=0.7576L_T–1.8479;北大西洋热带海域(3°~13°N)兼捕的大青鲨群体组成以大个体为主(180~240 cm),冰岛附近海域(48°~51°N)兼捕的大青鲨群体组成以小个体为主(100~210 cm);大青鲨叉长和质量关系式为W_R=7×10^(–6)L_F^(2.9994);大青鲨肝脏为性腺的发育提供能量,成熟个体的肝质量指数显著小于未成熟个体;热带海域兼捕的大青鲨以性成熟个体为主(96.9%),冰岛海域兼捕的大青鲨以未成熟个体居多(77.1%);50%雌性性成熟个体对应的叉长为178.7 cm,50%雄性性成熟个体对应叉长为173.6 cm;雌性怀仔大青鲨的叉长与其怀仔数量线性关系为L_S=0.419×L_F–49.7(R^2=0.3905),幼仔雌雄性比符合1︰1;胃含物中以沙丁鱼和鱿鱼出现频率最高。作者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北大西洋大青鲨的生物学特征,为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评估大青鲨种群资源状态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 热带海域 冰岛海域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海洋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技术及在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洋 朱国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8-376,共9页
声学方法评估渔业资源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推广。如今,声学方法已成为海洋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9年启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项目,越来越多的研究目光投向南极磷虾资源。作为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 声学方法评估渔业资源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推广。如今,声学方法已成为海洋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9年启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项目,越来越多的研究目光投向南极磷虾资源。作为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具有复杂的集群和生物特性,其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尚有较多限制因子。作为传统资源评估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声学技术在南极磷虾资源的评估上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总结声学资源评估一般过程(航线设计、声学仪器校正、数据采集、目标强度确定、数据处理及生物量评估等)的基础上,结合南极磷虾的集群特点,分析了声学技术在南极磷虾资源评估上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如,背景噪音剔除、种类鉴别和目标强度确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估 声学调查 目标强度 南极磷虾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渔业声学研究状况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洋 朱国平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6-489,共14页
渔业声学方法作为研究水下生物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淡水与海洋生物的研究中。为探明渔业声学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渔业声学发表论文数量、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结... 渔业声学方法作为研究水下生物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淡水与海洋生物的研究中。为探明渔业声学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渔业声学发表论文数量、主要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结果表明:渔业声学研究2007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论文数量及引用量呈现激增趋势;美国在渔业声学研究领域占绝对优势地位,其次为加拿大、挪威等国家;近10年来,渔业声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特征,目标强度与噪声等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种类判别技术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也是未来渔业声学发展的重点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渔业声学研究和未来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渔业声学 水生物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