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冀芳 夏昭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5-938,共4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对人类基因的鉴别和诊断,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代科学观点认为个体差异的产生不能归结为完全的遗传因素或完全的环境因素,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类疾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子相互作...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对人类基因的鉴别和诊断,使人们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代科学观点认为个体差异的产生不能归结为完全的遗传因素或完全的环境因素,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类疾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以理解为遗传因素对环境因素易感性的影响。本文从环境污染物对基因的影响、环境应答基因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及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环境基因组计划三方面对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人类疾病 环境基因组计划
下载PDF
氯乙烯致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甲基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刘静 王威 +4 位作者 仇玉兰 孙品 缪文斌 吴芬 夏昭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氯乙烯职业接触的早期效应DNA损伤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氯乙烯接触工人按淋巴细胞双核微核数分为DNA损伤组(72例)和非损伤组(43例),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法检测... 目的探讨氯乙烯职业接触的早期效应DNA损伤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氯乙烯接触工人按淋巴细胞双核微核数分为DNA损伤组(72例)和非损伤组(43例),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法检测修复基因的甲基化。结果hMLH1基因在DNA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均未检测到甲基化,MGMT基因在DNA非损伤组未检测到甲基化,在DNA损伤组MGMT发生甲基化频率为6.9%(5/72)。结论在氯乙烯致DNA损伤阶段,可检出MGMT基因甲基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DNA损伤 MGMT HMLH1 DNA甲基化
下载PDF
有毒作业分级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吴芬 夏昭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9-353,共5页
目的初步建立一种有毒作业分级方法,为正确评价和持续改进有毒作业的职业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参考《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修改评价毒物危害程度的指标及分级依据,并采用定量积分法对毒物危害程度进行分... 目的初步建立一种有毒作业分级方法,为正确评价和持续改进有毒作业的职业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参考《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修改评价毒物危害程度的指标及分级依据,并采用定量积分法对毒物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其次,选择有毒作业场所评价分级指标,综合考虑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危害的严重性(健康效应)以及接触人数和防护措施,合理地给予一定的等级权重,建立职业危害风险指数以划分有毒作业职业危害风险等级并相应地对有毒作业进行分级,初步建立有毒作业分级方法。结果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初步划分为5级,分别为无危害(≤6)、轻度危害(6<C≤12)、中度危害(12<C≤24)、高度危害(24<C≤80)和极度危害(>80)。有毒作业相应地也分为五级,即0级(安全作业)、一级(轻度危害作业)、二级(中度危害作业)、三级(高度危害作业)和四级(极度危害作业);应用风险指数法对苯、甲苯和丙烯腈有毒作业部分操作岗位进行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结论初步建立了一种新的有毒作业分级方法,分级结果较《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国标-90)更为客观和严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物危害程度 定量积分法 有毒作业分级 职业危害风险
下载PDF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
4
作者 缪文彬 王威 +3 位作者 仇玉兰 吴灿军 冀芳 夏昭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DG)、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ADPRT)和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职业接触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5名氯...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DG)、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ADPRT)和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职业接触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5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创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检测技术检测ADPRTVal762Ala和TDGGly199Se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APE1Ile64Val基因多态位点。结果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携带TDG199Gly/Ser+Ser/Ser基因型的氯乙烯接触工人发生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是携带TDG199Gly/Gly基因型工人的1.198倍(95%CI为1.026~1.397),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172倍(95%CI为1.004~1.366),36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36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1.316倍(95%CI为1.130~1.531)。ADPRTVal762Ala和APE1Ile64Val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易感性无关。结论氯乙烯职业接触人群中,TDG199Gly/Ser+Ser/Ser基因型携带者发生染色体损伤的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烯 染色体损伤 APE1 ADPRT TDG 基因多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