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愤著书”说管窥──兼论与“温柔敦厚”之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白振奎 蒋凡 《贵州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65-70,共6页
关键词 发愤著书说 温柔敦厚 文学创作 古代文论
下载PDF
大众话语:生成之史──三四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描述之一 被引量:5
2
作者 文贵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7-140,共14页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20世纪中国文学 李南 为文 小说 文艺工作者 话语模式 年代 延安 抗战
下载PDF
国民性批判的困惑 被引量:7
3
作者 袁盛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11,共4页
关键词 国民性批判 鲁迅思想 立人 文学创作 创构 现代思想 困惑 清晰 时代
原文传递
《金锁记》、《怨女》比较谈 被引量:8
4
作者 姜洪伟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角形象的重要区别,指出这是两部迥然不同的小说,并进一步从作家艺术观、女性观等方面探讨了《怨女》的创作动因。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怨女》 七巧 银娣
下载PDF
“报道”与“报导”的区别 被引量:2
5
作者 陆丙甫 荒客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报道” “报导” 汉语词汇 词义
下载PDF
认同与排斥的悖论——从《胭脂扣》与《霸王别姬》看香港文化定位 被引量:4
6
作者 唐丽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35-137,共3页
在后殖民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在摆脱殖民文化影响后,对民族文化的定位多元而复杂。香港文化在多元性和冲突性的文化尴尬中,对民族文化既有认同又有排斥的文化定位显示出独具的香港特色。本文选取《胭脂扣》和《霸王别姬》两部极具代表... 在后殖民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在摆脱殖民文化影响后,对民族文化的定位多元而复杂。香港文化在多元性和冲突性的文化尴尬中,对民族文化既有认同又有排斥的文化定位显示出独具的香港特色。本文选取《胭脂扣》和《霸王别姬》两部极具代表性的电影,分析电影作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样式和媒体景观,是如何寄托香港人的文化情感和文化想象,并象征性地指认和确证香港的文化定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民族文化 文化定位 认同 排斥
下载PDF
传统考据的现代阐释——古典文学考据方法论述略 被引量:3
7
作者 凌郁之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4期87-90,95,共5页
考据作为研究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学科中起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考据作为学风,是以求真崇实为特色的学风,对于蹈虚浮薄的学风具有纠偏扶正的意义;考据作为一种治学精神,具有科学的、批评的、开放的和人文精神诸层面。古典文学研究应当... 考据作为研究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学科中起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考据作为学风,是以求真崇实为特色的学风,对于蹈虚浮薄的学风具有纠偏扶正的意义;考据作为一种治学精神,具有科学的、批评的、开放的和人文精神诸层面。古典文学研究应当在“实学求是”的精神原则下,既提倡严谨的学风,又鼓励自由的思想,其最高境界是理性与诗性、文献学与文艺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 考据 学风 精神
下载PDF
联合短语的繁丰风格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祝克懿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57-60,共4页
关键词 联合短语 组合项 风格特征 语法功能 句法结构 繁丰 语义连贯 句子 句法成分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风骨”论的研究要开新路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明 胡旭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刘勰的风骨论”并不等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已经使用了一千多年的“风骨”概念。“风骨”论的研究要想开拓新路,就应该参照它在魏晋人物品评中的原始意义和它在文学批评史上被理解使用的情况对之重新作出界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 “刘勰的风骨论”并不等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已经使用了一千多年的“风骨”概念。“风骨”论的研究要想开拓新路,就应该参照它在魏晋人物品评中的原始意义和它在文学批评史上被理解使用的情况对之重新作出界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风骨”的基本内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刘翩“风骨”论自身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风骨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载PDF
延安文学并非左翼文学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景雷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延安文学 左翼文学
下载PDF
朱光潜的语言学思想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春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3-126,共4页
朱光潜语言学思想散见于其美学、诗学等论著中,朱氏已给出了素朴的语言学框架。其基本语言观: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平行一致;语言文字有“死” “活”之别;音义协调暗示。其语言学思想与伦敦弗斯学派比较接近。
关键词 朱光潜 语言学思想
下载PDF
庄子文原于道析——庄子文学思想新论之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宣如 刘飞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庄子 文原于道析 文学思想
下载PDF
从前期《小说月报》看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邱培成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6期135-140,共6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月报》 小说观念 清末民初 中国古代
下载PDF
全球化状态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主体的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盛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1-244,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广泛 想象性 现实 全球化 时代 困惑 状态 意味 规定性
下载PDF
对张立文先生关于“天理”与“人欲”研究的意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士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1-64,共4页
文章认为: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思考,是对于杜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艰难探索,而不是单纯的伦理道德问题。但是,他的这种理论思考,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遭到人们的误解、歪曲和利用,直到今天一些著名的学术著作仍... 文章认为: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思考,是对于杜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艰难探索,而不是单纯的伦理道德问题。但是,他的这种理论思考,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遭到人们的误解、歪曲和利用,直到今天一些著名的学术著作仍然对此一理论误解很深。这关系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作者对张立文先生关于“天理”与“人欲”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道德伦理 物质欲望
下载PDF
郑板桥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坚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1期88-91,共4页
关键词 文艺思想 创作实践 郑板桥 主体意识 现实主义思想 经世致用 审美创造 个性解放 文艺美学思想 艺术个性
下载PDF
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质疑 被引量:3
17
作者 江枰 《贵州文史丛刊》 2004年第4期27-31,共5页
长期以来,《古文关键》一书都被认为是吕祖谦所编撰。本文以清徐树屏冠山堂刻本里所收无名氏的跋语为证,并通过对该书所选录的作家作品和其评论之间所存在的明显矛盾的分析,说明它很可能是先有人选录完毕,吕祖谦对之加以批论评点,再由... 长期以来,《古文关键》一书都被认为是吕祖谦所编撰。本文以清徐树屏冠山堂刻本里所收无名氏的跋语为证,并通过对该书所选录的作家作品和其评论之间所存在的明显矛盾的分析,说明它很可能是先有人选录完毕,吕祖谦对之加以批论评点,再由南宋蔡文子作注而完成的,并指出弄清这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古文关键》 中国古代文学 蔡文子
下载PDF
杂文:鲁迅综合素质全息图 被引量:1
18
作者 靳新来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1期130-136,共7页
本文运用全息论的观点,以创作主体的内在素质构成为视角,来审视和整合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作为一代文化巨人、文学大师,鲁迅的禀赋、才情丰富多样,非同一般.而相对于其它文体,杂文那种特殊的边缘性特征正为鲁迅的多重素质的发挥... 本文运用全息论的观点,以创作主体的内在素质构成为视角,来审视和整合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作为一代文化巨人、文学大师,鲁迅的禀赋、才情丰富多样,非同一般.而相对于其它文体,杂文那种特殊的边缘性特征正为鲁迅的多重素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这正决定和构成了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特质的各个方面。从这一意义上说,杂丈是鲁迅综合素质的全息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全息 思想 艺术 特质
下载PDF
民俗事象里实物的修辞功能论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世松 《江淮论坛》 2002年第3期102-105,共4页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本文从民俗事象里以物寓意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以物寓意的方式等方面讨论民俗事象里实物的修辞功能。民俗区域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的低下与生活理念多样化的矛盾,使先民们表达群体理想时有借助实物来达意传情的必...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本文从民俗事象里以物寓意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以物寓意的方式等方面讨论民俗事象里实物的修辞功能。民俗区域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的低下与生活理念多样化的矛盾,使先民们表达群体理想时有借助实物来达意传情的必要;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方物产等现实条件以及民俗区域社会群体的认知关联性使实物达意传情成为可能。民俗事象的以物寓意一般按实物名称读音物化民俗意义和实物形状特征物化民俗意义等方式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事象 以物寓意 认知 修辞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东晋诗文研究流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旭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4期56-59,共4页
东晋诗文以其独特的风采 ,历来备受文学史家的关注。本文对 2 0世纪的东晋诗文研究材料进行爬梳整理 ,以时间为线索 ,揭示一百年来东晋诗文的研究流程及其嬗变轨迹 ,凸现东晋诗文的自身特色 ,以期为新世纪的东晋诗文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东晋诗文 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