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上腺髓质素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霞 李著华 +2 位作者 邹平 符庆瑛 金惠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7,共4页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DM)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 (IR)损伤的作用 ,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右肾切除 ,左肾肾动脉夹闭 5 0min/再灌注 2 4h的动物模型 ,将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8) ,肾IR组 (n =8)...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DM)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 (IR)损伤的作用 ,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右肾切除 ,左肾肾动脉夹闭 5 0min/再灌注 2 4h的动物模型 ,将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8) ,肾IR组 (n =8) ,ADM预防组 (n =2 4,组内又按给药剂量不同分为 0 .0 5nmol/kgADM组、0 .1nmol/kgADM组和 1.0nmol/kgADM组 ,每组n =8) ,观察肾组织中丙二醛 (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OD) ,Mn -SOD ,Cu -Zn -SOD活力和血肌酐 (Cr) ,尿素氮 (BUN)含量以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肾IR组MDA ,Cr和BUN升高 ,组织学损伤较重 ,TAOC ,T -SOD ,Mn -SOD和Cu -Zn -SOD活力下降 (P <0 .0 1) ;肾IR前给予ADM则剂量依赖性逆转了上述病理改变 (P <0 .0 5 )。结论 :ADM可能经提高内源性抗氧化物能力、尤其是SOD活力减轻肾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大鼠 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 作用研究
下载PDF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被引量:6
2
作者 金惠铭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11-712,共2页
关键词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 病理生理 CARS 外科感染
原文传递
VEGF高表达的胶质瘤细胞对体外共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新红 殷莲华 金惠铭 《中国微循环》 2002年第1期11-14,F003,共5页
目的以VEGF阴性表达的正常鼠肝细胞系BRL3A为对照 ,研究VEGF高表达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6对体外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C6 ,BRL3A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方法 ,观察不同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活体形态的改变、毛细血... 目的以VEGF阴性表达的正常鼠肝细胞系BRL3A为对照 ,研究VEGF高表达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C6对体外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C6 ,BRL3A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方法 ,观察不同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活体形态的改变、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用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状况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共培养后的内皮细胞上和血管新生有关的生长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胶质瘤细胞C6共培养时 ,可引起内皮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 ,细胞周期中S期和G2-M期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内皮细胞呈现大量的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 ;而与BRL3A共培养内皮细胞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P<0.01) ,未观察到形态学的明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与C6共培养的内皮细胞Flk_1、Flt_1蛋白表达增加(P<0.05) ,而与BRL3A共培养的内皮细胞Flk_1、Flt_1蛋白表达下降(P<0.01)。结论胶质瘤细胞C6可使共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为血管新生活跃的状态 ,其可能原因为C6合成分泌的VEGF上调Flk_1、Flt_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FLK-1 FLT-1 共培养 胶质瘤
下载PDF
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方法定量测定毛细血管数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汤大侃 张国平 金惠铭 《中国微循环》 2002年第2期115-116,共2页
目的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的方法自动测定毛细血管数。方法VB6.0编制软件 ,采用图象两值化 ,扫描标号法等分析方法测定毛细血管数。结果分别对小鼠SRS实体瘤模型组和口服鲨鱼软骨粉治疗组的肿瘤切片 (vWF染色) ,用计算机自动分析与人工计数... 目的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的方法自动测定毛细血管数。方法VB6.0编制软件 ,采用图象两值化 ,扫描标号法等分析方法测定毛细血管数。结果分别对小鼠SRS实体瘤模型组和口服鲨鱼软骨粉治疗组的肿瘤切片 (vWF染色) ,用计算机自动分析与人工计数对照方法检测单位面积中的毛细血管数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P<0.001) ,0.99(P<0.001) ;配对t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这是一种用计算机图象分析定量测定毛细血管数的新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 图象 象素 计算机
下载PDF
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萎缩骨骼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朝晖 金惠铭 顾玉东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57-360,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时萎缩肌肉中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探寻与去神经肌萎缩有密切关系的基因。 方法 应用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大鼠模型 (鼠数=6 ) ,右侧上肢萎缩肌肉为实验组 ,左侧正常肌肉为对照组。荧光逆... 目的 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时萎缩肌肉中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探寻与去神经肌萎缩有密切关系的基因。 方法 应用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大鼠模型 (鼠数=6 ) ,右侧上肢萎缩肌肉为实验组 ,左侧正常肌肉为对照组。荧光逆转录标记mRNA ,采用鼠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正常肌肉与萎缩肌肉基因表达谱 ,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 臂丛神经损伤后萎缩骨骼肌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共 14 8组 ,其中 17组上调 ,131组下调。 结论 在臂丛神经损伤后萎缩的骨骼肌中 ,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 ,促使细胞凋亡。一些与线粒体相关的基因表达的改变提示萎缩肌肉中线粒体的功能发生异常 ,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臂丛神经损伤 萎缩骨骼肌 基因表达谱 肌萎缩 去神经支配 基因芯片
原文传递
MyoD家族蛋白在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朝晖 金惠铭 顾玉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1-563,共3页
目的 探讨MyoD家族蛋白在去神经肌萎缩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大鼠模型 ,采用Western 印迹法检测MyoD ,肌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的变化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RT PCR)和Northern 印迹法研究Myo... 目的 探讨MyoD家族蛋白在去神经肌萎缩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大鼠模型 ,采用Western 印迹法检测MyoD ,肌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的变化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RT PCR)和Northern 印迹法研究MyoD和肌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改变。结果 骨骼肌萎缩时 ,肌细胞生成素蛋白质的表达在去神经支配后 2 4h内先迅速上调 ,然后逐渐下降 ;而MyoD蛋白表达则在去神经支配后即开始逐渐下调。肌细胞生成素和MyoD基因在去神经支配后表达也明显下降。而氨哮素等药物可以分别上调肌细胞生成素和 /或MyoD的蛋白表达。结论 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时肌细胞中MyoD家族蛋白质和肌细胞生成素表达的下调抑制了成肌细胞的分化融合修复作用 ,加剧了骨骼肌的萎缩。氨哮素等药物通过分别上调肌细胞生成素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D家族蛋白 臂丛神经损伤 骨骼肌萎缩 肌D蛋白质 WESTERN印迹法
原文传递
In situ transduction of cytosine deaminase gene followed by systemic use of 5-fluorocytosine inhibits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in orthotopic prostate cancer mouse models
7
作者 张正望 殷莲华 +1 位作者 张永康 赵凤娣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27-231,152-153,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tumor and anti-metastatic effect of in situ transduction of adenovirus encoding cytosine deaminase (AdCD) followed by the systemic use of 5-fluorocytosine (5-FC) in the orthotopic (o....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tumor and anti-metastatic effect of in situ transduction of adenovirus encoding cytosine deaminase (AdCD) followed by the systemic use of 5-fluorocytosine (5-FC) in the orthotopic (o.t.) prostate cancer mouse model. METHODS: The o.t. prostate cancer model of C57BL/6 mouse was developed by o.t. inoculation of RM-1 cells to the subcapsular area of the prostate gland. In situ transduction of the CD gene, followed by systemic use of 5-FC at a daily dosage of 300 mg/kg for 14 days, was performed two days later. RESULTS: Compared with mice treated with Adbeta-gal/5-FC, 5-FC and PBS, mice of the o.t. model receiving in situ treatment of AdCD/5-FC had significant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and suppression of local tumor growth. More importantly,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s showed that metastatic activity occurred in all mice of the PBS, 5-FC and Adbeta-gal groups including metastasis to the iliac lymph node (10/10, 10/10, 10/10) and the lung (8/10, 7/10, 7/10). However, only two out of ten had iliac lymphatic metastasis in the AdCD/5-FC group with no systemic or preaotic lymphatic metastasis, suggesting a strong metastatic inhibitory effect. CONCLUSIONS: In situ transduction of AdCD followed by systemic use of 5-FC leads to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tic activity in the o.t. mouse model of prostate cancer. Clinically, it may be possible to treat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prostate cancer with a novel gene therapy using in situ injection techniques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ENOVIRIDAE Animals Cell Division Cytosine Deaminase Disease Models Animal FLUCYTOSINE Lymphatic Metastasis Male MICE Mice Inbred C57BL Neoplasm Transplantation Nucleoside Deaminases Prostatic Neoplasms Survival Rate Transfection Tumor Cells Cultured
原文传递
胞嘧啶脱胺酶/5-氧胞嘧啶基因系统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
8
作者 张正望 张永康 +1 位作者 殷莲华 赵凤娣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4-237,共4页
目的 探讨胞嘧啶脱胺酶 (cytosinedeaminase,CD) / 5 氟胞嘧啶基因 (5 FC)基因系统对体外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方法 经基因重组并纯化的腺病毒AdCMVCD分别感染体外前列腺癌细胞DU 14 5、RM 1,观察CD/ 5 FC系统对细胞的生长... 目的 探讨胞嘧啶脱胺酶 (cytosinedeaminase,CD) / 5 氟胞嘧啶基因 (5 FC)基因系统对体外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方法 经基因重组并纯化的腺病毒AdCMVCD分别感染体外前列腺癌细胞DU 14 5、RM 1,观察CD/ 5 FC系统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旁观者效应。 结果 CD/5 FC系统能明显抑制体外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 5、RM 1的生长 ,经 10 0m .o .i(multiplicityofinfec tion)AdCMVCD感染并加入 15 .5mmol/L 5 FC后 4、6d ,细胞抑制率高于 97% ;同时此系统具有很强的旁观者效应 ,当受染细胞混合比例为 10 %时 ,即有 >75 %的细胞被杀死。 结论 CD/ 5 FC系统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 ,旁观者效应为此系统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嘧啶脱胺酶 5-氧胞嘧啶 基因系统 前列腺癌 细胞系生长 抑制作用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