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1
1
作者 冯志强 刘宗惠 柯胜边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4年第S1期171-180,共10页
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自第四纪以来具有较强的新构造活动,由此形成的各类潜在地质灾害对于迅速发展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及沿岸工程建设,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1986─1991年间,首次在南海北部开展的区域性大面积调查和... 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自第四纪以来具有较强的新构造活动,由此形成的各类潜在地质灾害对于迅速发展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及沿岸工程建设,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1986─1991年间,首次在南海北部开展的区域性大面积调查和研究成果,将本区潜在地质灾害划分出两大类12种类型,分布于三个不同的区域,内陆架属不稳定区,陆架边缘──上陆坡区是最不稳定的海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灾害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底沙波地貌动态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冯文科 黎维峰 石要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92-99,共8页
南海北部水深80~250m的外陆架和上陆坡海底,有大片沙波地貌分布,它们主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遗留下来的滨海沙波、沿岸沙丘、沙堤和沙垄,属残留沙体地貌,它们的分布规律明显沿着末次冰期时形成的最低海岸线两侧分布... 南海北部水深80~250m的外陆架和上陆坡海底,有大片沙波地貌分布,它们主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遗留下来的滨海沙波、沿岸沙丘、沙堤和沙垄,属残留沙体地貌,它们的分布规律明显沿着末次冰期时形成的最低海岸线两侧分布,但在现代海底底流作用下,其两翼及沙波谷部发育有次一级的小型沙波或沙纹,它们的形态细小、排列紧密,与残留沙体地貌组成复式海底沙波。人们称这些沙体地貌为流动沙波,它们是不稳定的地质因素,对海底工程有一定危害。但根据外陆架实侧底流数据,运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方法计算,表明在细砂和中细砂大面积覆盖区,其海底沙波每年均以0.168~0.534m的速度向深海方向迁移,其移动速度相当缓慢,对海底工程实施不会造成直接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底沙波 移动速度 形成时代 地貌
下载PDF
大洋锰结核中主要金属元素的X荧光光谱船上现场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毅民 梁国立 滕云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21-124,共4页
深海远洋矿产资源调查,需要有效的现场分析手段。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是一种现代化的非破坏性多元素快速分析方法,由于该法所需样品制备手续简单,一般不进行化学处理(因而对环境无污染),甚至取样可不用称量,因而更适合在调查船上使用。... 深海远洋矿产资源调查,需要有效的现场分析手段。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是一种现代化的非破坏性多元素快速分析方法,由于该法所需样品制备手续简单,一般不进行化学处理(因而对环境无污染),甚至取样可不用称量,因而更适合在调查船上使用。 本法采用粉末样品直接压片制样,标准化测量,用经验系数法和散射内标法校正基体效应。在长时间的海上调查中,用一参比样品对测量进行监控并统计检验其测量精度。对所测元素,方法精度均小于1%。分析结果用化学方法检验并用美国锰结核标准样品对照,准确度可满足现场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结核 金属元素 X荧光光谱 大洋
下载PDF
应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对古珠江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妙霞 张祥兰 +1 位作者 周昌范 邱燕 《石油物探》 EI 1987年第4期67-85,共19页
本文应用地震地层学方法,结合钻井、现代珠江水系、大陆架、海底地形地貌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中部地震相几何参数、物理参数及其所处位置侧向关系等特征进行了综合解释,确定了晚渐新世中晚期—中中新世大型海洋古珠江复合三角洲沉积体系... 本文应用地震地层学方法,结合钻井、现代珠江水系、大陆架、海底地形地貌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中部地震相几何参数、物理参数及其所处位置侧向关系等特征进行了综合解释,确定了晚渐新世中晚期—中中新世大型海洋古珠江复合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对其形成演化及找油前景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初步分析 三角洲沉积 珠江口盆地 地震地层学 地震相 前积反射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三角洲相前积反射结构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邱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7-40,共4页
本文应用地震地层学的解释方法,简述了珠江口盆她中中新世三角洲相前积结构的分布特征,探讨了造成这种特殊分布现象的地质原因,提出原始倾斜的沉积基面、生长断层的存在和断层面不同的倾斜方向是控制前积结构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三角洲相 前积反射结构 分布 盆地
下载PDF
煤的地球化学特征新认识——海拉尔盆地煤地球化学特征剖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振湖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1992年第2期24-35,共12页
本文采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海拉尔盆地中煤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煤成烃潜力和有机质所处的演化阶段。结果表明大三段煤有机质类型为ⅡB,生烃潜力可达166.91千克/吨·煤,已经进入成烃高峰的... 本文采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海拉尔盆地中煤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煤成烃潜力和有机质所处的演化阶段。结果表明大三段煤有机质类型为ⅡB,生烃潜力可达166.91千克/吨·煤,已经进入成烃高峰的成熟阶段;其它层段的煤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生烃潜力低,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或者低成熟阶段。从分析和研究中得到几点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地球化学 岩石学
下载PDF
南海北部卫滩区浅断层的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寇养琦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3年第2期13-19,共7页
南海北部卫滩海区的浅层断裂十分发育。主要有NW-NWW、NEE和近EW向三组,它们一般切穿中更新统一上更新统,距离海底深度仅20-50m;有的切穿第四系,直达海底,具有明显的新生活活性,反映了区内剧烈的新构造运动。浅断层的形成,与... 南海北部卫滩海区的浅层断裂十分发育。主要有NW-NWW、NEE和近EW向三组,它们一般切穿中更新统一上更新统,距离海底深度仅20-50m;有的切穿第四系,直达海底,具有明显的新生活活性,反映了区内剧烈的新构造运动。浅断层的形成,与来自海洋方向的热沉降效应有关,并统一调整于周缘构造应力场的变动。浅断层的活动以断块垂直差异升降为主,促使了大陆边缘的伸张沉降,并严重破坏浅层沉积或引起位移,造成不稳定的工程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卫滩区 特征 油气地质 浅层断层 新构造运动 热沉降效应 周缘构造应力场 块断垂直养异升降
下载PDF
南海北部的海底侵蚀 被引量:1
8
作者 寇养琦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2年第5期49-55,共7页
南海北部海底侵蚀区的地貌以侵蚀作用为主,从而形成的沙丘带、侵蚀槽谷、海底阶地、古河床暴露等海底地貌格局,是旬第四纪以来沉积间断或大面积沉积缺失的原因之一。侵蚀作用的发展演化与区域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有关,低海平面时期以河... 南海北部海底侵蚀区的地貌以侵蚀作用为主,从而形成的沙丘带、侵蚀槽谷、海底阶地、古河床暴露等海底地貌格局,是旬第四纪以来沉积间断或大面积沉积缺失的原因之一。侵蚀作用的发展演化与区域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有关,低海平面时期以河流冲积为最典型的侵蚀残留地貌,至高海平面时,又遭到海底水动力作用的连续推移、搬运、堆积、改造。海底侵蚀是一种不稳定的地质因素,它制约和影响着海洋工程的正常进行,作为一种古地质体,对海洋油气等其它矿产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 海底侵蚀 演化模式 工程地质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 矿产勘探
下载PDF
太平洋中部宇宙尘的研究
9
作者 谈丽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63-263,共1页
研究区位于太平洋中部海盆,范围为7—12°N,176E—178°W,定为CP区;CC区位于太平洋东部海盆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之间7—14°N,139—153°W。在CP区、CC区采回大量沉积物样品,对其中30个表层样和6个钻孔柱状样(柱状... 研究区位于太平洋中部海盆,范围为7—12°N,176E—178°W,定为CP区;CC区位于太平洋东部海盆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之间7—14°N,139—153°W。在CP区、CC区采回大量沉积物样品,对其中30个表层样和6个钻孔柱状样(柱状样取样间距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样 研究区位 钻孔柱状 帕顿 沉积物样品 球粒 贵金属元素 电子探针 克里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地震层序的初步分析
10
作者 周昌范 《石油物探》 EI 1987年第4期30-36,共7页
通过观察、研究珠江口盆地的地震剖面和部分钻井地质资料,对盆地的地震层序作了初步的分析。根据各反射波的特点和接触关系,将地震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A、B、C三个超层序,并探讨了各地震层序所对应的地质时代。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初步分析 新生界 地震剖面 地震记录剖面 地震层序 超层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