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50
1
作者 蒋日进 钟俊生 +1 位作者 张冬良 傅萃长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7-304,共8页
为了进一步探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2006年7月-2007年6月的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13个站位点的水深0.5-1.5m处,两人沿海岸平行方向步行拖曳小型拖网(1m×4m,网目1mm)采集仔稚鱼样本。周年共拖... 为了进一步探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2006年7月-2007年6月的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13个站位点的水深0.5-1.5m处,两人沿海岸平行方向步行拖曳小型拖网(1m×4m,网目1mm)采集仔稚鱼样本。周年共拖网397网次,采集到仔稚鱼49045尾。仔稚鱼隶属于31科,共84种,其中海洋性鱼类16种,河口性鱼类30种,洄游性鱼类4种,淡水性鱼类34种。洄游性鱼类刀鲚占总个体数的82.63%,为最优势种。仔稚鱼的物种数、个体数和丰度在冬季较低,以3月份最低,夏季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2006年11月—2007年4月相对较低,2006年10月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0月最高,7月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全年较恒定,2006年7月和2007年6月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碎波带 仔稚鱼 种类组成 多样性 季节动态
下载PDF
上海市南汇东滩滩涂围垦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畅 方长明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3-558,573,共7页
针对上海市南汇东滩围垦区农业开发特点,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作为研究方法,构建了反映和体现滩涂围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加权评分法对南汇东滩围垦区农业发展进行生态评... 针对上海市南汇东滩围垦区农业开发特点,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作为研究方法,构建了反映和体现滩涂围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加权评分法对南汇东滩围垦区农业发展进行生态评价,并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南汇东滩围垦区围垦初期(2009—2012)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范围为4.1—4.8,其安全状况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15—2050年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从5.3到7.0,都高于围垦初期,其中2020年将达到良好安全状态,主要原因是社会响应的增加。可见,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下,企业自主经营的模式有利于推动围垦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可直接为南汇东滩围垦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方法可为类似围垦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围垦 生态安全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评价体系
下载PDF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崇明东滩迁徙鸟类生境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田波 周云轩 +3 位作者 张利权 马志军 杨波 汤臣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049-3059,共11页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国际迁徙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该地区鸟类栖息环境正处于快速变化。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割方法提取鸟类生境适宜性多边形评价单元,根据近年来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国际迁徙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该地区鸟类栖息环境正处于快速变化。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割方法提取鸟类生境适宜性多边形评价单元,根据近年来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迁徙鸟类生存的地类、植被、潮沟、底栖生物等关键环境因素,建立了鸟类与关键环境影响因素的定性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内主要四大鸟类种群雁鸭类、鸻鹬类、鹭类以及鸥类的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1)崇明东滩迁徙鸟类生境较适宜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40%左右;(2)光滩区域、与光滩邻近的海三棱藨草带以及潮沟地带是鸟类生境适宜性较好的地理区域;(3)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分析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能有效且简便地对生态环境处于快速动态变化中的物种生境适宜性进行快速、客观准确的分析评价,其结果可为崇明东滩鸟类种群及其生存环境规划、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 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 面向对象 遥感 GIS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崇明岛围垦区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45
4
作者 张容娟 布乃顺 +1 位作者 崔军 方长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698-6706,共9页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农业土壤碳固持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因子之一,而准确地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往往因土壤本底的不均一和土地利用历史多变而复杂化。为此,在崇明东滩湿地围垦区选取了本底均匀、利用历史简单的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水-...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农业土壤碳固持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因子之一,而准确地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往往因土壤本底的不均一和土地利用历史多变而复杂化。为此,在崇明东滩湿地围垦区选取了本底均匀、利用历史简单的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水-旱轮作农田、人工林、鱼塘撂荒地),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环境间的关系,以期评价其各自的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农田土壤的表层(20cm)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2.62g/kg和225.34mg/kg,包括苗圃栾树林、水杉林带以及桔园在内的人工林地次之,鱼塘撂荒地最低;但撂荒地深层土壤(40—100cm)的有机碳含量高于其它类型,反映了围垦前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的残留影响。土壤呼吸强度的顺序则为鱼塘撂荒地>农田>桔园>苗圃栾树林>水杉林带。农耕地在前作小麦收割种植水稻后,土壤CO2通量显著下降,不及旱作时的10%。除农田和撂荒地以外,土壤表层5 cm深处温度可以很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但在高温高湿季节呼吸速率较为离散。研究表明: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中,水-旱轮作可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反而有可能低于农田土壤。在中国南方湿润亚热带地区,水旱轮作可较好地协调农业土壤的碳固持和释放过程的矛盾,可能具有相当大的农业减排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呼吸 农业减排
下载PDF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觅食地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敬凯 唐仕敏 +1 位作者 陈家宽 马志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8,共5页
对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 (Grusmonacha)觅食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在潮沟边缘和平滩 2种微地貌之间 ,白头鹤的取食强度具极显著差异 (P <0 0 1) ,食物埋藏深度和食物重量具显著差异 (P <0 0 5 )。②在由北向南 3条样... 对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 (Grusmonacha)觅食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在潮沟边缘和平滩 2种微地貌之间 ,白头鹤的取食强度具极显著差异 (P <0 0 1) ,食物埋藏深度和食物重量具显著差异 (P <0 0 5 )。②在由北向南 3条样线之间 ,白头鹤的取食强度、食物埋藏深度、食物数量和食物重量差异极显著 (P<0 0 0 1)。③在内带、中带和外带 3条植被带之间 ,食物的埋藏深度和食物重量差异极显著 (P <0 0 0 1) ;由于潮水的影响 ,白头鹤在 3条植被带之间的取食强度无显著差异。白头鹤通过食物埋藏深度、食物重量和食物数量 3个特征来选择最佳的觅食场所。其中 ,食物的埋藏深度对白头鹤觅食地的选择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白头鹤倾向取食埋藏浅的食物 ;而潮水的冲刷作用是造成食物埋藏深度不同的主要原因。通过食物的平均埋藏深度与白头鹤平均取食深度的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白头鹤 觅食地 湿地 越冬
下载PDF
园柏和龙柏主要挥发物及其抑菌和杀菌作用 被引量:25
6
作者 崔艳秋 南蓬 +2 位作者 林满红 段佳 崔心红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分析园柏和龙柏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并比较其抑菌和杀菌效果。方法于2003年8月在上海植物园采集新鲜的园柏和龙柏叶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进行挥发物成分分析,并用其挥发油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目的分析园柏和龙柏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并比较其抑菌和杀菌效果。方法于2003年8月在上海植物园采集新鲜的园柏和龙柏叶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进行挥发物成分分析,并用其挥发油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大肠杆菌(ATCC-25922)、绿脓杆菌(ATCC-27853)进行体外抗菌效果研究。结果园柏和龙柏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均为乙酸龙脑酯,含量分别为38.1%和46.5%,此外,园柏含24.9%的水芹烯(phellandrene)和12.4%的对薄荷-1-烯-4-醇(p-menth-l-en-4-ol),龙柏含30.0%的柠檬烯(limonene)和7.9%的β-蒎烯(β-pinene)。园柏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4、8mg/L;2、8mg/L;8、8mg/L。龙柏挥发油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4mg/L,并且只对表皮葡萄球菌有杀菌作用熏最低杀菌浓度为16mg/L。结论园柏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及杀菌效果,而龙柏挥发油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抑菌效果,且只对表皮葡萄球菌有杀菌效果。园柏挥发油的抑菌杀菌效果优于龙柏,且抑菌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挥发性有机物
下载PDF
鮻鱼稚鱼在沿岸碎波带的出现和滞留时间 被引量:18
7
作者 钟俊生 傅萃长 +4 位作者 郁蔚文 吴美琴 张增频 龚小玲 胡芬5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85,共5页
2004年3—8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5个站位用小型拖网(1m×4m,网目1mm)采集到鮻鱼稚鱼754尾,平均密度为10.9尾/网次,以6月的出现尾数最多,5月份最少。平均密度以St.2最高(80.6尾/网次)。通过研究St.2鮻鱼稚鱼的平均体... 2004年3—8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5个站位用小型拖网(1m×4m,网目1mm)采集到鮻鱼稚鱼754尾,平均密度为10.9尾/网次,以6月的出现尾数最多,5月份最少。平均密度以St.2最高(80.6尾/网次)。通过研究St.2鮻鱼稚鱼的平均体长及生长规律,其平均体长呈逐月递增趋势,表明该鱼以沿岸碎波带作为其保育场。对205尾鮻鱼稚鱼的耳石日生长轮的观察结果,其日轮数与体长呈对数相关,并由耳石日轮数推算出其为3—6月孵化的个体。孵化后约20~46d的个体在沿岸碎波带水域进行短期生活。鮻鱼稚鱼在保育场的生长规律揭示了在进行海岸工程时必须强调对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鮻鱼 稚鱼 耳石 日龄 保育场
下载PDF
刺槐共生菌盆栽接种试验 被引量:4
8
作者 何兴元 吴清凤 +2 位作者 周玉芝 韩桂云 田春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8-83,共6页
在盆栽实验条件下通过生物接种技术 ,对豆科固氮树木刺槐进行联合共生体的人工构建 ,定量研究了VA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根瘤菌不同组合情况下对刺槐生长的促进作用并对 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外生菌根菌与内生菌根... 在盆栽实验条件下通过生物接种技术 ,对豆科固氮树木刺槐进行联合共生体的人工构建 ,定量研究了VA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根瘤菌不同组合情况下对刺槐生长的促进作用并对 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外生菌根菌与内生菌根菌两者之间的混接具有增效作用 ;菌根菌与根瘤菌之间存在着协同增效作用。促进植株生长的最佳接菌组合是根瘤菌 ) 36 6 ) +VAR +毛边华锈伞 (H .mesophaseum 870 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菌 刺槐 菌根真菌 根瘤菌 联合共生 生物接种技术 联合增效作用
下载PDF
插网网目尺寸及采样时间对潮沟游泳动物采样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9
作者 金斌松 傅萃长 +2 位作者 钟俊生 陈家宽 吴纪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4,共6页
在长江河口九段沙盐沼湿地的一条潮沟中,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网目尺寸(4mm和8mm)的插网(fyke net)及日夜潮对游泳动物群落采样效率的影响。共捕获鱼类16种5476尾、虾2种4982只。采用方差分析、柯尔莫诺夫-斯米尔诺夫非参数检验法和无度... 在长江河口九段沙盐沼湿地的一条潮沟中,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网目尺寸(4mm和8mm)的插网(fyke net)及日夜潮对游泳动物群落采样效率的影响。共捕获鱼类16种5476尾、虾2种4982只。采用方差分析、柯尔莫诺夫-斯米尔诺夫非参数检验法和无度量多维标定分析对两种网目插网的捕获效率,样品的体长分布,群落结构及日夜潮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网目尺寸对样品中游泳动物的物种数和鱼类的多度没有影响,但是小网目的插网对虾类有较高的捕获率。两种网目尺寸的插网均在夜潮中捕获较多的鱼类个体,但虾类在日潮捕获较多。在日潮中,网目尺寸对捕获物中五种优势游泳动物的体长分布无显著影响。在夜间,小网目的插网对斑尾复虎和脊尾白虾的较大个体具有较高的捕获率,但对较大个体的捕获率不如大网目的插网。样品中游泳动物的群落组成在日夜潮间存在明显差异,大网目捕获物的样本间差异比小网目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效率 长江河口
下载PDF
两种藨草属植物对盐度的表型可塑性反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殷甘强 杨梅 +2 位作者 王玉国 杨继 张文驹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50,共8页
表型可塑性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有很多研究发现受到不同选择压力的物种间表型可塑性会发生分化,但常缺乏适合度证据以支持分化是否有适应意义.本研究比较了生于淡水环境的扁秆藨草和生于滩涂的海三棱藨草在0‰、5‰... 表型可塑性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有很多研究发现受到不同选择压力的物种间表型可塑性会发生分化,但常缺乏适合度证据以支持分化是否有适应意义.本研究比较了生于淡水环境的扁秆藨草和生于滩涂的海三棱藨草在0‰、5‰、10‰、15‰的盐度梯度下的营养生长和克隆繁殖的表现,发现所测量的9个性状中有7个性状的变化趋势在两个种间相似,且基于繁殖体数量和幼苗生生命力估计的相对适合度都随着盐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分株成活率和球茎数两个性状的变化在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对适合度下降的速率也不同.这些结果表明虽然扁秆藨草和海三棱藨草响应盐度变化的表型可塑性变化是一致的,但后者更适应盐生环境.此外,成活率、繁殖体数量、总生物量这些常用的适合度代理性状与相对适合度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提示应选择合适的性状来代理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秆藨草 海三棱藨草 表型可塑性 适应
下载PDF
近30年来盐城潮间带湿地盐沼植被物候遥感监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亚茜 肖向明 +2 位作者 陈帮乾 王新新 李香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6期264-270,共7页
借助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提取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和水分指数[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 借助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提取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和水分指数[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ex,LSWI)与修正后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 NDWI))]的时间序列数据,观察江苏盐城潮间带湿地盐沼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碱蓬(Suaeda salsa)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多年遥感物候特征。结果表明,受暖春和暖冬的影响,盐城地区盐沼植被的返青期在近30年(1984—2016年)间持续提前,枯黄期持续推迟,生长季延长。MODIS与Landsat数据对物候趋势的分析获得一致性结果。3种植物相比,互花米草的生长季长度长于其他2种植物60~80 d,并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中旬)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其他2种植物则在11月份末已处于枯萎或死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湿地 盐沼植被 时间序列 遥感物候
下载PDF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被引量:173
12
作者 鞠瑞亭 李慧 +1 位作者 石正人 李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1-611,共31页
生物入侵已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了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2000年以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尤其是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入侵机制及生态学效应、管理与控制等方面所取得的... 生物入侵已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了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2000年以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尤其是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入侵机制及生态学效应、管理与控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以期为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的生物入侵预警预防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据初步研究,中国的入侵种数量已达529种,其中陆生植物、陆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为主要入侵类群;原产地以北美洲和南美洲为主;经济发达和气候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省份入侵态势明显较西部和北部省份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入侵问题将可能更加严峻。外来种的成功入侵是其内禀优势、资源机遇和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表型可塑性、适应性进化、天敌释放、种间互利或偏利共生和新化感作用等因素对入侵起到了关键作用。生物入侵已对中国土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危害或威胁到中国的农林牧渔业生产、交通航运、环境、人类健康和公共设施安全。针对生物入侵的管理与控制,中国加强了包括检测监测、风险分析、生物防治、扩散阻断、根治灭除和生态恢复等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实施,并初步控制了一些重要入侵种的扩张。中国生物入侵需要在全境性科学考察、生物入侵的遗传学、基因组学、生态系统影响、全球变化和管理与控制技术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加强跨领域的交叉合作和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中国 管理与控制 多样性 生态学效应 入侵机制
原文传递
栽培茶树的驯化起源与传播 被引量:35
13
作者 张文驹 戎俊 +2 位作者 韦朝领 高连明 陈家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7-372,共16页
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其栽培类型的驯化起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相关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分布有众多栽培茶树的野生近缘种,特别集中于云南、贵州、... 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其栽培类型的驯化起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相关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分布有众多栽培茶树的野生近缘种,特别集中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一方面南方各族语言中"茶"发音的相似,暗示了茶知识起源的单一性,最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巴蜀或云南,另一方面遗传分析揭示栽培的茶存在多个起源中心,即使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的几个栽培变种也可能起源于不同的地区;文献记载,茶的栽培中心曾经从西向东再向南迁移,遗传多样性的变化也揭示了这一可能性,但考古发现却提示最早的栽培茶可能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最东部。我们推测在茶知识及栽培品种的传播过程中,各地野生近缘植物的基因渗入栽培类型中,或各地居民直接用当地野生茶培育出新的栽培茶类型,从而导致遗传上的复杂性和语言上的一致性并存。茶树的祖先类型、起源地点、起源时间以及栽培品种的演变历程都还需要更为明确的证据,未来应该以整个茶组植物为对象,将茶文化、群体遗传学、谱系地理、人类学、气候变化、考古等多学科研究进行整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茶 茶组植物 驯化起源 茶文化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湿地土壤肥力质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贵尧 吴沿友 张明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8-1144,共7页
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是湿地土壤管理的前提,由于土壤评价涉及众多因子,因此,科学浓缩评价信息成为评价湿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湿地桐花树、秋茄、白骨壤和互花米草等4种红树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同时以空地... 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是湿地土壤管理的前提,由于土壤评价涉及众多因子,因此,科学浓缩评价信息成为评价湿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湿地桐花树、秋茄、白骨壤和互花米草等4种红树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同时以空地作为参考,选取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以及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评估不同植被下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不同红树植被对土壤肥力质量影响差异明显,互花米草促进土壤营养成分的累积,四种红树植物下土壤肥力质量表现为互花米草>桐花树>白骨壤>秋茄;红树植物种植时间、根系构型、生物量大小以及微环境差异是引起土壤肥力质量分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红树植物对土壤无机氮磷和金属有效态的空间分布影响具有明显差异;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揭示出该湿地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同源特性。本研究可为河口湿地差异性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质量 红树林植物 河口湿地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油茶栽培历史与长江流域油茶遗传资源 被引量:43
15
作者 秦声远 戎俊 +1 位作者 张文驹 陈家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4-395,共12页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普通油茶作为油料作物的栽培历史,现存确切记载不到1,000年,长江流域可能是最早栽培油茶的地区之一。普通油茶的野生近缘种是油茶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普通油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普通油茶作为油料作物的栽培历史,现存确切记载不到1,000年,长江流域可能是最早栽培油茶的地区之一。普通油茶的野生近缘种是油茶育种宝贵的遗传资源。普通油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Camellia)油茶组(Sect.Oleifera),其野生近缘种应包括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Sect.Paracamellia)的物种,但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的划分仍有争议,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清楚。油茶组和短柱茶组是山茶属中多倍体出现频率最高的类群,而且存在突出的种内多倍性现象,人工选择和种间杂交可能在其中起到促进作用。长江流域是普通油茶的主产区,也是最主要的野生普通油茶分布区,拥有丰富的野生普通油茶遗传资源。本研究统计了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物种的分布地,并与野生普通油茶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南岭、苗岭及附近地区是油茶组和短柱茶组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野生普通油茶潜在的高适生区,可能是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潜在的种间杂交带。物种多样性从南向北呈下降趋势,可能反映了从南向北的扩散方向。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间的潜在杂交带可能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选择育种提供了天然的育种场,应对这些地区优先开展研究和保护,挖掘与利用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栽培历史 遗传多样性 遗传资源 地理分布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淡水鱼类入侵种的分布、入侵途径、机制与后果 被引量:40
16
作者 郦珊 陈家宽 王小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2-685,共14页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鱼类入侵现象也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全球淡水鱼类入侵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包括鱼类入侵的定义及分布、入侵途径和机制、产生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鱼类入侵现象也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全球淡水鱼类入侵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包括鱼类入侵的定义及分布、入侵途径和机制、产生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据统计,目前全球外来鱼类达624种,该数量超过30年前的两倍。外来鱼类主要通过水产养殖(51%)、观赏渔业(21%)、休闲垂钓(12%)、渔业捕捞运输(7%)等多种途径被引进。入侵鱼类对本地种产生了捕食、种内种间竞争、杂交和疾病传播等负面影响,破坏本地生态系统,但是其正面的生态及社会经济影响也不可忽略。近20年来全球鱼类入侵日益受到重视,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翻了8倍。值得提出的是,近10年来全球鱼类入侵风险评价系统的研究显著增加,一些鱼类入侵模型已应用于五大洲的多个国家。我国淡水外来鱼类共计439种。然而,我国关于鱼类入侵的研究起步较晚,发表文献数仅占全球的3.7%,且主要研究方向仍集中在入侵物种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基础研究上,缺乏对于鱼类入侵机制及风险评价预测的研究。因此,我们建议:(1)开展全国范围的本底调查并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明确鱼类入侵的历史与分布现状;(2)联合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对鱼类入侵进行长期观测,从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其入侵机制及其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3)加强增殖放流的科学研究和管理;(4)构建区域性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价系统,有效预测鱼类入侵活动,评价入侵种的危害,并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入侵 水产养殖 观赏渔业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基于RLCKVⅡ基因序列的蜘蛛抱蛋属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丹妮 宋志平 +1 位作者 王玉国 陈家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6-441,共6页
蜘蛛抱蛋属(Aspidistra Ker-Gawl.)是单子叶植物中同一属内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由于缺乏分子序列方面的研究资料,该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一直都不清楚.本研究对20种具有代表性的蜘蛛抱蛋属植物的RLCKVⅡ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结... 蜘蛛抱蛋属(Aspidistra Ker-Gawl.)是单子叶植物中同一属内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由于缺乏分子序列方面的研究资料,该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一直都不清楚.本研究对20种具有代表性的蜘蛛抱蛋属植物的RLCKVⅡ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子系统学证据所构建的该属系统发育关系不支持先前基于形态证据所建立的分类系统;蜘蛛抱蛋属植物复杂的平行进化关系很可能是该属分化早期频繁种间杂交的结果.RLCKVⅡ基因适用于禾本科、棕榈科和天门冬科等类群,可作为研究单子叶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备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抱蛋属 系统发育 RLCKVⅡ 辐射进化
下载PDF
长期野外增温对不同草原土壤有机碳分解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姹娜 李兆磊 +1 位作者 燕东 方长明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2-459,共8页
土壤异养呼吸/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是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的关键基础之一,田间实验增温是当前模拟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测定了在长期田间实验增温下内蒙古温带草原和美国俄克拉... 土壤异养呼吸/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是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的关键基础之一,田间实验增温是当前模拟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测定了在长期田间实验增温下内蒙古温带草原和美国俄克拉荷马高草草原土壤异养呼吸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多年的连续增温下,温带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没有明显降低(P>0.05),以有机碳的可分解性表征的土壤有机碳质量也没有下降,土壤有机碳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Q10)未受到增温的影响(P>0.05).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土壤碳循环和动态是一个复杂的多情景现象,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增温 温带草原 土壤有机碳循环 异养呼吸 Q10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