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血管痉挛后局部脑血流量与微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任传成 王云甫 +5 位作者 谢连红 周亚刚 钱湘绮 余桂军 周玲 倪冬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435-437,共3页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GM1)对脑血管痉挛 (CVS)后局部脑血流量 (rCBF)与微血管的影响 ,以探讨其防治CVS的可能性。方法 将 2 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S组、尼莫地平组 (Nim组 )、GM1治疗组 (GM1 T组 )、GM1预防组 (GM1 P组 ...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GM1)对脑血管痉挛 (CVS)后局部脑血流量 (rCBF)与微血管的影响 ,以探讨其防治CVS的可能性。方法 将 2 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S组、尼莫地平组 (Nim组 )、GM1治疗组 (GM1 T组 )、GM1预防组 (GM1 P组 )。运用蛛网膜下腔二次注血制备CVS模型。每组分别于二次注血后 0h、0 5h、1h、3h及 6h测量rCBF ;6 5h后断头取脑 ,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微血管 ,图像分析观察颞叶皮质微血管的数密度、面密度。结果  (1)rCBF :二次注血后CVS组、Nim组、GM1 T组的rCBF明显下降 (均P <0 0 1) ,6h时Nim组、GM1 T组的rCBF回升至注血前水平 ,CVS组的rCBF无明显回升 ;GM1 P组在二次注血后rCBF无明显下降。 (2 )图像分析 :CVS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均减少 (均P <0 0 1) ;Nim组的微血管面积较对照组、CVS组明显增加 (均P <0 0 1) ;GM1 T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较对照组、CVS组显著增加 (均P <0 0 1) ;GM1 P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增多最明显 ,与CVS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均P <0 0 1)。结论 蛛网膜下腔二次注血可降低rCBF、减少皮质微血管数目和面积 ,诱发CVS,尼莫地平可缓解CVS程度 ,但GM1的治疗作用比尼莫地平更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局部脑血流量 神经节苷脂 尼莫地平 微血管图像分析
下载PDF
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周玲 任传成 余桂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观察加用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后 72 h内入院 ,经头颅 CT或 MRI证实符合临床表现及相应影像学改变的患者 ,按诊断标准分成腔隙性和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类 ,将非腔隙性脑... 目的 :观察加用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后 72 h内入院 ,经头颅 CT或 MRI证实符合临床表现及相应影像学改变的患者 ,按诊断标准分成腔隙性和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类 ,将非腔隙性脑梗死又分为轻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 (NIHSS<8)〕及重型(NIHSS≥ 8)。在入院时及治疗 4周时行 NIHSS和改良 Rankin评分 (MRS)。对照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或脑益嗪、脑复康、都可喜等常规脑保护剂药物 ;纳洛酮组加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1.6~ 2 .0 mg/ d静脉滴注 ,疗程3~ 4周 ;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抗凝、降纤、稀释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 :16 8例患者入选 ,纳洛酮组71例 ,对照组 97例。纳洛酮组和对照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 ,但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 ,加用纳洛酮并不比常规治疗更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在轻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 ,加用纳洛酮较对照治疗更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 NIHSS值 ,但 MRS差值与对照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在重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 ,加用纳洛酮与对照治疗组相比能显著地降低 NIHSS及 MRS值。结论 :纳洛酮作为一种新型的脑保护剂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减轻残疾 ,对重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急性缺血性中风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分析:基于上海社区老年人队列 被引量:8
3
作者 应云清 王轶卿 +4 位作者 夏忆玮 吴丹红 吴卫文 程忻 董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3-852,共10页
目的探讨我国社区老年人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总体认知功能和不同认知域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招募上海市静安区、闵行区、青浦区共933例社区健康老年人,头部MRI评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腔隙性梗死、脑白质... 目的探讨我国社区老年人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总体认知功能和不同认知域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招募上海市静安区、闵行区、青浦区共933例社区健康老年人,头部MRI评估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腔隙性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和总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估总体认知功能,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评估记忆力,连线测验(TMT)评估执行功能,搭火柴测验(ST)评估视空间能力,改编的常见物体分类测验(COST)评估语言功能。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与总体认知功能和各认知域的相关性,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验证二者的线性数量关系。结果最终863例完成头部MRI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相关分析显示,腔隙性梗死与TMT评分呈正相关(r=0.072,P=0.038),脑深部白质高信号与ST评分呈正相关(r=0.105,P=0.047),脑室旁白质高信号(r=-0.111,P=0.001)、脑微出血(r=-0.088,P=0.015)和总评分(r=-0.087,P=0.015)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因素后,脑室旁白质高信号(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088,FDR校正后P=0.020)和脑微出血(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078,FDR校正后P=0.040)与MoCA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在我国社区老年人群中,脑小血管病可能对认知功能的早期损害有潜在作用,脑室旁白质高信号和任意部位脑微出血是总体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老年人
下载PDF
虚拟现实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舒画 石蕾 +1 位作者 吴丹红 韩翔 《上海医药》 CAS 2019年第19期8-10,共3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慧医疗的发展,虚拟现实已用于某些疾病的康复治疗。本文概要介绍目前虚拟现实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未来,虚拟现实必会在康复治疗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康复治疗
下载PDF
上海社区队列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物发现率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轶卿 夏忆玮 +5 位作者 张书凡 吴丹红 吴卫文 丁晶 程忻 董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96-300,共5页
目的探究上海社区老年人群中脑小血管病主要影像标志物的发现率、年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自2016年8月-2019年10月招募上海静安、青浦、闵行区内年龄≥50岁且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通过统一设计的临床研究登记表、神经心理评估、实... 目的探究上海社区老年人群中脑小血管病主要影像标志物的发现率、年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自2016年8月-2019年10月招募上海静安、青浦、闵行区内年龄≥50岁且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通过统一设计的临床研究登记表、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检查及多模式磁共振对受试者进行信息采集,评估腔隙、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及血管周围间隙的发现率、严重程度及分布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像标志物与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70名受试者,中位年龄68岁,男性占40.2%。腔隙、白质高信号(Fazekas≥2)、脑微出血及血管周围间隙的发现率分别为17.6%、29.4%、27.8%、96.5%。年龄每增加10岁,腔隙的发生率就增加35%、白质高信号增加126%、脑微出血增加51%。高血压患者相对于非高血压患者腔隙、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及血管周围间隙的风险分别是1.98、1.64、1.91和1.45倍。结论社区老年人群中脑小血管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与高血压,不同年龄层中的单个影像标志物发现率和脑小血管病总体评分对于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可能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社区队列 影像标志物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告别痴呆——均衡饮食,迎接健康大脑
6
作者 陈韦洁 吴丹红 《科学生活》 2024年第8期86-87,共2页
现今,对于家中老年人出现反应慢、记性差等表现,有些人将之视为生理衰老导致的记忆力减退,不予以重视;还有些人会选择就医,希望通过药物延缓或逆转大脑的迟钝。其实,除了针对性的药物以外,我们的饮食习惯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 现今,对于家中老年人出现反应慢、记性差等表现,有些人将之视为生理衰老导致的记忆力减退,不予以重视;还有些人会选择就医,希望通过药物延缓或逆转大脑的迟钝。其实,除了针对性的药物以外,我们的饮食习惯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饮食的奥秘,使大脑保持年轻,告别痴呆的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习惯 均衡饮食 痴呆 生理衰老 大脑 记忆力减退 中老年人 就医
原文传递
以慢克慢——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保护作用
7
作者 煜凡 吴丹红 刘文鹏 《科学生活》 2024年第12期48-49,共2页
电影《功夫》中,火云邪神的名言“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深入人心。然而,在面对帕金森病这一“慢慢病”的挑战时,我们发现“慢”的力量同样强大。太极拳,这一中国传统的“慢功夫”,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律动,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了一... 电影《功夫》中,火云邪神的名言“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深入人心。然而,在面对帕金森病这一“慢慢病”的挑战时,我们发现“慢”的力量同样强大。太极拳,这一中国传统的“慢功夫”,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律动,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了一条意想不到的保护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夫》 太极拳 帕金森病 律动 深入人心 武功
原文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罗恬婧 吴丹红 《临床内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802-805,共4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临床上常见的多系统受累疾病,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脑小血管病(CSVD)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脑内小血管异常所致的脑组织病变,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本文从OSA角度,探索OSA与CSVD相关认知障碍的关系及其潜在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临床上常见的多系统受累疾病,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脑小血管病(CSVD)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脑内小血管异常所致的脑组织病变,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本文从OSA角度,探索OSA与CSVD相关认知障碍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为CSVD认知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脑小血管病 认知障碍
下载PDF
老年人维生素B_(12)缺乏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段磊 石蕾 +2 位作者 沈黎玮 倪冬燕 任传成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704-2706,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方法对13例确诊维生素B12缺乏症的60岁以上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男7例(53.85%)、女6例(46.15%),年龄61~82岁;血清维生素B12低于150 pg/m... 目的分析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方法对13例确诊维生素B12缺乏症的60岁以上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男7例(53.85%)、女6例(46.15%),年龄61~82岁;血清维生素B12低于150 pg/ml的有8例(61.54%),临床首发症状感觉异常9例(69.23%)、共济失调2例(15.38%)、肢体无力1例(7.69%)、纳差消瘦1例(7.69%);临床主要表现感觉异常12例(92.31%)、共济失调12例(92.31%)、肢体无力8例(61.54%)、纳差消瘦6例(46.15%)、感染4例(30.77%)、精神症状3例(23.08%)、皮肤改变和尿潴留各1例(7.69%);实验室检查中7例贫血(53.85%)、4例甲状腺功能异常(40%)、7例头颅MRI提示颅内小缺血灶(100%)、5例脊髓变性(62.5%)、3例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巨幼细胞贫血(50%)、8例胃镜检查异常(100%)、1例合并神经梅毒且脑脊液检查异常(7.69%);13例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对以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有感觉异常、胃部疾病史、甲状腺疾病史、糖尿病病史、长期大量饮酒史的老年患者及时进行维生素B12测定可以早期诊断维生素B12缺乏症,尽早补充维生素B12,对该病进行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缺乏症 临床特征 巨幼细胞性贫血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下载PDF
2次注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0
作者 任传成 谢连红 +2 位作者 余桂军 周玲 倪冬艳 《中国康复》 2004年第6期319-321,共3页
目的 :通过 2次注血的方法建立鼠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 :2 1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一次注血组、二次注血组 ,分别经额钻孔沿蛛网膜下腔插导管于Willis环处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15 0 μl、一次注血组注入自体血 15 0 μl... 目的 :通过 2次注血的方法建立鼠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 :2 1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一次注血组、二次注血组 ,分别经额钻孔沿蛛网膜下腔插导管于Willis环处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15 0 μl、一次注血组注入自体血 15 0 μl、二次注血组在 1次注血后2 4h再次注入 10 0 μl。结果 :①大体观察 :2次注血组开颅取脑见大量血液积聚于Willis环处 ,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均被陈旧性血凝块包裹 ,前颅窝底、蝶鞍及后颅窝处均有陈旧性血凝块残留 ;一次注血组有陈旧性血凝块 ,但量较少 ,对照组无异常。②rCBF测定 :一次及二次注血组rCBF值均较对照组低 (P <0 .0 1) ;二次注血组与一次注血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1)。③微血管形态学观察及图象分析 :一次注血组血管总面积和血管数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1) ,而平均血管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二次注血组血管总面积、平均血管面积均与对照组和一次注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一次注血后微血管开放减少 ,二次注血后发生脑血管显著痉挛。 2次注血可制成恒定的鼠脑血管痉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模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 RCBF 微血管图象分析
下载PDF
卒中后睡眠障碍与多导睡眠监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邹玉凤 刘晓楠 靳峥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478,共4页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是一种常见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卒中后并发症。同时,睡眠障碍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常见的PSSD类型包括:失眠、白天过度嗜睡(EDS)、睡眠呼吸疾患(SDB)、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RBD)、不安腿综合征(RLS)、周期...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是一种常见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卒中后并发症。同时,睡眠障碍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常见的PSSD类型包括:失眠、白天过度嗜睡(EDS)、睡眠呼吸疾患(SDB)、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RBD)、不安腿综合征(RLS)、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发作性睡病。多导睡眠仪(PSG)是诊断PSSG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对卒中与睡眠障碍的关系、PSSD的PSG的表现、PSSD的常见临床类型的特征分析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睡眠障碍 多导睡眠监测 睡眠呼吸暂停 不宁腿综合征
下载PDF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卒中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段磊 任传成 +1 位作者 倪冬艳 石蕾 《中国临床医学》 201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pn)感染与卒中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ESA)测定卒中患者(研究组)12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血清中Cpn抗体(IgM、IgA、IgG),同时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pn)感染与卒中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ESA)测定卒中患者(研究组)12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血清中Cpn抗体(IgM、IgA、IgG),同时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根据卒中的发病机制和影像学检查将研究组分为4个亚组:脑血栓形成组(4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14例)、心源性脑栓塞组(29例)、脑出血组(29例)。分析Cpn-IgM、Cpn-IgA、Cpn-IgG与卒中各亚组的相关性以及Cpn-IgA与血脂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TC、TG、LDL、HDL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各亚组中Cpn-IgA、Cpn-IgG阳性与脑血栓形成、TIA呈独立相关,与心源性脑栓塞、脑出血无显著相关;Cpn-IgA阳性组(124例)与阴性组(56例)的TC、TG、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pn慢性反复感染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致病机制可能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衣原体 卒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MRI弥散加权成像持续阴性的探讨(附2例报告) 被引量:5
13
作者 石蕾 段磊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466-468,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持续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干梗死,但DWI表现持续阴性的患者,按急性脑梗死方案予以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功能锻...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持续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干梗死,但DWI表现持续阴性的患者,按急性脑梗死方案予以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功能锻炼等治疗,并对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DWI弥散加权成像特点,分析持续阴性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DWI持续阴性的分子机制。结果2例DWI持续阴性患者,临床症状较重,经过早期干预治疗症状均好转。结论临床上存在DWI阴性的急性脑梗死,应结合临床症状,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认识,对开展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减少致死率、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核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患者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磊 倪冬艳 +3 位作者 石蕾 沈黎玮 施永辉 任传成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684-687,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神经系统病变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的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断、分型及治疗结果等。结果10例患者中据脑脊液结果确诊神经梅毒8例、疑诊1... 目的探讨合并神经系统病变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的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断、分型及治疗结果等。结果10例患者中据脑脊液结果确诊神经梅毒8例、疑诊1例、非神经梅毒1例。8例神经梅毒确诊病例中脊髓痨型3例、梅毒性脑膜炎2例、麻痹性痴呆1例,树胶肿性神经梅毒1例,脑血管梅毒1例。头颅及脊髓MRI检查异常无明显特异性。青霉素治疗10例,有效9例,失访1例。治疗后脑脊液蛋白、白细胞、压力、脑脊液非螺旋体抗原滴度有不同程度下降。10例患者均未发生赫氏反应。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神经梅毒 临床分析 脑脊液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糖调节受损的分布及其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靳峥 杨立刚 +5 位作者 施永辉 段磊 石蕾 倪冬艳 沈黎玮 任传成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糖调节受损(IGR)的分布情况,并就FG、HbA1c、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血糖评估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方法:测定2007年1月—2008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HbA1c等,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糖调节受损(IGR)的分布情况,并就FG、HbA1c、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血糖评估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方法:测定2007年1月—2008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HbA1c等,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正常血糖、IGR、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评定,了解IGR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分布情况,并对以上各指标的临床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结果:2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往已确诊有2型糖尿病史者103例,经连续2次空腹血糖测定≥7.0mmol.L-1而新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17例,IGR5例;经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后新诊糖尿病患者36例,即入院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新诊糖尿病患者为53例,占总病例数的20.15%,在263例患者,最终确诊糖尿患者数为156例,即合并糖尿患者比例由入院时的39.16%增加至59.32%;另新诊断IGR患者27例,其中IFG10例,I-IGT12例,IFG+IGT5例,糖代谢异常率由入院时的47.53%上升至OGTT试验后的69.58%。NGT组、IGR组、DM组的HbA1c异常率分别为5/80(6.25%),13/27(48.15%),132/156(84.62%),空腹胰岛素值分别为:10.06±9.28,9.55±5.42,9.98±5.26mU.L-1,餐后2h胰岛素分别为28.18±18.06,50.77±32.37,35.6±27.2mU.L-1。NIHSS评分分别为4.21±2.27,4.80±2.81,5.83±2.8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广泛的糖代谢异常,仅据空腹血糖和既往糖尿病史将使81.48%IGR、20.15%糖尿病病人漏诊,对急性脑血管病人进行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HbA1c测定有利于对患者血糖的正确评估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空腹血糖 口服糖耐量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 胰岛素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与溶栓决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施永辉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年第5期1082-1083,共2页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数据确证溶栓治疗科学有效,探讨部分病例可能由于核磁共振诊断不符合而失去及时溶栓、获得良好预后的机会,分析该部分病例特点,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分析14例常规溶栓病例的病情转归情况、653例急性脑梗塞病...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数据确证溶栓治疗科学有效,探讨部分病例可能由于核磁共振诊断不符合而失去及时溶栓、获得良好预后的机会,分析该部分病例特点,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分析14例常规溶栓病例的病情转归情况、653例急性脑梗塞病例符合超急性脑梗塞的情况(包括初次核磁共振检查符合情况)、5例初次核磁共振检查无异常的超急性脑梗塞病例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常规溶栓治疗组疗效显著;初次核磁共振检查DWI像阴性的超急性脑梗塞在所有超急性脑梗塞中占比约为9.33%,在所有急性脑梗塞中占比1.07%;初次核磁共振检查DWI像阴性的超急性脑梗塞病例未接受及时溶栓处理,疗效欠佳,均未获得良好预后。结论:溶栓治疗科学有效,但100%严格执行磁共振检查符合标准,必然会有部分病例(尤其是病情相对较重、不及时溶栓极可能失去获得良好预后的病例)失去及时溶栓的机会,临床医师必须谨慎权衡复查MRI导致延时造成的不良后果,既考虑溶栓可能造成出血风险等导致不良预后,也要考虑不及时溶栓可能失去获得良好预后的机会,严格参照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规定,及时实施溶栓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溶栓 核磁共振
下载PDF
格斯特曼综合征及其康复治疗:2例报告(英文)
17
作者 余桂军 周玲 +2 位作者 谢莲红 倪冬艳 任传成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605-4607,共3页
背景: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tmannsyndrome,GS)临床少见,其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G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康复治疗。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2003-04/2003-08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 背景: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tmannsyndrome,GS)临床少见,其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讨G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康复治疗。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2003-04/2003-08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例GS患者。干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加用高压氧治疗。按GS四主征及失读、命名性失语给以康复治疗,时间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GS四主征及失读、命名性失语的评分情况。结果:GS多为脑血管病、肿瘤等所致,本文1例患者由一氧化碳中毒引起更为罕见,但头颅MRI显示大脑顶枕区有病灶,可能为缺氧所致。GS的四主征由于损害大脑顶枕区与身体、手指和数字空间定位独特性缺陷有关,但很少单独存在。GS的康复治疗有效,左右失认、手指失认相对恢复较好。结论:G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研究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斯特曼综合征 一氧化碳中毒 脑梗塞 康复
下载PDF
MRI指导下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规范探讨
18
作者 谢连红 任传成 +5 位作者 孟令平 周亚刚 钱湘绮 余桂军 段磊 倪冬艳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在MRI指导下规范化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符合人选及排除标准的6-72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根据本研究制定的规范方案分别接受20-30U的巴曲酶治疗(治疗组),并与同期未接受巴曲酶治疗的30例急性脑... 目的:探讨在MRI指导下规范化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符合人选及排除标准的6-72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根据本研究制定的规范方案分别接受20-30U的巴曲酶治疗(治疗组),并与同期未接受巴曲酶治疗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对比研究。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E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MRI和MRA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的ESS评分是66.98±16.99,对照组的ESS评分是65.32±16.48,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为77.91±18.62和68.14±17.56(P<0.05);治疗21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是84.12±17.18和76.89±19.32(P<0.01);治疗90d后两组的ESS分别为91.76±14.05和80.07±15.90(P<0.01),两组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②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3.17±2.87cm2和2.81±2.33cm2(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2.43±2.51cm2和2.70±2.41cm2,治疗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在治疗组有4例患者在治疗前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CA)阻塞,治疗后MRA均显示血管再通。④巴曲酶治疗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在MRI指导下,利用巴曲酶进行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降纤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磁共振
下载PDF
内源性脑保护的诱生:从缺血预处理到缺血后处理
19
作者 时芳芳 任传成 章军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65-170,共6页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残率的特点,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尚较少。
关键词 腑缺血 缺m预处胖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对脑卒中患者远程居家康复指导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陶勇军 陈静 +3 位作者 高春燕 翁东承 金燕 任传成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信号对指导脑卒中患者居家远程康复的效果。方法筛选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8例,78例患者通过SPSS统计软件按1:1的比例分成两组,分别为表面肌电信号指导进行居家康复...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信号对指导脑卒中患者居家远程康复的效果。方法筛选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8例,78例患者通过SPSS统计软件按1:1的比例分成两组,分别为表面肌电信号指导进行居家康复的治疗组(39例)与无表面肌电信号指导居家康复的常规组(39例)。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上肢功能,通过均方根值(RMS)测定肌肉收缩时的收缩强度。结果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与R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与RMS评分均较康复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康复治疗后,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与RMS评分均较常规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MA:P=0.02;RMS:P=0.018)。结论康复过程中进行表面肌电信号调整康复方案可增强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脑卒中 康复 远程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