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末端前体脑钠肽对脓毒血症预后判断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珺珺 焦静 +3 位作者 余勇夫 诸杜明 薛张纲 罗哲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549,共4页
目的评价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对脓毒血症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第1天及第3天血清NT-proBNP水平,以住院生存为终末观察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 目的评价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对脓毒血症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第1天及第3天血清NT-proBNP水平,以住院生存为终末观察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等,同时计算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合专业背景知识得到最优的界值和相应的概率;应用Logistics回归法分析NT-proBNP对脓毒血症预后判断的价值,同时校正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和肌酐清除率的影响。结果 50例脓毒血症患者,中位年龄为68岁,住院期间死亡11例(22%);死亡病例的肌酐清除率显著低于生存病例(P<0.05),第3天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病例(P<0.05)。第1天NT-proBNP水平的AUC为0.75,第3天NT-proBNP水平的AUC为0.90,两者差值的AUC为0.87;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的AUC为0.62,显著小于前三者的AUC(P值均<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第3天NT-proBNP水平为影响脓毒血症预后的因素(OR=1.000 4,P<0.05),且其对脓毒血症预后判断的作用不受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和肌酐清除率的影响。结论动态监测NT-proBNP对脓毒血症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优于APACHEⅡ评分的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前体脑钠肽 脓毒血症 预后
下载PDF
嫖娼人员艾滋病知识和性行为的调查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慧芳 田秀红 +1 位作者 王烨 詹绍康 《中国健康教育》 2004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目的 了解嫖娼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和相关性行为 ,为健康促进提供信息。方法 对 2 0 0 2年 1 0月到 2 0 0 3年 3月上海市某收容教育所收容的 3 60名嫖娼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嫖娼人员的艾滋病知识水平较低 ,对艾滋病的严重性和传... 目的 了解嫖娼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和相关性行为 ,为健康促进提供信息。方法 对 2 0 0 2年 1 0月到 2 0 0 3年 3月上海市某收容教育所收容的 3 60名嫖娼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嫖娼人员的艾滋病知识水平较低 ,对艾滋病的严重性和传播途径认识不够 ;文化程度和初婚年龄与艾滋病知识水平呈正相关 ;嫖娼人员对艾滋病缺乏风险意识 ,性行为存在高度危险 ;精神因素是嫖娼人员从事商业性性活动的重要因素。结论 针对嫖娼人员的健康促进亟需大力加强 ,重点应放在艾滋病的知识宣传和避孕套的普及上 ,要重视高危人群的精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嫖娼人员 艾滋病 知识 性行为 调查 健康促进 预防
下载PDF
普罗布考抗氧化和预防再狭窄作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劲松 余金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81-786,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普罗布考抗氧化作用及其预防再狭窄的效果,以观察其对动脉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电子检索PubMed(1966~2007.9)、EMBASE(1980~2007.9)、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2007.9)... 目的系统评价普罗布考抗氧化作用及其预防再狭窄的效果,以观察其对动脉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电子检索PubMed(1966~2007.9)、EMBASE(1980~2007.9)、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2007.9)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4~2007.9),手工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参考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普罗布考改变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Meta分析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276例患者,249例对照,标准化差值均数为-2.38,95%可信区间为(-3.39~-1.38);有4篇文献纳入改善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Meta分析,共计96例患者,83例对照,标准化差值均数为1.97,95%可信区间为(0.60~3.35);有3篇文献(4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再狭窄管腔面积的Meta分析,共计159例患者,176例对照,权重差值均数为0.80,95%可信区间为(0.41~1.20);有7篇文献(11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再狭窄管腔直径的Meta分析,共计436例患者,420例对照,权重差值均数为0.32,95%可信区间为(0.22~0.42);有9篇文献(13个研究)纳入预防支架管腔再狭窄率的Meta分析,共计575例患者,557例对照,相对危险度为0.68,95%可信区间为(0.56~0.82);有4篇文献(5个研究)纳入普罗布考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不良事件率的Meta分析,共计253例患者,162例对照,相对危险度为0.60,95%可信区间为(0.39~0.92)。结论采用普罗布考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维持支架内管腔面积和直径,降低其再狭窄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其抗氧化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仍需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META分析 普罗布考 预防 抗氧化 再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普罗布考可改善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冠状动脉事件结局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劲松 余金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63-766,共4页
目的了解普罗布考对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方法通过阅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的心血管病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发表的论文,从中提取普罗布考治疗的有关结局事件信息,整理后用于分析普罗布考对冠状动脉事... 目的了解普罗布考对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方法通过阅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的心血管病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发表的论文,从中提取普罗布考治疗的有关结局事件信息,整理后用于分析普罗布考对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结果普罗布考特别是与安妥明合用时可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未加用普罗布考各用药组(除利尿剂组外)实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数高于预测值,而加用普罗布考后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使用普罗布考和使用其他药物(不用普罗布考)时的5年累积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不同(1.0%比3.6%,P=0.040)。考虑各不同药物组的影响以后,加用普罗布考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之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P=0.008),相对危险度估计值为0.186,其95%可信区间为0.053~0.656。结论普罗布考虽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但对其他药物难以控制血脂者合并使用普罗布考仍然可能改善用药者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普罗布考 冠状动脉事件 随访 再分析
下载PDF
Radviz可视化方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涛 赵发林 +1 位作者 武振宇 李康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8,共4页
目的介绍Radviz可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Radviz可视化应用于基因表达数据的分类和特征选择。方法以结肠癌基因表达数据为例,结合启发式搜索和Vizrank可视化评估,利用Radviz可视化实现基因表达数据的分类和差异基因排序。结果由Vizr... 目的介绍Radviz可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Radviz可视化应用于基因表达数据的分类和特征选择。方法以结肠癌基因表达数据为例,结合启发式搜索和Vizrank可视化评估,利用Radviz可视化实现基因表达数据的分类和差异基因排序。结果由Vizrank算法得到排序前100的Radviz可视化结果,最优的Vizrank得分为0.9491,并得到了17个用于可视化分类的差异基因,其中部分基因获得了生物学解释。结论 Radviz能够形象的呈现隐含在数据中的模式特征,较好地用于基因表达数据的可视化分类和差异基因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数据 Radviz 可视化 分类 特征选择
下载PDF
一种带有模糊观测层的隐马氏模型
6
作者 陈文锋 晃志英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62-64,共3页
提出了一种带有模糊观测层的隐马氏模型,称之为模糊隐马氏模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模糊集的框架下解决兼有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建立起来了一条联系连续隐马氏模型和离散隐马氏模型的纽带.
关键词 隐马氏模型 模糊集 隶属度函数
下载PDF
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卜一畅 刘海燕 +6 位作者 孔德川 熊海燕 汪艳 胡安群 赵耐青 陆一涵 郑英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9-783,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间安庆市立医院所有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妊娠结局为单胎活产的孕妇,...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间安庆市立医院所有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妊娠结局为单胎活产的孕妇,收集其血清并进行HBV表面抗原和HBV S基因片段的检测,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妊娠合并隐匿性和显性HBV感染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孕妇早产发生率为21.00%(189/900);其中隐匿性HBV感染组、显性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孕妇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相似可比,其早产发生率分别为20.51%(16/78)、20.00%(14/70)、21.14%(159/752)。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未发现早产发生率与HBV感染相关,以非HBV感染组为参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显性HBV感染、隐匿性HBV感染与早产间调整后相对危险度(adjusted risk ratio,RRa)分别为1.03(0.81,1.32)和0.99(0.78,1.25);以同样参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孕周与HBV感染状况的回归系数β为0.09(-0.14,0.31)。结论妊娠合并隐匿性或显性HBV感染与早产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孕妇 早产
下载PDF
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HB)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孔德川 刘海燕 +6 位作者 卜一畅 汪艳 胡安群 韩文晖 赵耐青 陆一涵 郑英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CHB)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201 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标本并...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CHB)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201 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标本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筛检并经电化学发光法确证.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人口学信息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妊娠合并CHB与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结果在1 159例孕产妇巾,单胎活产为1 028例,其中妊娠合并CHB组与非CHB组分别为72例和956例,两组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相似可比,两组的体质指数、孕次、产次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两组间在胎龄、孕周、新生儿身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性别及剖宫产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并未发现妊娠合并CHB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HB) 妊娠 妊娠结局 新生儿 出生体重 早产
下载PDF
生存分析中确定两种寿命分布的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肇 詹绍康 朱凯旋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在生存分析中探讨一种判别寿命数据服从指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的方法。方法 对原始寿命数据进行生存函数分析 ,并利用相关的分析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应用实例的寿命数据更加适合Weibull分布。结论 在建立原始数据服从... 目的 在生存分析中探讨一种判别寿命数据服从指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的方法。方法 对原始寿命数据进行生存函数分析 ,并利用相关的分析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应用实例的寿命数据更加适合Weibull分布。结论 在建立原始数据服从指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的回归方程后 ,通过对回归系数的检验和R2 的比较来判别寿命数据适合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分析 寿命分布 指数分布 WEIBULL分布 线性回归方程
下载PDF
基于实时再生数的COVID-19预测模型及可视化平台开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沅宸 孙传瑞 +2 位作者 陈胤孜 陈晓葳 王锡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3-749,760,共8页
目的基于实时再生数建立COVID-19预测模型并开发新冠疫情可视化平台。方法利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的COVID-19每日感染者数,将2022年3月1日—4月29日作为模型拟合阶段,通过贝叶斯分层模型估算实时再生数的变化情况并预测疫情发展,... 目的基于实时再生数建立COVID-19预测模型并开发新冠疫情可视化平台。方法利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的COVID-19每日感染者数,将2022年3月1日—4月29日作为模型拟合阶段,通过贝叶斯分层模型估算实时再生数的变化情况并预测疫情发展,将4月30日—5月6日作为预测性能评估阶段,使用随机化概率分布变换和分级概率评分评估模型预测结果。使用Python、R等开源软件开发可视化平台。结果上海市疫情的实时再生数于4月5日首次降至1以下,模型预测本轮疫情将于6月中下旬实现“动态清零”,模型预测结果的概率分布和实际观察值在统计学上具有一致性(P=0.12)且集中度较好(382.53±105.29)。可视化平台可实现上海市疫情变化趋势描述和疫情预测两大功能,已于2022年4月19日开放访问。结论该模型预测性能良好,可视化平台填补了国内对COVID-19疫情数据深层次挖掘的空白,具有较好的扩展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实时再生数 预测 数据可视化
下载PDF
广西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黎健 陈荔丽 +3 位作者 陈树珍 岑明阳 赵耐青 钱序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目的了解1998—2003年广西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的状况,并探讨影响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以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资料来源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广西数据库。以其中1998—2003年有活产史的广西农... 目的了解1998—2003年广西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的状况,并探讨影响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以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资料来源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广西数据库。以其中1998—2003年有活产史的广西农村地区妇女为研究对象,描述住院分娩服务的状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全部407名有活产史的妇女中,39.80%的妇女是住院分娩;1998—2003年的住院分娩率呈逐年升高(P〈0.0001),在乡镇卫生院分娩的产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家分娩的产妇比例则逐年减少(P〈0.0001)。经综合考虑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孕产妇的分娩史、教育状况、家庭的饮水类型、以最快方式去最近医院的时间、产前检查情况,以及是否被动员住院分娩等因素是影响广西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其OR值分别为:经产妇1.749、以最快方式去最近医院的时间少于10min者1.995、家庭饮用自来水者3.01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5.435、接受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者29.149与被动员过住院分娩者37.822。结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孕期保健状况、分娩史等是影响广西农村妇女选择住院分娩,接受专业人员助产服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住院分娩状况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海市闵行区日均气温对居民日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英 赵耐青 +1 位作者 汤军克 陈林利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79-1182,共4页
目的研究上海市闵行区日均气温与居民死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了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大气污染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拟合二次函数分析了上海市日均气温与闵行区居民死亡的关系。结果... 目的研究上海市闵行区日均气温与居民死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了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大气污染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拟合二次函数分析了上海市日均气温与闵行区居民死亡的关系。结果2002—2004年闵行区总死亡人数为13 919人,平均每日死亡12.70人。从各年代数据来看,日死亡人数及其他多数相关指标年平均值在3年间变化不大或多呈波动变化。只有SO_2的年平均值从2002年到2004年连续增高。根据各温度点对应的气温每改变1℃居民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CI,求得适温段为11.67℃-20.71℃。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低而偏离适温段时,每日居民死亡增加。结论目前上海市日均气温偏离最适温度段时,气温变化对居民死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死亡 时间序列 广义相加模型
原文传递
孕妇显性和隐匿性乙肝感染分子进化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东鸣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70-1475,共6页
目的探讨孕妇人群显性和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HBV病毒株S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方法 2014年6月1日—31日,在知情同意下,连续招募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产科初次住院活胎孕妇156人,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和血清;对所有血清平行进行乙... 目的探讨孕妇人群显性和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HBV病毒株S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方法 2014年6月1日—31日,在知情同意下,连续招募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产科初次住院活胎孕妇156人,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和血清;对所有血清平行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应用实时PCR定量测定HBV DNA、应用巢式PCR进行HBV S片段扩增、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156名孕妇中,显性和隐匿性HBV感染率分别为10.3%(16/156)、8.6%(12/140);成功获得13株HBV S基因序列,其中显性7株,隐匿性6株;所有病毒株均为B基因型;仅1例隐匿性HBV株为ayw1血清型,其余12株均为adw2血清型。结论孕妇人群携带较高比例的显性和隐匿性H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显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孕妇 分子进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