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创建纪实
1
作者 郁庆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041-3045,共5页
这是一篇现代卫生微生物学如何创建的回忆报告,比较详细的纪述了建立这一新学科的来龙去脉,它的特性,在公共卫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异同。
关键词 现代卫生微生物学
原文传递
教学历程档案在医院感染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与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熊成龙 蒋露芳 +2 位作者 夏世金 朱献忠 郑英杰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5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教学历程档案(teaching portfolio,TP)在医学院校的医院感染学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为期1年的教学探索中,将小班教学的春、秋季两个班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传统模式和TP模式进行教学,并对两种教学模式的... 目的探讨教学历程档案(teaching portfolio,TP)在医学院校的医院感染学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为期1年的教学探索中,将小班教学的春、秋季两个班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传统模式和TP模式进行教学,并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培养效果及对教学目标管理模块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医院感染学本科生专业选修课中实施TP教学模式后,试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认知意识问卷调查中,主体知识、临床情景预防服务、感染控制管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4项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学习计划与评价这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研究结果证实采用TP教学模式不但显著提高了选课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明显提升了学生对教学目标管理模块的认知与认同程度,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成了良好的默契与互动。因此TP是一种具有较高可行性和足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历程档案 医院感染学 本科生 教学
下载PDF
上海市青浦区民工子弟学校新生强化免疫前麻疹血清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5
3
作者 黎桂福 费金花 +3 位作者 倪春芳 仲文江 项俭 郑英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7-640,666,共5页
目的掌握上海市青浦区民工子弟学校新生强化免疫前的麻疹免疫水平。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民工子弟学校新生606名,采用定量ELISA测定调查对象血清中的麻疹IgG抗体水平,同时调查就学史、麻疹相关疫苗接种史、麻疹患病史等情况... 目的掌握上海市青浦区民工子弟学校新生强化免疫前的麻疹免疫水平。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民工子弟学校新生606名,采用定量ELISA测定调查对象血清中的麻疹IgG抗体水平,同时调查就学史、麻疹相关疫苗接种史、麻疹患病史等情况。结果民工子弟学校新生强化免疫前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of concentration,GMC)为998.96mIU/mL(95%CI,912.93~1093.10),阳性率为94.88%。不同学校类别(幼托、小学、初中)对象的GM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P=0.30),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P=0.83);不同就学史(此前无就学史、于户籍地就学、于上海其他学校就学)对象的GM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P=0.30),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6,P=0.18);38。29%调查对象无预防接种证或已经丢失,麻疹相关疫苗接种≥2剂次者占37.95%,接种史不详者占48.18%,不同接种史对象的GM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5,P=0.53)。结论上海市青浦区民工子弟学校新生强化免疫前麻疹抗体水平及抗体阳性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不能提供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预防接种证的管理和入托/入园、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是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免疫规划工作的薄弱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工子弟学校 麻疹 血清流行病学 强化免疫
下载PDF
肺炎链球菌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颖华 郭奕芳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1年第4期26-30,共5页
肺炎链球菌疫苗仍是全球最急需的前3位疫苗之一,为保证一个最佳的肺炎链球菌多糖菌苗和(或)蛋白多糖结合菌苗复合物,很有必要对肺炎链球菌进行菌型监测。近年来,WHO及许多国家开展了肺炎链球菌的菌型监测,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其分型方法... 肺炎链球菌疫苗仍是全球最急需的前3位疫苗之一,为保证一个最佳的肺炎链球菌多糖菌苗和(或)蛋白多糖结合菌苗复合物,很有必要对肺炎链球菌进行菌型监测。近年来,WHO及许多国家开展了肺炎链球菌的菌型监测,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其分型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链球菌 疫苗 分型 荚膜特异性多糖 荚膜肿胀试验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卜一畅 刘海燕 +6 位作者 孔德川 熊海燕 汪艳 胡安群 赵耐青 陆一涵 郑英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9-783,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间安庆市立医院所有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妊娠结局为单胎活产的孕妇,...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间安庆市立医院所有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妊娠结局为单胎活产的孕妇,收集其血清并进行HBV表面抗原和HBV S基因片段的检测,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妊娠合并隐匿性和显性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孕妇早产发生率为21.00%(189/900);其中隐匿性HBV感染组、显性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孕妇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相似可比,其早产发生率分别为20.51%(16/78)、20.00%(14/70)、21.14%(159/752)。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未发现早产发生率与HBV感染相关,以非HBV感染组为参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显性HBV感染、隐匿性HBV感染与早产间调整后相对危险度(adjusted risk ratio,RRa)分别为1.03(0.81,1.32)和0.99(0.78,1.25);以同样参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孕周与HBV感染状况的回归系数β为0.09(-0.14,0.31)。结论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HBV感染与早产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孕妇 早产
下载PDF
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HB)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孔德川 刘海燕 +6 位作者 卜一畅 汪艳 胡安群 韩文晖 赵耐青 陆一涵 郑英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CHB)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201 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标本并...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CHB)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201 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标本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筛检并经电化学发光法确证.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人口学信息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妊娠合并CHB与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结果在1 159例孕产妇巾,单胎活产为1 028例,其中妊娠合并CHB组与非CHB组分别为72例和956例,两组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相似可比,两组的体质指数、孕次、产次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两组间在胎龄、孕周、新生儿身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性别及剖宫产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并未发现妊娠合并CHB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HB) 妊娠 妊娠结局 新生儿 出生体重 早产
下载PDF
孕妇HBsAg携带状态与产后首次喂养行为选择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郑东鸣 罗业飞 +8 位作者 刘海燕 熊海燕 韩文晖 汪艳 胡安群 王岳 黄玥 李意杰 郑英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8-332,共5页
目的探讨孕妇乙肝感染对产后首次喂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招募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到安庆市立医院就诊的住院孕妇,通过调查问卷及医院住院孕妇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收集孕妇的基本信息,收集血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V su... 目的探讨孕妇乙肝感染对产后首次喂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招募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到安庆市立医院就诊的住院孕妇,通过调查问卷及医院住院孕妇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收集孕妇的基本信息,收集血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检测,产后1周时电话随访活产分娩孕妇,获取首次喂养行为信息,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乙肝感染与首次喂养行为的关联。结果共纳入1 826名孕妇。安庆市孕妇人群产后首次喂养以纯母乳方式为主(77.7%,1418/1826);HBeAg(+)/HBsAg(+)、HBeAg(-)/HBsAg(+)及HBsAg(-)3组孕妇产后首次喂养选择纯母乳方式的比例分别为70.8%(17/24),75.8%(91/120)和77.9%(1310/1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庆市孕妇人群分娩后首次喂养方式中,母乳喂养比例较高,未发现HBV的携带状态影响孕妇产后首次喂养行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感染 母乳喂养 孕妇
下载PDF
2008年上海及周边地区婴幼儿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蒋露芳 居丽雯 +4 位作者 杨吉星 杜沐 施强 吕锡宏 姜庆五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08-412,共5页
目的了解2008年上海及周边地区婴幼儿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情况及其基因特征。方法采集2008年5月至6月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浙江省德清市住院患儿咽拭标本,部分患儿同时采集脑脊液标本,分别接种于Veto、MRC-5及RD细... 目的了解2008年上海及周边地区婴幼儿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情况及其基因特征。方法采集2008年5月至6月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浙江省德清市住院患儿咽拭标本,部分患儿同时采集脑脊液标本,分别接种于Veto、MRC-5及RD细胞进行病原体分离,RT-PCR检测肠道病毒属、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并对扩增产物测序鉴定。结果100例患儿的107份咽拭和22份脑脊液标本中,共计50例患儿的咽拭标本致细胞病变,经鉴定肠道病毒感染37例,占74.0%,其中EV71为26例,占52.0%(26/50例),CoxA16为10例,占20.0%(10/50例),其他肠道病毒(CoxB3)1例,占2.0%(1/50例);肠道病毒属外的其他病原体13例,占26.0%,且其中1例患儿的脑脊液标本致Veto细胞病变。所有26例EV71病毒株与2008年中国浙江省及安徽省阜阳市EV71病毒株相似,同属于C基因型;10例CoxA16病毒株均属于C遗传世系。结论手足口病病原复杂,2008年上海及周边地区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仍是EV71和CoxA16,但尚存在一定比例的其他未知病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属 柯萨奇病毒感染 上海
原文传递
不同病程手足口病患者咽拭、肛拭配对标本肠道病毒检出率的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李颐 居丽雯 +6 位作者 蒋露芳 沈磊 赵文良 沈琦 蔡明毅 孟威 姜庆五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病程手足V1病患者咽拭、肛拭配对标本中肠道病毒的检出率。方法采集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患儿175例咽拭、肛拭配对标本,采用实时一PCR法进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l6)、肠道病毒71型(E... 目的比较不同病程手足V1病患者咽拭、肛拭配对标本中肠道病毒的检出率。方法采集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患儿175例咽拭、肛拭配对标本,采用实时一PCR法进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l6)、肠道病毒71型(EV71)和其他EV属检测,分析不同病程配对标本肠道病毒检出率。配对标本行McNemar检验。结果175例患者的配对标本CoxA16、EV71、其他EV属咽拭子阳性率分别为38.29%、20.57%和8.00%,肛拭子阳性率分别为44.O。%、23.43%和13.14%。结果显示两种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发病当天至发病后2d及4~lld肛拭EV71阳性率均比咽拭阳性率高;发病后2~3d肛拭CoxA16阳性率均比咽拭阳性率高;发病当天至发病后3d肛拭其他EV属阳性率均比咽拭阳性率高。对于EV71,咽拭标本在发病后3~11d均可检出阳性,而CoxA16、其他EV属在发病3d后都无法检出阳性。结论肛拭标本总体阳性率高于咽拭标本。EV71在呼吸道带毒持续时间长于CoxA16和其他EV属。在发病2d内肠道病毒在咽部繁殖扩增,此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属 肠道病毒A型 柯萨奇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上海中心城区白纹伊蚊侵害状况及蚊媒传染病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强 熊成龙 +2 位作者 周毅彬 曹晖 姜庆五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0-605,共6页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在上海中心城区的侵害状况,分析蚊媒传染病在上海城市环境的流行与传播风险。方法采用CO:法在上海城区绿地与居民区环境进行连续性成蚊观察,分析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特点及新变化;对城区采集的白纹伊蚊...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在上海中心城区的侵害状况,分析蚊媒传染病在上海城市环境的流行与传播风险。方法采用CO:法在上海城区绿地与居民区环境进行连续性成蚊观察,分析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特点及新变化;对城区采集的白纹伊蚊样本进行核酸提取并测序,通过与疫区伊蚊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上海城区白纹伊蚊对相关蚊媒病毒的易感性及流行风险。结果白纹伊蚊是上海中心城区的优势蚊种,住区白纹伊蚊构成比(78.53%)高于绿地(1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25.168,P〈0.001)。白纹伊蚊在住区环境的密度[分别为11.91、42.02只/(天·观察点)]均高于绿地环境[分别为3.65、2.18、2.73只/(天·观察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04,均P〈0.001);2014年住区环境白纹伊蚊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构成比94.69%,平均密度42.02只/(天·观察点)],其中旧式里弄环境白纹伊蚊密度最高。上海市的白纹伊蚊与2005--2011年非洲开展白纹伊蚊基因分型在进化树上的遗传距离甚大。结论上海及相邻地区不存在埃及伊蚊,但市中心自纹伊蚊侵害明显,大幅降低白纹伊蚊的侵害是控制寨卡病毒传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住区 DNA条形码 寨卡病毒 上海中心城区
原文传递
2007-2010年上海市静安区儿童手足口发病情况分析和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颐 居丽雯 +4 位作者 蒋露芳 沈磊 沈琦 蔡明毅 张怀庆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90-693,共4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静安区2007-2009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并分析2009-2010年静安区监测点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型别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VP1区基因特征。方法分析上海市静安区2007-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概况;收集2009年4月~2010年1... 目的分析上海市静安区2007-2009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并分析2009-2010年静安区监测点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型别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VP1区基因特征。方法分析上海市静安区2007-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概况;收集2009年4月~2010年12月辖区内儿童医院、幼托机构手足口病患儿咽拭标本,并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确定手足口病病原型别。选择2010年不同月份共19份(含1份重症病例)EV71 PCR阳性标本,接种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并设计特异引物对EV71 VP1全序列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比对,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2008年静安区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增高,2009年发病数稳中略降,病例以发生在幼托机构为主。2009年病例咽拭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显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阳性率为51.0%(52/102),EV71阳性率为15.7%(16/102),其他肠道病毒属阳性率2.9%(3/102);2010年CoxA16和EV71阳性率均为31.3%(36/115),其他肠道病毒属阳性率10.4%(12/115)。19株EV71分离株与2008年安徽阜阳EV71分离株同属C基因型中的C4a亚型,核苷酸同源性达95.0%~97.1%,氨基酸同源性为95.1%~98.3%。结论静安区手足口病发病率2008年明显增高,2009年发病数稳中略降。2009-2010年静安区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为EV71和CoxA16,其他肠道病毒属引起的手足口病有所增加,需加强对其他肠道病毒属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A型 基因型
原文传递
有向无环图:语言、规则及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郑英杰 赵耐青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40-1144,共5页
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在探索因果关系,有向无环图(DAGs)是因果关系研究的图形工具。本文系统地介绍了DAGs的图形语言、基本规则和干扰规则,及其在识别研究问题、理解和实施研究设计、指导数据分析、偏倚分类等方面的应用。DAGs对因... 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在探索因果关系,有向无环图(DAGs)是因果关系研究的图形工具。本文系统地介绍了DAGs的图形语言、基本规则和干扰规则,及其在识别研究问题、理解和实施研究设计、指导数据分析、偏倚分类等方面的应用。DAGs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向无环图 因果关系 研究设计 偏倚
原文传递
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海丽 陆红梅 +5 位作者 罗业飞 热依汗古丽.买买提 熊海燕 郑东鸣 孙晓冬 郑英杰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2-244,共3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5年3—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松江区抽取2 28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5年3—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松江区抽取2 28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HBeAb)检测。结果上海市松江区2 280名中小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87%,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eAb阳性率分别为0.57%、26.67%、9.39%、0.22%和0.18%。不同特征中小学生比较,男生HBcAb阳性率(7.53%)低于女生(11.34%);年龄6~10岁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34.55%)均高于11~15岁学生(26.04%)和16~20岁学生(21.86%);小学生HBsAb阳性率(31.45%)均高于初中生(23.26%)和高中生(22.01%);高中生HBcAb阳性率(11.54%)均高于小学生(9.23%)和初中生(6.34%);本地户籍中小学生HBsAg、HBsAb和HBeAg阳性率(0.33%、19.89%和0)均低于外地户籍学生(1.03%、39.77%和0.64%),HBcAb阳性率(10.38%)高于外地户籍学生(7.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乙肝接种率较高,HBsAg阳性率已降至<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 中小学生
原文传递
住院孕妇显性和隐匿性HBV感染及分子进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海燕 罗业飞 +5 位作者 胡安群 江锡环 胡红霞 马倩 熊海燕 郑英杰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92-1198,共7页
目的了解住院孕妇显性和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及其病毒株S基因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住院孕妇队列研究,招募2012年6月1日—2013年3月15日医院产科孕妇1 130人,收集人口学资料和血清,并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目的了解住院孕妇显性和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及其病毒株S基因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住院孕妇队列研究,招募2012年6月1日—2013年3月15日医院产科孕妇1 130人,收集人口学资料和血清,并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 g)及巢式PCR进行HBV S片段的扩增并测序,分析并比较住院孕妇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OBI的人口学分布特征及S区序列变异。结果在1 130名孕妇中,HBV感染比例为16.55%,其中显性HBV感染和OBI的比例分别为8.4%和8.1%。共获得136株HBV S基因序列,其中基因C型17株,基因B型119株。与基因B型显性HBV株相比,OBI株出现更高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替换率,8个核苷酸位点出现统计学显著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并导致HBV S基因和对应的HBV P基因出现非同义氨基酸替换,分别为5个(G44E、T126A、R129Q、W156L和Y200F)和4个(I438L、K478N/D、N481S/D和L511F)。此外,3例OBI出现W35终止码替换,1例OBI出现第123位和第124位点的插入替换。结论住院孕妇存在较高的HBV感染比例,OBI与显性HBV感染比例大致相当;B基因型OBI株出现统计显著的核苷酸和/或氨基酸位点替换,可能与OBI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孕妇 分子进化
原文传递
新疆农牧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阴性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王莹 吴军 +4 位作者 王立杰 何洪超 田凯 郑英杰 戴江红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892-2895,共4页
目的了解新疆农牧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阴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纳入3所农牧区学校所有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标本,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ELIS... 目的了解新疆农牧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阴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纳入3所农牧区学校所有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标本,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ELISA方法检测抗-HBs。结果:在调查的中小学生中,HBsAg携带率为1.9%(33/1712),抗-HBs阴性率为42.4%(712/1679)。与抗-HBs阴性相关的因素为民族、足月产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其调整OR值分别为:汉族与哈萨克族(哈族)[0.38(95%可信区间:0.28—0.51)],回族与哈族[0.60(0.45—0.80)],子女早产与患儿足月产[1.48(1.05—2.0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但未加强与患儿首针及时且加强[1.34(1.07—1.69)],首针未及时且未加强与患儿首针及时且加强[1.70(1.29—2.23)]。结论:新疆农牧区中小学生仍存在相当数量的抗-HBs阴性者,应适时对该人群进行乙肝疫苗加强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HBs阴性 新疆农牧区 中小学生 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加及其交互作用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林友结 蔡倩莹 +7 位作者 徐云云 刘海燕 韩文晖 汪艳 檀燕 熊海燕 胡安群 郑英杰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0-775,共6页
目的 研究孕妇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应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基本情况,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获取孕妇及... 目的 研究孕妇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应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基本情况,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获取孕妇及新生儿信息。采用χ2检验、多分类logistic回归、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分析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及其交互作用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单胎活产孕妇2 881例,其中小于胎龄儿359例(12.46%),大于胎龄儿273例(9.48%)。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孕前体重过低(aRR=1.33,95%CI:1.02-1.73)与孕期增重不足(aRR=1.64,95%CI:1.23-2.19)可增加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孕前超重/肥胖(aRR=1.86,95%CI:1.33-2.60)与孕期增重过多(aRR=2.03,95%CI:1.49-2.78)可增加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未发现二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母亲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但未发现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孕期增重 小于胎龄儿 大于胎龄儿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热依汗古丽·买买提 刘海燕 +6 位作者 韩文晖 罗业飞 胡安群 汪艳 王海丽 熊海燕 郑英杰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15-1418,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安庆市立医院所有住院分娩的单胎活产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人口学信息等资料,...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安庆市立医院所有住院分娩的单胎活产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ICP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2758例孕妇ICP发生率为7.25%,早产发生率为16.28%。ICP增加早产和医源性早产的风险,分别为RR=2.33,95%CI:1.67~3.25和RR=8.46,95%CI:5.45~13.12,但对自发性早产的发生无影响(RR=O.94,95%CI:0.57~1.54)。结论ICP增加医源性早产的发生风险,与自发性早产的发生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早产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患者气单胞菌流行特征及毒力基因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闻卿 王多春 +8 位作者 朱林英 傅益飞 郝莉鹏 许学斌 苏靖华 傅慧琴 叶楚楚 孙乔 郑英杰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2-405,共4页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患者气单胞菌流行特征及毒力基因特征。方法 2012年1-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12家腹泻监测点医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采集粪便,进行13种腹泻病原体检测,对分离到的气单胞菌株进行5种与腹泻相关的毒力基因(...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患者气单胞菌流行特征及毒力基因特征。方法 2012年1-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12家腹泻监测点医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采集粪便,进行13种腹泻病原体检测,对分离到的气单胞菌株进行5种与腹泻相关的毒力基因(ast、aerA、act、alt、hlyA)检测。结果 2 533例腹泻患者中,101例感染气单胞菌,阳性率为4.0%,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17株(18.8%),维隆气单胞菌温和变种44株(52.5%),豚鼠气单胞菌12株(29.7%)。44例患者为气单胞菌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夏季为高发季节,≥20岁人群高发。71例(70.3%)患者临床症状为水样便,20例(19.8%)患者出现呕吐症状,11例(10.9%)有发热症状。95.0%的气单胞菌携带毒力基因,hlyA基因阳性率为5.9%,aerA基因阳性率为6.9%,act基因阳性率为67.3%,alt基因阳性率为42.6%,ast基因阳性率为13.9%。结论 浦东新区腹泻患者中气单胞菌感染阳性率较高,并存在较高比例的混合感染。绝大多数气单胞菌都携带毒力基因,且分布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单胞菌 腹泻 混合感染 毒力基因
原文传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32
19
作者 熊海燕 罗业飞 +4 位作者 刘海燕 韩文晖 胡安群 汪艳 郑英杰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37-1540,共4页
目的 比较ELISA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检测HBsAg的一致性,探讨其相关的因素和基因进化特征.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连续招募安庆市市立医院产科初次住院活产孕妇2296例,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并对采集的血清应用ELISA和ECLI... 目的 比较ELISA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检测HBsAg的一致性,探讨其相关的因素和基因进化特征.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连续招募安庆市市立医院产科初次住院活产孕妇2296例,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并对采集的血清应用ELISA和ECLIA检测HBsAg,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对HBV S基因片段进行巢式PCR扩增、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具有一致性,Ka ppa=0.71.共获得123株HBV S基因片段序列,其中113株为B基因型(adw2血清型112株,adw3血清型1株),10株为C基因型(全为adr血清型).两种方法检测不同基因型或血清型病毒株的结果显示,ECLIA对B基因型和adw2血清的检测明显优于ELI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株B基因型序列进化分析显示,两种检测方法或不同阳性组别在各位点替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生于HBsAg主要亲水区域(MHR)的氨基酸变异显示,ELISA/ECLIA单纯阳性组出现完全不相同的替换位点.结论 两种方法检测HBsAg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ELISA/ECLIA单纯阳性组中仍获得34株(32.4%)HBV S基因片段,且存在MHR的氨基酸替换位点互补.因此在控制HBV传播中应考虑ELISA/ECLIA单纯阳性的感染者在人群中可能的静默传播作用,还需优化临床检测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原文传递
上海市某医院污水与居民小区生活污水中耐热大肠菌群耐药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熊家声 陈亮 +1 位作者 余国荣 蒋露芳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对比医院污水与居民小区生活污水中耐热大肠菌群对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探讨环境中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的来源。[方法]采集上海市某医院污水与邻近居民小区生活污水,分离培养其中的耐热大肠菌群,采用Kirby-Bauer试纸法检... [目的]对比医院污水与居民小区生活污水中耐热大肠菌群对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探讨环境中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的来源。[方法]采集上海市某医院污水与邻近居民小区生活污水,分离培养其中的耐热大肠菌群,采用Kirby-Bauer试纸法检测菌群针对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72个受检的生活污水耐热大肠菌群菌落中检出针对阿莫西林、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头孢西丁的耐药比例分别为76.84%、38.97%、45.86%、20.59%、41.91%、34.19%和39.71%;在182个医院污水来源的耐热大肠菌群菌落中的检出比例则依次为87.91%、80.22%、81.32%、78.02%、62.64%、85.16%和8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均存在不同比例的耐药大肠菌群,医院污水可能对环境中耐药微生物污染的形成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污水 生活污水 耐热大肠菌群 耐药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