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2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作者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建立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于2007年10月通过建设计划论证,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开始建设。2008年1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筹备建立,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安芷生院士(任期从2008...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建立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于2007年10月通过建设计划论证,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开始建设。2008年1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筹备建立,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安芷生院士(任期从2008年至今),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效存德教授(任期从2016年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 国家科学技术部 地球科学领域 地表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 安芷生 任期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与评估机制对部门实验室建设的推动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实 吴根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2-175,共4页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和评估制度,以20多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客观回顾和评价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和评估制度对于部门实验室建设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制度 评估制度
下载PDF
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被引量:5
3
作者 吴根 陈实 王志成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8,共5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作为我国最成功的科学基地建设计划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先后建设了24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于10个部门以及地方相关科技厅和科研院所,学科分布已经涵盖了37个国家一级自然科学学科中的36个,总体体现了国家重点实...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作为我国最成功的科学基地建设计划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先后建设了24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于10个部门以及地方相关科技厅和科研院所,学科分布已经涵盖了37个国家一级自然科学学科中的36个,总体体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国家需求的宗旨。为保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研究前沿的引领作用,强化服务于国家需求的职能,今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应加强前瞻性、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性布局和宏观管理部门的调控能力,加强领域分布的针对性和吐故纳新,避免部分研究方向上实验室建设过于集中、实验室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相互之间恶性竞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布局 管理
下载PDF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早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实 章文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1,21,共4页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早期的建设情况,包括实验室建设背景、运行评估、变更调整等具体内容,以期全面、翔实、准确地反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历程,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后的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 管理
下载PDF
“双一流”背景下科研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究
5
作者 刘莹莹 龚吉蕊 +3 位作者 高晓飞 刘春玲 刘瑛娜 魏欣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2期149-155,共7页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场所和基本保障。科研型实验室实验内容多样、人员出入繁杂、安全风险叠加,对其建立规范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非常必要。针对地理科学类实验室专业方向多、危险源多、使用频率高等...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场所和基本保障。科研型实验室实验内容多样、人员出入繁杂、安全风险叠加,对其建立规范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非常必要。针对地理科学类实验室专业方向多、危险源多、使用频率高等特点,总结地理科学类科研型实验室管理上存在的实验室规划布局科学性不足、安全意识淡薄、专业实验室管理人员投入不足、信息化管理薄弱等问题,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为例,提出改善思路、介绍实践经验,以期为全国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开创适应“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地理科学 科研型实验室 安全管理
下载PDF
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智能精益管理模式及应用
6
作者 刘春玲 龚吉蕊 +3 位作者 魏欣 高晓飞 刘瑛娜 刘莹莹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5-210,263,共7页
为探索一种适应智能时代管理要求的高效管理模式,用精益思想对实验室管理中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精益思想在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成效进行了系统性评估,提出了适合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的精益+六西格玛+TOC三位一体化管... 为探索一种适应智能时代管理要求的高效管理模式,用精益思想对实验室管理中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精益思想在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成效进行了系统性评估,提出了适合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的精益+六西格玛+TOC三位一体化管理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其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式显著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实验室安全和实验人员健康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用户满意度显著提高。也为提高类似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实验室 精益思想 六西格玛理论 约束理论 集成模式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7
7
作者 魏欣 龚吉蕊 +3 位作者 刘春玲 刘莹莹 刘瑛娜 高晓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9-162,215,共5页
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已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测试分析中心实验室管理的必要工具,可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实验室精细化管理。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综合管理系统是涵盖实验室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的一... 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已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测试分析中心实验室管理的必要工具,可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实验室精细化管理。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综合管理系统是涵盖实验室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和管理平台,实现了规范化、智能化和流程化的实验室管理机制,显著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对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运行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并对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与问题进行总结,为实验室管理起到了指导作用,并且为后续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建设 综合管理系统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农牧户福祉的时空耦合分析——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佳桐 唐海萍 邝佛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27-6539,共13页
国家公园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面对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与人类福祉提升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现实困境,明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国家公园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土... 国家公园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面对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与人类福祉提升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现实困境,明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国家公园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统计年鉴和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国家公园试点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与农牧户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贡献来源于冰川;空间上表现为能值聚集特征,高值区成片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区域。(2)农牧户福祉水平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基本物质需求上,空间上呈现为“中间低东西高”的分异格局。(3)生态系统服务与农牧户福祉的耦合协调性有失衡趋势,主要表现为中度协调区面积下降,磨合区面积增加,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处于生态系统服务滞后于福祉发展水平;空间上,体现为严重失调区集中分布,磨合区逐渐成片,中度协调区逐步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农牧户福祉 耦合协调度 时空格局 祁连山国家公园
下载PDF
高校理工科实验室防呆设计——以地理科学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春玲 龚吉蕊 +3 位作者 魏欣 刘莹莹 刘瑛娜 高晓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68,共6页
高校实验室承担着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任,其安全管理及规范运行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关系着师生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其中,理工科实验室具有分布散、环境危险属性复杂、危险源种类多、总量大、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而且从... 高校实验室承担着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任,其安全管理及规范运行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关系着师生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其中,理工科实验室具有分布散、环境危险属性复杂、危险源种类多、总量大、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而且从事实验操作的主力在实验室时间短、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偏低,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室内分析测试中心作为理工科实验室,其实验室安全环境极具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综合性,以此为典型研究案例,系统阐述了防呆的概念、基本理念及其应用原理,在此基础上,对气相色谱仪-MIDI微生物鉴定系统做了步骤详细、可操作、可实施的实验室防呆设计。同时,实验过程中的防呆设计要遵循简单、轻松、安全以及自动化原则。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除了传统的物防、人防,亟待推进和加强技防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精密智能化安全防范,提升技防管理水平,从本质上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安全 防呆设计 理工科实验室 技防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亮点论文
10
作者 杜恩在 何春阳 +4 位作者 黄庆旭 刘志锋 江源 吴秀臣 于德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在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中,涌现出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有7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它们关注植物资源、水资源、人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自然资源学科热门和前沿领域,研究立意深远、观点新颖,具有丰富的学术价... 在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中,涌现出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有7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它们关注植物资源、水资源、人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自然资源学科热门和前沿领域,研究立意深远、观点新颖,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力研究 亮点成果 生物资源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人类健康
下载PDF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恢复状况研究
11
作者 韩彦隆 魏亚娟 +5 位作者 左小锋 左轶璆 康帅 童国利 李建媛 王永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4,223,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防护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浅层土壤容重(BD)、土壤含水量(S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揭示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从变异系数来看,BD和土壤孔隙度(STP)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强变异性。(2)除TP和BD外,其他指标大小均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说明绿洲化过程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3)各下垫面土壤C∶N,C∶P和N∶P随土层深度变化各异。不同下垫面C∶N,C∶P和N∶P分别介于2.94~70.00,6.89~240.95,0.64~23.22。(4)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恢复指数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结论]人工植被建植更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垫面 荒漠绿洲过渡带 吉兰泰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2
作者 薛宝林 周璇 +3 位作者 王国强 阿膺兰 王运涛 刘焱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7-3168,共12页
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植被茂盛、种类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水能资源,是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典型代表区之一。水源涵养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该地区... 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植被茂盛、种类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水能资源,是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典型代表区之一。水源涵养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该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河道里的水资源演变规律,较少关注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下的水源涵养量以及不同水分收支变量对涵养功能的贡献。因此,为了准确量化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分析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研究验证了VIC模型在雅江流域的适用性并基于该模型量化了流域内水分收支变量的变化情况,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过去35年间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变化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按照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比了流域内的涵养水量,将模拟所得水分变量纳入驱动因素,结合地理探测器识别多个驱动要素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VIC模型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内适用性良好,得到流域内的水分收支变量在35年间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降水量7.01 mm/10a的速率增长、植被蒸散发与地表径流深以6.15 mm/10a和4.81 mm/10a的速率增长,而地下径流、植被截留和土壤水分没有较明显的变化趋势。(2)在1980—2015年间,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呈现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为-0.20亿m^(3)/a,其中上、中、下游分别涵养71.75、81.01、82.42亿m^(3)的水量,全流域平均可以涵养约235.18亿m^(3)的水量。(3)流域内覆被以林草为主,且林地和低等覆盖度的草地所表现的涵养水量最高,分别是60.91、63.58亿m^(3)。(4)降水增长和蒸散发需求的增加是影响该地区水源涵养量的主要因素,共同导致了雅鲁藏布江水源涵养量总体减小。以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变化指征着生态敏感脆弱区植被水分支撑功能的降低,在区域生态恢复中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水源涵养功能 水分收支 VIC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片蚀与细沟间侵蚀过程中地表微地形的变化 被引量:20
13
作者 郑子成 吴发启 +1 位作者 何淑勤 赖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1-937,共7页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人为管理措施地表微地形在片蚀和细沟间侵蚀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雨强下,各管理措施坡面地表微地形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性。不同雨强和管理措施条件下,...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人为管理措施地表微地形在片蚀和细沟间侵蚀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雨强下,各管理措施坡面地表微地形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性。不同雨强和管理措施条件下,各等级的高程在片蚀阶段和细沟间侵蚀阶段都发生了相互转移;其中第Ⅰ级和第Ⅱ级转移出最多,且在细沟间侵蚀阶段后也只有很少部分转移至第Ⅰ级、第Ⅱ级;第Ⅲ级地表高程转移最少,且有大部分的其他等级的高程转入第Ⅲ级,这两个侵蚀阶段在0~0.01 m和0.01~0.03 m区域最易发生土壤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起伏 管理措施 变化特征 片蚀 细沟间侵蚀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绿水资源开发与雨水集流技术潜力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小雁 马育军 +1 位作者 宋冉 邱国玉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7年第24期52-57,共6页
绿水是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并通过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消耗掉的水资源,是一种在传统水资源评价体系中被忽视了的水资源。本文分析了中国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中国内陆河流域、腾格里沙漠和黄土高原等地区的绿水分配特征,以及... 绿水是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并通过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消耗掉的水资源,是一种在传统水资源评价体系中被忽视了的水资源。本文分析了中国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中国内陆河流域、腾格里沙漠和黄土高原等地区的绿水分配特征,以及雨水集流技术在绿水开发利用中的潜力。中国绿水资源总量约3.4万亿m3,约占降水资源总量的54%;其分布很不均衡,西北地区的绿水占降水比例的70%以上,而南方地区的平均比例为48%,说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在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绿水占有量超过90%,其中非生产性绿水占45%~50%;在干旱地区内陆河黑河流域,绿水占有量达77%,其中非生产性绿水占52.4%。雨水集流结合地表覆盖等水保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绿水生产力,在绿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 雨水集流 水资源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 30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洋 麻馨月 何春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2-79,F0003,共9页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耕地资源明显减少,主要损失流向为人造覆盖、草地、水体和森林;耕地资源损失区域主要位于降水量较少、海拔较高等耕作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资源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结论: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能有效揭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积极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资源损失 流向 质量 空间 GlobeLand30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6
作者 效存德 史培军 +15 位作者 李小雁 张光辉 何春阳 陈晋 丑洁明 亢力强 刘宝元 延晓冬 杨晓帆 于德永 赵传峰 赵文武 张春来 张大勇 张强 张文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6-490,共15页
自2007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以来,围绕地表多要素、多尺度和多过程及其资源生态效应,开展了基础性和面向国家需求的系统研究.总结实验室15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地表过程监测与研究,包括风沙过... 自2007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以来,围绕地表多要素、多尺度和多过程及其资源生态效应,开展了基础性和面向国家需求的系统研究.总结实验室15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地表过程监测与研究,包括风沙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水文过程等的观测系统与大型模拟设施建设,以及理论突破与应用;2)资源生态研究,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植被-环境系统互馈及生态参数测量、景观生态与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实践;3)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包括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2方面的探索;4)区域可持续发展范式,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和综合自然灾害风险2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面对国家重点实验改革与重组,展望未来,将围绕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开展更加有组织的、面向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科学探究,核心目标是研究生态脆弱区和灾害高风险区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主要任务:1)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观测体系,系统开展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要素过程到生命共同体的综合研究;2)通过研发实验和模拟装置,揭示水土气生人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动力学过程,构建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地表动态模型体系,揭示人地系统耦合机制与过程;3)以承接系统性国家级科研任务,解析人与自然系统互馈机制和关联效应,建立区域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服务于制定区域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过程 资源生态 人地系统动力学 综合风险防范 区域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张家口坝上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强 康慕谊 邢开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8-624,共7页
以统计年鉴及各项规划提供的水资源量数据为依据,运用SD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分析、探讨了可以促进张家口坝上生态维持和生产持续增长的合理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从水资源量可供给水平出发,该区应该合理规划工业规模,适当控制工业增长速度... 以统计年鉴及各项规划提供的水资源量数据为依据,运用SD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分析、探讨了可以促进张家口坝上生态维持和生产持续增长的合理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从水资源量可供给水平出发,该区应该合理规划工业规模,适当控制工业增长速度;2)农畜加工业产品的单位用水量及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较重工业更为显著,故主导产业应适度向农畜产品加工业倾斜;3)应该酌情压缩蔬菜种植面积,该区不适宜继续作为蔬菜基地进行建设;4)变种植蔬菜为种植牧草,这样做不仅会减少水资源压力,而且可以以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增进经济收益;5)2004年用水量已经处于超支状态,考虑到保护生态与环境,仍应该适当减少放牧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系统动力学 情景分析 张家口坝上
下载PDF
油蒿灌木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柳 李小雁 +2 位作者 马育军 赵国琴 吴华武 《干旱气象》 2013年第4期814-819,共6页
生态水文过程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生态系统中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通量变化间的互馈关系。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物种,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生态水文学为指导思想,... 生态水文过程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生态系统中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通量变化间的互馈关系。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物种,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生态水文学为指导思想,综述研究了降水、冠层降雨再分配、根系水分再分配、土壤水分变化、蒸散发以及油蒿群落演替等生态、水文过程中油蒿与水文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生态水文过程 水分再分配 土壤水分 蒸散发 群落演替
下载PDF
文化冲突与融合——实验室管理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根 陈实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5-179,共5页
通过分析中西文化的特质,阐述了文化差异在实验室管理中呈现出的既相通又相悖的情形。中国文化背景下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家族式的关系和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对于实验室的管理都是有效的手段,相互交融是科技全球化的... 通过分析中西文化的特质,阐述了文化差异在实验室管理中呈现出的既相通又相悖的情形。中国文化背景下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家族式的关系和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对于实验室的管理都是有效的手段,相互交融是科技全球化的必要途径。文化影响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渊源,所以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不能摒弃其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去除一种国家文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接受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人员交流和多民族文化的学习,加强不同文化优势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 文化冲突 管理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过程耦合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霞 张勇 李悦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94-399,共6页
对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生态过程模拟模型耦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构建与生态过程耦合、基于空间信息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为农业管理和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在空间区域上的应用提出了一种有效、直观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 对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生态过程模拟模型耦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构建与生态过程耦合、基于空间信息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为农业管理和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在空间区域上的应用提出了一种有效、直观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其功能实现技术的研究,采用SuperMap作为开发平台,利用二次开发语言开发了与生态过程耦合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TES_AGRDSS)。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强大功能,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抽取,实现了单个模型内部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双向连接,以及不同模拟模型之间数据的双向连接与耦合,使得生态模拟模型在区域上的应用、生态过程模型与农业管理模型的耦合成为可能,为土地利用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过程模型 GIS 耦合 TES_AGRD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