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广域多层次社区花园网络的城市自然教育实践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悦来 王奕辰 +1 位作者 马凯 常莹 《园林》 2024年第10期23-32,共10页
溯源自然教育理论发展,多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强调了个体作为自然一部分发挥主体性进行参与和实践在自然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随着以自然教育为基本属性的全国社区花园网络向着广域多层次发展,以社区空间为场地的自然教育空间生产实践正以易... 溯源自然教育理论发展,多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强调了个体作为自然一部分发挥主体性进行参与和实践在自然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随着以自然教育为基本属性的全国社区花园网络向着广域多层次发展,以社区空间为场地的自然教育空间生产实践正以易达、可持续和参与实践程度高的优势逐步推广。通过回顾、梳理广域多层次社区花园网络从理论到实证层面对于自然教育的作用,并以从上海到全国的社区花园实践为例,归纳不同层级社区花园自然教育的实践、创新、作用和机制,总结社区花园基层共建推动自然教育的基本模式,旨在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政策与实践背景下,以社区作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单元,形成可推广的社区花园自然教育路径,激发基层共建意识,丰富城市微更新主题与参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教育 社区花园 城市更新 社区治理 社区营造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滨海软土三轴应力应变曲线软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伟 池旭超 +1 位作者 张芳 孙斌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40-144,共5页
为研究冻融前后滨海软土应力应变特性的变化,对不同冻融循环作用后的原状滨海软土进行了三轴试验。试验围压设为400 kPa,考虑了6个不同的冻融循环次数。引入应力相对软化系数对冻融循环后滨海软土的结构性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 为研究冻融前后滨海软土应力应变特性的变化,对不同冻融循环作用后的原状滨海软土进行了三轴试验。试验围压设为400 kPa,考虑了6个不同的冻融循环次数。引入应力相对软化系数对冻融循环后滨海软土的结构性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①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滨海软土的破坏应力逐渐减小,5次冻融后的破坏应力约为其原始破坏应力的42%;②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使滨海软土的软化特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5次冻融后的应力相对软化系数逐渐趋于零。提出了冻融循环作用下软土的应力应变软化模型。最后,结合试验数据,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通过曲线拟合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冻融循环 三轴试验 应力应变 软化特性
原文传递
等截面圆形灌注桩静载Q-S曲线复合对数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 卢廷浩 池旭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32-1837,共6页
根据等截面圆形灌注桩(UCSC桩)Q-S曲线的统计资料,总结其数学特征,指出Q-S曲线传统双曲线模型产生X型误差的缺陷。提出UCSC桩Q-S曲线的一个3参数复合对数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通过零点、单调递增且有上界的凸函数。对多个UCSC桩单桩实测静... 根据等截面圆形灌注桩(UCSC桩)Q-S曲线的统计资料,总结其数学特征,指出Q-S曲线传统双曲线模型产生X型误差的缺陷。提出UCSC桩Q-S曲线的一个3参数复合对数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通过零点、单调递增且有上界的凸函数。对多个UCSC桩单桩实测静载Q-S曲线进行拟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大大减小甚至消除了传统Q-S曲线双曲线模型产生的X型拟合误差;拟合结果与实测UCSC桩静载Q-S曲线吻合良好;该模型能够通过对Q-S曲线前半段的数据点拟合,实现对其尾部曲线高精度预测,这对试桩未达破坏时确定UCSC桩承载力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UCSC桩 Q-S曲线 承载力 复合对数模型
下载PDF
泉州市西头村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特征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严巍 黄楷滨 +1 位作者 赵冲 牛元莎 《华中建筑》 2023年第10期146-149,共4页
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泉州市西头村为例,基于文献史料分析、测绘数据整理,在通过建筑类型学对其典型传统民居三间张两落大厝、五间张两落大厝及三间张榉头止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建筑空间特征进行了归纳,探讨了闽南特色建筑空间... 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泉州市西头村为例,基于文献史料分析、测绘数据整理,在通过建筑类型学对其典型传统民居三间张两落大厝、五间张两落大厝及三间张榉头止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建筑空间特征进行了归纳,探讨了闽南特色建筑空间的特色所在。相关研究的开展为西头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同时还为闽南地区的地域性建筑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村 传统民居 建筑特征 平面形制 空间布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