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A循环理论在肿瘤内科病案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志明 王妍 +1 位作者 金文 刘天舒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28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肿瘤内科病案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以促进病案质量改进。方法定期检查分析病案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病案进行干预并观察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本科病案质量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 目的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肿瘤内科病案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以促进病案质量改进。方法定期检查分析病案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病案进行干预并观察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本科病案质量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主任主治查房录、首次病程录和出院小结的不规范或差错率分别下降66.7%、60.0%和75.0%。结论 PDCA循环用于肿瘤内科病案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显著,可在病案质量管理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PDCA循环 病案质量
下载PDF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在新建综合医院肿瘤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张秀萍 李智勇 王志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7期92-94,98,共4页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地新建综合医院不断涌现。新建综合医院存在青年医师比重较高、中层医师队伍不足、教学病例资料库有限等问题。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有助于推动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将MDT诊疗模式应用于肿瘤临床教学...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地新建综合医院不断涌现。新建综合医院存在青年医师比重较高、中层医师队伍不足、教学病例资料库有限等问题。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有助于推动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将MDT诊疗模式应用于肿瘤临床教学可以充分调动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及责任感,有助于住院医师增加对相应病种的学习与认识、增加相关疾病的诊治技巧,在新建综合医院肿瘤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结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将MDT诊疗模式应用于肿瘤临床教学的相关经验,总结汇总提炼,以期对新建综合医院肿瘤临床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 新建综合医院 肿瘤医学 临床教学
下载PDF
新型光敏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
3
作者 郭梦舟 刘欢 +1 位作者 李彤 余一祎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577-585,共9页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光敏纳米粒子,并评价其理化性质及探讨其对肿瘤光动力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15-二溴-10,20-二苯基卟啉(5,15-dibromo-10,20-diphenylporphine,DBN)、四氟对苯二腈(tetrafluoroterephthalonitrile,TFN)、两亲性聚合...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光敏纳米粒子,并评价其理化性质及探讨其对肿瘤光动力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15-二溴-10,20-二苯基卟啉(5,15-dibromo-10,20-diphenylporphine,DBN)、四氟对苯二腈(tetrafluoroterephthalonitrile,TFN)、两亲性聚合物甲基-PEG-DSPE(DSPE-MPEG2000,PEG)混合溶解于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THF)中,通过纳米共沉淀法制备新型光敏纳米粒子(DBN/TFN@PEG),并检测其理化性质。采用660 nm激光持续照射新型及传统纳米粒子,通过荧光光谱仪检测不同照射时间下纳米粒子的荧光发光强度即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将新型及传统纳米粒子与肿瘤细胞共孵育并通过660 nm激光照射,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细胞内ROS水平,采用PI/Calcein-AM染色法检测死/活肿瘤细胞比例。结果制备后的DBN/TFN@PEG水合粒径约为107.8 nm,分散均匀。DBN/TFN@PEG较传统纳米粒子具备更强的ROS产生能力(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激光照射条件下,DBN/TFN@PEG较传统纳米粒子更能诱导肿瘤细胞产生ROS(P<0.01);PI/Calcein-AM染色结果显示,DBN/TFN@PEG组死肿瘤细胞比例显著高于传统纳米粒子组(P<0.01)。结论DBN/TFN@PEG理化性质稳定,分布均匀,作为光敏剂具备更强的诱导肿瘤细胞产生ROS的能力,可提高光动力治疗的抗肿瘤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光敏剂 纳米粒子 活性氧 肿瘤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中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华 陈青 +8 位作者 邓力 曹烨 李文翔 徐静 王炯元 童汉兴 周宇红 张勇 陆维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中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行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的胃...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中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行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62例。根据I-FEED评分系统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评分,将其分为胃肠功能恢复顺利组(I-FEED评分<6分,38例)和延迟恢复组(I-FEED评分≥6分,24例)。选择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等可能对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影响的特征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胃肠功能恢复顺利组和延迟组患者在术前白蛋白水平(P=0.040)、术中出血量(P=0.044)、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P=0.026)、导尿管拔除时间(P=0.021)和住院时间(P=0.017)的相关指标上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术前白蛋白水平可能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顺利恢复(OR=0.84, 95%CI 0.17~4.27,P=0.041)。结论·对于行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白蛋白可作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 胃肠功能恢复
下载PDF
兔肝VX2肝肿瘤模型的转移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志明 任正刚 +5 位作者 叶彤 陈军 王征 王天浩 叶胜龙 汤钊猷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57-1058,共2页
兔肝VX2肝肿瘤模型为最大的肝移植性癌实验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肝癌局部治疗(射频消融、酒精注射等)研究。本研究探讨兔VX2肝癌的转移特性,为研究局部治疗对肝癌转移的影响打下基础。
关键词 肿瘤移植 肿瘤转移 VX2肿瘤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妍 马怀幸 刘天舒 《循证医学》 CSCD 2013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12年7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77年至2012年7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至2012年7月)和中国知网(... 目的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12年7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77年至2012年7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至2012年7月)和中国知网(1999年至2012年7月),纳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临床应用的所有平行对照试验。结果最后共7篇文章进入本系统综述。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相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改善血小板最低值[加权均数差1.76,95%可信区间(0.08,3.43),P=0.04],提高血小板最高值[加权均数差74.87,95%可信区间(52.54,97.20),P<0.000 01],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加权均数差-1.61,95%可信区间(-2.03,-1.19),P<0.000 01],缩短血小板恢复至≥75×109/L[加权均数差-3.74,95%可信区间(-4.29,-3.19),P<0.000 01]及恢复至≥100×109/L[加权均数差-3.35,95%可信区间(-4.27,-2.42),P<0.000 01]的时间。且血小板输注比例[相对危险度0.39,95%可信区间(0.23,0.66),P=0.000 5]及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相对危险度0.20,95%可信区间(0.13,0.31),P<0.000 03]更低。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相比,应用于国内患者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荟萃分析
下载PDF
乳铁蛋白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晓泓 张博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1,共3页
乳铁蛋白具有抗肿瘤活性。乳铁蛋白可通过增强宿主防御、抑制增殖、诱导凋亡,阻断细胞周期、抗血管生成,调控致癌物代谢酶以及清除铁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乳铁蛋白的安全无毒性为人类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关键词 乳铁蛋白 肿瘤 机制
下载PDF
西藏超高海拔地区内科住院患者疾病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敏 孙湛 +3 位作者 锁涛 次旺巴珍 陈可峰 申锋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第2期282-284,共3页
目的:分析超高海拔地区内科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方法:收集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9月的164例内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101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51.10±14.45)岁,患者平均患疾病(3.66... 目的:分析超高海拔地区内科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方法:收集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9月的164例内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101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51.10±14.45)岁,患者平均患疾病(3.66±2.04)种,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平均患疾病(4.82±2.09)种,68%(112/164)的患者至少患3种疾病。发病排名前9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肝硬化、结核病、消化性溃疡伴出血、包虫病。结论:超高海拔地区内科住院患者同时患多种疾病,病情较严重,对人群危害较大,需加强前9种内科疾病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海拔 内科 住院患者 疾病
下载PDF
心脏内平滑肌瘤病伴腹盆腔巨大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策略(附2例报告) 被引量:7
9
作者 谢斌 王春生 +16 位作者 张勇 朱隽 童汉兴 夏利民 徐德民 屠蕊沁 蒋俊豪 张立 蒋亚平 程洁敏 龚高全 薛张纲 庄小凤 周宇红 侯英勇 戎瑞明 陆维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4期332-338,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内平滑肌瘤病伴腹盆腔巨大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心脏内平滑肌瘤病伴腹盆腔巨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病人均行一期手术,完整切除原发肿瘤、静脉内瘤栓、... 目的:探讨心脏内平滑肌瘤病伴腹盆腔巨大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心脏内平滑肌瘤病伴腹盆腔巨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病人均行一期手术,完整切除原发肿瘤、静脉内瘤栓、全子宫及双侧附件。1例切开右心房摘除心脏及下腔静脉内瘤栓;1例切开右心房及下腔静脉摘除心脏及下腔静脉内瘤栓。术后病理诊断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应全面评估心脏内平滑肌瘤病伴腹盆腔肿瘤的临床资料,制定多学科协作手术方案,一期经胸和腹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心脏内平滑肌瘤病 多学科综合治疗
原文传递
自噬在低氧诱导的抗肿瘤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雯 崔越宏 刘天舒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1037-1040,共4页
自噬是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的一种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是溶酶体对自身结构的吞噬和降解。它不仅是细胞内的再循环系统,也是程序性死亡的形式之一。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自噬活性的改变,而自噬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也莫衷一是。... 自噬是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的一种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是溶酶体对自身结构的吞噬和降解。它不仅是细胞内的再循环系统,也是程序性死亡的形式之一。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自噬活性的改变,而自噬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也莫衷一是。实体肿瘤生长迅速,局部常处于缺血、缺氧的微环境中,而缺氧是产生肿瘤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噬参与了低氧诱导肿瘤耐药过程,低氧可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和激活转录因子4等多条途径诱导自噬,最终导致肿瘤耐药。因此,自噬极有可能是对抗肿瘤耐药的潜在靶点,抑制自噬有望成为有效的肿瘤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低氧 抗药性 肿瘤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在肝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苗 任正刚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76-281,共6页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M2型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免疫抑制、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TAMs的募集分化、TAMs-M2的功能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免疫...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M2型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免疫抑制、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TAMs的募集分化、TAMs-M2的功能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免疫抑制、促进血管生成及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等方面对TAMs-M2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病理学 肝肿瘤/病理学 巨噬细胞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上皮细胞/细胞学 综述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天舒 李伟 《中国药物警戒》 2008年第6期368-372,共5页
概述常见的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抗肿瘤药品的临床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处理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未来的方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一祎 刘天舒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7期10-12,共3页
分子靶向治疗是这几年来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这类新一代的分子靶向生物治疗模式,将在临床治疗肿瘤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事肿瘤研究的临床医务人员需要综合归纳这些信息,融汇入自己的认知将之合理应用于患者。我们将... 分子靶向治疗是这几年来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这类新一代的分子靶向生物治疗模式,将在临床治疗肿瘤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事肿瘤研究的临床医务人员需要综合归纳这些信息,融汇入自己的认知将之合理应用于患者。我们将真正进入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攻击与非细胞毒性靶向性药物相结合使用的时代,真正实现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 胃肠道肿瘤 总生存期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肿瘤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宇红 《上海医药》 CAS 2009年第12期537-540,共4页
感染是肿瘤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而肿瘤本身也是导致患者反复发生严重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肿瘤相关性感染防治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化疗后的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虽然对粒细胞减少的预测、预防... 感染是肿瘤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而肿瘤本身也是导致患者反复发生严重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肿瘤相关性感染防治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化疗后的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虽然对粒细胞减少的预测、预防和治疗能有效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但因患者本身存在免疫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性 相关性感染 治疗 预防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并发症 死亡原因 化疗患者
下载PDF
正念干预在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5
作者 魏晓霞 马丽华 《医药前沿》 2025年第6期105-107,111,共4页
目的探讨正念干预在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88例首次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正念干预在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88例首次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正念干预。比较两组自我管理效能、生活质量和疲乏状态。结果护理前,两组中文版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UPPH)和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OL-LC V2.0)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及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UPPH、QOL-LC V2.0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护理前,PFS-R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SUPPH、QOL-LC V2.0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FS-R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干预能够改善HCC患者在行TACE后的疲乏状态,提高其自我管理效能感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正念干预 自我管理效能 生活质量 疲乏状态
下载PDF
个体化化疗护理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6
作者 陈祺 马丽华 《科技与健康》 2025年第4期153-156,共4页
评估个体化化疗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效果、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化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接受... 评估个体化化疗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效果、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化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接受个体化化疗护理,n=45)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n=45)。所有患者在化疗期间均接受定期评估,记录化疗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个体化化疗护理能够有效减少乳腺癌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 乳腺癌 化疗 生活质量 治疗依从性
下载PDF
派安普利单抗联用安罗替尼致心肌梗死1例
17
作者 王春晖 蒋梦飞 +1 位作者 吴薇 周宇红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31-235,共5页
1例71岁男性因未分化肉瘤接受表柔比星、安罗替尼和派安普利单抗姑息一线治疗6个周期后安罗替尼联合派安普利单抗维持治疗30个周期。首次治疗25个月后患者因胸痛入院,肌钙蛋白T 1.26 ng·mL^(-1),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8545 pg·mL... 1例71岁男性因未分化肉瘤接受表柔比星、安罗替尼和派安普利单抗姑息一线治疗6个周期后安罗替尼联合派安普利单抗维持治疗30个周期。首次治疗25个月后患者因胸痛入院,肌钙蛋白T 1.26 ng·mL^(-1),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8545 pg·mL^(-1),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示左前降支近端非钙化斑块,管腔重度狭窄,近乎闭塞。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示左主干远段50%狭窄;左前降支开口95%狭窄,左前降支中等粗大,无狭窄;左回旋支50%狭窄;植入心脏支架1枚至左主干-左前降支近端。患者术后转归良好。采用Naranjo's评估量表对可疑药物进行关联性评分,结果提示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很可能与安罗替尼和派安普利单抗联用相关。心肌梗死属于抗肿瘤治疗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本文通过对相关风险与处理措施进行概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心肌梗死 药品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肿瘤干细胞相关机制及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慧 任正刚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89-94,共6页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肿瘤细胞中存在的小部分具有无限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是肿瘤形成、复发、恶性转移和耐受放化疗性的细胞学根源。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研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肿瘤干细胞靶向治...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肿瘤细胞中存在的小部分具有无限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是肿瘤形成、复发、恶性转移和耐受放化疗性的细胞学根源。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研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可能成为肿瘤根治的希望。然而,目前对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还不甚清楚,基于调控肿瘤干细胞的抗肿瘤治疗还有待成熟。本综述旨在总结近年来有关调控肿瘤干细胞及相关肿瘤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基于肿瘤干细胞调控的抗肿瘤治疗进行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治疗 肿瘤干细胞 信号传导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雪梅 任正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71-874,共4页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组学方法,也是目前组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代谢组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角度和技术优势,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代谢组学技术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组学方法,也是目前组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代谢组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角度和技术优势,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代谢组学技术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的应用初步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本文就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特别是代谢组学在肿瘤个体化治疗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个体化治疗 肿瘤
下载PDF
肿瘤患者抗PD-1/PD-L1治疗继发瘙痒管理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蕾 胡雁 +2 位作者 陈怡雯 倪丽萍 陈瑜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最佳证据的肿瘤患者抗PD-1/PD-L1治疗继发瘙痒管理的实践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应用JBI证据总结数据库中的抗PD-1/PD-L1治疗继发瘙痒管理最佳证据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开展循证实践,制订审查标准,规范护士对患... 目的探讨基于最佳证据的肿瘤患者抗PD-1/PD-L1治疗继发瘙痒管理的实践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应用JBI证据总结数据库中的抗PD-1/PD-L1治疗继发瘙痒管理最佳证据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开展循证实践,制订审查标准,规范护士对患者瘙痒症状管理行为,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抗PD-1/PD-L1治疗患者的瘙痒等级、皮肤药物治疗率以及护士证据执行的依从情况等。结果最佳证据应用前后,肿瘤患者瘙痒G1~G2/G3级发生率由73.3%、26.7%降至46.7%、6.7%;皮肤用药治疗率由26.7%下降至16.7%;护士证据执行的依从率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护士通过应用最佳实践证据,规范了抗PD-1/PD-L1治疗继发瘙痒管理行为,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改善了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PD-1/PD-L1治疗 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 瘙痒症 循证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