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国元 张农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4-56,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自身疫性肝炎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研究 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临床资料、肝脏活检组织病理学、肝炎病毒免疫荧光检查结果。结果  8例临床诊断为AIH病例均为女性 ,年龄 16~ 72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 目的 探讨自身疫性肝炎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研究 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临床资料、肝脏活检组织病理学、肝炎病毒免疫荧光检查结果。结果  8例临床诊断为AIH病例均为女性 ,年龄 16~ 72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关节疼痛、皮疹或黄疸。多数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实验室检查 :γ球蛋白、ALT和AST等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且多数病例为自身抗体 [RF和 (或 )ANA]阳性。血清学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肝组织病理变化主要为轻、中度慢性肝炎 (小叶性肝炎居多 ) ,肝细胞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样坏死多见 ,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 :多数病例中可在肝细胞膜、汇管区和肝血窦等处见不同程度的IgG等免疫复合物沉积 ;2例有HBsAg阳性。 结论 我国该组AIH病例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 ,病变具有特征性但无特异性 ,肝活检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查对AI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尤其是对于变异型AIH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活检 病理组织学 免疫荧光
下载PDF
200例慢性肝病患者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曾文姣 张农 +3 位作者 刘琛 许杰 张月娥 郭慕依 《肝脏》 2000年第4期198-199,212,共3页
目的 对肝穿刺活检组织病变程度进行正确的分级、分期 ,并比较肝病理分级和分期之间的关系以及肝组织原位病毒抗原与血清学病毒标志物检测的差异。方法 上海市肝纤维化协作组提供肝穿刺组织 2 0 0例 ,由我室 3位病理医师按 1995年全... 目的 对肝穿刺活检组织病变程度进行正确的分级、分期 ,并比较肝病理分级和分期之间的关系以及肝组织原位病毒抗原与血清学病毒标志物检测的差异。方法 上海市肝纤维化协作组提供肝穿刺组织 2 0 0例 ,由我室 3位病理医师按 1995年全国标准分别进行病理分级、分期 ,其结果行统计学Kappa检验 ,并分别采用PAP和ABC免疫酶标法对肝组织进行原位检测HBsAg、HBcAg及HCVAg(CP10 )。结果  3位病理医师分别进行的病理分级、分期的一致性极好 ,使其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可信性 ;肝组织炎症活动性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P <0 .0 1) ;血清学HBV标志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组织中的原位检出率 ,而血清学HCV标志物的检出率却低于组织中HCV抗原的阳性率。结论 肝组织病变程度的正确分级、分期为本课题组早期肝纤维化病例建立非创伤性诊断指标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开展对肝组织HCV抗原的原位检测十分必要 ,将有利于对肝炎的病因学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免疫组化 肝穿刺活检组织
下载PDF
子宫内膜腺癌中Integrinα5β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3
作者 李嘉 凌斌 +2 位作者 张秀荣 高婷 赵仲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 研究黏附分子Integrinα5 β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腺癌分化、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92例子宫内膜腺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黏附因子Integrinα5 β1半定量检测。结果 有 71例 (77.1% ... 目的 研究黏附分子Integrinα5 β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腺癌分化、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92例子宫内膜腺癌石蜡包埋标本进行黏附因子Integrinα5 β1半定量检测。结果 有 71例 (77.1%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Integrinα5 β1表达减弱或消失 ,高分化癌的Integrinα5 β1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癌 (P <0 .0 5 )。Integrinα5 β1阳性率在子宫内膜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淋巴结阴性组 (P <0 .0 5 )。Integrinα5 β1表达阳性者 5年生存率 (78.4% )显著高于表达阴性者 (19.2 % ,P <0 .0 5 )。 结论 Integrinα5 β1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Integrinα5 β1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腺癌 整合素Α5Β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膀胱癌中mdm2、p53蛋白和粘着斑激酶表达的病理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桂津 罗金芳 +2 位作者 李如昌 林梅绥 许祖德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47-248,共2页
目的 探讨mdm2、p53蛋白和粘着斑激酶(FAK)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与肿瘤生物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mdm2、p53蛋白和FAK在81例TC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mdm2、p53蛋白和FAK在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粘膜... 目的 探讨mdm2、p53蛋白和粘着斑激酶(FAK)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与肿瘤生物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mdm2、p53蛋白和FAK在81例TC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mdm2、p53蛋白和FAK在T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粘膜,mdm2在p53阳性TCC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 mdm2和p53在TCC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mdm2、p53蛋白和FAK可作为TCC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MDM2 p53 粘着斑激酶 FAK TCC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2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 研究β 榄香烯对癌变大鼠胃黏膜端粒酶活性、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DNA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MNNG、10 %NaCl混合液及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及 β 榄香烯组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Feulgen染色及端粒重... 目的 研究β 榄香烯对癌变大鼠胃黏膜端粒酶活性、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DNA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MNNG、10 %NaCl混合液及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及 β 榄香烯组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Feulgen染色及端粒重复扩增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大鼠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DNA含量及端粒酶活性。结果 β 榄香烯组癌变发生率、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均低于模型组。在大鼠癌变过程中 ,随着胃黏膜癌变的发展 ,DNA含量、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均呈递增趋势 ,且两者与端粒酶活性具有重要的相关性。结论 β 榄香烯抗癌 ,抑制端粒酶活性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胃癌 动物实验 DNA 增殖细胞核抗原 端粒酶 大鼠 癌前病变
下载PDF
TGF-β1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林文生 张农 +2 位作者 张颂文 顾建新 郭慕依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 通过对大鼠系膜细胞转染TGF β1基因和反义TGF β1基因 ,观察该细胞增殖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 ;Northernblot和Westernblot法检测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 目的 通过对大鼠系膜细胞转染TGF β1基因和反义TGF β1基因 ,观察该细胞增殖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 ;Northernblot和Westernblot法检测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的表达 ;酶谱分析法检测其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活性。结果 过表达TGF β1的系膜细胞生长受抑制 ,其PAI 1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 ,而tPA酶活性则降低 ;而低表达TGF β1的系膜细胞增殖加速 ,其PAI 1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 ,tPA酶活性增强。结论 TGF β1可通过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系膜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增殖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纤溶酶原激活性 大鼠
下载PDF
稳定表达饰胶蛋白聚糖基因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株的建立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慧君 张志刚 +3 位作者 陈广平 林文生 陈琦 郭慕依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99,102,共4页
目的 研究将饰胶蛋白聚糖 (decorin ,DCN)基因转染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RT PCR法扩增大鼠DCN基因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A DCN ,采用脂质体将其转入大鼠MsC ,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 ,Westernblot及RT PCR法鉴定。... 目的 研究将饰胶蛋白聚糖 (decorin ,DCN)基因转染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RT PCR法扩增大鼠DCN基因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A DCN ,采用脂质体将其转入大鼠MsC ,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 ,Westernblot及RT PCR法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 .1A DCN ,转染MsC并筛选出 2个阳性克隆株。结论 构建载有DCN基因的MsC载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系膜细胞 饰胶蛋白聚糖 基因转染 大鼠 DCN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4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朱行 颜吉丽 《胃肠病学》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β-榄香烯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端粒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光镜检查和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TUNEL)研究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分化)、... 目的:探讨β-榄香烯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端粒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光镜检查和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TUNEL)研究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分化)、MKN-45(低分化)和MKN-28(高分化)的细胞毒作用及其对端粒酶活性、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β-榄香烯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抗癌作用与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凋亡有关。β-榄香烯抑制端粒酶活性及诱导凋亡的效果与作用时间、浓度及细胞分化程度相关。结论: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这一作用与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系 免疫细胞毒 端粒 末端转移酶 脱噬作用 β-缆香烯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可增强大鼠系膜细胞uPA和MMP-2表达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农 刘琛 +1 位作者 林文生 郭慕依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体外培养大鼠系膜细胞uPA和MMP 2表达的影响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抗肾小球硬化的机制。方法 分别应用Northernblot、Westernblot和酶谱法检测全反式维甲酸对培养大鼠系膜细胞uPA和MMP 2表达的影响。结果 ATRA...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体外培养大鼠系膜细胞uPA和MMP 2表达的影响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抗肾小球硬化的机制。方法 分别应用Northernblot、Westernblot和酶谱法检测全反式维甲酸对培养大鼠系膜细胞uPA和MMP 2表达的影响。结果 ATRA可促进系膜细胞uPA和MMP 2蛋白表达 ,提高其酶活性 ,并增强MMP 2mRNA表达。结论 ATRA可增强大鼠系膜细胞的uPA和MMP - 2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系膜细胞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质金属蛋白酶-2 ATRA MsC
下载PDF
食管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Fas/FasL的表达 被引量:22
10
作者 谭黎杰 蒋伟 +2 位作者 张农 张秀荣 仇德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研究Fas/FasL在食管正常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8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的Fas/FasL表达进行检测,检验上述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差异。结果肿瘤组织与... 目的研究Fas/FasL在食管正常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8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的Fas/FasL表达进行检测,检验上述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差异。结果肿瘤组织与正常粘膜比较,Fas表达的阳性率(89%vs100%)和平均积分(2.9vs5.0)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不典型增生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Fas表达的阳性率(89%vs96%)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平均积分(2.9vs4.0)有显著差异(P<0.05),肿瘤组织与正常粘膜比较,FasL表达的阳性率(100%vs86%)和平均积分(5.0vs2.7)均有显著差异(P<0.05),3种组织中FasL表达平均积分(5.0vs3.6vs2.7)相互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分化的肿瘤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平均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食管鳞癌中存在Fas表达的下调和FasL表达的上调,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增生 膜糖蛋白类 生物合成 食管鳞癌
下载PDF
bcl-2 mRNA反义寡核苷酸对胃癌SGC-7901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3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徐康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3-485,489,共4页
目的 探讨bcl 2反义寡核苷酸 (antisensephosphorothioate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胃癌SGC 790 1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法介导bcl 2反义寡核苷酸 ,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 790 1后 ,分别采用Northernblot... 目的 探讨bcl 2反义寡核苷酸 (antisensephosphorothioate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胃癌SGC 790 1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法介导bcl 2反义寡核苷酸 ,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 790 1后 ,分别采用Northernblot、Westernblot检测bcl 2mRNA、蛋白表达 ,用端粒微孔板杂交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bcl 2ASODN处理的胃癌SGC 790 1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 ,并与ASODN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有关。结论 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寡核苷酸类 癌基因 细胞 端粒酶 bcl-2 胃癌
下载PDF
bFGF,bFGFR及Egr-1基因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表达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颖 叶诸榕 +3 位作者 陆锦标 朱建辉 张秀荣 赵仲华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602-606,共5页
观察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 (permanent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 ,pMCAO)损伤后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细胞种类、时相与不同细胞之间的相互影响 ,并探讨Egr 1基因蛋白对bFGF表达的影响。... 观察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 (permanent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 ,pMCAO)损伤后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细胞种类、时相与不同细胞之间的相互影响 ,并探讨Egr 1基因蛋白对bFGF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后 ,缺血梗死灶周边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FGF表达出现双相增强。缺血 1h缺血边缘区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As)中bFGF出现一过性增强 ,并见细胞外基质中出现bFGF点状着色。缺血 6h~ 1d时bFGF染色再次增强 ,神经元及各类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均有增强。但是经Western blot定量测定发现脑组织bFGF含量仅在缺血后 6h~ 1d时出现增强。缺血 1h时 ,bFGF可能经缺血细胞受损的细胞膜到达细胞外 ,与细胞外硫酸肝素或相关分子结合 ,内化进入缺血边缘区细胞 ,从而造成bFGF免疫组化染色一过性增强。第二次增强可能是缺血损伤刺激及内化的bFGF诱导的蛋白合成的增加。缺血 2~ 6hbFGFR在神经元及各类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均增强 ,主要位于缺血区的边缘。由于bFGFR表达时程早于bFGF转录合成增加 ,因此限制了内源性bFGF发挥保护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作用 ,这使得外源应用bFGF成为必要。Egr 1基因蛋白的表达在缺血损伤后 1~ 6h增强 ,其表达增高的时相早于bF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 BFGFR Egr-1基因蛋白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
下载PDF
肝星状细胞激活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被引量:23
13
作者 黄光存 张锦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1056-1060,共5页
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当肝受到各种损伤时,HSC 可被激活并向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转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增殖、游动、收缩能力增强及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ECM)的大量合成.参与 IBC 激活过程的因素... 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当肝受到各种损伤时,HSC 可被激活并向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转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增殖、游动、收缩能力增强及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ECM)的大量合成.参与 IBC 激活过程的因素主要有 ECM 成分和结构的变化、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氧化性应激产物及其他可溶性化学物质。它们需通过细胞内与细胞增殖及 ECM 合成与降解、细胞内 ECM 与血管活性物质等的信号转导才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学 星形细胞 信号传递 HSC 肝纤维化
下载PDF
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bcl-2基因与端粒酶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2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9-482,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bcl 2基因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MNNG、10 %NaCl及 4 0 %乙醇灌胃建立了大鼠胃黏膜癌变模型 ,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胃黏膜bcl 2mRNA、蛋白表达 ,采... 目的 探讨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bcl 2基因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MNNG、10 %NaCl及 4 0 %乙醇灌胃建立了大鼠胃黏膜癌变模型 ,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胃黏膜bcl 2mRNA、蛋白表达 ,采用端粒微孔板杂交法检测胃黏膜端粒酶活性。结果 本造模方法在大鼠胃黏膜诱发出浅表性胃炎 (chronicsuperficialgastritis,CSG)、萎缩性胃炎 (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肠化生 (intestinalmetaplasia,IM )、异型增生 (dysplasia ,Dys)、胃腺癌 (gastricadenocarcinoma ,GC)等病变。大鼠从正常胃黏膜发展到胃癌 ,bcl 2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均逐渐增高 ,并且两者有高度的一致性 (P <0 .0 5 )。结论 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 ,癌基因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BCL-2 端粒酶 肿瘤发生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bcl-2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2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90-492,共3页
目的 探讨 β 榄香烯对胃癌SGC 790 1细胞bcl 2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应用 β 榄香烯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 790 1后 ,采用RT PCR检测bcl 2基因mRNA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cl 2蛋白表达 ,用PCR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 目的 探讨 β 榄香烯对胃癌SGC 790 1细胞bcl 2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应用 β 榄香烯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 790 1后 ,采用RT PCR检测bcl 2基因mRNA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cl 2蛋白表达 ,用PCR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β 榄香烯可下调bcl 2基因表达及抑制端粒酶活性 ,并且呈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依赖性。结论 β 榄香烯可抑制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 ,可能与下调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胃癌细胞 bcl-2 端粒酶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2 位作者 钱立平 李华 张政元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48-851,共4页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β-榄香烯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后,采用RT-PCR检测c-myc基因mRNA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myc蛋白表达,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β-榄香烯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后,采用RT-PCR检测c-myc基因mRNA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myc蛋白表达,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β-榄香烯可下调c-myc基因表达及抑制端粒酶活性。结论:β-榄香烯可抑制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与下调c-myc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胃癌细胞 C-MYC 端粒酶活性 肿瘤治疗学
下载PDF
肾小球上皮细胞分泌肾上腺髓质素抑制系膜细胞增殖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学光 陈广平 +1 位作者 张志刚 郭慕依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5-377,共3页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M)及其受体CRLR在培养的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 (GEC)和系膜细胞(MsC)的表达 ,以及AM对MsC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RT PCR法分别制备AM及CRLR探针 ,Northernblot法检测其在GEC和MsC的表达 ,[3H]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M)及其受体CRLR在培养的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 (GEC)和系膜细胞(MsC)的表达 ,以及AM对MsC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RT PCR法分别制备AM及CRLR探针 ,Northernblot法检测其在GEC和MsC的表达 ,[3H]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MsC增殖情况。结果 AM仅表达于GEC ,不表达于MsC ,而其受体CRLR的表达则相反。含有AM的GEC培养上清可抑制MsC生长 ,而CRLR阻断剂CGRP8-37可部分消除此抑制作用。结论 GEC可通过合成和分泌AM抑制MsC增殖 ,提示AM作为一种重要的旁分泌因子 ,以保持肾小球微环境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上皮细胞 肾小球系膜细胞 肾上腺髓质素 聚合酶链反应 Northern BLOT法 肾小球肾炎 炎症 细胞增殖
下载PDF
榄香烯乳对大鼠胃粘膜癌变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2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对大鼠胃粘膜癌变发生发展中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NNG、10%NaCl混合液加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及榄香烯组,榄香烯组在造模过程中采用榄香烯乳干预。30周后,分别采用原...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对大鼠胃粘膜癌变发生发展中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NNG、10%NaCl混合液加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及榄香烯组,榄香烯组在造模过程中采用榄香烯乳干预。30周后,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端粒酶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大鼠胃粘膜c-myc基因mRNA、蛋白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结果:榄香烯组癌变发生率低于模型组。c-myc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随着胃粘膜癌变的发展呈递增趋势,并且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下调c-myc基因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是榄香烯乳重要的抗癌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乳 胃肿瘤 C-MYC 端粒酶 大鼠 胃粘膜癌变 基因表达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大鼠胃黏膜癌变过程细胞凋亡及相关癌基因bcl-2、c-myc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庚金 范钰 +2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17-419,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关系。方法 采用MN NG、10 %NaCl及酒精灌胃建立了大鼠胃黏膜癌变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 ,分别用TUNEL、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大鼠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bc... 目的 探讨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关系。方法 采用MN NG、10 %NaCl及酒精灌胃建立了大鼠胃黏膜癌变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 ,分别用TUNEL、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大鼠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bcl 2、c myc基因表达。 结果 本造模方法成功率较高。从正常胃黏膜到胃癌 ,细胞凋亡指数逐渐下降 ,bcl 2、c myc基因表达逐渐增高。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与bcl 2、c myc基因高表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结论 细胞凋亡失控是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bcl 2、c myc基因可能参与了对大鼠胃黏膜癌变细胞凋亡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凋亡 BCL-2 C-MYC 胃粘膜癌变 大鼠
下载PDF
T淋巴细胞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成扬 李华 +2 位作者 邬祥惠 张清波 纪元 《肝脏》 2001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 建立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组。模型组、CD4抗体处理组、CD8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裸鼠组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 ;CD4、CD8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注... 目的 建立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组。模型组、CD4抗体处理组、CD8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裸鼠组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 ;CD4、CD8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注射组和裸鼠组共注射 5周 ,模型组共注射 2 0周 ,分别于相应的时间点取血、取肝脏组织统一保存。检测ALT水平 ,进行肝脏组织苏木精 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VanGieson胶原纤维染色。结果 模型组接受刀豆蛋白A刺激后AL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CD4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裸鼠组ALT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 ,CD8抗体处理组ALT水平则与阳性组无明显差异。肝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肝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以CD4+ T淋巴细胞为主。模型组病理检查提示肝纤维化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豆蛋白A 肝纤维化 动物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T淋巴细胞 形态学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