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与蛋白激酶C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基因突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43
1
作者 陈世耀 王吉耀 +2 位作者 纪元 张希德 朱畴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302-307,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蛋白激酶C(PKC)水平、细胞增殖水平以及p53突变基因表达状态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于中山医院,经内镜...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蛋白激酶C(PKC)水平、细胞增殖水平以及p53突变基因表达状态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于中山医院,经内镜和病理检查证实。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和病理Gimsa染色检测。PKC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①总的Hp感染的检出率为76.2%(138/181)。在慢性胃炎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分别为62.0%(31/50),88.6%(39/44),78.3%(68/87),均明显高于单纯慢性胃炎对照组52.6%(20/38,P<0.05)。②PCNA增殖指数在三组病例中均处于高水平,且Hp阳性组均高于Hp阴性组。③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在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阳性率分别为36.0%(18/50),54.6%(24/44),57.2%(48/84)。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均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组。在肠化生组,Hp阳性病例的P53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病例(48.5% vs15.8%,P=0.020)。但在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Hp阳性与Hp阴性病例的P53突变蛋白表达率无明显差别(53.9% vs60.0%,P=0.794;53.8% vs 68.4%,P=0.258)。P53表达与PCNA增殖指数有明显的相关性。④PKC在慢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阳性表达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6.0%,28.5%,41.8%,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不足5%。Hp阳性组PKC表达阳性率(47/130,36.2%)高于Hp阴性组(6/41,14.6%.P=(0.010)。PKC表达组,其P53表达的阳性率和阳性表达程度均高于PKC无表达的病例,在肠化生组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75.0% vs 28.6%,P=0.012),不典型增生(66.7% vs 50.0%,P=0.430)和胃癌(63.6% vs 52.2%,P=0.310)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从慢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PKC表达水平的增高、PCNA高表达和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异常增高,而且这种增高在肠上皮化生阶段就很明显。Hp感染在肠化生阶段促进p53基因突变,其作用途径可能系通过PKC表达增强。P53蛋白可以作为早期监测胃癌发生或高危人群(肠化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蛋白激酶C 癌前状态 癌基因 肠化生 突变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结构型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胃溃疡模型中的表达和活性变化 被引量:16
2
作者 郭津生 古永亮 +1 位作者 王吉耀 曹之宪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288-292,共5页
目的研究结构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eNOS)在大鼠胃溃疡模型中的表达和活性变化,以探讨它们在溃疡病理中的表达规律及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乙酸胃腔内注射方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采集溃疡诱导后1 h~15 d的溃疡基底、边缘和正常胃... 目的研究结构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eNOS)在大鼠胃溃疡模型中的表达和活性变化,以探讨它们在溃疡病理中的表达规律及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乙酸胃腔内注射方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采集溃疡诱导后1 h~15 d的溃疡基底、边缘和正常胃组织标本,采用RT-PCR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测定组织中iNOS和eNOS的nRNA表达及蛋白水平,采用测定组织匀浆液转化L[3H]-精氨酸成L-[3H]一瓜氨酸的能力的方法检测标本的总NOS和iNOS活性.结果乙酸诱导的大鼠胃溃疡模型溃疡基底在1 d~3 d出现自限性的iNOS的高表达和活性,这一时间与炎症高峰出现时间相一致,正常胃组织检测不到iNOS的表达,溃疡愈合期的iNOS表达和活性较低.eNOS的表达和活性水平在整个过程中相对稳定.结论机体在损伤后能够自限性诱导和调节iNOS的表达,而主要来源于iNOS活性的NO在胃溃疡的损伤和炎症到愈合的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病理学 一氧化氮合酶 生物合成 一氧化氮合酶 代谢 疾病模型
下载PDF
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的生命质量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莹群 陈世耀 +3 位作者 郭传勇 申振宇 黄培新 王吉耀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对亚临床肝性脑病(mHE)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经数字连接试验(NCT-A和NCT-B)、数字符号试验(DST)和线追踪试验(LTT)检查异常并配合治疗52例mHE患者随机分配入对照组、治疗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去...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对亚临床肝性脑病(mHE)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经数字连接试验(NCT-A和NCT-B)、数字符号试验(DST)和线追踪试验(LTT)检查异常并配合治疗52例mHE患者随机分配入对照组、治疗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去除诱因、低蛋白饮食、支链氨基酸及乳果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4周。观察内容包括血氨和智力测验指标(NCT-A、NCT-B、DST、LTT)。采用问卷自答方法,对mHE患者治疗前后生命质量(HRQOL)进行评定,并以52例正常人作为参照。结果mHE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躯体症状及治疗副作用、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评价5个方面的生命质量低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能有效降低血氨及改善智力测验指标,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mHE患者生命质量较治疗前提高,其中以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及治疗副作用两个亚量表的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HE患者的生命质量明显下降;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mHE疗效显著,虽治疗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未得到显著提高,但对躯体症状及治疗副作用和生理功能影响显著,同时也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肝性脑病 生命质量 量表 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
下载PDF
环孢素A对大鼠心脏移植中血红素氧化酶-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新华 顾晓 +4 位作者 童蓓燕 杨尚琪 顾云娣 杨树平 钟翠平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8-412,510,共6页
目的 研究血红素氧化酶 1(HO 1)在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中的组织表达以及环孢素A (CsA)对该表达的影响。方法 心脏移植大鼠分为Ⅰ组 (对照组 )、Ⅱ组 (CsA 7 5mg/KgB W .)和Ⅲ组 (CsA 15mg/KgB .W .)。依据国际心肺移植组织 (ISH... 目的 研究血红素氧化酶 1(HO 1)在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中的组织表达以及环孢素A (CsA)对该表达的影响。方法 心脏移植大鼠分为Ⅰ组 (对照组 )、Ⅱ组 (CsA 7 5mg/KgB W .)和Ⅲ组 (CsA 15mg/KgB .W .)。依据国际心肺移植组织 (ISHLT) 1990年心脏急性排异反应分级标准进行排异反应分析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O 1的表达。结果 心脏移植后 ,供者心脏和主动脉标本中 ,1和 3天时出现轻度炎性浸润 ,排异反应为 1A或 1B级 ;11天和 12天时出现弥漫性炎性浸润和心肌坏死 ,排斥级别达 3B或 4级。CsA治疗可使心脏移植排异反应降低 1~ 2 5级。移植后HO 1广泛表达于受体各类组织中 ,其中尤其以肝、肾、脾等器官表达增强比较明显 ,供心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部分浸润淋巴细胞的HO 1表达均显著升高 ,CsA在一定时间内可明显增强供者心脏及主动脉的HO 1表达 ,减低移植排斥反应 ,从而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结论 HO 1在心脏移植后受者体内表达广泛增强 ,CsA治疗可增强HO 1表达 ,这可能与其减弱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氧化酶-1 环孢素A 心脏移植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环氧化酶及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津生 王吉耀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4-336,共3页
关键词 环氧化酶 非甾体抗炎药 基因表达 分布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整合素与肝星状细胞活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宋正己 王吉耀 《肝脏》 2007年第6期505-507,共3页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活化 整合素表达 细胞外基质 慢性肝损伤 受体亲和力 免疫调节 肿瘤浸润 损伤修复
下载PDF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文明 王吉耀 沈云志 《中国临床医学》 2000年第4期473-474,共2页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 相互关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并发症
8
作者 许丽莉 王吉耀 《医学新知》 CAS 2001年第2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并发症 血栓栓塞性疾病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病变作用的五年随访观察 被引量:27
9
作者 陈世耀 朱畴文 +2 位作者 刘天舒 张希德 王吉耀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22-424,共3页
目的 评价 5年随访根除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对胃粘膜病变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病例为上海 7家企业单位在我院定点体检进行胃镜检查的病人。入选时间为1993年 7月至 1994年 6月 ,部分病人有中上腹不适 ,胃镜及病理检... 目的 评价 5年随访根除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对胃粘膜病变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病例为上海 7家企业单位在我院定点体检进行胃镜检查的病人。入选时间为1993年 7月至 1994年 6月 ,部分病人有中上腹不适 ,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病人作为入选病例。入选时确定Hp感染状态 ,阳性病人根据自愿原则或采用根除Hp感染治疗 ,或采用对症治疗。阴性组仅在有消化不良症状时采用对症治疗。全部对象跟踪随访 5年。结果 入选时 30例Hp阴性 ,45例Hp阳性。结束随访时 ,2 4例阴性无变化 (另 3例失访 ,1例变为阳性 ,2例可疑 ) ,作为对照组。 45例阳性病人中 ,1例失访 ,16例经抗Hp感染治疗结束 4周后转阴 ,作为Hp阴性观察组 ;2 8例仍为Hp阳性 ,作为Hp阳性观察组。对照组仅 17%~ 33%的病人炎症有进展 ,Hp阳性观察组 ,炎症加重的病人占 43%~ 5 7% ;Hp阴性观察组 ,5 0 %的病人炎症减轻 ,仅 2 5 %的病人炎症加重 ,明显低于持续Hp感染组。 5年随访中 ,对照组有 16 %~ 2 5 %的病人肠化生加重 ,但 5 0 %~ 6 7%的病人无明显变化 ;Hp阳性观察组肠化生加重的病人增至 43%~ 5 7% ,而Hp阴性观察组无一例加重 ,75 %的病人维持原状。结论 根除Hp感染不仅可减轻病人的炎症程度 ,同时能阻止肠上皮化生的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肠化生 胃粘膜病变 胃镜检查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盛迪 刘黎黎 +2 位作者 李蕾 朱新宇 王吉耀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78-480,共3页
肝纤维化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可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对判断慢性肝病的疾病进展、临床结局、选择抗肝纤维化治疗药物及其疗效考核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肝穿刺病理检查仍然是诊断肝纤... 肝纤维化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可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对判断慢性肝病的疾病进展、临床结局、选择抗肝纤维化治疗药物及其疗效考核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肝穿刺病理检查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肝穿刺是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依从性较差;存在抽样误差和观察者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肝纤维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诊断模型 肝穿刺病理检查 并发症发生率 慢性肝病 抽样误差 患者依从性
原文传递
血清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45
11
作者 刘杰 王吉耀 陆晔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5-477,共3页
目的评价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黏连蛋白(LN)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和健康人18例,测定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根据受试者... 目的评价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黏连蛋白(LN)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和健康人18例,测定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别4项指标对于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清HA、CⅣ、PⅢP和肝脏组织炎症分级呈较弱正相关(r分别为0.430、0.382和0.300,P<0.05).血清HA、CⅣ与肝脏组织纤维化分期呈中度正相关(r分别为0.614、0.708,P<0.05).血清HA、CⅣ水平随肝纤维化的进展程度而升高.血清HA诊断早期肝硬化(S4)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大于血清CⅣ、PⅢP和LN(AUC=0.967比0.932、0.659、0.403).血清CⅣ诊断肝纤维化(S1~S4)的AUC大于血清HA、PⅢP和LN(AUC=0.853比0.680、0.536、0.487).血清LN对于肝组织分级或分期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HA+CⅣ检测比单一指标有更高的特异度.结论血清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进程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但不能对肝纤维化精确分期,因此不能取代肝组织病理活检.联合多项指标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效率.寻找新的血清标志物和联合其他标志物是肝纤维化无创性研究的趋势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纤维化指标
原文传递
扶正化瘀方干预肝硬化大鼠血浆蛋白质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杰 王吉耀 +2 位作者 魏黎明 陆晔 金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272-1275,共4页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技术比较 CCl_4诱导肝硬化大鼠血浆蛋白质变化并研究扶正化瘀方对肝硬化大鼠血浆蛋白质的影响。方法将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 CCl_1(CCl_4/橄榄油:1体积比=1:1)腹腔注射、CCl_4腹腔注射+扶正化瘀方灌胃、橄...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技术比较 CCl_4诱导肝硬化大鼠血浆蛋白质变化并研究扶正化瘀方对肝硬化大鼠血浆蛋白质的影响。方法将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 CCl_1(CCl_4/橄榄油:1体积比=1:1)腹腔注射、CCl_4腹腔注射+扶正化瘀方灌胃、橄榄油腹腔注射,8周后通过Masson 三色染色法用图像分析仪自动分析肝脏胶原面积。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经银染显色和PDQuest7.3软件分析凝胶图像,对在三组中表达均有差异的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连质谱进行鉴定。结果扶正化瘀方干预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胶原纤维面积在肝内沉积少(8.9%±3.7%vs 12.4%±4.7%,P<0.05)。实验去除血浆中的高丰度蛋白质可获得重复性较好的血浆蛋白质图谱。实验共鉴定出10个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这些蛋白质中,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其前体、前白蛋白、结合珠蛋白、载脂蛋白 A-IV 前体、补体4、α抑制剂重链4和微管相关调节激酶1在肝硬化大鼠血浆中表达减少,扶正化瘀方干预组表达增加,肝脏再生相关蛋白和波形纤维蛋白在肝硬化大鼠血浆中表达增加,扶正化瘀方干预组表达减少。结论 CCl_4诱导肝硬化大鼠血浆中与氧化应激、细胞增值和转化相关蛋白质表达明显改变。扶正化瘀方可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抗氧化、调控细胞增值和转化等多方面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蛋白质组 电泳 凝胶 双向 扶正化瘀方
原文传递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后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晓渠 王吉耀 陈世耀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15-519,共5页
目的 探讨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 ,评价手术、内镜硬化剂或套扎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TIPS)治疗及联合治疗等干预措施对病人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以回顾性队列研究方式分析了 1992~ 1999... 目的 探讨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 ,评价手术、内镜硬化剂或套扎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TIPS)治疗及联合治疗等干预措施对病人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以回顾性队列研究方式分析了 1992~ 1999年 2 0 2例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入院的患者。首次接受干预措施时或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次入院为研究起点 ,死亡、发生肿瘤或研究截止日为终点。平均随访时间 34个月。按接受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未干预组、手术组、内镜组、TIPS组及联合干预组 ,比较各组生存曲线 ;评价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生存率曲线 (Kaplan Meier曲线 )分析显示 ,联合干预组和手术组病人预后明显优于内镜治疗组和无干预组 (P <0 .0 5 ) ,而内镜治疗组和未干预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联合干预组与手术组也无明显差异。采用Child Pugh分级分层后显示 :对于ChildA或ChildB级者 ,结果相似。而ChildC级病人由于病例数较少无法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 ,4个变量和预后独立相关 :凝血酶原时间、HBV DNA、腹水、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静脉曲张 出血 多元分析 预后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原文传递
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及其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莹群 陈世耀 +2 位作者 姜林娣 刘天舒 王吉耀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11-1013,共3页
关键词 肝性脑病 生命质量 测定量表 乙型肝炎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血浆蛋白质组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杰 王吉耀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77,共2页
人体许多疾病可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在结构和数量上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对疾病诊断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只有少数血浆蛋白作为某些疾病诊断的常规检测。近年血浆蛋白质组的迅猛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血浆蛋白质的认识。血浆蛋白质组... 人体许多疾病可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在结构和数量上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对疾病诊断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只有少数血浆蛋白作为某些疾病诊断的常规检测。近年血浆蛋白质组的迅猛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血浆蛋白质的认识。血浆蛋白质组研究对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价、药物作用靶点筛选和药物效应分析等有重要价值。现就血浆蛋白质的相关技术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 血浆 肝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