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电井地下水灌溉系统分析及其技术效率——河北省机电井地下水灌溉系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金霞 黄季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9-264,共6页
基于对河北省机电井系统的实地调查 ,建立了机电井系统供水量的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所有制、治理机制和系统规模等是影响机电井系统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 ,非集体所有制的技术效率明显优于集体所有制。
关键词 机电井 地下水灌溉系统 供水量 技术效率 河北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东北三省作物分布信息提取 被引量:62
2
作者 郝卫平 梅旭荣 +2 位作者 蔡学良 杜建涛 刘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1-207,I0002,共8页
该文选用覆盖东北三省2007年主要作物发育期内14个时相MODIS NDVI 250m16d影像、2005年Landsat ETM+30m影像和大量地面调查数据,借助ISODATA非监督分类算法、作物植被系数变化曲线光谱耦合技术和GoogleEarth工具,提取了主要作物分布的... 该文选用覆盖东北三省2007年主要作物发育期内14个时相MODIS NDVI 250m16d影像、2005年Landsat ETM+30m影像和大量地面调查数据,借助ISODATA非监督分类算法、作物植被系数变化曲线光谱耦合技术和GoogleEarth工具,提取了主要作物分布的空间信息。基于Landsat ETM+30m影像采用亚像素估算方法对耕地面积系数进行了计算,分别估算了东北三省的耕地、水稻、玉米和大豆的面积,并用各个县级地图做掩模提取了耕地、水稻、玉米和大豆的面积,与同期的统计数据组成4组配对样本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4组数据经配对样本的T检验都呈显著性差异,耕地相关系数最高为0.92,依次为玉米、水稻和大豆,都在0.68以上,与统计数据吻合较好,而分析结果位置精度为85.7%,提取结果能较好的反映东北三省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为其他区域尺度主要作物空间分布信息的提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MODIS NDVI 光谱耦合技术 亚像素估算 东北三省
下载PDF
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50
3
作者 杜建涛 何文清 +4 位作者 Vinay Nangia 严昌荣 Mobin Ahmad 刘爽 刘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5-29,共5页
土壤水分是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明确不同耕作模式下的水分平衡规律,对于选择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北方旱区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2a田间试验... 土壤水分是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明确不同耕作模式下的水分平衡规律,对于选择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北方旱区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2a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采用DSSAT模型对4个不同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水分平衡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模拟和检验。结果表明干旱年份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体积含水量较传统耕作高,RMSE误差在0.025~0.063;干旱年份传统耕作土壤储水量减少最多,为144.6mm,降水较多年份减少也最多,为46.1mm;干旱年份水分利用效率1.52~1.78kg/m3,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降水较多年份水分利用效率1.70~1.71kg/m3,各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农田水分平衡 DSSAT模型
下载PDF
DSSAT模型对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应模拟效果验证 被引量:23
4
作者 鲁向晖 穆兴民 +4 位作者 Vinay Nangia 隋艳艳 姚宇卿 王飞 高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70,共7页
简要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组织开发的DSSATV4.5模型,并利用洛阳市孟津县2005-2006年冬小麦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及其适用性分析。通过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的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简要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组织开发的DSSATV4.5模型,并利用洛阳市孟津县2005-2006年冬小麦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及其适用性分析。通过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的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认为DSSAT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叶面积指数的模拟误差RMSE在0.034-0.076之间;模拟各处理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也与实测值的关系基本一致;对各处理土壤体积含水量的RMSE误差在0.051-0.151之间。研究结果认为DSSAT模型在豫西应用的适宜性较好,可为该地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分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冬小麦 作物生长 产量 土壤水分 DSSAT模型
下载PDF
灌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下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白亮亮 蔡甲冰 +3 位作者 刘钰 蔡学良 陈鹤 张宝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2-211,共10页
利用数据融合算法(ESTAFM)对Landsat7 ETM+和MODIS影像进行融合,构建了高时空NDVI数据集;结合地面实体作物NDVI变化特征和光谱耦合技术(SMT),提取了解放闸灌域2000—2015年间种植结构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变化以及地下... 利用数据融合算法(ESTAFM)对Landsat7 ETM+和MODIS影像进行融合,构建了高时空NDVI数据集;结合地面实体作物NDVI变化特征和光谱耦合技术(SMT),提取了解放闸灌域2000—2015年间种植结构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变化以及地下水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制约性。利用2015年实地调查数据对遥感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灌域主要作物类型玉米、向日葵、小麦以及套种的纯像元分类精度分别达到了95%、88%、91%和90%,总体精度达到了91%;多年遥感监测结果与历史统计数据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尤为明显,由2000年的0.83万hm2(占灌溉面积的5.80%)增加到2015年的4.02万hm2(占灌溉面积的28.31%);向日葵种植面积由下降变为上升趋势,其种植规模受市场因素主导;因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以及套种种植模式劳动力成本高,使得农户转向单一作物种植模式,套种模式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4.30万hm2(占灌溉面积的30.32%)减少到2015年的0.41万hm2(占灌溉面积的2.91%)。种植结构空间格局与地下水埋深分布相似,其空间的相对差异并未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向日葵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盐碱化偏高的区域分布集中,玉米、小麦及套种在地下水埋深大、盐碱化偏弱的区域分布集中,反映出向日葵耐盐性更高,更能适应盐碱化程度高的土壤;作物这一空间分布格局不仅受水土环境影响,而且与作物生理特征密切相关。灌区节水改造以来,在净引水量减小的情况下,农田蒸散发量并未减小,而是表现为稳中有升的趋势,这与高耗水作物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直接关系;地下水位整体下降,由1.76 m下降到2.33 m,土壤盐碱化得到改善,表明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实施以来,节水改造对水循环和水土环境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时空变化 地下水 遥感 数据融合 节水改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