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舌形虫病的临床病理观察(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莲 胡锡琪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4-576,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感染舌形虫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舌形虫感染的临床表现,经肝穿刺和石蜡切片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粪便检出虫体及鉴定,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生物学特征。结果:舌形虫病为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疾病,蛇、犬等... 目的:探讨人类感染舌形虫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舌形虫感染的临床表现,经肝穿刺和石蜡切片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粪便检出虫体及鉴定,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生物学特征。结果:舌形虫病为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疾病,蛇、犬等是人类舌形虫病的储存宿主,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为经口感染。舌形虫主要寄生在人的肝、肠、肺等器官。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等急性感染症状;诊断依据虫体的外表特征及特性,B超、X线及免疫学有助于诊断。组织学表现为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坏死和舌形虫性肉芽肿形成,并见到未变性或崩解的虫体结构及钙化结节。治疗以中药驱虫为主。结论:舌形虫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游走性、寄生部位、虫体数量及感染程度有关,根据虫体的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形虫病 肝脏 诊断
下载PDF
15例膜型狼疮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2
作者 刘春凤 徐元钊 +3 位作者 丁小强 傅辰生 张志刚 郭慕依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8-800,共3页
目的:总结15例膜型狼疮肾炎(ML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肾活检证实的ML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对随访的10倒患者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肾存活率分析。结果:15例MLN患者,男性1例,女性14例,年龄35.4±11.2... 目的:总结15例膜型狼疮肾炎(ML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肾活检证实的ML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对随访的10倒患者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肾存活率分析。结果:15例MLN患者,男性1例,女性14例,年龄35.4±11.2岁,其中Va型6例,Vb型9例。15例均有蛋白尿,>3.5 g/24 h 4例(26.7%,Va型2例,Vb型2倒);血尿3例(20.0%,均为Vb型),其中肉眼血尿1例(6.7%);高血压4例(26.7%,Va型1例,Vb型3例);甘油三酯高于正常10例(66.7%,Va型4例,Vb型6例);胆固醇高于正常6例(40.0%,Va型3例,Vb型3例);低C3血症8例(53.3%,Va型3例,Vb型5例);合并肾外表现13例(86.7%,Va型4例,Vb型9例)。病理方面15例MLN患者平均活动性指数为2.13±0.92(Va型1.67±1.03,Vb型2.44±0.73,P>0.05);平均慢性指数0.93±1.10(Va型0.67±1.21,Vb型1.11±1.05.P>0.05),血管累及3例(20.0%,Va型1例,Vb型2例)。10例获随访者,平均随访73.9±53.6月(29- 175月),以肾穿刺日为起点,10年肾存活率75%。结论:MLN好发于年轻女性,多数临床表现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相似,肾病综合征较少见,肾存活率与文献报道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型狼疮肾炎 肾存活率 肾活检
下载PDF
复方黄芪合剂对早期DN模型鼠Col-Ⅳ及MMP-2/TIMP-2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贺学林 陈以平 +2 位作者 邓跃毅 张志刚 郭慕依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54,共4页
为研究复方黄芪合剂 (主药 :黄芪、牛蒡子 )治疗DN的疗效与机理 ,4 5只大鼠以STZ诱导造成糖尿病模型 ,3d后分为 3组 ,B组给予复方黄芪合剂 ( 5g·kg- 1·d- 1)、C组给予洛汀新 ( 4mg·kg- 1·d- 1)药液灌胃 ,D组予等量... 为研究复方黄芪合剂 (主药 :黄芪、牛蒡子 )治疗DN的疗效与机理 ,4 5只大鼠以STZ诱导造成糖尿病模型 ,3d后分为 3组 ,B组给予复方黄芪合剂 ( 5g·kg- 1·d- 1)、C组给予洛汀新 ( 4mg·kg- 1·d- 1)药液灌胃 ,D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模型组 ) ,另一组大鼠为对照组 (A组 ) ,不作任何处理。 6周后比较各组大鼠的有关指标。结果 :B、C组大鼠的Ccr、Ualb、肾脏基质阳性面积比、Col Ⅳ、MMP 2、TIMP 2诸项指标均高于D组 ,其中GLU、HbAlc、Ccr三项指标B组优于C组。提示 :降低肾脏Col Ⅳ、MMP 2 /TIMP 2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黄芪合剂 早期 DN模型鼠 Col—Ⅳ MMP—2/TIMP—2 影响
下载PDF
线粒体相关肾病2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国民 孙利 +8 位作者 沈茜 徐虹 方晓燕 曹琦 刘海梅 翟亦晖 吴冰冰 刘学光 杨青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6-433,共8页
目的总结2例线粒体相关肾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例线粒体相关肾病患儿的病史特点、肾脏病理、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资料。采用外显子捕获的方法对4 000种人类单基因病的相关致病基因进行高通... 目的总结2例线粒体相关肾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例线粒体相关肾病患儿的病史特点、肾脏病理、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资料。采用外显子捕获的方法对4 000种人类单基因病的相关致病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包括线粒体DNA A3243G等37个基因和ADCK4等13个参与辅酶Q10生物合成的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用Sanger法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在家系中进行突变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儿男女各1例。女性患儿11.7岁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异常,无肾外症状,肾脏病理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检测到NPHS1基因已报道的p.E447K和p.G601A杂合突变,ADCK4基因纯合p.D209H错义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家系突变分析发现,NPHS1基因p.E447K和p.G601A杂合突变均来自父亲,其哥哥也有相同的基因型,其母亲不携带该2个突变;患儿父母和哥哥分别携带p.D209H杂合突变。男性患儿出生后起病,多个系统受累,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心脏和大血管多发畸形,肾病综合征。检测到COQ6基因的纯合p.R360W错义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家系突变分析显示,患儿父母分别携带杂合p.R360W错义突变。ADCK4基因p.D209H错义突变和COQ6基因p.R360W错义突变经在线软件Poly Phen和SIFT预测为有害性突变,经多物种蛋白序列比对,2个突变位点均具有保守性。结论 2例患儿肾脏表型分别由辅酶Q10合成基因ADCK4和COQ6突变引起的线粒体相关肾病。新发现p.D209H和p.R360W突变分别丰富了ADCK4和COQ6基因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病 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 COQ6基因 ADCK4基因
下载PDF
参芪膜肾颗粒对膜性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12
5
作者 蔡小凡 邓跃毅 +3 位作者 钟逸斐 郑蓉 张志刚 赵仲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852-855,I0001,共5页
目的:观察参芪膜肾颗粒对膜性肾病大鼠的疗效,探讨其对足细胞保护方面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10只空白对照组和20只造模组,利用兔抗大鼠Fx1A抗血清建立被动型海曼肾炎(PHN)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20只造模大鼠随机均分成模型组... 目的:观察参芪膜肾颗粒对膜性肾病大鼠的疗效,探讨其对足细胞保护方面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10只空白对照组和20只造模组,利用兔抗大鼠Fx1A抗血清建立被动型海曼肾炎(PHN)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20只造模大鼠随机均分成模型组、参芪膜肾组。其中参芪膜肾组予每日一次性灌服参芪膜肾颗粒,共4周。于治疗前(0周后)、2周后、4周后留取24 h尿,测定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4周后处死大鼠取双肾,行光镜HE、PASM染色,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一般病理形态学及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情况。RT-PCR检测肾组织Podocin、Podocalyxin和Nephrin的mRNA表达量。结果:治疗2周及4周后,参芪膜肾组24 h尿蛋白定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GBM)可见弥漫不规则增厚伴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参芪膜肾组上述病理损伤有一定程度减轻。经治后参芪膜肾组Podocin、Podocalyxin的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参芪膜肾颗粒可以通过上调Podocin、Podocalyxin等的mRNA表达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PHN大鼠足细胞足突融合、GBM增厚等病理损伤并降低患病大鼠的24 h尿蛋白,具有一定的足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足细胞 被动型海曼肾炎 参芪膜肾颗粒
下载PDF
儿童2型Dent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国民 方晓燕 +6 位作者 徐虹 沈茜 孙利 翟亦晖 郭慕依 安宇 吴冰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456-459,共4页
目的总结1例2型Dent病患儿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2型Dent病患儿的临床发现、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和肾活检病理改变。对该家系相关成员行CLCN5和OCRL基因外显子及附近调控区域直接测序,分析突变位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患... 目的总结1例2型Dent病患儿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2型Dent病患儿的临床发现、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和肾活检病理改变。对该家系相关成员行CLCN5和OCRL基因外显子及附近调控区域直接测序,分析突变位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6岁起病,首发症状为单纯性蛋白尿,未见先天性白内障、智力低下、认知障碍及发育迟缓。实验室检查提示低分子蛋白尿,高钙尿症,镜下血尿,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增高,肾活检病理提示轻微病变。患儿CLCN5和OCRL基因测序分析发现,CLCN5基因未见致病性突变,ORCL基因c.260del A(p.Q87fs105X)纯合突变,确诊为2型Dent病。家系OCRL基因突变分析显示,患儿父亲c.260del A未检出突变,母亲携带c.260del A杂合突变。c.260del A突变为移码突变,可导致OCRL基因编码蛋白截短。结论 2型Dent病以低分子蛋白尿、高钙尿症和镜下血尿为特征,血清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增高和OCRL基因纯合移码突变支持2型Dent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Dent病 CLCN5基因 OCRL基因
下载PDF
醛糖还原酶在非糖尿病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邹丽萍 张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醛还原酶 糖尿病 非糖尿病疾病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立钧 张键 +3 位作者 陈统一 张峰 曹银祥 陈中伟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应用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对周围神经感觉信号进行采集分析.方法:应用直径25um的Teflon绝缘铂铱合金丝制作双极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植入6只家猫的踝上腓浅神经内,记录足背皮肤平静以及搔刮和压力刺激下的感觉动作电位,应用MFLab3.01... 目的:应用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对周围神经感觉信号进行采集分析.方法:应用直径25um的Teflon绝缘铂铱合金丝制作双极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植入6只家猫的踝上腓浅神经内,记录足背皮肤平静以及搔刮和压力刺激下的感觉动作电位,应用MFLab3.01软件包对动作电位的面积、频率、峰值变异系数及功能谱密度进行分析.结果:安静状态下,皮肤可间断无规律地发放神经冲动0~2个/s;搔刮刺激时,神经冲动发放增加,16~24个/s,脉冲间隔较规律,波幅一致;压力性刺激时,神经冲动叠加成串,爆发性释放,80~104个/s,波形波幅差异较大.动作电位的面积、频率及峰值变异系数的统计学分析,表明不同刺激状态下感觉动作电位的幅度、频率和发放模式间均存在差异.功能谱分析发现压力性刺激下,神经动作电位的高频成份增加.结论:自制的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敏感地记录到不同刺激形式时感觉信号发放的变化,为我们采集分析感觉信息提供良好的界面,用于电子假肢的反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实验研究 信号采集 神经束内微电极 感觉动作电位 TEFLON 神经冲动 神经动作电位 变异系数 统计学分析 腓浅神经 压力刺激 足背皮肤 安静状态 能谱分析 高频成份 感觉信息 反馈控制 电子假肢 性刺激 软件包 频率
下载PDF
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立钧 张键 +4 位作者 张峰 吴子征 曹银祥 陈统一 陈中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5期34-36,共3页
目的:观察成年家猫在不同刺激状态下腓浅神经内动作电位的差异,探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用直径25μm×25μm的聚四氟乙烯... 目的:观察成年家猫在不同刺激状态下腓浅神经内动作电位的差异,探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用直径25μm×25μm的聚四氟乙烯绝缘铂铱合金丝(95%铂+10%铱)制作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植入成年健康家猫(n=6)左侧踝上腓浅神经内。②将铂铱合金电极与SMUP-E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相连,记录的电信号经放大、过滤、采集后(放大倍数×80000,时间常数0.01s,高频滤波10kHz),输入奔腾733计算机进行信号的存储分析。③用毛刷(刷板0.3cm×1.0cm)及自制机械震荡刺激器的钝头金属探针分别对左侧足背皮肤进行搔刮、压力(800~1200g)刺激,3Hz。④以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依次记录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诱发电位;用MFLab3.01软件包对动作电位的面积、频率、峰值变异系数及功能谱密度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6只家猫左侧踝上腓浅神经的感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纳入分析。①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分析:家猫足背皮肤安静状态下间断无规律地发放神经冲动,脉冲0~2个/s;搔刮刺激时,脉冲16~24个/s,发放较规律,波幅波动不大;压力性刺激时,神经冲动呈爆发性释放,叠加成串,脉冲80~104个/s,波形波幅差异较大。②不同刺激状态感觉神经动作电位面积、频率及峰值变异系数分析:搔刮和压力刺激时均高于平静时,压力刺激时高于搔刮刺激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③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功能谱分析:压力刺激时动作电位的高频成分增加。结论:对皮肤内触、压觉感受器施以触压刺激,随着触压力量的增大,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增高,发放动作电位的纤维数目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制的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敏感地记录到不同刺激形式时感觉信号发放的变化,为采集分析感觉信息用于电子假肢的反馈控制,提供良好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电位测定法 微电极 动作电位 肌电描记术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细胞体外模拟血管生成拟态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伟 范跃祖 +4 位作者 张文忠 葛春燕 赵凤娣 周婷婷 宁艳霞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2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对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三维培养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影响。方法 Transwell小室及鼠尾Ⅰ型胶原收缩试验测定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迁徙力,运用Matrigel胶、鼠尾Ⅰ型胶原三维培养基质建立GBC...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对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三维培养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影响。方法 Transwell小室及鼠尾Ⅰ型胶原收缩试验测定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迁徙力,运用Matrigel胶、鼠尾Ⅰ型胶原三维培养基质建立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三维培养模型,观察细胞侵袭力高低与血管生成拟态相关性,并运用电镜、光镜观察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构成;在三维培养模型中加入NCTD后动态观察NCTD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影响。结果①GBC-SD胆囊癌细胞侵袭迁徙能力显著高于SGC-996胆囊癌细胞(P=0.0013),高侵袭GBC-SD胆囊癌细胞在Matrigel胶、鼠尾Ⅰ型胶原三维培养基质中均能形成管状结构,而低侵袭SGC-996胆囊癌细胞不能形成管状结构②第1天至第4天,GBC-SD TIMP2干预组收缩指数明显低于GBC-SD组(F=353.88,P<0.0001;F=525.8,P<0.0001;F=190.02,P=0.0002;F=196.26,P=0.0002),高侵袭性GBC-SD细胞收缩指数显著高于低侵袭性SGC-996细胞(F=318.73,P<0.0001;F=911.25,P<0.0001;F=268.88,P<0.0001;F=243.14,P<0.0001);仅第2天,GBC-SD TIMP1干预组收缩指数显著低于GBC-SD组(F=52.66,P=0.0019)③NCTD可抑制胆囊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促使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三维培养基质中管道形成。结论三维培养模型能模拟体内细胞生长条件,GBC-SD胆囊癌细胞侵袭迁徙能力显著高于SGC-996胆囊癌细胞并能在三维培养基质中形成管状结构,NCTD能抑制胆囊癌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去甲斑蝥素
下载PDF
调宁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慧 张农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3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碱性调宁蛋白是调宁蛋白家族中的成员 ,在成熟的非增殖性的平滑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是一种新型的病理诊断标记。它除了能调节平滑肌收缩 ,还参与了细胞骨架活动和细胞信号转导 ,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
关键词 调宁蛋白 平滑肌细胞 细胞骨架 细胞增殖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乏力、肝功能异常——脂肪性肝炎、肝硬化
12
作者 刘红春 胡锡琪 王吉耀 《肝脏》 2007年第4期325-326,共2页
关键词 脂肪性肝炎 肝功能异常 肝硬化 抗感染治疗 腹痛腹泻 雷诺氏现象 关节肿痛
下载PDF
一种简单实用的全载膜状标本的制作方法
13
作者 周平 德永义光 +1 位作者 前田敏博 新井良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3-144,共2页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新的简单实用的全载膜状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 :用手术粘合剂将大网膜粘在矽树脂薄膜上 ,并按照实验需要剪成不同大小 ,然后进行各种反应。结果 :膜状标本贴于白色透明的薄膜上进行反应 ,固定、染色效果好并有利于发...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新的简单实用的全载膜状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 :用手术粘合剂将大网膜粘在矽树脂薄膜上 ,并按照实验需要剪成不同大小 ,然后进行各种反应。结果 :膜状标本贴于白色透明的薄膜上进行反应 ,固定、染色效果好并有利于发色的观察。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好 ,观察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载膜状标本 制作方法 手术粘合剂 网膜 膜状组织 固定 染色
下载PDF
单纯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曹晓娥 安乐彬 +3 位作者 沈淳 张国平 郑珊 金惠铭 《中国微循环》 2002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变化 ,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小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 ,取回肠段作连续切片 ,分别作HE染色和TUNEL、Bcl_2、Caspase_3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 目的比较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鼠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变化 ,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小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 ,取回肠段作连续切片 ,分别作HE染色和TUNEL、Bcl_2、Caspase_3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小肠粘膜损伤情况、粘膜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Bcl-2和Caspase -3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缺血时间延长 ,小肠粘膜损伤程度逐渐加重 ,缺血再灌注组引起的损伤较单纯缺血1h及缺血3h都更为严重。(2)TUNEL染色显示 ,随缺血时间延长 ,凋亡细胞数量增加 ,缺血再灌注组凋亡阳性细胞最多。(3)随缺血时间延长,caspases_3阳性细胞增多,缺血再灌注组阳性细胞最多;Bcl_2阳性细胞则呈现相反的变化。单纯缺血3h组和缺血1h再灌注2h组Bcl_2与Cas pase_3蛋白的表达呈直线负相关(r1= -0.827,P<0.05;r2= -0.998,P<0 .01)。结论大鼠小肠单纯缺血及缺血再灌注都可造成粘膜的损伤 ,共同的表现为细胞坏死和凋亡 ,所不同的是单纯缺血所致的损伤以坏死为主 ,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损伤则以凋亡为主 ,凋亡原因之一是由于Bcl_2蛋白表达减少使Cas pase_3大量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缺血 缺血再灌注 细胞凋亡 小肠粘膜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周梅玲 严福华 +5 位作者 徐鹏举 陈财忠 沈继章 李轫晨 纪元 施建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1757-1761,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纤维化和炎症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慢性肝炎患者和2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瞻性的DWI检查,选用5个不同b值(100、300、500、800、1000s/mm^2),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的...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纤维化和炎症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慢性肝炎患者和2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瞻性的DWI检查,选用5个不同b值(100、300、500、800、1000s/mm^2),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的肝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慢性肝炎患者肝穿刺病理改变进行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纤维化分期之间和不同炎症分级之间ADC值的差异,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ADC值变化和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ADC值预测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3期及以上肝纤维化、Ⅰ级及以上炎症活动度的诊断效能。结果ADC值与纤维化分期之间有中度负相关性,b值取800s/mm^2时相关性最佳(r=-0.697,P=0.000)。在不同b值条件下,肝纤维化≤1期与1〉2期之间、纤维化≤2期与≥3期之间肝脏ADC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b值取800s/mm^2时,DWI诊断/〉2期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09,以ADC值≤1.26×10。mm。/s为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6%和88.3%;DWI诊断≥3期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17,以ADC值≤1.19×10^-3mm^2/s为标准,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1.5%。ADC值与炎症分级之间有轻中度负相关性。当b值取500s/mm^2时,诊断≥1级肝脏炎症活动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781,以ADC值≤1.54×10^-3mm^2/s为标准,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86.4%。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初步用于肝纤维化的分期和炎症的分级,为临床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的随访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肝硬化 炎症
原文传递
小儿复杂性肝病病理与临床研究
16
作者 怀有为 翟为溶 +1 位作者 朱启镕 胡锡琪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1-433,共3页
关键词 小儿 复杂性肝病 肝功能障碍 病因 超微结构 病理特点
原文传递
蛋白尿综合征一家系致病基因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国民 沈茜 +5 位作者 陈径 徐虹 方晓燕 饶佳 郭慕依 安宇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7-341,共5页
目的 分析1个以蛋白尿为主,伴镜下血尿家系的临床特征,并对可能的致病基因进行筛查。方法 调查1个以蛋白尿为主,伴镜下血尿的汉族家系,收集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并对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尿液筛查,并留取其外周血,对尿液筛查异... 目的 分析1个以蛋白尿为主,伴镜下血尿家系的临床特征,并对可能的致病基因进行筛查。方法 调查1个以蛋白尿为主,伴镜下血尿的汉族家系,收集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并对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尿液筛查,并留取其外周血,对尿液筛查异常的一对同胞及其父母进行NPHS1和NPHS2基因所有外显子、WT1基因外显子8和9,以及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结果 该家系共有3代,17名成员。同一代中发病的有2例,男、女各1例,平均发病年龄1.3岁。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该家系临床特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表现初发型激素耐药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光镜下表现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 IgA、IgM、C1q和C3均阴性,Ⅳ型胶原蛋白α1、α3和α5链均阳性,电镜下基底膜正常,足突融合。2例患儿在 NPHS2基因外显子3和4上均存在杂合p.R138Q(c.413G 〉A)和 p.L156FfX11(c.467-468insT),其中 p.R138Q 错义突变来自母亲,p.L156FfX11为移码突变来自父亲,2个突变均为报道的致病性突变,前者为NPHS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后者仅在我国人群中报道。结论 p.L156FfX11突变可能是我国肾病综合征儿童的一个特异性突变。NPHS2基因突变不仅可引起蛋白尿,也可伴镜下血尿。NPHS2基因突变引起的肾脏病理不仅可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还可以为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病理改变可能仅是疾病病程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尿综合征 蛋白尿 NPHS2基因 血尿 儿童
原文传递
骨髓源性外周血纤维细胞与肺纤维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国萍 许祖德 《国际呼吸杂志》 2007年第9期665-667,共3页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组病因各异,病理形态相似的疾病。近年研究发现纤维化病灶内部分增生的间质细胞来源于骨髓源性外周血纤维细胞。本文就骨髓源性外周血纤维细胞的组织起源、标记物、功能及与肺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有助于进一步...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组病因各异,病理形态相似的疾病。近年研究发现纤维化病灶内部分增生的间质细胞来源于骨髓源性外周血纤维细胞。本文就骨髓源性外周血纤维细胞的组织起源、标记物、功能及与肺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纤维细胞 肺纤维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