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医学与解剖学教学课堂融合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3
1
作者 高静琰 秦杰 李文生 《解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4-67,共4页
叙事医学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伦(Rita Charon)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具备叙事的能力,提供人道且有效诊疗活动的医学模式。卡伦认识到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在各种认识上出现差别,而叙事能为这... 叙事医学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伦(Rita Charon)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具备叙事的能力,提供人道且有效诊疗活动的医学模式。卡伦认识到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在各种认识上出现差别,而叙事能为这种分歧的修补提供帮助[1]。叙事医学是叙事文学与医学的结合,主要是通过文学叙事来丰富医学认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义,用叙事能力来实践医学的人文关爱,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患者的声音[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诊疗活动 人文关爱 叙事能力 哥伦比亚大学 科学话语 解剖学教学 卡伦
下载PDF
胚胎连续组织切片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被引量:3
2
作者 郑瑾 佘振珏 +2 位作者 谭德炎 宋志坚 周国民 《解剖学研究》 CAS 2005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制备动物胚胎的连续切片,并利用计算机的三维重建技术,获得可视的“虚拟胚胎”。方法通过数码显微摄像系统对连续的石蜡切片进行拍照、拼接,获得胚胎连续切片的JPEG图像,再利用三维医学重建软件,把二维的切片图像重建成三维的“虚... 目的制备动物胚胎的连续切片,并利用计算机的三维重建技术,获得可视的“虚拟胚胎”。方法通过数码显微摄像系统对连续的石蜡切片进行拍照、拼接,获得胚胎连续切片的JPEG图像,再利用三维医学重建软件,把二维的切片图像重建成三维的“虚拟胚胎”。结果利用三维医学重建软件,重建得到“虚拟胚胎”,重建后的胚胎可进行任意的切割、旋转、操作回复等操作。结论医学三维图像工作室的三维重建软件运用于连续组织切片的计算机三维重建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定位 胚胎 连续切片 拼接
下载PDF
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3
作者 张新华 孙建华 +1 位作者 徐辉 周国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J001-J001,共1页
关键词 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 组织学 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效率
下载PDF
国人耻骨肌孔和腹膜前间隙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52
4
作者 董建 许世吾 +6 位作者 吴钢 周远航 廖芝伟 陈晓军 黄琦 胡星辰 谭德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45-848,F0002,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男性国人耻骨肌孔的面积,观察腹膜前间隙的解剖情况,为基于耻骨肌孔全覆盖理念的腹膜前间隙疝修补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解剖男性国人尸体24具,其中新鲜尸体2具,共计48侧。测量耻骨肌孔的面积,观察腹膜前间隙的器官... 目的通过测量男性国人耻骨肌孔的面积,观察腹膜前间隙的解剖情况,为基于耻骨肌孔全覆盖理念的腹膜前间隙疝修补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解剖男性国人尸体24具,其中新鲜尸体2具,共计48侧。测量耻骨肌孔的面积,观察腹膜前间隙的器官结构及其位置毗邻关系。结果国人尸体耻骨肌孔的平均面积为(19.5±3.7)cm2,左右两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肌孔大小与骨盆大小无相关性,腹壁下动脉的一些分支发至腹膜前间隙,在耻骨肌孔处的腹膜前间隙内下方有盆底静脉丛,有收集盆底血流的静脉(髂耻支)汇入腹壁下静脉,外上方有髂动、静脉,腹壁下血管斜行跨过耻骨肌孔,并发出2~3支小分支。结论本研究能为基于耻骨肌孔全覆盖理念的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为修补材料的改进提供数据,使之适合中国人的解剖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肌孔 腹膜前间隙 腹股沟疝
下载PDF
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和疝修补术 被引量:80
5
作者 江浩 丁锐 +3 位作者 姚琪远 陈浩 花荣 谭德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1)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2005年6月~2006年5月行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共330例次(292例病人),2002年11月至2006...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1)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2005年6月~2006年5月行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共330例次(292例病人),2002年11月至2006年5月行腹腔镜下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共240例次(211例病人),进行术中的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腹股沟区存在两层腹横筋膜,腹膜前间隙在两层腹横筋膜之间,补片即置于腹膜前间隙并覆盖肌耻骨孔。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43 min,并发症率7.3%(24/330),复发率0.91%(3/330),平均住院时间1.7d。TEP平均手术时间57min,并发症发生率6.7%(16/240),无复发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8d。结论:从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学特点来看在肌耻骨孔后方用足够大的补片覆盖修补符合压力学原理,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疝修补术 腹膜前解剖 TEP
下载PDF
国人肾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杭 王国民 +2 位作者 罗宝国 刁伟霖 辛明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1,共3页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静脉汇入腔静脉角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男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2.86±1.11)cm,右侧(4.61±1.72)cm;平均管径左侧(0.62±0.19)cm,右侧(0.69±0.23)cm;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9.4%(5/17),副肾动脉3支发自肾动脉主干,2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5.11±1.75)cm,右侧(2.16±0.76)cm;平均管径左侧(1.64±0.58)cm,右侧(1.41±0.50)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76.2°±28.7°,右侧73.3°±30.1°。女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1.97±1.02)cm,右侧(3.34±1.71)cm;平均管径左侧(0.45±0.22)cm,右侧(0.47±0.19)cm;肾副动脉出现率为23.1%(3/13),2支发自肾动脉,1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动脉过早分叉现象出现率为46.2%(6/13)。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3.53±1.56)cm,右侧(1.43±0.59)cm;平均管径左侧(1.12±0.63)cm,右侧(0.98±0.45)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53.2°±29.1°,右侧50.3°±27.3°。结论本研究提供国人成人肾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肾静脉 应用解剖 中国人
下载PDF
大鼠Mlüler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芳 赛音.贺西格 +2 位作者 佘振珏 肖虹蕾 周国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9-601,共3页
关键词 MÜLLER细胞 体外培养 化学鉴定 免疫组织 大鼠 中枢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 生长因子 实验应用 视网膜
下载PDF
颞肌解剖及翼点手术入路中的保护措施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军 孙基栋 +2 位作者 曲元明 王克强 徐广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0-172,177,共4页
目的:研究颞肌的解剖特点,为翼点入路中颞肌的保护提供方法。方法暴露颞肌的肌纤维和血管、神经,观察和测量颞肌的肌纤维和血管、神经的解剖数据。结果:颞肌起自颞窝,向下逐渐集中,在颧弓深面移行为强大的肌腱,止于喙突的内侧面、尖部... 目的:研究颞肌的解剖特点,为翼点入路中颞肌的保护提供方法。方法暴露颞肌的肌纤维和血管、神经,观察和测量颞肌的肌纤维和血管、神经的解剖数据。结果:颞肌起自颞窝,向下逐渐集中,在颧弓深面移行为强大的肌腱,止于喙突的内侧面、尖部、前后缘和下颌支的前缘,颞肌长(10.5±1.6)cm,宽(8.4±1.5)cm,前下区最厚可达9.3mm,后区最薄只有2.2mm。营养颞肌的动脉是颞深前、后动脉和颞中动脉。颞肌的神经有来自下颌神经的颞深前神经、颞深后神经和颞中神经。结论:在翼点入路中,保护颞肌的措施:①保护颞浅动脉;②筋膜下解剖,保护面神经;③暴露中颅底时断开颧弓可减少颞肌的牵拉;④在骨膜下逆行解剖颞肌,可保护颞肌深部的神经和血管;⑤在上颞线剥离颞肌,术末把颞肌直接固定于颅骨上,保持适当的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肌 解剖学 局部 翼点入路
下载PDF
国内成人副肾动脉的解剖学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鲁继东 王宣传 +4 位作者 戴正寿 许明 朱同玉 王国民 戎瑞明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4期512-514,共3页
目的:探讨国内成人的副肾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经甲醛溶液处理的成人尸体105具,其中男性75具,女性30具。观察每具尸体有无副肾动脉。对存在副肾动脉的尸体,观察、测量、记录副肾动脉的肾别、数目、起点... 目的:探讨国内成人的副肾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经甲醛溶液处理的成人尸体105具,其中男性75具,女性30具。观察每具尸体有无副肾动脉。对存在副肾动脉的尸体,观察、测量、记录副肾动脉的肾别、数目、起点、长度、发出时的外径、入肾位置,以及同侧肾动脉的长度、发出时的外径,副肾动脉与同侧肾动脉的位置关系、中点间距及两者间的夹角等。结果:左侧副肾动脉的出现率为29.5%(31/105),右侧副肾动脉的出现率为39.0%(41/105)。左侧副肾动脉的数目平均为(1.16±0.37)支,除1支左侧副肾动脉发自肾上腺下动脉外,其余左侧肾动脉及副肾动脉均发自腹主动脉。左侧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的长度分别为(43.28±14.40)mm和(43.59±8.89)mm,发出时的外径分别为(4.04±1.77)mm和(7.48±1.92)mm,左侧副肾动脉与肾动脉的中点间距为(23.08±24.25)mm,两者间的夹角为(15.75±25.77)°;右侧副肾动脉数目平均为(1.29±0.60)支,除1支右侧副肾动脉发自腹腔干外,其余右侧肾动脉及副肾动脉均发自腹主动脉。右侧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的长度分别为(54.74±16.87)mm和(56.66±13.70)mm,发出时的外径分别为(3.99±1.65)mm和(7.30±2.15)mm,右侧副肾动脉与肾动脉的中点间距为(27.11±28.29)mm,两者间的夹角为(20.02±22.95)°。两侧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的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侧副肾动脉入肾位置及两侧副肾动脉与肾动脉位置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国内成人副肾动脉详尽、准确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于临床泌尿外科手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肾动脉 肾动脉 解剖 成人
下载PDF
喉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其俐 翟浩 +4 位作者 徐国 陈瑞玲 郑秉学 黄鹤年 罗宝国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7-780,783,共5页
目的:为功能性喉手术提供解剖形态学数据。方法:对50例结构完整的喉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提供了喉重建术相关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甲状舌骨膜、环甲韧带、弹性圆锥和方形膜等共75项按性别分组的测量数据。结论:为临床功... 目的:为功能性喉手术提供解剖形态学数据。方法:对50例结构完整的喉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提供了喉重建术相关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甲状舌骨膜、环甲韧带、弹性圆锥和方形膜等共75项按性别分组的测量数据。结论:为临床功能性喉手术以及喉功能重建提供了形态学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应用解剖学 喉重建
下载PDF
Drebrin和SYP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海马内的表达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柴继侠 姚君茹 +6 位作者 于剑锋 陈明军 徐冲冲 朱新平 陈祖林 李瑞锡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已知Alzheimer病(AD)患者脑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树突棘与突触的退化,而树突棘与突触的正常发育及病理改变均与树突棘肌动蛋白结合蛋白drebrin和突触前成分内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为探讨drebrin和SYP的表达... 已知Alzheimer病(AD)患者脑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树突棘与突触的退化,而树突棘与突触的正常发育及病理改变均与树突棘肌动蛋白结合蛋白drebrin和突触前成分内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为探讨drebrin和SYP的表达与AD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先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测了6、9、12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和同种野生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了其海马内drebrin和SY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9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内dreb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已有下降,其学习记忆能力也相应地降低,12月龄时二者下降明显;但作为突触前成分中的SYP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则较前二者的出现为迟。本结果提示,drebrin的表达下降在AD早期行为学改变的分子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SYP的表达下降则在drebrin下降之后参与AD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 突触素 Alzheimer病 水迷宫 APP/PS1转基因小鼠
原文传递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勇 冯东福 +1 位作者 陈二涛 汪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研究其体外活性与生物学性状,为在体分化示踪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传代培养法从GFP胚胎大鼠海马获得神经干细胞,免...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研究其体外活性与生物学性状,为在体分化示踪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传代培养法从GFP胚胎大鼠海马获得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染色进行体外神经干细胞性质和分化活性鉴定,并利用流式细胞计数法行纯度检测。结果:成功从GFP胎鼠海马获得神经干细胞,体外生长情况与活性良好,能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体外连续传代3次后绝大部分细胞Nestin表达阳性,且分化后细胞的GFP表达不受影响。结论:GFP胚胎大鼠来源神经干细胞具有普通胎鼠神经干细胞相同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且能稳定表达GFP,因此它可以成为示踪神经干细胞研究的有效工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转 基因 胚胎 神经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 被引量:4
13
作者 顾晔 张晓彪 +5 位作者 李文生 胡凡 余勇 谢涛 徐文龙 王学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特点,寻找手术入路中各阶段的解剖标志点,并探讨从鞍上区进入第三脑室的不同方法。方法 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和1具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暴露鞍上区,0°和30... 目的探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特点,寻找手术入路中各阶段的解剖标志点,并探讨从鞍上区进入第三脑室的不同方法。方法 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和1具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暴露鞍上区,0°和30°镜头观察视交叉下间隙和视交叉上间隙,然后分别通过视交叉下间隙及视交叉上间隙进入第三脑室,观察第三脑室内结构,解剖过程中测量相应结构。结果鼻腔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后鼻孔和蝶窦开口,蝶窦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视神经隆起、内侧和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鞍底、鞍结节、蝶骨平台、斜坡凹陷,硬膜内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终板和灰结节。5具标本中蝶窦内骨性分隔数量范围是1~4个,其中4具标本各有2个骨性分隔延伸至颈内动脉隆起。左侧后鼻孔到同侧蝶窦开口间距是(12.1±2.3)mm,范围是9.9~15.0 mm;右侧后鼻孔到同侧蝶窦开口间距是(13.3±2.6)mm,范围是9.6~16.8mm;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间距为(9.5±3.0)mm,范围是5.5~13.8mm;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间距为(14.8±3.7)mm,范围是9.2~19.2mm;颈内动脉隆起间距是(16.0±3.1)mm,范围是11.3~18.8mm。视交叉下间隙和上间隙内各解剖结构显露充分。经视交叉下间隙打开灰结节可观察到第三脑室顶、后壁、底各结构,经视交叉上间隙开放终板同样可观察到第三脑室内相应结构。经终板观察第三脑室底更佳,而经灰结节观察第三脑室顶更佳,30°镜头能补充0°镜头的观察视野。结论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暴露鞍上区,并分别通过视交叉下方和上方间隙进入第三脑室,显露第三脑室内所有结构,是切除鞍上和第三脑室区域病变的安全方法。各阶段解剖标志点可以引导解剖入路方向、提供安全操作范围,必须正确地寻找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扩大经鼻蝶入路 鞍上区 第三脑室 解剖学
原文传递
NMDA受体亚单元NR2A和NR2B mRNA在缺血大鼠海马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志安 徐铁军 +2 位作者 张凤真 王梅申 彭裕文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 探讨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NR2A和NR2B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海马缺血性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四动脉阻断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原位杂交、TUNEL染色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处理。 结果①缺血后 ,NR2A和NR2BmRNA在海马各区呈现... 目的 探讨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NR2A和NR2B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海马缺血性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四动脉阻断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原位杂交、TUNEL染色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处理。 结果①缺血后 ,NR2A和NR2BmRNA在海马各区呈现出一种相对一致的表达规律。在CA1区 ,NR2A和NR2BmRNA的表达分别在缺血再灌 6h和 12h降至低谷 ,然后回升 ,在缺血再灌 4 8h都升至高峰 ,之后表达再次下降 ,直至缺血后 7d ;在CA3区 ,该变化规律依然存在 ,不同的是表达变化的幅度明显减小 ;而在齿状回 ,缺血再灌 0 .5~ 72h ,二者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 ;72h后 ,表达下降 ,直至缺血后 7d。②缺血后 2 4h ,凋亡细胞出现 ,主要位于海马CA1区 ,进行性增多 ,4 8h增加更为明显 ,缺血后 72h达高峰 ;然后凋亡细胞有所减少 ,但至缺血后 7d ,依然存在。 结论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 ,大鼠海马各区NR2A和NR2BmRNA的表达变化及细胞凋亡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这种差异提示 ,缺血后 ,NR2A和NR2BmRNA的表达变化与海马的选择性易损现象和缺血性细胞凋亡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 亚单元 NR2A NR2BmRNA 海马 表达 细胞凋亡 脑缺血
下载PDF
缺血后大鼠海马NR1 mRNA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志安 徐铁军 +2 位作者 张凤真 王梅申 彭裕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7-500,i002,共5页
目的 :研究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NR1mRNA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以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 ,采用原位杂交、TUNEL染色和图像分析等技术。结果 :( 1 )在CA1区和CA3区 ,NR1mRNA的表达于缺血后 2h上升 ,2 4h达高... 目的 :研究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NR1mRNA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以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 ,采用原位杂交、TUNEL染色和图像分析等技术。结果 :( 1 )在CA1区和CA3区 ,NR1mRNA的表达于缺血后 2h上升 ,2 4h达高峰 ,然后下降 ,但CA3区幅度明显较小 ;在齿状回 ,缺血后 0 .5~ 72h ,表达无显著性变化 ,缺血后 7d才显著降低。 ( 2 )TUNEL阳性细胞主要位于CA1区 ,于缺血后 2 4h出现 ,至 72h达高峰 ,然后有所减少。结论 :大鼠短暂性前脑缺血后 ,NR1mRNA的表达和细胞凋亡在海马各区存在显著性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NR1 表达 细胞凋亡 RNA 大鼠海马 TUNEL CA1区 齿状回 显著性
下载PDF
大鼠胚胎视网膜祖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分化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艳 佘振珏 周国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9-251,F002,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胚胎视网膜祖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并观察其分化特性。方法:取孕18d大鼠胚胎,用无血清培养技术扩增视网膜祖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技术对祖细胞的特性及诱导分化的细胞类型进行鉴定。结果:从胚胎大鼠视网膜... 目的:建立大鼠胚胎视网膜祖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并观察其分化特性。方法:取孕18d大鼠胚胎,用无血清培养技术扩增视网膜祖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技术对祖细胞的特性及诱导分化的细胞类型进行鉴定。结果:从胚胎大鼠视网膜神经部分离的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可进行传代培养,获得的细胞球能表达Nestin并具有掺入BrdU的能力。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其中,Thy1.1+细胞最多,Opsin+细胞次之,GS+细胞较少,PKC+细胞少,Syntaxin+及Peripherin+细胞极少,不表达CalbindinD28K。结论:从胚胎大鼠分离的细胞具有自我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属于视网膜祖细胞;诱导分化产生5种视网膜细胞,以节细胞最多,未见水平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胚胎 细胞分离培养 视网膜祖细胞 CALBINDIN 无血清培养技术 体外培养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 诱导分化 透射电镜技术 Nestin 多向分化潜能 增殖能力 胚胎大鼠 视网膜神经 D-28K 视网膜细胞 细胞类型 扫描电镜 传代培养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CGRP、IB4阳性终末与GABA能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及GABA_BR1阳性终末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芮禾 李瑞锡 +4 位作者 刘英 刘惠婷 孙燕 高璐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背根神经节小型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接受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是脊髓水平痛觉调节的途径之一。为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中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传入纤维末梢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本实验用免疫... 背根神经节小型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接受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是脊髓水平痛觉调节的途径之一。为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中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传入纤维末梢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正常大鼠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免疫电镜(IEM)技术研究了脊髓背角GABABR1阳性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枢突末梢形成突触的特点。结果显示: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密切联系;电镜下许多脊髓背角胶状质中突触小球的中央末梢为GABABR1免疫阳性,并作为突触前或突触后成分与周围末梢之间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提示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可能通过分布在背根节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产生突触前抑制,参与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GABAB受体 突触前 脊髓背角 大鼠
下载PDF
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东福 卢亦成 +3 位作者 刘勇 楼美清 汪洋 李文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38-741,共4页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方法,并对其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取出生4d的sD乳鼠上丘脑组织,分别在鼠尾胶原玻片、多聚赖氨酸玻片和Biocoat培养小室上进行组织培养,使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组织块生长情况。48h后观...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方法,并对其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取出生4d的sD乳鼠上丘脑组织,分别在鼠尾胶原玻片、多聚赖氨酸玻片和Biocoat培养小室上进行组织培养,使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组织块生长情况。48h后观察组织块贴壁率,在培养5d时使用图像分析仪观察细胞迁移情况,测量最大迁移距离。使用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测量组织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常规HE染色形态学观察,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块超微结构。结幂与传统的培养载体相比,上丘脑组织在Biocoat培养小室上进行培养可以获得较高的组织贴壁率和细胞迁移距离。上丘脑组织在接种后3~15d,其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培养早期上丘脑组织块边缘出现细胞突起,胶质细胞迁移,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出现凋亡,组织结构破坏。结论Biocoat培养小室是进行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的理想载体,接种3d后组织生长趋于旺盛,而在2周后多数组织的生长逐渐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丘脑 组织培养 培养技术
下载PDF
氧环境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俞亦龄 刘坤 +4 位作者 万瑾 郑华 肖红蕾 佘振珏 周国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3,F0002,共4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所起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57BL/6J 小鼠从出生后7~12 d 饲养于75%氧环境,分别用抗 VEGF、抗 PEDF 和抗 CD31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视网膜切片。结... 目的:研究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所起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57BL/6J 小鼠从出生后7~12 d 饲养于75%氧环境,分别用抗 VEGF、抗 PEDF 和抗 CD31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视网膜切片。结果:持续处于高氧环境时,VEGF 表达处于低水平而 PEDF 快速上升,血管生长减缓。高氧处理5 d 后回到普通环境,VEGF 的表达迅速上升而 PEDF 却逐渐减少,出现了一过性的血管快速增长现象。结论:氧含量变化可调节 VEGF 和 PEDF 表达,参与视网膜血管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视网膜 血管发育
下载PDF
新西兰大白兔骨膜下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强 汪洋 +1 位作者 虞杰 余迎浩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0期838-840,共3页
目的:利用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研究其在股骨骨膜下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月龄的清洁级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kg,取其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干细胞,扩增后接种到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颗粒中,构建的组织... 目的:利用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研究其在股骨骨膜下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月龄的清洁级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kg,取其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为成骨干细胞,扩增后接种到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颗粒中,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种植到股骨骨膜下,3个月后实验动物血管内灌注凝胶墨汁,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检测组织工程骨的血供和成骨结果。结果:16个标本中的12个植入的组织工程骨颗粒均良好固定在骨膜下并被骨膜包围,组织工程骨中有大量血管和新生骨形成,骨组织结构相对紊乱,不同于正常骨组织结构排列规则,血管分布均匀。4例取材时发现植入物游离于骨膜外,大部分材料被吸收,残留植入物体积明显小于骨膜下成骨,未见明显的骨组织形成,血供情况欠佳。股骨骨膜下组织工程骨颗粒80%贴附牢固,成骨良好,新骨内有大量血管长入。结论:组织工程骨可以在骨膜下获得良好的异位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膜 干细胞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