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榄香烯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4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朱行 颜吉丽 《胃肠病学》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β-榄香烯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端粒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光镜检查和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TUNEL)研究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分化)、... 目的:探讨β-榄香烯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端粒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光镜检查和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TUNEL)研究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分化)、MKN-45(低分化)和MKN-28(高分化)的细胞毒作用及其对端粒酶活性、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β-榄香烯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抗癌作用与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凋亡有关。β-榄香烯抑制端粒酶活性及诱导凋亡的效果与作用时间、浓度及细胞分化程度相关。结论: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这一作用与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系 免疫细胞毒 端粒 末端转移酶 脱噬作用 β-缆香烯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食管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Fas/FasL的表达 被引量:22
2
作者 谭黎杰 蒋伟 +2 位作者 张农 张秀荣 仇德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研究Fas/FasL在食管正常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8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的Fas/FasL表达进行检测,检验上述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差异。结果肿瘤组织与... 目的研究Fas/FasL在食管正常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8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的Fas/FasL表达进行检测,检验上述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差异。结果肿瘤组织与正常粘膜比较,Fas表达的阳性率(89%vs100%)和平均积分(2.9vs5.0)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不典型增生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Fas表达的阳性率(89%vs96%)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平均积分(2.9vs4.0)有显著差异(P<0.05),肿瘤组织与正常粘膜比较,FasL表达的阳性率(100%vs86%)和平均积分(5.0vs2.7)均有显著差异(P<0.05),3种组织中FasL表达平均积分(5.0vs3.6vs2.7)相互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分化的肿瘤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平均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食管鳞癌中存在Fas表达的下调和FasL表达的上调,Fas/FasL系统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增生 膜糖蛋白类 生物合成 食管鳞癌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bcl-2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2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90-492,共3页
目的 探讨 β 榄香烯对胃癌SGC 790 1细胞bcl 2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应用 β 榄香烯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 790 1后 ,采用RT PCR检测bcl 2基因mRNA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cl 2蛋白表达 ,用PCR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 目的 探讨 β 榄香烯对胃癌SGC 790 1细胞bcl 2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应用 β 榄香烯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 790 1后 ,采用RT PCR检测bcl 2基因mRNA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cl 2蛋白表达 ,用PCR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β 榄香烯可下调bcl 2基因表达及抑制端粒酶活性 ,并且呈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依赖性。结论 β 榄香烯可抑制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 ,可能与下调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胃癌细胞 bcl-2 端粒酶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2 位作者 钱立平 李华 张政元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48-851,共4页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β-榄香烯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后,采用RT-PCR检测c-myc基因mRNA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myc蛋白表达,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β-榄香烯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后,采用RT-PCR检测c-myc基因mRNA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myc蛋白表达,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β-榄香烯可下调c-myc基因表达及抑制端粒酶活性。结论:β-榄香烯可抑制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与下调c-myc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胃癌细胞 C-MYC 端粒酶活性 肿瘤治疗学
下载PDF
榄香烯乳对大鼠胃粘膜癌变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范钰 林庚金 +2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对大鼠胃粘膜癌变发生发展中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NNG、10%NaCl混合液加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及榄香烯组,榄香烯组在造模过程中采用榄香烯乳干预。30周后,分别采用原...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对大鼠胃粘膜癌变发生发展中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NNG、10%NaCl混合液加酒精灌胃建立大鼠胃癌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及榄香烯组,榄香烯组在造模过程中采用榄香烯乳干预。30周后,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端粒酶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大鼠胃粘膜c-myc基因mRNA、蛋白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结果:榄香烯组癌变发生率低于模型组。c-myc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随着胃粘膜癌变的发展呈递增趋势,并且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下调c-myc基因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是榄香烯乳重要的抗癌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乳 胃肿瘤 C-MYC 端粒酶 大鼠 胃粘膜癌变 基因表达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大鼠胃黏膜癌变过程细胞凋亡及相关癌基因bcl-2、c-myc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庚金 范钰 +2 位作者 钱立平 许祖德 李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17-419,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关系。方法 采用MN NG、10 %NaCl及酒精灌胃建立了大鼠胃黏膜癌变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 ,分别用TUNEL、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大鼠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bc... 目的 探讨大鼠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关系。方法 采用MN NG、10 %NaCl及酒精灌胃建立了大鼠胃黏膜癌变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 ,分别用TUNEL、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大鼠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bcl 2、c myc基因表达。 结果 本造模方法成功率较高。从正常胃黏膜到胃癌 ,细胞凋亡指数逐渐下降 ,bcl 2、c myc基因表达逐渐增高。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与bcl 2、c myc基因高表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结论 细胞凋亡失控是胃黏膜癌变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bcl 2、c myc基因可能参与了对大鼠胃黏膜癌变细胞凋亡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凋亡 BCL-2 C-MYC 胃粘膜癌变 大鼠
下载PDF
T淋巴细胞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成扬 李华 +2 位作者 邬祥惠 张清波 纪元 《肝脏》 2001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 建立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组。模型组、CD4抗体处理组、CD8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裸鼠组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 ;CD4、CD8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注... 目的 建立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组。模型组、CD4抗体处理组、CD8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裸鼠组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 ;CD4、CD8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注射组和裸鼠组共注射 5周 ,模型组共注射 2 0周 ,分别于相应的时间点取血、取肝脏组织统一保存。检测ALT水平 ,进行肝脏组织苏木精 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VanGieson胶原纤维染色。结果 模型组接受刀豆蛋白A刺激后AL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CD4抗体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裸鼠组ALT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 ,CD8抗体处理组ALT水平则与阳性组无明显差异。肝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肝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以CD4+ T淋巴细胞为主。模型组病理检查提示肝纤维化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豆蛋白A 肝纤维化 动物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T淋巴细胞 形态学观察
下载PDF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病变的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曾文姣 张农 +3 位作者 刘琛 许杰 赵仲华 郭慕依 《胃肠病学》 2001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和肝细胞病变形态学特征的差异。方法:按1995年全国慢性肝炎诊断标准,对224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穿刺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切片的...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和肝细胞病变形态学特征的差异。方法:按1995年全国慢性肝炎诊断标准,对224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穿刺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切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CP10),并据此将患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组、HCV组及HBV+HCV组,比较各组患者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肝细胞脂肪变性、细胞内淤胆、嗜酸小体及毛玻璃样肝细胞的差异。结果:HCV组患者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肝细胞内淤胆均较HBV组重。HBV+HCV组患者的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介于HBV和HCV组之间,而肝细胞内淤胆比单独感染组轻。毛玻璃样肝细胞仅出现于HBV感染者中;脂肪变性及嗜酸小体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HCV引起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HBV重;合并感染的病变不比单独感染重;肝细胞内淤胆可能是肝损伤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吸活组织检查 纤维变性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高盐饲料配合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大鼠胃癌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晓东 林庚金 +1 位作者 许祖德 陈忠清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3年第2期85-88,97,共5页
为改进胃癌模型的制作,在高盐饲料条件下,比较了小剂量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持续给药及高剂量灌胃在诱发大鼠胃癌的类型、造模周期及成功率上的差异。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三组,1组给予含盐8%的高盐饲料20周,其中前17周同时自由饮用添加1... 为改进胃癌模型的制作,在高盐饲料条件下,比较了小剂量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持续给药及高剂量灌胃在诱发大鼠胃癌的类型、造模周期及成功率上的差异。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三组,1组给予含盐8%的高盐饲料20周,其中前17周同时自由饮用添加100 mg/LMNNG的消毒自来水;2组先给予正常饮食饮水,于造模第1和第14天按200 mg/kg给予MNNG灌胃,然后在灌胃第3天起予每周用饱和氯化钠灌胃两次持续三周共6次,第4周起给予高盐饲料,正常饮水直至20周末;1、2组均于第21周起改为正常饮食饮水,第35周末处死取材,其中1组在第20周时取10只处死取材;3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35周一并处死。所有标本常规制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高盐饲料加小剂量MNNG持续给药能较特异地诱导大鼠胃腺癌,诱癌周期短,仅35周,诱癌成功率高达90%,肿瘤多位于胃窦小弯侧及幽门部,大剂量MNNG灌胃加高盐饲料可较特异地诱发大鼠前胃鳞癌,诱癌率为68.4%。因此高盐饲料配合小剂量持续给药是较好的诱导胃腺癌的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饲料 甲基硝基亚硝基胍 诱发 大鼠 胃癌
下载PDF
白介素-10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核因子-κB、细胞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颜吉丽 范钰 +2 位作者 李华 张锦生 黄富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1947-1949,共3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0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干预作用和作用机制. 方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采用不同浓度的白介素-10处理后,分别应用ELISA法和Northern blot检测大鼠HSC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 α和白介素-1β蛋白... 目的:探讨白介素-10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干预作用和作用机制. 方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采用不同浓度的白介素-10处理后,分别应用ELISA法和Northern blot检测大鼠HSC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 α和白介素-1β蛋白和mRNA的表达,采用凝胶迁移率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 结果:白介素-10可明显下调大鼠HSC ICAM-1、TNF-α及IL-1β表达,并且抑制NF-κB活性,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白介素-10可能通过下调HSC ICAM-1、TNF-α及IL-1β表达和抑制NF-κB活性来发挥其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0 大鼠 表达 鼠肝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肝星状细胞 NF-ΚB活性 RNA 蛋白 IL-1β
下载PDF
丹参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富春 范钰 李华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 探讨丹参对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HSC ,采用不同浓度的丹参处理后 ,分别应用MTT法、凝胶迁移率法、ELISA法和Northernblot检测大鼠HSC的增殖、核转录因子κB(NF 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蛋白... 目的 探讨丹参对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HSC ,采用不同浓度的丹参处理后 ,分别应用MTT法、凝胶迁移率法、ELISA法和Northernblot检测大鼠HSC的增殖、核转录因子κB(NF 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丹参对大鼠HSC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参可明显抑制大鼠HSC的NF κB活性 ,并能下调TNF α蛋白和mRNA的表达 ,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丹参对大鼠HSC增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可能与抑制NF κB活性和下调TNF α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肝星状细胞 核因子-KB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维甲酸对大鼠胃粘膜癌变DNA含量、c-myc基因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水钧 范钰 +3 位作者 林庚金 钱立平 李华 李文君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5-297,共3页
目的 研究维甲酸对大鼠胃粘膜癌变DNA含量、c myc基因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采用MNNG、酒精及 10 %NaCl混合液建立大鼠胃癌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及维甲酸治疗组 ,分别采用Feulgen染色、原位杂交及TUNEL法检测大鼠... 目的 研究维甲酸对大鼠胃粘膜癌变DNA含量、c myc基因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采用MNNG、酒精及 10 %NaCl混合液建立大鼠胃癌模型 ,设立正常空白组、模型组及维甲酸治疗组 ,分别采用Feulgen染色、原位杂交及TUNEL法检测大鼠胃粘膜DNA含量、c myc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 结果 治疗组癌变发生率低于模型组。c myc基因mRNA表达与细胞凋亡受抑制和胃粘膜癌变的发生 ,呈递增趋势 ,并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维甲酸抗癌 ,下调c myc基因表达 ,促进细胞凋亡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胃肿瘤 c-myc 细胞凋亡 胃粘膜密度 DNA 动物模型 mR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